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好,下面咱们接着谈孔子的为政之道,首先我们看一下当时的政治形势,顺便也提一下孔子的从政经历。
我们知道周王朝统一天下之后,论功行赏。把天下土地分给了王室子弟、异姓贵族和一些古代圣贤或帝王的后代。
比如齐国分给了姜子牙,鲁国分给了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但实际上鲁国的第一任国君是周公的儿子伯禽。周公自愿留在王室辅佐,为周国制定了周礼。这个周公孔子是十分推崇的,经常在梦中与之相会。后来梦不到了,孔子就很着急。孔子对周礼也是十分喜欢的,一心要恢复周礼。
诸侯王分到土地之后,把王位身份留给嫡长子世袭,其他的儿子的爵位根据爵位递减原则就要降低一个等次。但是其他儿子也能获得封地。这些人形成了一个阶层,叫做卿大夫。那些没有分到土地的贵族们,称之为士大夫,士大夫得帮卿大夫们打工赚钱,是最底层的贵族。
根据爵位递减原则,慢慢地,失去爵位的人越来越多,到最后很多人失去了贵族身份,形成了平民阶层,这些人很多改了姓氏,因为姓氏多,也称百姓。这些百姓靠自己本事吃饭,但是他们有人身自由。最底层最悲惨的就是那些农奴和奴隶,他们没有人身自由,还得整天干活。
由于各个诸侯国内部的贵族们都是一个家族,他们要找异姓的诸侯国贵族来通婚,所以各个诸侯国之间有着复杂的血缘关系。在这种血缘纽带的基础上,根据长幼尊卑亲疏远近建立了一套封建宗法制度。通过这种等级体系,整个天下就控制在了一个大家族手中了。
在这个大家族里面,王室就相当于老祖宗,别的诸侯王都要听他的,要给他送礼,要孝敬他。谁要是不听话呢,他就领着别的小弟修理你一下。但是后来,王室衰弱了,而且年代久远了,血缘关系也淡漠了,其他诸侯王的实力超过了这个老大。谁不想当老大呢?于是诸侯国之间就开始了战争。
这时候,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卿大夫的实力超过了国君,控制了政权。我们看鲁国,到孔子的时代,鲁国的大权已经被季孙、孟孙、叔孙这三大势力控制。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人,所以称为“三桓”。这三个大股东左右了鲁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大权。
其实,君权旁落未必是什么坏事,凭啥就得你一个国君说了算呢?但是孔子看不顺眼了。他觉得这不合乎礼制。君不君,臣不臣,尤其是当季孙“八佾舞于庭”的时候,他痛呼,是可忍,孰不可忍。他觉得这是臣子们乱了规矩,所以天下大乱。为什么会乱了规矩不守礼制呢?孔子觉得是这些人人心不古,内心缺少了仁德。所以孔子提出了“仁”,提出要推行德政,教化大家,让大家都能“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咱们接着看鲁国的政局,三桓虽然左右了政局,甚至还把鲁国老大鲁昭公驱逐出境,当然这其实也不怪三桓,鲁昭公想趁着三桓内讧的时候收拾三桓,结果反而被收拾了。他弟弟鲁定公只好接着当傀儡。三桓内部也有矛盾和问题。季孙是最大的一个股东,他的掌门人季平子一死,他的家臣造了反,把少东家季桓子给软禁了起来。这个家臣很牛,他觉得他虽然出身不好,但是要比那些公子哥儿们有本事,他要干掉三桓,还政给傀儡鲁定公,做一番大事业。这个人叫做阳虎!
