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688贴子:6,157,056

回复:【书痴】自己的读书记录,书评+摘抄+书讯,愿意结交每一位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书评67】谢其章《蠹鱼集》
这本书从书名看就是书话类作品。而且谢的文字我是比较喜欢的。书中虽然讲了很多版本知识,但是谢的书话跟其他人不同的是,会讲些特别的东西。比如题为《稿酬搅动了文坛?》的文章中说了文人们历来缄口不言的话题—稿酬。稿酬与文学从来都是各说各的,文学家不谈钱,经济学家只谈钱。殊不知稿酬与文学样式的发展相辅相成。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作家为什么写作的问题。民国时期同为作家的鲁迅富有,朱湘则贫困以至于投江自尽。同是以稿酬为生的人,为什么结果不一样。不能仅仅说鲁迅是新文学旗帜,无论文学创作还是文坛地位非朱湘可比,其实鲁迅无非适应了新的一套游戏规则,市场经济,按稿酬出牌,摒弃了传统观念(鲁迅的“新”,可以从他老师章太炎的一段话看出来,民国时期章太炎的徒弟遍天下,以至于有冒充徒子徒孙在小报写文章之辈,有人建议章列一份徒弟名单,以防滥竽充数。当问到周氏兄弟是否是他的徒弟时,章说不是,因为鲁迅也好,周作人也罢都没有继承章的旧学,章承认黄侃承认吴承仕,甚至承认钱玄同,也没说二周,就是最有名的例子。)看过鲁迅日记的都会记得,鲁迅曾经为了稿酬诉诸过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其实从新文学阵营中走出的各位都有这种情节。想想鲁迅、巴金、郁达夫、曹禺、沈从文们如果金钱观、稿酬观不转变,他们又何以为生,如何创造自己的文学历史呢?及至现代,作家也并不都不谈稿酬。举两个例子,张洁和龙应台。前者写过一篇文章叫《不再清高》,听这名字就知道写什么了吧,张洁自称庸俗之辈,一为稿酬和邀稿人斤斤计较,二要杂志提前预支稿费,三对屡次不及时交稿费的,实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文章)的最原始办法。张洁还说从来都有人说我庸俗,惦记着稿费,从来没有人去质疑中国作家稿费之低在全世界都是出名的,从来没人为这个说半句公道话。仿佛知识分子不过问自己写的文章,任其贬值甚至被不通知作者就连载的白漂就是清高?如果这算清高,那么我今后不再清高。龙应台的文章更是句句刀笔,直指人心。我引用一段她的《版权所有,请尊重》的话“我从六岁读书读到三十岁;24年中父母不知投下了多少教育经费,我自己在书房中不知白了多少头发。你到一家个体户面店叫一碗阳春面,看老板一身油腻,满头大汗把面端出来,你心甘情愿地付钱,还对老板说声‘辛苦了’,他做一碗面也许要30分钟,从洗菜切葱算起;我写一篇文章可花了我三十年的酝酿和准备。为什么你付面钱觉得理所当然,对我作出来的‘阳春面’—我的文章,却觉得可以拿来就用,招呼都不打?”鲁迅、张洁、龙应台为稿酬奔走呼号,难道能说他们的文章庸俗么。我觉得谢先生这篇文章很好,可以给装清高的文人上一课,文人不能谈稿酬跟三寸金莲是一个性质,这把禁锁是时候该打开了。《蠹鱼集》这本小书我是一天就看完,不止是版本知识,我更看重谢其章对文章书籍的理念,像我上面说的稿酬问题的奇文有很多。这才是本书的硬核。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72楼2018-02-19 10:01
收起回复
    【书评68】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
    提到曹文轩,人们会想到儿童文学作家,会想到《草房子》、会想到“国际安徒生奖”这些近乎标签的人物形象。很少有人觉得他是学者。其实曹的早期经历是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他写的学术著作也不可谓不多,像《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等等。可以说与他的小说,尤其是那种唯美主义风格的儿童文学截然相反—思辨性、哲理性很强。《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就是如此。(顺便说一句,这本书原是他给学生讲课的讲义,后来应学生要求扩充成一本学术著作,也可一窥80年代学生的可爱)。
    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当代文学的真正萌芽是在七十年代后期,1978年诗人徐迟在《人民文学》第一期发表的一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点燃了文坛之火,一时间这篇文章洛阳纸贵,大家都抢着读。里面讲了一些陈景润刻苦钻研、不食人间烟火的故事,放到今天或许会被认为傻呵呵。而一年前中国恢复了高考,人们不再说读书无用论,徐迟的这篇文章其实预示着80年代文学觉醒的到来,那时人人坚信“知识就是力量”,人人相信读书的魅力。沉闷的中国文坛,显出了活气,而曹文轩的这本书就是在此基础上写出来的。
    文学成熟的标志是文学现象的层出不穷。看看曹文轩之前给这本书起的名字就能知道“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八十年代中国文学”、“悲剧原因的递换”、“对称性的打破”、“线性结构的衰弱”、“感觉主义”。简直不能再丰富了。曹文轩其实是在用历史、哲学、美学、心理学之眼再回望这段岁月。从哪里走出的人,多多少少会有这种怀旧感。
    本书由十七章构成,比如文学语言的演变、心理小说的崛起、浪漫主义的复归、硬汉形象的塑造、文学对哲学根底的寻找、新诗潮,还有他后来研究的方向—觉醒、嬗变、困惑:儿童文学。我这篇文章没有办法面面俱到的讲,我就选取其中几个精彩的章节,细致的讲讲这本书的特点。


