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千里吧
关注: 89 贴子: 5,258

  • 目录:
  • 个人贴吧
全部
  • 6
    朋友们好,下面咱们接着谈孔子的为政之道,首先我们看一下当时的政治形势,顺便也提一下孔子的从政经历。 我们知道周王朝统一天下之后,论功行赏。把天下土地分给了王室子弟、异姓贵族和一些古代圣贤或帝王的后代。 比如齐国分给了姜子牙,鲁国分给了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但实际上鲁国的第一任国君是周公的儿子伯禽。周公自愿留在王室辅佐,为周国制定了周礼。这个周公孔子是十分推崇的,经常在梦中与之相会。后来梦不到了,孔子就
  • 4
    这是第一集 http://you.video.sina.com.cn/b/11171536-1348493835.html 第二集 http://you.video.sina.com.cn/b/11173025-1348493835.html 后面还有,但是还没录完,很抱歉!先看这些吧。欢迎交流指正!
  • 18
    ��1、本文收集《于丹心得》引用古文章句,都存在诠注、释义、读音等不同形式的硬伤。综观全书引文,大略如此。其余能准确释义而未收入本文者所剩无几;共计五十一条,硬伤百余。    2、为便于查阅,引文均按在原书出现先后顺序列举,且标序号如[01.01],点号前者为原书篇次,后者为引文先后次序;    3、“于解”为原书解释,全部引自原文。凡不连续者,段落前标省略号;“马说”为作者纠错说明,力求简略,点到为止,不做
    12-6
  • 31
    “十博士抵制于丹”事件愈演愈烈,昨天,该事件发起人徐晋如又公然宣称于丹讲的《论语》是“厕所”,言辞有越发尖锐的趋势。   于丹用行动证明了她性格里的刚性。记者获悉,她的《于丹〈论语〉心得二》已经提上日程。风波中的于丹先是引用范仲淹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表明自己的淡然态度,后又以“中国文化需要上课的人多”这样很有骨头的话作为回击,让人看到了一个刚性的于丹。   骂什么就出什么   “于丹已
    3-11
  • 3
    我找到以前送给我爱人做礼物的一本哲学书,找到伦理学方面的东西。一字一字打了将近一个下午才打完。我知道可能有一些无聊的仅仅热衷于于丹的人,连认真看完它的耐性都没有。但是我想真正想求学的人不应该错过它。我主要是摘录了对伦理学一些简单术语的解释。希望能引发大家对真正的真理的追求。忙了好半天才弄完,累的眼镜都花了。希望吧主能不计较个人恩怨,给予加精,甚至置顶。 快乐主义,在苏格拉底为主角的博拉图对话中,对
    3-11
  • 3
    http://www.hangzhou.com.cn/20060801/ca1275637.htm 马千里:于丹太害人了 现年35岁的马千里在深圳开了一家企业管理咨询机构,曾出版过《论语的管理智慧》一书。自《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出版后,他就专门开设博客,用以批判于丹,昨日下午,记者电话采访了马千里。 观点1:是“生活心得”不是《论语》心得 “于丹的问题不是通俗不通俗的问题,而是对与错的问题”,马千里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于丹解 读的《论语》与本义出入太大,只是
  • 7
    根据于丹吧跟贴记录整理,预防删,转过来 =================================================== 1、事由:中国青年报刊文发出质疑-《论语》可以庸俗化地阅读吗 2、真理的追随者: “对千人证万人论的经典古籍,准确理解是第一位的”,于丹对论语的解读是通俗化而不是庸俗化 ,宋明理学对古籍做出了最为准确的理解,我想没有人会对这些理学大家的治学态度有怀疑吧,至于歪曲古籍我想他们也不会这么做,这些理学大家最中气节怎么会去逢迎权势
  • 24
    言心梦隐生吧友在“万人签名,抵制于丹心得”一贴后跟帖不符合要求,所以删除。这个帖子是抵制于丹心得的签名,如你有不同意见,请开新帖子发表看法。本吧欢迎批评,谢谢。特此致歉!
