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567贴子:6,156,558

【书痴】自己的读书记录,书评+摘抄+书讯,愿意结交每一位爱书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辽宁1楼2016-04-19 21:37回复
    作为一个书痴,读闲书读了十多年,也没有数到底箱底有多少本自己的珍爱。自己决定把这段读书经历写出来,经常更些书评,摘抄,书讯之类的,就像以赛亚柏林所说的,自己属于狐狸型的,狐狸狡诈,却性喜多方,所以我的读书比较杂,也不想归类,嗯,这个楼可以写到万的级别吧,在下水瓶也诚心结交爱书人,也有自己的私人贴吧,欢迎每一位和我聊得来的人,加入其中,共建我们的精神家园。
    http://tieba.baidu.com/f?ie=utf-8&kw=长门有希的水瓶&fr=search


    IP属地:辽宁2楼2016-04-19 21:43
    收起回复
      写在大楼之前的【感想】
      有人问博尔赫斯天堂是什么模样,答曰应该就是图书馆的模样。这就话感动过无数的爱书人,因为它出自一位目盲之人之口。读书的最高境界我想就莫过如此了吧,想想作为人如果只满足于身体活动,衣食住行再精致,所供养出的也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大多数人学会阅读也是为了微不足道的方便,将阅读贬低到工具的地位,忽略了阅读是一种乐趣一种智力活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原意是闲暇的意思,曾几何时学习读书是静下心思,慢嚼细品;是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随意洒脱。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所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由于保持着这种颓废的想法,从小就胡吃海塞的看各种书,从最基本的四大名著,唐诗宋词这些,扩充到二十四史,明清小品,稗官野史。从鲁迅的小说开始走进俄罗斯文学,接着涉猎西方文学经典,经典一度在我眼中就是别人少读的书,所以喜欢读大部头的书,当时初中高中的新课标自己也是记忆犹新,都是早年看过的,所以在学校很是得意。初中时读到读书杂志,了解到自己真是井底之蛙,书的世界何止这基本文学名著,历史典籍。于是将涉猎范围扩大到社会科学领域看,记得初三时买了一本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被深深的吸引住了,虽然当时看不太明白,但是还是做了笔记,几年后翻看自己的笔记还会偷偷乐出声,为自己的年少的幼稚与理想而感动。大学四年基本也是自己的读书,收书鼎盛时期,零零总总,自己的书柜不知何时已经放不下了,纸箱一箱接着一箱扩充。目前目测有一千多本自己喜欢的书摆在家里,每天回家,看着书脊整整齐齐排在书架上,斜放在地上的一摞摞书,总是感慨人生的美好。自己知道千本的规模算不上顶级的藏书家,但是这些书都是自己曾经的记忆,是自己一生的朋友,所以格外欣喜。有的人读书,保持着“开卷有益”的目的,估量着每本书的价值取舍;有些人喜欢版本,对书籍的装帧版本,有无藏书印,有无名家的题诗斤斤计较,我也只能对这种人敬而远之,他可能喜欢书但是有种把书当成古董的感觉;至于一夜暴富的大腹贾,旦夕之间就坐拥百城,我想这种人是书的真正敌人,把书当作摆设,古人所说书的三厄水火兵燹加在一起也比不了这种对书的态度,让爱书人憎恨。
      图书馆往往被比喻成坟墓,就像昆德拉所说大学越来越多,学生也越来越多。为了获取文凭,他们得找到论文题目。题目是无限的,因为一切都可以论述。档案馆里堆得那一捆捆发黑的论文,比墓地还要惨,即便到了万灵节,也不会有人去看一眼。但是真正爱书人的读书空间是不会这样的。每个爱书人的书斋都有自己的风景,都是一个有机体,每时每刻都在新陈代谢,而这些都仰赖每一位好书之徒的时时滋养,有赖他的兴趣,爱好的长时间的支持,爱书人把自己的生命灌注其中,与自己的书斋融为一体。
      作为新人入吧,在下准备把自己读书经历写下,可能有时会以读书感想,有时会以介绍,有时会以摘抄自己心仪的句子形式呈现。也希望能在这里与每一位爱书人交朋友,读书无界,人只有一次生命,但是把这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智性的耕耘,投入到读书中,绝对一生受用。