    IP属地:辽宁1075楼2018-02-26 12:58
    回复
      【1】心理小说的崛起
      其实小说这门学问非常的深,并不是我们常人想象到卖弄文字会讲故事那么简单。简单说小说大约有三大类,故事小说、性格小说和心理小说。第一个不用我多说,中国小说的传统就是故事小说,章回体的欲知后事如何。。。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突出小说的社会性,故事小说也是主体无疑。性格小说属于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并且以性格发展为线索,即使有故事也是为性格服务的。心理小说则是关注人物内心世界。这东西说的简单,写起来难度最大。心理小说在80年代之前则是“最微不足道”的一极。曹文轩分析了几种类型心理小说(A)原发性联想。这个有点类似于意识流,比如玛德莱娜蛋糕(《追忆逝水年华》),王蒙是80年代最早一批开始写意识流的中国作家,他有一本小说叫《春之声》,运用了非常多的联想,比如听到车轮撞击声想到一首歌曲,然后联想到美国抽象派音乐。可以看到心理小说的意识流运用跳跃性非常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看意识流茫然的原因。其实这种看似跳动的联想恰恰是主人公自然而然的心理流动状态。王蒙的其他小说如《蝴蝶》、《风筝飘带》都多少运用这一手段。(B)梦境的使用。“梦境”是现代心理学特别关注的对象,在小说中也可以运用。而且心理小说的梦境使用,非常的破碎,梦很少有什么有机的联系,我上面说到的《风筝飘带》就是梦境运用的例子。不过我觉得,这种想象更适合电影语言的发挥。(C)内心独白。这个最常见不说了,是心理小说最基础的部分。(D)弥漫的情绪。有一种小说只有情绪没有情节,就属于这种。传统小说写的情绪是可以把握的,现代心理小说的情绪更加飘忽,经常描写一种惶惑、惆怅、若有所失这种不很激烈的情绪。(E)打破时空秩序。也是心理小说的特色,蔑视承上启下的顺序,无视先后时间顺序。或者以一个极短的时间框架去囊括漫长的时间, 比如艾特玛托夫的小说《一日长于百年》,把前后发生一百年的事情放在一个人一天的回忆中。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的目录更是把时间顺序完全打乱。王蒙的《春之声》一本书则写一次时间极短的火车旅行,把知觉时间延长到了50年前。对过去的单向式时间无疑是一次反叛,这方面的小说例子很多,和80年代中国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影响有关。曹文轩分析了心理小说崛起的背景,我觉得80年代而不是之前心理小说能萌芽,是因为个人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关注自己—我的社会、我的自然、我的群体、我的我。往大了说甚至可以和存在主义。尤其是80年代“萨特热”联系起来,人企图明白自己在这一切之中,自己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心理小说无论是写法还是内容都较故事小说、性格小说大大提升,并且在中国,在80年代成为一种文学现象,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IP属地:辽宁1076楼2018-02-26 12:59
      回复
        【2】幽默情调
        幽默和悲剧一样,属于高的美学范畴。在80年代文学现象中也很瞩目,我这里说的幽默,类似美国黑色幽默小说那种,与传统幽默区别很大。后者严肃,无论冷嘲热讽,都会体现一种对社会、人生的责任感。而前者的幽默带有一种忧郁、烦躁、无能为力的失望情绪。认为世界本身就是荒谬可笑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刘索拉的小说《你别无选择》,书中的人物仿佛生活在云端里,疯疯癫癫,忽冷忽热,追求着莫名其妙的音乐,你甚至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高兴,为什么悲观。这种幽默的手段就是“反常态”,幽默产生于非正常,就好比一个正常行走的人不会引人发笑,一个走路姿态与常人不同才会发笑。刘索拉小说主人公借用反常态,就像一群人围着堂吉诃德看一样的可笑。幽默的第二种手段是造成反差。比如王蒙的小说《冬天的话题》中朱慎独,在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上去看到神圣感。他对洗澡很了解,花费了十五年时间写了七卷《沐浴学发凡》,从“沐浴与循环系统”到“沐浴与青春期为生”、“沐浴与更年期为生”到“沐浴与国家”、“战时沐浴”到“沐浴与肥皂”、“浴盆学”、“浴巾学”最后到“沐浴与政治”、“沐浴与历史观”、“沐浴学拾遗序”,并且宣称该书已被翻译成十多种外文,两个国家授予他荣誉学位。。。这种反差让读者一次次喷饭。有很多“伤痕小说”运用反差幽默去讽刺现实成为一种惯性。有关幽默的理论和心理学其实关系很大,两个多世纪前,幽默还被当成一种轻浮的表现,我想现在没人会这么想,就像康德说的,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好像顿悟一般。国内关于幽默小说的理论书籍,我还是头一次看见这么系统的分析,当然我的论述跟曹文轩比简单多了,毋宁说我在抛砖引玉,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本书。


