经典太极吧
关注: 123 贴子: 1,049

专注太极拳经典研究与实战

  • 目录:
  • 综合体育
  • 40
    李新方 【原文】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香。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解曰】太极拳的最大秘密是什么?近些年来,许多人都在谈论这个话题,但谈论的多是动作外形上的问题,讲的对也好,不对也好,但肯定不是什么秘密,更不是什么大秘密、最大秘密了。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王宗岳先
  • 0
    双重为病,失于填实,与沉不同也。(重,僵硬。沉柔中寓刚。)(双方?) 双浮为病,只如飘渺,与轻不例也。(??双方?) 偏轻偏重为病。偏者,偏无着落也,所以为病。偏无着落,不失方圆。半有着落,岂出方圆(??)(单方面?) 半浮半沉为病,失于不及也(??)(单方面?) 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同也。 双轻不为病,天然轻灵,与浮不等也。 半轻半重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也,所以不为病 偏浮偏沉,失于太过也。 半
    喜欢太板 11-22
  • 0
    某些说是得了陈氏太极拳传授人群,不少的以肚皮上弹硬币,甚或弹起个小女子来为有功夫,或为有大功夫……不过我怎么看也不像是和太极拳内力,内劲有嘛子联系呢??!!怎么看都是他们自己皮肉锻炼出来滴物理,生物爪牙之能呗!???!?和内家功法够得上吗??? 吾虽然打拳的架子是陈式,然却不以为陈沟里面的人创始滴太极拳……看陈氏某些传人大腹便便样子,亦与由汉钟离,吕洞宾,王重阳等传下来的全真教不沾边啊!?(张三丰
    七海熊 1-9
  • 0
    所谓抱手礼,传武等等49年前大概都有……然近日才发现居然还是有区别的:大多数的是左包右,以为正确;而八极拳之则为右包左~我一开始学习的也是右包左啊!!!可我这是太极拳哪?!哈哈哈哈,道理吾是很清楚的,在这里打个埋伏囖……或许有懂得哪?!
    七海熊 1-7
  • 0
    徐导有文称:太极拳真传是全身都是松,唯一处不,无名指是也“道士下山”……各位咋料理滴嘛!?……真的假的呀
    七海熊 1-5
  • 17
    有词曰:“打虎英雄静不鸣。谁为觉大梦,拳法更?飞身直向永年行,当年事,堂上两心明。 早已外浮名。只随王武李,举鹏程。八方同聚火神庙,无声曲,还有我来听”! 这首《小重山·清河·岳飞〈小重山〉次韵》咏的是,武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葛福来,从威震江湖的外家拳高手,而成为太极拳家,并为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做出开创性贡献的事迹。 有关武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葛福来的史料文献记载,首见于李启轩之孙李福荫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
    七海熊 3-12
  • 3
    慢:太极拳的一大秘密(五) 李新方 五、快打是拳,慢练是功 拳练得越慢越累,越慢运动量越大,练太极拳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其实,不仅太极拳如此,所谓外家拳又何尝不是如此?只不过太极拳是以慢示人,故世人大多只知太极拳之慢,而对外家拳之慢忽而不察,或未之见也。
    tti_2018 7-11
  • 0
    经核实吧主经典太极 未通过普通吧主考核。违反《百度贴吧吧主制度》第八章规定http://tieba.baidu.com/tb/system.html#cnt08 ,无法在建设 经典太极吧 内容上、言论导向上发挥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故撤销其吧主管理权限。百度贴吧管理组
  • 2
    七绝 上网有感(其二) 李裘珍/原创 驴皮翻作真人秀,木偶改成无线牵。个个能说世界语,哪知开口是谁言?