      IP属地:辽宁3楼2016-04-19 21:45
      收起回复
        江川澜的《夏目漱石的百合》,不是专门讲夏目漱石的掌故的,夏目漱石只是书中的一篇而已。
        最早接触江川澜是在博客上看到她的文字,将文学与植物,建筑,设计结合在一起,博雅小书一本,但字字透彻着她的知识面。江川澜的文字很耐读,这本书就是在博客基础上丰富了一下。
        因为这本书我去翻了翻乔治.吉辛《四季随笔》,把冈仓天心的《茶之书》看了两遍还有乔治中岛《树木的灵魂》

        喜欢日本文化与植物学的朋友可以看看,其中《谷崎润一郎的蓼》,《秋月朗照胡枝子》给我的印象比较大
        简单讲一下,在日本的诗歌总集的《万叶集》中出现得最多的花朵依次是胡枝子(141首),白梅,樱花,金橘花,紫藤,石竹花,水晶花,棣棠,紫丁香,山茶花。而作者就是讲这个—胡枝子是怎么进入文学题材的
        ,从山上忆良将其列入秋之七草之首到宫城县的县花胡枝子,从松尾芭蕉在奥州小道上的秋月朗照胡枝子到幸田露伴的陶制茶碗。作者都娓娓道来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这本书,相信不会让给你失望


        IP属地:辽宁10楼2016-04-20 21:28
        收起回复
          刘禾的《六个字母的解法》
          中信出版社的这本书,封底的图书归类是文学,当当网更可笑把这本书归类为当代中国小说。我对这种归类不满意,因为原书作者都说了自己写的是四不像,散文?小说?人物传记?抑或严肃的学院文章?看过之后,我说都是,又都不是。这本书从纳博科夫自传中的一个迷之人物—Nesbit(奈斯比特)开始,按图索骥找到剑桥在上世纪20年代,辉煌的学术阵营,你可以看到李约瑟、贝尔纳、沃丁顿、布莱克特、霍尔丹;文学界名流普利斯特利、奥威尔、艾略特、哈耶克、徐志摩、萧乾、尼卡(这位是纳博科夫的弟弟)。。。刘禾好像一位‘思想侦探“(我自己造的词),在寻找这个奈斯比特的同时,把学界的很多我们不清楚的故事娓娓道来。对于偏重知识性阅读的我这本书是在公交车上看完的(我是纸质书主义者,即使在车上也不会掏出手机看电子的)。简单说是用侦探小说的手法考证剑桥学派在那段时期的历史,这种写作手法非常少见,我认为学问做到能一句话不用两句话,能轻轻松松像谈天似的讲出来,有闲笔,有论旨。至少对于我来说看着本书是对得起自己有限的闲暇时间了。【先说一句这种几句话的介绍,在我的楼里不算书评,我的书评至少是2000字以上,我自己才好意思说这是总结书评,我这种几句话的高屋建瓴式的小短文。大家就姑且称谓推荐吧】

          不过我这栋楼的原则是
          【1】我推荐的书,必须是我自己读过,并且有感悟,认为值得拿出来分享的。
          【2】我写书评的特点是比较长,以后我放书评时,大家就会知道。
          【3】摘抄主要针对的是文学类书籍,我认为这部分光有自己的感想是不够的,作家如是说才是真章。
          【4】因为自己经常买书,所以经常逛各种与书有关的微博,微信,出版社网站等等,所以这楼里会有相当一部分的书讯,为了和以上三项区别,我会标出哪些是【书讯】
          【5】最后说一点,君子学以聚之 问以辩之。我自己一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比如我推荐哪位作者的书,如果你认为同一个作者的另一本书更好,而我又没有提及的,那欢迎每个爱书人补充,这个贴子既是总结,也是和书友切磋长见识的。
          【2016年4月21日】