        IP属地:辽宁1077楼2018-02-26 13:00
        回复
          【3】儿童文学
          曹文轩在这一节提出的问题是中国儿童文学文学为什么不发达。首先在中国儿童文学的教育属性太深了。简单说失去了文学属性(引导孩子探索人生奥秘呀、培养小孩儿的审美意识呀等等)。第二儿童文学的格局太小,往往都是学校里发生的那点微不足道的事情,忽略了一个无限的过去和未来。80年代儿童文学在这方面扩展了许多。第三语言贫乏,单词量小,因为很多人认为儿童文学就是要简单,易懂,不要太成熟。这其实是对儿童的误解,也是过于高估成人的领悟能力了。第四曹文轩讲到了“计划生育”对儿童文学的影响,这个是我看之前没有想到的,几千年来中国社会是以家族制为基础,非常重视家族关系。放到儿童文学中就是人物关系的复杂。社会语言学家早就证明了,中国单词中亲属称谓的复杂渊源。可以想象计划生育的结果一定会导致儿童感情体验的单一化平面化。
          看这本书时我注意到作者引用的小说以85年居多,这一年确实是中国文学的分水岭。当然我指的是小说,诗歌要更早一些(北岛的《回答》在《诗刊》公开发表时时1979年,之后舒婷、顾诚这些人的诗开始大量发表)。


          IP属地:辽宁1078楼2018-02-26 13:04
          回复
            最后一段


            IP属地:辽宁1079楼2018-02-26 13:13
            回复
              最后一段截图发出来,大家都懂,我为什么截图,一篇文章写了4000字,我不希望因为最后一段几个词,而让读者去阅读一个删减版。


              IP属地:辽宁1080楼2018-02-26 13:17
              收起回复
                从1075楼到1080楼,为【书评68】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81楼2018-02-26 13:23
                回复
                  孔夫子旧书网,页面更新


                  IP属地:辽宁1084楼2018-02-28 14:58
                  回复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祝书友们元宵快乐!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86楼2018-03-02 18:36
                    收起回复
                      【书评69】安东尼.刘易斯《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
                      熟悉美国宪政历程的人都不会对“<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陌生,因为它触动了美国宪法中的永恒主题—言论自由。而言论自由是这个国家的制度基石。59年前《纽约时报》因为一个警察局长的控告(诽谤罪)差点关门大吉,在电子传媒呼风唤雨的今天都安然无恙的《纽约时报》到底遇到了什么危机呢?安东尼.刘易斯的这本300多页的书,就是围绕这个案子,从历史与法理上讲述“言论自由条款”在美国一步步完善的经过。这篇文章我打算简单叙述一下这个案子(一审、二审、最高法院)的经过,毕竟在任何一本讲美国宪政历程的书中都会提到这个案子,接下来我会详细分析一下,这个案子的意义。让读者了解一下“言论自由”的细部问题。《纽约时报》最后能胜诉,不是因为精明的律师、审慎的大法官的当下决断以及其他一些外部问题(比如拿种族主义隔离说事)。而是因为这个国家从1791年制宪到今天一个一个判例的传统,靠的是“活的宪法”(美国宪法条款是世界上最简洁的,不同于我们的复杂)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结果。