    3-6
  • 6
    【分裁】 《里仁篇》乃是关于“仁”的一篇论文,历来被视为《论语》中枢之作,而孔学也有“仁学”之谓,足见本篇所言之仁的重要。然而,到底什么是“仁”,这个问题孔子自己没有定义,倒是后人的解说多过牛毛,但也都是说了似乎明白,想着却又不确,总没有个明确的答案。 莫说仁的概念,即便我们熟知的“孝”字,也颇难解释。说是“尊敬”,说是“顺从”,说是“爱”,或者干脆说是以上综合的感情呢?但是又都难以概括,所以我
    埃智慧 3-3
  • 5
    贺德全2 : 于丹误人子弟。 侠知大者 : 呵呵,谁火就灭谁 文章提交者:僧不语 : 呵呵,谁火就灭谁 ---------------- 非也,谁小人就灭谁。 易中天也火,至少猫右照挺。 逆——流: 呵呵! 不过是看人家于丹风光过市、钱财涌怀,马千里之流顿感眼红罢了! 对了,这里面不会也包括楼主吧?! 易中天曾说过: 学术问题是可以讨论的!可仅是观点不同就狂批滥骂,那不是一位正常做学问者的所为!对此种人的态度只能用两个字应对
    10-11
  • 0
    鸡鸣犬吠 《论语》——作为一本流传千年的经典,自然有其历经时间考验和沉淀的精华所在,而这些精华,也就是人们几千年来对其形成的某些共同的解读以及解读规范之所在,这一部分是不可能以“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解读”来搪塞的,否则《论语》既谈不上“经典”,也就没有必要来引其经据其典而阐发个人心得了,因为若非经典,任何人就都可以引《西游记》或者干脆杜撰《东游记》《北游记》《南游记》来阐发其某一特定心得了——既然要引
    3-1
  • 9
    从于丹谈起 我是一个不喜欢看新闻的人,基本上从来不看报纸之类的,家里连电视机都没有,所以我认识于丹比较晚。春节的时候,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了于丹的讲座,没有看几分钟,后来吃饭的时候顺便也看了几段,感觉用来下饭的话效果不如赵本山好。后来,看到不少人迷于丹,也有人批于丹,忍不住有些手痒,今天且听我也来说道说道于丹。 首先,于丹是教授吗?我承认是,更确切来说好像是个副教授,一个职业称呼而已。但是于丹是一个做
    7-20
  • 9
    2007年2月27日 于丹迷的七个月 第一月:花花世界,霓红溢彩,你还有诸多理想,你还有几分豪气,看不惯世俗的勾当伎俩,搞不懂生活本来的意义。烦恼和无聊,焦躁和空虚,很多细腻的悲观情绪,蔓延在你的内心深处,虽然表面平静无澜,心灵的湖水底下,却埋藏了多少无声的叹息。 第二月:你遇到了于丹,她在讲述关于孔子和庄子的心得。两位遥远的古圣人,过去只闻其名,如今被于丹推到了你的眼前。不喜读书的你,从来死抱着学校的
  • 1
    在遵守《百度贴吧协议》前提下,本吧对吧主行为另做三点规定。参见:http://post.baidu.com/eula.html 1、本吧以交流思想、沟通友情为主,但对帖子内容没有专业方面的限制,吧友认为有交流价值的帖子可任意发布; 2、尊重每位吧友,对触及《百度贴吧协议》底线的吧友以规劝为主,原则不做封IP、封ID等处理; 3、无论任何情况的删贴、封IP、封ID等行为,吧主必须发公告说明情况。 以上约法三章只为限定吧主管理行为。本吧希望为吧友创造最宽松
  • 2
    我看于丹现象       杨雨      在2006年的中国文化地形图中,于丹现象是令人玩味的“风景线”之一。在恶搞、超级女声等文化兴奋剂占领了大众文化消费市场以后,国家主义叙事在大众文化领域已逐渐失去了观众。由于市场的缘故,如果使用硬性的国家—民众的话语方式,进行毛时代的文化洗脑,在当下中国显然是行不通的。当代中国的大众比起计划经济时代的“群众”,智慧要高多了,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知道很多事情,
    2-22
  • 0
    根据马先生一位朋友的提议,删除这个帖子。 由于这个帖子是匿名发表的,所以无法当面想这位朋友道歉说明。 同时,对给文中提到的这位朋友所造成的不良影响道歉。
  • 3
