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678贴子:6,156,994

回复:【书痴】自己的读书记录,书评+摘抄+书讯,愿意结交每一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后一段截图发出来,大家都懂,我为什么截图,一篇文章写了4000字,我不希望因为最后一段几个词,而让读者去阅读一个删减版。


IP属地:辽宁1080楼2018-02-26 13:17
收起回复
    从1075楼到1080楼,为【书评68】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81楼2018-02-26 13:23
    回复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那么你现在觉得你读书是为了什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82楼2018-02-26 13:39
      收起回复
        孔夫子旧书网,页面更新


        IP属地:辽宁1084楼2018-02-28 14:58
        回复
          强无敌的帖子


          1085楼2018-03-02 00:50
          收起回复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祝书友们元宵快乐!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86楼2018-03-02 18:36
            收起回复
              中学在地摊上找到一本盗版的《草房子》,价格仅5元。顺带一起买了盗版的《呼啸山庄》。《呼啸山庄》貌似是青少年版,总之内容有点不全,《草房子》倒是让我惊为天人,读来读去把书都翻破了。之后就是搜集曹文轩的小说挨着挨着读。《青铜葵花》和《细米》虽然好看,但写的没《草房子》好。《根鸟》就只读了一半。也许长篇的巅峰就是草房子了吧,除去《草房子》就是一些短篇小说最好。
              盗版的《草房子》缝缝补补最终还是散了架,去年终于把正版的带回家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87楼2018-03-03 09:32
              收起回复
                你喜欢《金瓶梅》?它要是不禁的话,四大名著可能就没有红楼梦了
                19、复仇中最可原谅的就是报没有法律惩罚的那一种仇的。可是那报仇之人所采取的报复行为要不受到法律惩罚才算完美呢,否则不过是多上演一出悲剧罢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88楼2018-03-03 18:06
                收起回复
                  【书评69】安东尼.刘易斯《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
                  熟悉美国宪政历程的人都不会对“<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陌生,因为它触动了美国宪法中的永恒主题—言论自由。而言论自由是这个国家的制度基石。59年前《纽约时报》因为一个警察局长的控告(诽谤罪)差点关门大吉,在电子传媒呼风唤雨的今天都安然无恙的《纽约时报》到底遇到了什么危机呢?安东尼.刘易斯的这本300多页的书,就是围绕这个案子,从历史与法理上讲述“言论自由条款”在美国一步步完善的经过。这篇文章我打算简单叙述一下这个案子(一审、二审、最高法院)的经过,毕竟在任何一本讲美国宪政历程的书中都会提到这个案子,接下来我会详细分析一下,这个案子的意义。让读者了解一下“言论自由”的细部问题。《纽约时报》最后能胜诉,不是因为精明的律师、审慎的大法官的当下决断以及其他一些外部问题(比如拿种族主义隔离说事)。而是因为这个国家从1791年制宪到今天一个一个判例的传统,靠的是“活的宪法”(美国宪法条款是世界上最简洁的,不同于我们的复杂)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结果。


                  IP属地:辽宁1089楼2018-03-06 14:13
                  回复
                    1960年3月29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则广告,题目是“关注我们的呐喊”,意在声援“马丁路德金博士与南方争自由委员会”。这篇广告词,全文只提到马丁路德金一个人的名字,主要围绕种族隔离问题发问。虽然其中几句话出现不实信息,但是没有针对具体某个人。但是这份广告后来遭到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警察局长沙利文的起诉,罪名是诽谤。沙利文认为文章中提到的南方违宪者以及警察指的就是他(用现在的话说此人玻璃心,被害妄想症),想利用民事诽谤诉讼报纸诋毁个人名誉。其实稍微了解美国历史的都知道,60年代正是民权高涨的年代,而南方尤其是阿拉巴马州是传统的种族隔离主义地区,很多南方报纸、甚至法院是一致支持种族隔离的,当然也包括沙利文“首先,那些被迫噤声者,言说的可能是真理。否认这一点,意味着我们假设自己永远正确。。他之所以把案件变成诽谤罪,其实就是想避开美国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中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条款,并且想通过大额罚款,来恐吓住《纽约时报》这种良心媒体报道。只不过沙利文巧妙利用法律空子而已。还有一个证据可以证明警察局长在蓄意制造诉讼,就是在起诉《纽约时报》同时,还把报纸上署名支持的四个本地牧师也一并起诉。这么做的实际目的是想把此案留在州法院审理,这是美国法律中审判的原则。可想而知一审、二审都是在地方法院。《纽约时报》必然被动,直到1962年《纽约时报》将警察局长沙利文起诉到联邦最高法院为止。