          IP属地:辽宁14楼2016-04-21 18:11
          收起回复
            自顶


            IP属地:辽宁15楼2016-04-21 21:11
            收起回复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

              【书评2】如果按照近代美学学科的奠基人鲍姆嘉通的说法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本身。那么宗白华这本书本身就可以是研究对象。因为他的文字具有一种性灵美,文字在静默里吐露光辉。
              相比于西方系统的美学论著,比如布洛瓦的《诗的艺术》、黑格尔的《美学》、克罗齐的《美学原理》。宗白华的散步显得很随意,就像庄子在闲庭信步间,观察自然万物然后形成感悟一样。更适合入门级别的人看,所以有意窥探美学的朋友,又不想一上来就看系统长篇大论,我建议你们读读这本《美学散步》,甚至朱光潜的那本《西方美学史》都有点过于系统。
              宗白华的论著不是很多,以我的目力所及,除了1984年出的这本书,再就是九十年代的《宗白华全集》和《艺境》。
              全书共有22篇论文,涉及了中国古代的诗论,绘画与诗的分界,诗画的空间意识,音乐美,建筑艺术,敦煌壁画,罗丹雕塑,康德美学思想(这与他在德国留学的经历分不开),以及宗白华美学的根底意境都有独到的见解。宗白华一生的见解精华基本都囊括了。作为入门的书籍,趣味性是不用怀疑的。
              因为意境在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中是核心,所以我就以宗白华的“意境”来聊聊他的美学思想。
              宗白华1943年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我认为在中国美学界是一个里程碑。就是他把意境置于中国美学的核心地位。在人生境界第四层学术境界与第五层宗教境界之间,开通一新的境界—艺术境界。并且说艺术境界主于美。石涛说过“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就好比诗人,面对山川,他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山川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艺术之为艺术的意境。在这一点上宗白华受到叔本华的影响,不去做唯物唯心之争,打破了主客体不能发生生命交融。而艺术的境界,是使宇宙与心灵净化,又使宇宙与心灵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下体味宇宙的深境。进而宗白华提出中国以审美境界替代宗教境界,甚至于中国传统的道德境界与审美境界是打通的。
              宗白华说艺术境界是产生于“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这无疑是全书的心脏,因为作者无论以画论诗、以诗论画;以乐论诗 、以诗论乐;以音乐论建筑、以建筑论音乐;以书法论绘画、以绘画论书法;以音乐建筑论舞蹈 ,以舞蹈论音乐建筑。即使是讲到西方美学理论,如希腊艺术理论中的模仿自然,还是康德的批判,也会做中西对比,从而凸显出“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对于艺术的重要性。
              所以这一篇理应先读,会有助于把握全书主旨。
              【2016年4月25日】


