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679贴子:6,157,040

回复:【书痴】自己的读书记录,书评+摘抄+书讯,愿意结交每一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书评72】岛田庄司《奇想.天动》
吉敷竹史系列中最精彩的案件,虽为新本格大师的岛田庄司创造出了一个让读者久久不能平静的结局。罪与罚到底是什么,国家在几十年前埋下的罪孽之根,最终开出了修罗之花,抛开法理学上的对与错不说,我敢说一千个读者跟我想的都是一样的,作为杀人犯的吕泰永,在这漫长悲惨的旅途终端的杀人事件,在日本没有任何人有资格去审判他。就如书名一样,奇想—案件手法的奇思妙想,天动—老天对于他的怜悯,上天帮助这个孤独者去复仇,去创造案件的不在场证明。
《奇想.天动》有着本格小说惯用的场面,迷雾重重的奇怪事件一桩接着一桩发起,开往北方的列车上,身穿华丽衣服的小丑在车厢中跳舞,然后在洗手间开枪自杀,当乘客围观过后,尸体在短短几分钟内消失不见、之前几小时同一列火车遇到卧轨自杀事件,卧轨自杀的尸体站起来行走、一位白色巨人将火车抓起抛向天空、与此同时并行的另一条线路发生杀人事件。这五桩离奇事件,穿插在书中的各个主要章节之间,仿佛在提醒着读者什么。而故事的主线是一位吹口琴的流浪者在东京浅草因为区区12元消费税杀死了老板娘。当读者以为,案件的原因就是这个的时候,我们的警察先生吉敷竹史,察觉到了异常。并且通过自己不屑的调查寻访,我这里不去具体剧透了,找出了这桩杀人事件背后的悲剧—昭和32年1月29日,北海道发生的5件离奇事件的内幕。而这五桩事件调查的结果与犯罪人吕泰永(行川郁夫)在十几年前冤狱中写的小说完全吻合。我第一次感到罪犯吕泰永是个天才,他或许要向外界传递什么信息。当吉敷竹史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事件核心时(或者说吉敷竹史追逐吕泰永的脚步过程中),读者和这位侦探开始对这位犯罪人产生怜悯之心甚至是觉得他相比这个国家的很多人,比如那位抓不住真正的罪犯,强行制造冤案的刑事科科长便山,比如屡屡嘲讽吉敷竹史的上司主任,说他在做无用功,我们只需要抓住罪犯,不要去管犯罪原因。这类警察一定不少。再比如日本在二战犯下的错误,强征朝鲜劳工等等来说,罪犯更像一个人,一个好人。小说写到最后已经接近社会派推理了,所以我读完之后,倒吸一口气。岛田庄司将本格与社会派的优点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这部《奇想.天动》。
我想吉敷竹史最后与主任的激烈交谈,读过的人都不会忘记。一位警察为了罪犯的尊严不惜冒着丢饭碗的危险,与上司“顶嘴”。

主任转身下楼,继续大声说着。
“这个世界不是像你想象的那样运转的,**就是**,罪犯就是罪犯,垃圾就是垃圾。经过这次的事,你也应该明白了吧!”
吉敷追上主任,抓住他的肩膀,将他转过来,抓住他的衣领,用力推向水泥墙。
主任以怯懦的眼眸瞪视吉敷,边挣扎边叫嚷“你打算一辈子都干小刑事吗?”
“我无所谓!”
“你对这次事件了解多少?你知道这个事件对日本人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吗?也许直到现在,你还是以为这只是痴呆老人因为不懂消费税的含义,才发作性地杀害老板娘吧?对吧?”
吉敷知道自己的嘴唇发抖,他深刻体会到自己对于老人前处境的无能为力!
“自己不学习、不行动,也不想追根究底。。。。。。只有像你这样的人才会蔑视别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
是的,现实世界中像吉敷这种警察永远是少数—全力投入不可能有丝毫收获的事,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对每一件事,辨明黑白的吉敷终究是少数。而大多数人是现实主义的,为了结果,甚至可以不择手段。我想每一个理想主义者在读到《奇想.天动》的最后一页时,都会久久不能平静。而岛田庄司写到这里就收笔了,或许作者也不想再往下写。真正需要救赎的是谁呢?不是那位老人,因为他无比善良,需要救赎的是历史,是那些碌碌无为的警察。罪与罚在这里才算有意义。