  • 12
    李新方 习武之人莫不希望尽快得到真传,但真传似乎很难得到,前人有所谓“五不传”、"十不传”、“六耳不传”等之说。其实,能不能得到真传不在于师父教不教,也不在于能不解遇到明师,而在于自己会不会学,要想得到真传还有怎样得到真传的秘诀,如最先进入的是正宗拳派,都会知道的,那就是“神接师境,感而遂通”。家父《太极拳易学难精》云:“其则亦不远也”,真传就在近前,只要神接师境,也就是与师父和历代宗师处于同一
  • 12
    近日,网上传出一视频,在某地一商场里,因为一群穿着白色道服、系着黑带的跆拳道习练者,在集体散发传单时,因与母婴店员工发生冲突,双方打了群架,跆拳道学员躺倒一片的场景——于是,网上就有了跆拳道功夫不行,还不如普通人的说法。
  • 0
    太极拳道解 技有内外多家,教分儒释道等,乃至诸子,各存殊妙,而所求皆一道也。 天地一大人,人一小天地。而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惟人或可得道,馀皆用而弗知矣。 道即太极,太极即道,道亦强名之。太极拳者,道而进乎技,技而归于道,实而不名者也。 然世之求道者众,得道者寡,皆以执迷于外,而不明于内故也。 或以多歧而迷途,或耽小技而止步,或闭目枯坐而入顽空,或但求鬼神而不求己,甚或以盲引盲,自误误人,终不免油尽灯枯
    德盛堂 5-9
  • 5
    李新方 【原文】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解曰】“本是舍己从人”,讲的是,武术实战的本来是什么?道不远人,没有别的,就是舍掉一切主观主义的想法,无条件地遵从客观规律。也就是说,什么是武术实战的真功夫?就是舍己从人的功夫,能知其本来,而达于究竟自不难矣。是以舍己从人,实乃武术实战之第一秘诀也。毫无疑问,王宗岳先师对武术实战,乃至一切相关事物之本质
  • 2
    独立守神真气敛,气出于脑邪不干。五气护身悬北斗,东吸日华入丹田。 一、独立守神 面南,开步而立,如太极拳之预备势,中正安舒,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默念:气敛入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二、气出于脑 意想心如日。 三、五气护身 先想青气自肝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出,存于中央,化作土。 四、头
    懒扎衣 1-23
  • 3
    1*额所知道的太极拳且于上世纪70年代时候师从者为胡耀贞先生传‘子路太极’,同时习炼胡耀贞先生传承的心意拳‘熊膀鹰捉’之术~惜乎现在已记不得多少了 2*张三丰之太极拳,由大致1969年下半年一个下午初晓黏劲,~23年后方明白其中窍要…… 3*进而修炼24式简化太极,即陈氏太极北京架子 4*太极拳理论体系目下市面上以仿佛居士最为繁复剧透玄奥滴,有兴趣的可搜索一下 额练太极拳的架子以雷慕尼先生与田秀臣先生为主,因二位架子颇类似,且据
    七海熊 7-4
  • 2
    练武人常讲,追求“武术的真谛”,也就是武术的本来和究竟,在一位大师的墓前,就竖有“尊师重道得真谛”的刻石,可见对真谛的重视了。但真谛究竟是什么呢?