              IP属地:辽宁26楼2016-04-25 17:28
              收起回复

                【摘抄】
                拥有这样的书,竟让我油然而生莫名的罪恶感。它那光可鉴人的皮装封面,古雅的烫金署名,秀丽的印刷铅字,它实在应该置身于英国乡间的一幢木造宅邸;由一位优雅的老绅士坐在炉火前的皮制摇椅里,慢条斯理地轻轻展读。。。。。。而不该委身在一间寒酸破公寓里,让我坐在蹩脚旧沙发上翻阅。
                这是意见活脱从狄更斯书里头蹦出来的可爱铺子,如果让给你碰到了,不爱死了才怪。
                来信时多写些伦敦的事物—地铁,巷弄胡同,古宅大院。。。。。。随便什么都好,写仔细点儿。告诉我骑士桥长什么模样,此刻我的耳畔似乎响起了科茨的《伦敦组曲》。。。。。。听起来是多么绿意盎然,雄壮典雅。
                一拆开包装,《爱书人文选》款款现身—镶金边的皮面,上金漆的上书口。。。。。。轻而易举勇夺“我的藏书选美”的后冠,连首版德《大学论》也甘败下风。它看起来如此清新,纯朴,宛若从未遭染指—不过我知道,它的确曾被频繁地悉心翻阅过:因为一打开书页,总会落在某几个特定的段落,冥冥之中似有前任书主的幽灵引导我,领我来到我未曾徜徉的优美辞藻,例如特里斯特拉姆.项狄描述他父亲富丽堂皇的书房“架上罗列多善本,箧中广纳皆美卷。”
                就在那些自以为省下来的时、空缝隙里,美好的事物大量流失。我指的不仅仅是亲笔书写时遗下的手泽无法取代;更重要的是: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谊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
                我们活在一个诡异的世界——这么漂亮,又能终身厮守的书,只须花相当于看场电影的代价就能拥有。
                我不知道,可能对我来说去或不去那儿已是无所谓了。我梦到那儿的次数太多了。记得许久以前,有个人对我说,那些去过英国的人,都能在那儿找到他最想要的东西。我告诉他我想去英国,是为了找英国文学。他说:“它们就在那儿。”
                你们若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IP属地:辽宁28楼2016-04-26 20:27
                收起回复
                  太长没人看
                  以后改短小文章
                  自顶


                  IP属地:辽宁29楼2016-04-26 21:29
                  收起回复
                    蒋勋《破解梵高之美》
                    余光中先生曾经翻译过一本《梵高传》,这本书曾经在台湾一印再印,这本书感动过无数的青年。蒋勋就是热泪盈眶的之一,后来他写了一本书叫—《破解梵高之美》。可能是像年少时的这本书致敬,也可能只是单纯被梵高震撼。
                    梵高出生于荷兰新教牧师家庭,早年做过商行经纪人,还当过教区的牧师,那段时间他苦读神学,因为他想成为一名纯粹的传道者,神学对于年少的他来说是身体力行的基督救赎,所以我们看到他早期的素描—《哭泣的老人》、《吃马铃薯的人》,画中的矿工好像好像工作了一生,耗尽了所有的生命,但是却一无所有,梵高用画笔把这种绝望表达的让人心酸。
                    1887年,梵高来到了巴黎,接触到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这些对他的冲击很大。画风也为之一变,比如《唐基老爹》。梵高从昏暗的煤矿工人社区走出来,他的救赎梦想一下子使画面明亮起来。
                    之后的故事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了,或许是巴黎的气氛并不能尽情的发挥,或许天才需要宁静。于是梵高来到了法国南部的阿尔。这之后无论是燃烧的《向日葵》,还是星辰流转的《星空》,抑或是生命的挽歌《麦田群鸦》。
                    每一个灿烂的黎明,每一个山风吹拂过的麦田的清晨,每一条起伏的山峦,每一丝变幻的白云,每一颗流转的星辰。。。从他的画笔流出。
                    生前只卖出一幅画,逝世后100周年却有600万人在阿姆斯特丹大排长队等着他的画。梵高应该不在孤独。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团火,
                    但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但是总有一个人,
                    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
                    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
                    我在人群中,看到了他的火,然后快步走过去,
                    生怕慢一点他就会被淹没在岁月的尘埃里。
                    我带着我的热情,我的冷漠,我的狂暴,我的温和,
                    以及对爱情毫无理由的相信,走的上气不接下气。
                    我结结巴巴的对他说:你叫什么名字。
                    从你叫什么名字开始,后来,有了一切。
                    《梵高传:写给提奥的信》