IP属地:辽宁1114楼2018-03-22 15:03
收起回复
    有散文推荐吗?最近不想看很长的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15楼2018-03-23 22:44
    收起回复
      喜欢读书的女生加我们群320584565,讲读社哦,欢迎加入


      IP属地:广东1116楼2018-03-24 08:28
      收起回复
        苏枕书《京都如晤》旅居京都十年的苏枕书,对于京都的角角落落,无比熟悉又无比的爱。七载光阴,四十四通书简
        随京都四时节序,追踪山川风物之美
        千年古都,见字如面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117楼2018-03-24 12:40
        回复
          摘抄
          【1】近来路过绿寿庵清水的小巷,闻见栗子甘美的气息。绿寿庵清水历史很久,专卖金平糖,位于百万遍西侧一处小巷内。公交车过百万遍,会特地提醒“绿寿庵清水到了”。9月末,店内独售烧栗金平糖。金平糖一词源自葡萄牙语confeito,16世纪室町时代末期葡萄牙人带入日本。彼时白糖稀少,是孩子们的最爱。时代剧里常常有这样一幕;臣下恭恭敬敬,给主上呈现装在精致玻璃瓶内如珠玉般晶莹可爱的金平糖。晴朗而有西风的日子,学校内总漂浮着幻梦般甘美的香气,便是来自绿寿庵。
          【2】这三日神社外的参道摆满各色小摊,跟我们的庙会相差无几。每日近晚时分,人潮从四方源源不断涌入这狭窄的道路。你知道,吉田神社平时相当冷清,内有一座幼稚园,就听见小孩子们的声音。黄昏时接孩子的妈妈们坐在大树底下聊天,十分安宁。日常山道两侧只有普通的小石灯,这三日添了许多古朴的纸灯,如同白昼。我随人流进山,两边有捞金鱼的,套圈儿的,打气枪的,玩玻璃珠的,许多小孩子围着玩。灯笼在头顶招摇,四下热气腾腾。我直奔食摊而去,炒荞麦面、拉面、肉馒头、草莓大福、烤玉米、烤肉串—平常都见不着这些,却很好吃。
          【3】因为忙碌,很晚回家,路上看到灯火通明、作业不息的《京都新闻》印厂,以及早起遛狗的老人,又忍不住焦虑。失眠的早晨,知道天快亮了,听见窗前的鸟鸣,更觉愁肠百结。或许晴天总暗示积极进取,催促人们爱惜景光。倘是雨天,懒洋洋躲在家里看闲书,也不觉罪恶。因此,多么渴望雨日啊。为缓解焦虑,最近两天,都在黄昏去吉田山、紫云山散步。夕阳涂满吉田神社的朱红鸟居,无论见过多少回,都觉美至惊人。有一树晚樱,在温柔清风里摇动满枝花团,簌簌有清音。缓步拾级而上,道路被浓荫遮蔽。神社附属幼儿园旁的池水中有鲤鱼跃动的清响。有时脸上觉得有很轻的牵绊,想是所谓的袅晴丝,拂也拂不去。
          宗忠神社昨日有春日祭典,然而去时已结束,白襦紫袴的巫女正扫洒庭园。舞殿前一架紫藤开满珠玉簌簌的花,喜欢极了,忍不住伸手去抚。紫藤实在是美好的植物,远处山里的藤花想必也极好。四年前的春天,跟香织一家去她外婆家,沿途所见青山,尽是大片山藤。紫色与碧色在一处,搭配最好。同类的搭配,还有鸢尾、楝花。那样的风景,不知何时还能再看一次。
          紫云山是金戒光明寺所在地,自从探索寺内名人墓地之后,又来过好几回,道路已很熟悉。此二日都是无比明净的青空,小小一片上弦月,飞机划过天海,留下长长的清亮的尾迹。阿弥陀堂内僧人正做晚课,悠长寂静的诵经声,令我徘徊不去。半掩的纸门内,看见金身佛像与灰袍的僧人。木鱼与磐声,清长安定。僧人们都很瘦,仿佛瘦,才是修行的样子。
          【4】古代日本最多山樱,如今稍往郊外一走,也能看到漫山遍野的烂漫樱云。有研究认为,春樱是与秋天的稻米相对应的植物,与日本本土的山岳信仰及农耕宇宙观密切关联。宿在樱花瓣中的山神守护稻米,来到田野,成为田野之神。稻米收获之后,田野之神又回归山中。因此,山樱是神圣美妙的植物。而看花的习俗,则起源于去往神圣的山中,在樱树下举行的宗教仪式。
          【5】在这里的若干年内,前后搬了三次家,总没有离开北白川、银阁寺的区域,因为倾慕罗、王旧迹,又喜爱人文研分馆。去岁初春以来,与朋友书店做了邻居,附近还有善行堂、竹冈书店,上下学途中,看书更为便利。清晨,听到旧书店开门劳作的声响,觉得是一天很好的开始;深夜,听到旧书店主人落下卷帘门的动静,总被他的刻苦、勤勉鼓舞。窗前一屛青山,令我体会到温和静默的凝望与关怀。作为成长、阅读轨迹的记录,“京都通信”还在继续。因不知何时离开此地,山中的读书岁月也更值得宝爱、珍惜。