    于丹的“半截子”君子之道,无非是想让大家忽略君子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而以不问世事的隐士作风为荣。所以在阐述君子之道时,时刻不忘把读者拉进自己的内心进行反省,生怕眼睛向外发现些什么。这和前面所说的“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的说法一脉相承。于丹的理论是,对待外界的各种不公、各种不如意,只要不去理会,眼睛向内,“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就可以找到“清凉的快乐”。 这让我想起鸵鸟。据说
  • 0
    我想到一个成语故事: 有一个农夫,在田间耕作,烈日炎炎,挥汗如雨。这时候突然有一只兔子,奔跑过来,一下子撞在了地头的一棵树上,当场就晕了过去。这位农夫看到了,就掂了起来,觉得真是太幸运了!于是他放下农活,就在树下继续等待下一只撞过来的兔子。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那就是,老天爷总是对辛勤劳动的人以特殊的眷顾的。 (听众掌声!) ———————————————— 为什么说这是“于
    2-8
  • 8
    2007年2月6日 快乐英语 (寓言小品,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 于老师教英语,教学方式有创新,在电视上推广,深受群众好评。她的优势在于,不论你是六岁小孩,还是八十岁老头,不论过去有没有英语基础,只要听了她讲上两次课,那英语水平就能飞速提高。 于老师在黑白上写句子,“How do you do”,单词底下就标记相应汉字,“好肚油肚”。这下群众念起英语来,相当轻松,叽呱叽呱的,有板有眼,我奶奶天天没事也念起英文
    6-9
  • 3
    于丹是个牵强附会的高手,她总喜欢根据自己的需要把《论语》任意歪曲。我一直认为这多是出于于丹学养上的不足,本没有把《论语》原文读透。后来,也并不全是如此。我们先看个小例子。 于丹引用了《论语•子罕篇第九》中一句话来表现孔子很重视礼节:“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于丹解释说:“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不管这个人多么年轻,他也一定要站起来;如果
    2-17
  • 0
    尊重原创作者的要求,本吧删除了该作者两个帖子,特此公告! 这两个帖子是: 1、看现任于丹吧三吧主“我顶好贴有错吗”的斑斑劣迹 2、现任于丹吧三吧主“我顶好贴有错吗”的“仕途”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在此不公开作者名。 由于这两个帖子跟帖比较多,删除主帖子的同时也删除了跟帖,在此向诸位表示歉意,请谅解!谢谢和欢迎大家的一贯支持!
  • 2
    http://post.baidu.com/f?ct=318767104&tn=baiduKeywordSearch&sc=512342&pn=0&rn=50&lm=4&rs4=1&rs3=3&word=%C2%ED%C7%A7%C0%EF
    nanuil 2-7
  • 2
    有许多吧友加如了马千里其他群,建议这里的吧友家这个专门的群:35657666
  • 5
    中国古代哲学里,儒、道两家最盛,对后世影响也大。儒家是入世的哲学,道家讲究出世,表现出的是绝然不同的两种世界观。而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上向来不那么单纯,不爱做非此即彼的选择。这种天生般的包容性使中国人的人格构成变得复杂有趣。就拿儒道两家来说,虽则迥异,却能够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 比如,诸葛亮积极入世的态度是儒家的,他的军事、政治作为体现最多的也是儒家思想。但这个人却喜欢标榜自己的道家风范,喜欢峨冠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个人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