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太极吧 关注:122贴子:1,049
  • 12回复贴,共1

过去的太极高手是怎么得到真传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李新方
习武之人莫不希望尽快得到真传,但真传似乎很难得到,前人有所谓“五不传”、"十不传”、“六耳不传”等之说。其实,能不能得到真传不在于师父教不教,也不在于能不解遇到明师,而在于自己会不会学,要想得到真传还有怎样得到真传的秘诀,如最先进入的是正宗拳派,都会知道的,那就是“神接师境,感而遂通”。家父《太极拳易学难精》云:“其则亦不远也”,真传就在近前,只要神接师境,也就是与师父和历代宗师处于同一境界,自有不可思议的感应,而且远近无别,没有任何时空障碍,所谓“有缘千里对面,无缘对面千里”,有没有缘,就是能不能处于同一境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9-11 11:29回复
    武禹襄与王宗岳应不是同时代人,当然不可能见面,但王宗岳拳论却传给了武禹襄。同样,武禹襄访陈清平,也只是“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馀”(李亦畲《太极拳小序》,却能够“精妙始得,神乎技矣”(同上),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在中国武术史上实为当然之事,因为武禹襄与王宗岳、陈清平处于同一境界,故能感而遂通。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9-11 11:32
    回复
      2025-05-15 00:48:07
      广告
      然而古今都有许多人,寻真传,访明师,忙了一辈子还是与真传无缘。实际上,许多时候是擦肩而过,真传和明师就在近前而不识,就是因为喜欢舍近求远,不能反求诸己,舍已从人,与真正的明师不在用一境界,明师想教他也没办法教,道不同不相为谋,正如李玉畬《王宗岳太极谱跋》之慨叹:“切勿轻以予人!非私也,知音者少,可予者,其人更不多也”!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9-11 16:12
      回复
        神接师境的必要前提,是对师父(当然是明师)和历代宗师所处的境界有比较全面而深刻的认知。“代不数人”的大宗师与一般武术家的差别在哪里?不是一着一势,更不是有什么秘而不传的绝着,王宗岳《太极拳论》讲得非常明确:“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说明融会贯通才是进入高级境界的标志,超越了动作着势,任何绝着对于他们来说都不起作用了,即“神为主帅”(武禹襄《太极拳解》),而神为主帅正是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9-11 16:13
        回复
          一是拳理与拳术的融会贯通,二是走架与打手的融会贯通,三是拳术与器械的融遇会贯通,四是着势与着势的融会贯通,五是太极拳与其他各家武术的融会贯通,六是技击与养生、修道等方面的融会贯通,七是习武与工作、日常生活的融会员通,八是太极拳与整个中国文化乃至其他文化的融会贯通。小知不及大知,知的境界之小决定能够神接的范围和程度之小,大多数学者对大宗师所处的境界往往只能有部分的、肤浅的认知,甚至还有可误解,当然也就难以神接师境,与真传先之交臂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9-11 16:14
          回复
            对师父和历代宗师充满景仰、敬畏和感激之情,是神接师境的内在基础。太极拳是中国文化的高度凝聚,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有无数先圣先贤为之呕心呖血,今天才有这如此稀世珍宝传到我们这里,所以这里所说的师父和历代宗师不仅是本门的,也包括整个中华武术,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各个领域的历代圣贤,对他们都要同样景仰、敬畏和感激。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9-11 16:15
            回复
              学太极拳“先在心,后在身”(武禹襄《太极拳解》),在心首先在于恭敬之心,没有恭敬之心就不可能把自己修炼成恭敬之身。这完全是学者自己的事情,与师父和历代宗师本身无关,他们对每一位后学都同样加持,但学者如果没有恭敬之心,则境界不能相通,无缘得之,就像一个人要做日光浴却把自已关在暗室里一样,不过这并不妨碍阳光普照。中国武术,特别是太极拳,决不只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抱着"拿来主义”的态度来学是拿不走的,必须老老实实地学,恭恭敬敬地学,才有可能真正学到一点东西。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9-11 16:16
              回复
                像师父和历代宗师那样献身太极拳事业,是神接师境的决定因素。如果只做到了前两点而不到这一点,仍然不能神接师境。武禹襄之孙武延绪《李公兄弟家传》讲过,“ 大抵皆中人以上可与入道,顾视力行如何耳”。中人就是质资质中等的人, “今人资质未必低于古人,而如古人为之穷毕生精力者鲜矣”(家父《太极拳易学难精》),也就是能够力行的人少。太极拳乃至中国文化各个门类之取得较大成就者,凭籍的都是“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的献身精神,神接师境最关键的就是神接历代圣贤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境界。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9-11 16:17
                回复
                  2025-05-15 00:42:07
                  广告
                  这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做到,如果我们今人做到了,当然成就也不会小,只是真正肯这样做的人不多。太极拳以养生著称,但这种养生决不仅仅是好了个人健康长寿,而是“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为天下的豪杰们接续生命,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国家和人民做事,至于自己多活几年少活几年并不重要,如果多活了几年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受益。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9-11 16:19
                  回复
                    以上三点所讲的神接师境的具体方法,也就是想得道先要使自身成为载道之器,自然而然地会与师父和历代宗师,特别是像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畬等这样的历代大宗师感应道交,豁然贯通,“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李亦金《五字诀》),一步到位,直接进入太极拳的高级境界,这是太极拳所独具的中华武术之顿悟法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09-11 16:22
                    回复
                      武禹襄之孙武延绪《李公兄弟家传》,对李亦畬从学武禹襄有一段极其生动的描述,堪称神接师境的典范:“先王父(武禹襄)好之,习焉而精,顾未尝轻以授人,恐不善用滋之弊也。惟公(李亦畬)来,则有无弗传,传无弗尽,口诏之,颐指之,身形容之,手足提引之,神授而气予之。公亦步亦步,趋亦趋,以目听,以心抚,以力追,以意会,凡或向或背,或进或退,或伸或缩,或萦或拂,无不穷极幼眇,而受命也如响。倘所谓用志不分,乃疑于神耶”!也正因为如此,李亦畬成为继王宗岳、武禹襄之后,太极拳经典理论建设的最终完成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9-11 16:25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01-15 16:28
                        回复
                          有道理!


                          IP属地:江苏15楼2020-05-21 17: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