          IP属地:辽宁1118楼2018-03-24 12:47
          收起回复
            【书评73】切萨雷.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
            贝卡里亚算得上古典时代最后一批百科全书式学者,自他之后学科的藩篱久久的笼罩学界,以至于现代人把固守一门学问当成一种美德。
            1764年, 26岁的贝卡里亚发表了《论犯罪与刑罚》,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刑罪原则进行系统阐述,这本书仅6万多字,但被誉为刑法学开山之作。
            贝卡里亚在全书最后总结出一条普遍公理:“为了不使刑罚成为某人或某些人对其他公民施加的暴行,从本质上来说,刑罚应该是公开的、及时的、必需的,在既定条件下尽量轻微的、同犯罪相对称的并由法律规定的”。
            这条公理,首次明确提出了刑法三大原则,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和刑罚人道化。从那时候起,世界性的刑法理论都是基于三大原则而建立的。 几百年后当我们回溯现代刑法学的历程,贝卡里亚的名字绝对绕不过去,甚至说他是那个时代(18世纪,启蒙的世纪)不为人知的落寞天才一点也不为过。70多岁的伏尔泰当年读完法文版的《论犯罪与刑罚》兴奋地说贝卡里亚是我们的兄弟(指法国启蒙思想家)。而当时的俄国正经历刑法改革的年代,卡德琳娜二世阅读完这本书(达朗贝尔推荐的)要邀请贝卡里亚去俄国参加立法改革。可以从这些名人管窥贝卡里亚的实力。但是贝卡里亚并不就局限在刑法学这一门学科上,单从《论犯罪与刑罚》这一本书就能看到,他推出的刑法原则,深受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影响。这一点与法国百科全书派是相通的,力图用当时最新的自然科学来说明社会上的各类事物。18世纪发展最充分的两门学科就是力学与数学。万有引力既能解释物理现象也可以打破宗教关于是受永恒的神明支配的教义。贝卡里亚在意大利被称为“小牛顿”他的物理学与数学造诣相当了得,他更是经典力学的推崇者。我在看这本书时,发现了很多用数学与物理学打比喻的例子。比如贝卡里亚说犯罪是人类趋利避害本性的必然结果,而不是什么心灵的堕落,所以他会把犯罪比喻成引力,把刑罚比喻成阻力。并且宣称好的刑罚刚好抵消引力,所以贝卡里亚绝对是刑罚人道化的支持者。这里面其实隐藏的第二个推论就是要废除死刑。贝卡里亚论证了死刑的不必要性,即死刑的威吓作用是多余的、死刑容易引起旁观者对受刑人的怜悯、死刑的影响是暂时的、死刑可能造成不良的社会环境、死刑的适用使得司法错误得不到补救。而且贝卡里亚认为,“预防犯罪比惩罚犯罪更高明,这乃是一切优秀立法的主要目的。”最后我要说的是这本书即使翻译的一般,但是依然挡不住贝卡里亚优美的文笔,贝卡里亚属于那种旁征博引但是落笔很精辟的学者,旁征博引不用说了,他至少使用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生物学、物理学、数学七门学科来证明自己刑罚理论的科学性,精辟则是说他的每一章都很简洁,那种车轱辘话说一堆的学者很多,像贝卡里亚这种的就很少。他能在18世纪,自己26岁时就写出《论犯罪与刑罚》并确立“刑法三大原则”,如果说早于贝卡里亚一百年的17世纪,有很多全能型学者,比如17岁写出《圆锥曲线论》的帕斯卡,还很常见。18世纪则是最后的百科全书式学者时代,他们之后的学界被单一学科所笼罩,很难看到通才型学者,即使有也是零星的,至于现代人更是把把固守一门学问当成一种美德。所以阅读《论犯罪与刑罚》同样是领略一下那个时代的风貌,即使你是法律学的门外汉,看这本书也会被作者的论辩折服。