                    IP属地:辽宁1090楼2018-03-06 14:14
                    回复
                      看一下这本书的章节处理,第一章到第五章为第一部分,将《纽约时报》如何败诉的。第六章到第十章,作者重点论述了美国历史中“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如何生成的。第十一章到第十七章讲《纽约时报》在最高法院申诉并胜诉的过程。最后三章是作者反思言论自由限度的分析。全书非常的清晰。
                      <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隐含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言论自由的边界在哪里,当公众人物(尤其是官员)借着民事诽谤罪起诉媒体(或者任何批评政府的人),侵犯个人名誉时。甚至玩“法律魔术”(借用最高法院大法官的话),为了政治目的去压制言论,把诉讼引入民事领域。美利坚200多年前的制宪先贤们确立的宪法第一修正案是否要站出来保护这个共和国的任何言论者的问题。


                      IP属地:辽宁1091楼2018-03-06 14:14
                      回复
                        在历史长河中1964年的沙利文案只是一次危机而已,当原告方的律师韦克斯勒站在大理石神殿上(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整体是由大理石建成)上滔滔不绝的回顾美国的宪政历史,一次次化解危机,我能感受到这个国家制度的伟大,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言论自由条款也是,美国现在挣来的自由绝不轻松。比如,在英国普通法中,有一项传统,就是所谓的出版自由,就是没有事前限制(审查的法律说法)。但是当作品冒犯到政府官员、教会等等时,则要接受处罚。这条判例放到沙利文案中就是警察局长要求《纽约时报》巨额赔偿。可以说这就是诽谤法的源头,是由弥尔顿开启的,虽然我很喜欢他的《论出版自由》这本伟大著作,但是他在书中其实预设了现代自由的危险因素—诽谤。所以在英国更不用说大陆法国家,报纸被起诉,罪名是诽谤罪时,很少有胜诉的。美国在1964年之前也面临这个棘手问题,因为美国也适用普通法传统。试想如果沙利文胜了,那么相当于扩大诽谤法适用范围,加上惩罚性罚款,今后媒体更不用说个人,就不敢去批评政府,发掘真相了。美国早在亚当斯总统时期就制定过《防治煽动法》,理由是国家限制言论自由,是为了应对外部威胁,拿到当时美国的情景就是防止法国大革命波及到美国,包括之后麦卡锡主义那一套也是利用这个法。


                        IP属地:辽宁1092楼2018-03-06 14:16
                        回复


                          IP属地:辽宁1093楼2018-03-06 14:19
                          回复
                            当然了,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立场不同。不是一致通过,就是终审意见稿也反复写了八次,均衡各方意见。可以看到美国司法的高度成熟,就是判明一个案件时,不但从法理,还要看社会发展形势,斟酌对未来的影响等等。美国在沙利文案之后,出现了一个真正的新闻界,不断找茬(找政府的毛病),即顽强又倔强的新闻界在10年之后揭发了“五角大楼文件案”。这一切的源头就是<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
                            而且沙利文案远远不只是促进南方民权运动发展这么简单,而是修正了这个国家的法律漏洞,保护了言论自由。就像电脑软件定期杀毒一样,任何一个庞大机构都不会完美无缺,美国司法界几百年来不断做着这份工作,才有了今天的自由。布伦南大法官的一段话深得我心,“政府官员名誉受损,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以压制自由言论为代价进行救济。”


                            IP属地:辽宁1094楼2018-03-06 14:19
                            回复
                              当作知识贴看
                              风吹过大地,你留下痕迹?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95楼2018-03-06 14:3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