    台州华鑫 11-18
  • 1
    李永康 今之习太极拳者,技击有成者不多,而养生获益者甚众,论者多有不解。读《十三势歌》“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可知获养生之益者,固非买椟而还珠,而技击验走架之正偏,增行功之乐趣,亦不可偏废,且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斤之技,虽高深难臻妙境,亦虽少犹存,代有传承,非可望不可及也。 更多精彩内容,请参阅《李永康老师拳论选录》。图为:李永康师祖(左三)与武林朋友。
    七海熊 11-9
  • 1
    虚领顶劲,尾闾正中,上下一气贯串,八面支撑,而精神提起,此提顶吊裆也。 实腿精神贯注,虚腿气势腾挪,两股前节有力,变换于胸腰胯,相合于肩肘膝,气由尾骨向外向前合,与两肋相吸相系,两肋亦然,此裹裆护肫也。 心静,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沉于腰间,腹内松静,气势鼓荡,此虚心实腹也。 胸含蓄,背舒展,脊骨节节上拔,节节松沉,气贴于背,敛入脊骨,此含胸拔背也。 两肩向下向外向前松开,气由脊骨向外向前合,行于两臂,
    武氏太极 12-29
  • 7
    三、制而不伤与攻其要害 李亦畬《接手论》云:“攻其要害,动其心魄,使其肝胆俱裂......”读到这里,有的朋友会问,“太极拳不是制人而不伤人吗”?不错,但只有先练成出手见红的功夫以后,才有资格言制而不伤,因为制而不伤的功夫,要远比出手见红难得多。只是出手见红的功夫,决不允许轻用、滥用。不仅太极拳如此,中国传统武术的一切正宗门派都是如此。
    德盛堂 10-11
  • 3
    杨朝辉 我是2004年经朋友介绍,看中医认识李新方老师的,后来才知道李老师不仅是中医师,还是武式太极拳传承人,就开始学太极拳了,并从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力量。 开始学习太极拳,师父和师娘就非常耐心的教我每一个动作,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有时自己都不好意思,他们却从来没有不耐烦,这就让我觉得这里和社会上的浮躁不同,有一种到家的感觉,他们那份恬淡的性格深深的吸引了我,及至走进他们才发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
    素虬 8-22
  • 0
    祝大家过节痛快
    七海熊 9-28
  • 6
    李新方 【原文】太极拳,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解曰】中国武术广大精微,不仅门派众多,风格各异,而且分类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如南拳北腿,长拳短打,内家外家,武当少林,等等,其中值得特别重视的是长拳和短打之说,因为这是就技术特点而言。“长拳”一词最早见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可知在宋初已有专称“长拳”的拳种了。在中国传统武术
  • 7
    首先,要看初学者在什么年令。如果在二十岁以下,应从基本功开始,各家武术都是一样的。如果在二十岁以上,可以先学拳架,同时也要学基本功,但不必要求到位,只强调必须方法正确,慢慢带着练。 其次,要看学拳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是一般地为了健身、防身,只要有明师口授入门,都不难达到目的。如果想有所成就,就还要下更大的功夫,要学得高功夫的拳架和打手法,达到懂劲水平,并系统掌握理论、拳术、器械、内功等。 第三,还要看
    你好吗 9-18
  • 5
    李新方 七、这个慢,不是那么容易就做到的 今之习太极拳者,许多人不善技击,这并不是因为慢不能胜快,而是不会慢,做不到太极拳所要求的慢。一位深得真传、朝夕于斯数十年的老师,和新学员们一起走架,在同一时间都打一套拳,一起起势,一起收势,在外行看来是一样快慢的,也许还会觉得学员比老师快,这从“单位时间内质点位移的距离”这个简单运动的计量方法来看,当然如此,但这种计量方法对一切比较复杂的运动,都是不适用的。
  • 5
    李新方 三、在显微状态下消除自身的缺陷 与外家拳和现代体育的研究方法不同,太极拳是向内追求,反求诸己。如果说,外家拳是把对方的动作过程放大,太极拳则是在显微状态下发现和消除自身的缺陷。自身存在的缺陷,即一切不附合技击规律的东西,只有在慢动的状态下,才可能一步步地发现和消除,“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武禹襄《十三势说略》),“自己要安排得好”(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使自己的全身状
    森淼 9-10
  • 6
    李新方 六、并非什么事情都是快好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都离不开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佛家叫做“成住坏空”,人的生命也是如此,所以并非什么事情都是快好。青春永驻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但衰老和死亡来得慢一点,还是可以做到的;而想要慢一点,只有慢运动可以做得到。
  • 5