这个阳虎颇有一番能耐,他通过控制季孙左右了鲁国的局势。在他的治理下,鲁国表现了一些虎虎生气,打败了齐国的一次进攻不说,居然还主动进攻齐国。这个阳虎还曾经两次去找孔子出山,这有点三顾茅庐的意思。虽然孔子也想遏制三桓,但是孔子不喜欢动粗,所以孔子没有帮忙。
后来,阳虎终于被三桓斗败,三桓想起孔子当初没有跟阳虎合作,觉得这哥们儿挺讲义气。就让孔子当了一个小县长,这时候孔子已经51岁了。很快又被提拔成了大司寇。类似于公安部长兼司法部长。据说孔子被重用之后,鲁国的局势还真有所改观。这里面还有点八卦说是有个人的老婆乱搞男女关系,但是这个人不在乎老婆搞破鞋。经过孔子教化一番之后,这个人立马同老婆吹了。
根据史记记载,孔子被重用后,齐国挺着急的。齐国老大齐景公就选了80个美女,让她们穿着时髦的露背装露胸装,驾着高头骏马,跑到鲁国的城门外开了一个大型的演唱会。季孙家的那个少东家,这时候已经是大掌柜的了。这个花花公子当天就多次化妆跑去看美女。后来还拉着鲁定公一起看。俩人一合计,把美女们给瓜分了。孔子一看,挺失望的,就带着徒弟们离家出走,周游世界去了。
我们知道周王朝统一天下之后,论功行赏。把天下土地分给了王室子弟、异姓贵族和一些古代圣贤或帝王的后代。
比如齐国分给了姜子牙,鲁国分给了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但实际上鲁国的第一任国君是周公的儿子伯禽。周公自愿留在王室辅佐,为周国制定了周礼。这个周公孔子是十分推崇的,经常在梦中与之相会。后来梦不到了,孔子就很着急。孔子对周礼也是十分喜欢的,一心要恢复周礼。
诸侯王分到土地之后,把王位身份留给嫡长子世袭,其他的儿子的爵位根据爵位递减原则就要降低一个等次。但是其他儿子也能获得封地。这些人形成了一个阶层,叫做卿大夫。那些没有分到土地的贵族们,称之为士大夫,士大夫得帮卿大夫们打工赚钱,是最底层的贵族。
根据爵位递减原则,慢慢地,失去爵位的人越来越多,到最后很多人失去了贵族身份,形成了平民阶层,这些人很多改了姓氏,因为姓氏多,也称百姓。这些百姓靠自己本事吃饭,但是他们有人身自由。最底层最悲惨的就是那些农奴和奴隶,他们没有人身自由,还得整天干活。
由于各个诸侯国内部的贵族们都是一个家族,他们要找异姓的诸侯国贵族来通婚,所以各个诸侯国之间有着复杂的血缘关系。在这种血缘纽带的基础上,根据长幼尊卑亲疏远近建立了一套封建宗法制度。通过这种等级体系,整个天下就控制在了一个大家族手中了。
在这个大家族里面,王室就相当于老祖宗,别的诸侯王都要听他的,要给他送礼,要孝敬他。谁要是不听话呢,他就领着别的小弟修理你一下。但是后来,王室衰弱了,而且年代久远了,血缘关系也淡漠了,其他诸侯王的实力超过了这个老大。谁不想当老大呢?于是诸侯国之间就开始了战争。
这时候,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卿大夫的实力超过了国君,控制了政权。我们看鲁国,到孔子的时代,鲁国的大权已经被季孙、孟孙、叔孙这三大势力控制。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人,所以称为“三桓”。这三个大股东左右了鲁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大权。
其实,君权旁落未必是什么坏事,凭啥就得你一个国君说了算呢?但是孔子看不顺眼了。他觉得这不合乎礼制。君不君,臣不臣,尤其是当季孙“八佾舞于庭”的时候,他痛呼,是可忍,孰不可忍。他觉得这是臣子们乱了规矩,所以天下大乱。为什么会乱了规矩不守礼制呢?孔子觉得是这些人人心不古,内心缺少了仁德。所以孔子提出了“仁”,提出要推行德政,教化大家,让大家都能“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咱们接着看鲁国的政局,三桓虽然左右了政局,甚至还把鲁国老大鲁昭公驱逐出境,当然这其实也不怪三桓,鲁昭公想趁着三桓内讧的时候收拾三桓,结果反而被收拾了。他弟弟鲁定公只好接着当傀儡。三桓内部也有矛盾和问题。季孙是最大的一个股东,他的掌门人季平子一死,他的家臣造了反,把少东家季桓子给软禁了起来。这个家臣很牛,他觉得他虽然出身不好,但是要比那些公子哥儿们有本事,他要干掉三桓,还政给傀儡鲁定公,做一番大事业。这个人叫做阳虎!
这个阳虎颇有一番能耐,他通过控制季孙左右了鲁国的局势。在他的治理下,鲁国表现了一些虎虎生气,打败了齐国的一次进攻不说,居然还主动进攻齐国。这个阳虎还曾经两次去找孔子出山,这有点三顾茅庐的意思。虽然孔子也想遏制三桓,但是孔子不喜欢动粗,所以孔子没有帮忙。
后来,阳虎终于被三桓斗败,三桓想起孔子当初没有跟阳虎合作,觉得这哥们儿挺讲义气。就让孔子当了一个小县长,这时候孔子已经51岁了。很快又被提拔成了大司寇。类似于公安部长兼司法部长。据说孔子被重用之后,鲁国的局势还真有所改观。这里面还有点八卦说是有个人的老婆乱搞男女关系,但是这个人不在乎老婆搞破鞋。经过孔子教化一番之后,这个人立马同老婆吹了。
根据史记记载,孔子被重用后,齐国挺着急的。齐国老大齐景公就选了80个美女,让她们穿着时髦的露背装露胸装,驾着高头骏马,跑到鲁国的城门外开了一个大型的演唱会。季孙家的那个少东家,这时候已经是大掌柜的了。这个花花公子当天就多次化妆跑去看美女。后来还拉着鲁定公一起看。俩人一合计,把美女们给瓜分了。孔子一看,挺失望的,就带着徒弟们离家出走,周游世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