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679贴子:6,157,040

回复:【书痴】自己的读书记录,书评+摘抄+书讯,愿意结交每一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书评75】《知日.家宅》
这本书是讲日本住宅建筑的。在我们的印象中住宅能有什么可写的呢。仿佛千篇一律般的整齐,但是在日本就不同了。首先日本的土地是私有的,就是说只要在划定的私人土地内,想怎么改建住房都可以。我想看过日剧与电影、动漫的都有一个模糊的印象,日本的独户式住宅很多,跟中国集体住宅楼不同。确实是这样的,在日本住居大约分两种,一种是独门独户式,一种是集合住宅。截止到知日这一辑特刊为止,日本独户住宅约为2745万户,日本总家庭数为5000万,也就是说占到一半以上。这给住宅留下很多可以选择的设计空间。
住宅就好比是衣服,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房屋的设计也不同。房屋在现代社会已经远远不是住人这么一项功能,而是满足人类行为的一种容器,所以需要做到个性化。在这本书里你会发现好多自己没有听说过的设计,非常的有意思。还有一点要说,日本的建筑师都是从设计住宅这最基本的单元做起的,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建筑师,比如安藤忠雄、丹下健三、隈研吾、东孝光、藤本壮介都有自己的住宅杰作。虽然他们的建筑理念各不相同,但是他们设计的住宅都在思考人与空间的关系,人如何才能更自然的生活在这个空间里等等。
我觉得《知日》的选题,非常好,了解一个国家,不能仅靠新闻、网络资讯这些非常表面宏观浮泛的东西,需要看细部。甚至说都不如看日本小说好。拿住宅来说就能看出中日两国文化的不同。日本住宅更换率非常的快,不要说和中国比就是和欧美比也快。这里面原因很多,比如日本的灾害频繁、用地紧张、还有文化方面的原因,日本文化中,对持久坚固的东西,不是很热衷,日本人不喜欢建筑一个永恒的东西,反而对建筑的内部环境非常的较真,这和中国正好是拧过来的。了解日本文化,如果能从这种小事物入手,眼光和普通人肯定不一样吧。


IP属地:辽宁1133楼2018-04-10 17:10
收起回复
    【书评75】《知日.家宅》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134楼2018-04-10 17:18
    回复
      活动来了杀不杀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35楼2018-04-11 14:44
      收起回复
        楼主您好,您的帖子很精彩,希望能坚持更新。读了两次,对我这个高中生启迪很大,希望自己也能像楼主这样博学,书生意气吧。的确是喜欢阅读和写作,学习压力太大了。有点心酸。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1136楼2018-04-13 19:04
        收起回复
          周末翻《读书》,发现一篇好文章。崔之元的《鞍钢宪法与后福特主义》。这篇文章亮点在于基本解释清楚了,列宁为什么喜欢“福特主义”以及,亚当斯密当年在《国富论》中有关“分工理论”的漏洞,这个漏洞在几百年后被指令式计划经济利用的历史。简单说亚当斯密虽然创造了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所有理论,但是他在1776年手稿中第一章有关分工理论的阐述并不完美,因为亚氏当时没有区分出“技术分工”与“社会分工”的本质区别,而后来福特主义基本就是沿用亚当斯密错误的部分,并且导致了经济不民主,这是列宁喜欢的原因。其实看19世纪历史就能找到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的影子,亚当斯密是1776年写完《国富论》的,但是直到19世纪后期1870年,英国才开始在产业中实践一百多年前的理论,原因很简单,斯密的分工理论属于僵化式分工,与英国传统不是很合拍,1870年之后非熟练工人的缺乏与移民潮改变了英国的消费模式,导致环境朝着亚当斯密技术分工这边倾斜。其实崔之元说的这种把社会分工简化为技术分工,从而排除经济民主(这是200年前斯密所没有想到的另一种结果)的理论在西方思想史上源远流长,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基本就提出了斯密后来的分工理论,柏拉图认为,每个人按其本性只做一件事,整个社会的生产就会增加。至于那个更著名的比喻,我觉得很多人都听过,柏拉图说“一个木工做制鞋工的工作,可能危害不大,但是木工如果参与雅典的护卫和管理,则天下要大乱”。(有关柏拉图反民主的渊源,最好的论述没有之一就是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阿奎那、斯密(斯密的漏洞)、马克思(老马在《资本论》中所讲的分工同样没有跳出斯密的漏洞,或许他也没发现)列宁、韦伯直到杜克海姆都是如此。而崔文中说的鞍钢宪法确实跳出这种怪圈(一定意义上),鞍钢宪法的故事我不便在这里多说(上世纪60年代),之前我看费孝通的著作,注意到费提到“十年动乱,全国遭劫难,但是在吴江与苏南的农村一定意义上因祸得福,社队工业在夹缝中绝处逢生”,我终于理解费孝通说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大约看历史也是这种态度,孩子和洗澡水不能都泼出去才是正确的方式。