                      IP属地:辽宁1089楼2018-03-06 14:13
                      回复
                        1960年3月29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则广告,题目是“关注我们的呐喊”,意在声援“马丁路德金博士与南方争自由委员会”。这篇广告词,全文只提到马丁路德金一个人的名字,主要围绕种族隔离问题发问。虽然其中几句话出现不实信息,但是没有针对具体某个人。但是这份广告后来遭到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警察局长沙利文的起诉,罪名是诽谤。沙利文认为文章中提到的南方违宪者以及警察指的就是他(用现在的话说此人玻璃心,被害妄想症),想利用民事诽谤诉讼报纸诋毁个人名誉。其实稍微了解美国历史的都知道,60年代正是民权高涨的年代,而南方尤其是阿拉巴马州是传统的种族隔离主义地区,很多南方报纸、甚至法院是一致支持种族隔离的,当然也包括沙利文“首先,那些被迫噤声者,言说的可能是真理。否认这一点,意味着我们假设自己永远正确。。他之所以把案件变成诽谤罪,其实就是想避开美国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中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条款,并且想通过大额罚款,来恐吓住《纽约时报》这种良心媒体报道。只不过沙利文巧妙利用法律空子而已。还有一个证据可以证明警察局长在蓄意制造诉讼,就是在起诉《纽约时报》同时,还把报纸上署名支持的四个本地牧师也一并起诉。这么做的实际目的是想把此案留在州法院审理,这是美国法律中审判的原则。可想而知一审、二审都是在地方法院。《纽约时报》必然被动,直到1962年《纽约时报》将警察局长沙利文起诉到联邦最高法院为止。


                        IP属地:辽宁1090楼2018-03-06 14:14
                        回复
                          看一下这本书的章节处理,第一章到第五章为第一部分,将《纽约时报》如何败诉的。第六章到第十章,作者重点论述了美国历史中“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如何生成的。第十一章到第十七章讲《纽约时报》在最高法院申诉并胜诉的过程。最后三章是作者反思言论自由限度的分析。全书非常的清晰。
                          <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隐含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言论自由的边界在哪里,当公众人物(尤其是官员)借着民事诽谤罪起诉媒体(或者任何批评政府的人),侵犯个人名誉时。甚至玩“法律魔术”(借用最高法院大法官的话),为了政治目的去压制言论,把诉讼引入民事领域。美利坚200多年前的制宪先贤们确立的宪法第一修正案是否要站出来保护这个共和国的任何言论者的问题。


                          IP属地:辽宁1091楼2018-03-06 14:14
                          回复
                            在历史长河中1964年的沙利文案只是一次危机而已,当原告方的律师韦克斯勒站在大理石神殿上(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整体是由大理石建成)上滔滔不绝的回顾美国的宪政历史,一次次化解危机,我能感受到这个国家制度的伟大,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言论自由条款也是,美国现在挣来的自由绝不轻松。比如,在英国普通法中,有一项传统,就是所谓的出版自由,就是没有事前限制(审查的法律说法)。但是当作品冒犯到政府官员、教会等等时,则要接受处罚。这条判例放到沙利文案中就是警察局长要求《纽约时报》巨额赔偿。可以说这就是诽谤法的源头,是由弥尔顿开启的,虽然我很喜欢他的《论出版自由》这本伟大著作,但是他在书中其实预设了现代自由的危险因素—诽谤。所以在英国更不用说大陆法国家,报纸被起诉,罪名是诽谤罪时,很少有胜诉的。美国在1964年之前也面临这个棘手问题,因为美国也适用普通法传统。试想如果沙利文胜了,那么相当于扩大诽谤法适用范围,加上惩罚性罚款,今后媒体更不用说个人,就不敢去批评政府,发掘真相了。美国早在亚当斯总统时期就制定过《防治煽动法》,理由是国家限制言论自由,是为了应对外部威胁,拿到当时美国的情景就是防止法国大革命波及到美国,包括之后麦卡锡主义那一套也是利用这个法。


                            IP属地:辽宁1092楼2018-03-06 14:16
                            回复


                              IP属地:辽宁1093楼2018-03-06 14: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