                    IP属地:辽宁36楼2016-04-29 21:44
                    收起回复
                      蒋勋《孤独六讲》
                      蒋勋的这本书是起源于一次演讲—台湾联合文学,之后做了文字润饰,分别为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而成的一本小书。
                      通本书读罢,给我的总体感觉是,蒋勋属于狡猾的狐狸,他笔下的孤独,从来不许诺你一个有条理,有系统的解说,因为这种写法固然可以有种学术的严谨,但是同样会禁锢住想象力的翅膀。而孤独,作为一个美学的概念,是需要这份想象力浇灌的。而蒋勋早年“胡乱”读书的经历恰恰给了他这份旁征博引的底气。六种孤独里我觉得思维的孤独是最大的孤独,因为如果一个社会停止了思考,但是你却还在那里思考,就有点不合时宜,但是不合时宜的东西就一定不好吗?一定没有价值吗?当你说的每一句话,别人都不会理解,甚至是谴责。而蒋勋说了孤独与思维恰恰是相辅相成的,或者说孤独是思维的起点。就像《道德经》中所说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的意义不如无无大。万物都从无开始,就像思维的开始是让自己走向孤独的领域。
                      书中很多例子与蒋勋的知识结构是有关的,比如书中经常举到《红楼梦》的例子,如果熟悉蒋勋的人,都知道他的那套《蒋勋说红楼梦》,这两套书也是有莫大的关联。
                      总体来说这本书是蒋勋的早年之作,蒋勋的文字很漂亮,但是论据稍微有点局限,5年前读感觉很冲击自己的思维,当我第二次翻阅时,觉得有些例子过于牵强,但是这些抹煞不了《孤独六讲》是一本适合在闲暇时翻翻,有益于开脑洞的作品。

                      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
                      如果你抱着过一把瘾就扔掉这本书的想法,你不会收获到什么,可以不读,因为蒋勋天南海北的说,读完一遍谁也不敢说你就掌握了他的观点,但是你是一个爱摘抄的人,这本书的很多句子确实会充实你的笔记本。


                      IP属地:辽宁40楼2016-05-02 23:07
                      收起回复
                        【书讯】《发现最美的鸟》[英] 马克·凯茨比 / [英] 约翰·古尔德

                        《发现最美的鸟》汇集西方博物学巅峰时期最激动人心的13部鸟类学著作,撷取其中精华,还原了二三百年来鸟类观察者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们探索自然时的惊喜,在主题上囊括了世界各地的珍奇鸟类,每一章节都配有由当时最优秀的画师雕版、彩绘的精美插图,堪称佳作。
                        本书不只展示这些精灵的美丽身姿,还立足原始文献进行编译,多个章节首次被译成中文,可谓弥足珍贵;原汁原味、文笔优美地述说珍稀鸟类的种属、大小、色彩、习性、栖息地等,兼具广度和深度。这部图文互动的精美之作,是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盛宴,更是一座浓缩的西方博物学历史舞台,鸟类博物学的大幕由此亮丽地拉开。



                        书中插图,从上到下分别是红嘴蓝鹊、戈氏极乐鸟、领蜂鸟
                        商务印书馆出品


                        IP属地:辽宁43楼2016-05-03 22:18
                        收起回复
                          熊培云《思想国》新星出版社
                          这本书是熊培云最早的文字结集,最初我看的版本是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的版本,新星版的增加了一些内容,而且作者将之前有欠思考的文字重新润色一遍,所以还没看过的朋友,我建议看看新星版的。
                          如果说《重新发现社会》是关于现代中国的思考,那么这本《思想国》完全是熊培云在欧洲,尤其是法国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将近100年前(1918年)梁启超游历欧洲过后,写下《欧游心影录》,其中梁启超说到“我的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当时欧洲正值一战,当时欧洲物质文明昌盛,而精神之荒芜更甚。梁启超无疑是能体会到这种”上帝已死“之后的虚无。所以写下了”心影“。百年之后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物质文明有超过西方之势,但是我们的精神土地一如百年前一战结束的欧洲一样,像一片沙漠。所以熊培云呼吁建立”思想国“,提高全民智识,因为没有思想就不会有理性社会。雨果曾在《九三年》中监狱中的的戈万对老师西穆尔丹说“老师,我们两个人的乌托邦区别就在这里—您要义务兵役,我要学校;您梦想人成为士兵,我梦想人成为能够为公民;您希望人拥有强力,我希望人拥有思想。您要一个利剑共和国,我要一个思想共和国。”