    前不久,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武术赛事活动监督管理的意见》,对武术从业人员和习武人员列出八条禁令,其中包括不得自创门派、私下约架。我曾写过一篇解读,这里再提供一点补充资料。是一个传统武术的民间团体,在多年前印发的一个内部资料,《太极拳合格传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经同意,在这里首次公开,未作任何改动,为避广告之嫌,将这个团体的名称、所在地等信息一概隐去,旨在为朋友们提供一个研究参考资料,对
  • 1
    李新方 四、庖丁解牛与技击的顿悟法门 《庄子·养生主》讲的庖丁解牛很能说明这个道理,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也,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所见到的只是经脉骨节的空间,“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遊刃必有馀地矣”。庖丁的认识方法,便是“行为迟,动刀甚微”,也就是一个慢字。张鸣鹤《全敌全书》也提到这个典故:“对敌必要通窍,然何为通窍?可以庖丁解牛,目无全牛也”。
  • 5
    李新方 【原文】太极拳,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解曰】王宗岳这篇拳论,在李亦畲于光绪七年(1881)手写本中,篇名为《十三势》,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由李亦畬之孙李槐荫、李棠荫,李启轩
  • 3
    李新方 二、从拳打两不知,到知人而不为人知 前已述及,人们研究技击规律,由慢向快的追求设有错;而快到一定极限,反过来由快向慢的追求也同样没有错;但追求慢的结果同样是快,而且这个快,比追求快所达到的快更快,这就是太极拳的后发先至,这个认识过程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武林中有句话,叫做“拳打两不知”,是说实战中的双方,如果对技击的客观规律都没有足够的认识和把握,动作快的一方迅速出击,使对方还没
  • 2
    李新方 五、君之行,与君之志之大也 《墓表》最后一段,从字面上看,当然仍与太极拳无关,但如果与太极拳联系起来,则更为贴切: 观太极拳之盛,“壮而读之,然后知君之行,与君之志之大也”。大在何处?大在对中国文化的特殊贡献上,谨举其三。
  • 4
    李新方 练太极拳,都知道要慢,可是,你知道为什么要慢?怎么才能真正做到太极拳所要求的慢呢?这是一个最常见,而又最难说清楚的问题。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曰:“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述项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讲的就是为什么要慢,怎么慢的问题,虽只寥寥数语,而信息量极大,本文根据前辈的口授,详细阐述这一问题。
  • 5
    李新方 【原文】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解曰】都是练武人,用功多年,甚至学了一辈子,而结果却不一样。是真功夫,还是假把式?是太极拳,还是“太极操”?是正宗,还是旁门?当然差别也不是很大,差就差那么一点点,但就因为那么一点点,其结果就判若云泥,是以王宗岳先师云:“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七海熊 8-30
  • 4
    李新方 【附言】……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解曰】毫无疑问,李亦畬于光绪七年(1881),集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畬拳论,手书三册传世,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太极拳理论著述和史料文献,其中,王宗岳拳论并无上面这段“附言”,可知这段附言是在后来传抄过程中,为“好事者”所加。据学者考证,这段附言最早见于1925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陈微明《太极拳术》一书:“此论句句切实,并无一字敷衍陪衬,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先
  • 4
    李新方 打虎英雄静不鸣。谁为觉大梦,拳法更?飞身直向永年行,当年事,堂上两心明。 早已外浮名。只随王武李,举鹏程。八方同聚火神庙,无声曲,还有我来听。
    xh6802017 8-26
  • 4
    李新方 四、寥居洿处 《墓表》云:“君独深自逊辟,寥居洿处,以泽其躬,而养其亲,卒报其才略,一无所施以没。噫,可悲也夫!”《墓表》的作者王树楠,字晋卿,清末河北新城人,以诗文名。这段文字从字面上看,好像作者只是为武禹襄的才略没有得到发挥而感慨,而对他致力于太极拳并不理解,不屑一提。其实,这正是中国文化“圣人后其身而身先”(《老子·第七章》)之开创精神的生动写照,特别是“寥居洿处”四个字,此地此景此情,人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综合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