          IP属地:辽宁1137楼2018-04-14 18:12
          收起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138楼2018-04-14 18:18
            回复
              水瓶你好,很抱歉第一次看到你的贴,真得很棒,已经收藏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39楼2018-04-14 22:19
              收起回复
                看贴的速度比不上楼楼更新的速度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40楼2018-04-15 04:49
                收起回复
                  傻大姐来灌个水,报个到。
                  偶来一段时间了,还没混个脸熟。
                  其实想交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的,一起说说读书心得,相互推荐推荐好书。其实傻大姐挺害羞哒。嘿嘿,嘿嘿。
                  现在在看废名小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41楼2018-04-15 06:09
                  收起回复
                    周末翻阅《读书》,又发现一篇好文,其实老《读书》有很多好文章,是现在不可比的,别说一天,我翻一上午就看到三篇奇文。说说其中一篇,刘小枫的《记恋冬妮娅》,这篇文章奇的地方是你说它是书评,不完全是。你说它是回忆文章,又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参合在一起。文章讲的是刘小枫在文革时阅读的第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逐渐迷恋上冬妮娅的过程。我想把钢铁放在史无前例的事件的背景下阅读,还写出一万字长文的人现在应该不多了,况且刘小枫那时候还是高小学生。有些书放在不同年代读,透出的感悟是天差地别的。钢铁的内容我不赘述了,是个读书人都看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本书拥有正儿八经所有革命文学的特征,再加上爱欲的纠葛,我小学读的时候和刘小枫感觉差不多,不同的是我没有亲身经历文革,所以写不出在文革时空背景下阅读革命小说的感受,即使写出来,终究也是隔了一层。就像诠释学中说的翻译一本书,其实就是原创一本新书一样,加入自己的理解,美其名曰翻译。按照常人的思维,那个年代怎么会有人迷恋上冬妮娅,不是应该一边倒的迷保尔吗,革命的献身与爱欲的献身在那时是有等级的,刘小枫从保尔转到冬妮娅,放在中国知识分子60年代之后的感受就是从憧憬到幻灭的过程,区别是刘这篇文章写得很细,通过对钢铁的分析,反看文革的荒缪。就像他说的那样“那些乘槎驭骏的革命者最好是不要去打扰薄如蝉翼的爱欲。社会性的革命与个体性的爱欲各自有自己的正当理由,两不相干。”保尔形象暗淡的过程预示的是个体意识的觉醒,已经超出文学范畴,我想很多刘同代人以及上代人的苏联小说情节变化大体是相当的。这篇看似钢铁的评论,最后写成史无前例事件的回忆文章,可以说是很精彩了。


                    IP属地:辽宁1142楼2018-04-21 22:38
                    收起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143楼2018-04-21 22:49
                      回复
                        为什么要去日本住那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44楼2018-04-22 07:22
                        收起回复
                          骗子水瓶,豆瓣明明还在!
                          不过最近要搬家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145楼2018-04-22 15:16
                          收起回复
                            423世界读书日,今年读书日买了2000多软妹币的书,除了两单孔网在路上,其余都到家了。虽然相比去年剁手有所收敛,但是还是要吃土一段时间。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150楼2018-04-24 15:15
                            收起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151楼2018-04-24 15:1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