                          当时熊培云住在巴黎十六区,距塞纳河只有五米之遥。每天穿过塞纳河,坐上RER,经过艾菲尔铁塔,几站就到了圣米歇尔大道,坐在索邦大学的图书馆中看书,累了就到广场上雨果像下坐坐,喂喂鸽子,看人来人往,看云卷云舒。
                          每个读书人心中都会向往这一个思想国,我也坚信这是我安生立命之所。


                          IP属地:辽宁50楼2016-05-10 00:10
                          收起回复
                            【摘抄】
                            我独自坐在蒙巴那斯墓园的长凳上。在我的身后,栖息着萨特和西蒙/波伏娃。淡淡的墓石之上摆满了游客送来的鲜花。萨特曾在《词语》一书中感慨自己逃离纷纷扰扰的尘世,欣慰自己终于逃进了书里—“我在书里结束我的生命,也在书里开始我的生命。”这句话让我一直无比感动。此刻,如果在我的膝上有一本摊开的书,对我来说一定是件幸福的事。
                            翻开《约翰.克利斯朵夫》,无处不是《燃烧的荆棘》一章里克里斯朵夫的心灵淌过雨水时的华美篇章;他往回家的路上走。一阵暴雨过了,又是阳光遍地。草原上冒着烟。苹果树上成熟的果子掉在潮湿的草里。张在松树上的蜘蛛网还有雨点闪闪发光,好比古式的车辆。湿漉漉的林边,啄木鸟格格地笑着。成千成万的小黄蜂在阳光中飞舞,连续而深沉的嗡嗡声充塞着古木成荫的穹窿。
                            克里斯朵夫站在林中一片空地上;它是土坳中间一片椭圆形的盆地,满照着夕阳;泥的赭红中间有一小方田,长着晚熟的麦和深黄的灯芯草。周围是一带秋色灿烂的树林;红铜色的榉树,淡黄的栗树,清凉茶树上的果实像珊瑚一般,樱桃树伸着火红的小舌头,叶子橘黄的苔桃,佛手柑,褐色的火绒。。。。。。整个儿像一堆燃烧的荆棘。在这个如火如荼的树林中,飞出一只吃饱了果实,被阳光熏醉了的云雀。
                            而克里斯朵夫的心就像云雀一样。它知道等会要掉下来的,而且还要掉下来无数次。但它知道永远能够望火焰中飞升,唱出呖呖流转的歌声,像那些留在地下的同伴描写天国的光明。
                            知识分子是世间最容易自我毁灭的物种。当他攀上权贵俯首称臣的时候,他死了;
                            当他投靠金钱出卖良知的时候,他死了;
                            当他谄媚民众放逐理性的时候,他死了;
                            当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时候,他死了;
                            当他身陷逆境之中,因为心怀畏惧而毫无作为的时候,他死了;
                            当他以为真理在握而绞杀他人反对的意见的时候,他死了。
                            好在世间还有书,能帮我们打破种种时空的隔离与人群的分界。正如我,虽然生长在偏远贫瘠的乡村,但我所遇到的几本好书,已经足够将我带入另一个时空结构之中。阅读让我有机会在年幼之时离开父母之邦,进入书本为我展示的全新精神国度,遇见无数高贵的灵魂,并在那里重生。我们不能决定自己以怎样一种方式来到这个世界上,但可以通过阅读实现精神上的人人平等。


                            IP属地:辽宁55楼2016-05-12 00:30
                            收起回复
                              其实大学是看闲书最好的时光,出了大学就自己挤时间看书了


                              IP属地:辽宁61楼2016-05-18 15:5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