            IP属地:辽宁1120楼2018-03-28 17:38
            收起回复
              【书评73】刑法学上的经典之作,切萨雷.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北京大学出版社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121楼2018-03-28 17:43
              收起回复


                1122楼2018-03-28 17:52
                收起回复
                  书是好书,只是有些不接地气儿~


                  1123楼2018-03-29 15:26
                  收起回复
                    学习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124楼2018-03-30 07:27
                    收起回复
                      关于钱钟书以及杨绛的名字的一些猜测
                      钱钟书,字默存。钟书就是钟情于书的意思,杨绛曾经在她那篇名文中提过(《将饮茶.记钱钟书与<围城>》。)“默存‘’应该来自于《列子.周穆王》,周穆王神游帝居(天阙)而形处宫室之内,左右(只见其形而不知其神,所以)曰“王默存耳”。读书也如此,足不出户可以随意阅历。至于杨绛的名字,杨绛,字季康,“绛”来源于“季康”。效法于古反切法注音。反切上取其声母,下取其韵母与声调。季康的季取“ji和声调”,康取韵母,合起来就是“jiang”。猜测完毕。
                      顺便祝大家节日快乐!


                      IP属地:辽宁1126楼2018-04-01 18:32
                      收起回复
                        楼主期待更新书评,最近都没得看了


                        1127楼2018-04-03 12:24
                        收起回复
                          【书评74】《知日.书之国》
                          日本是一个不爱追求什么什么第一的国家,但是在阅读率上非常较真。每年的全球阅读榜前几名肯定有日本。相反某某国从来不追求全民阅读,高下立判。说日本是书之国一点都不过分,读这本书也很长见识。因为虽然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但是从书籍装帧、出版、流通。到书店的独立属性与非常细化的分类、甚至给出版社退货的渠道等等都是相当成熟的系统,这其实就是一个真正全民阅读社会的样子。举个例子,日本图书的发行渠道是“出版社—代销公司—书店—读者”,跟我们日常的观感不同,在日本出版社与书店不面对面,而是与中盘商链接。日本还有一种常人没听说过的渠道,就是铁路弘济会渠道,日本铁路弘济会是日本书商协会成员,因为日本人旅途中多以看书打发时间,所以全国拥有4000多个车站,配有书亭,这样出版社—国营私营铁路—读者的模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也可以看出日本的阅读率之高。更不用说日本的各类书店,我之前的书评介绍过很多日本古书店、旧书店、二手书店和专业类书店,也不是新华书店一家独大的某某可比的。
                          日本311地震时,在日本旅居的李长声曾写过一篇文章,记录自己书架在地震中的变化,他说自己书架上的“日本文库本”没有一本掉下来,同样在书架上我从中国带来的书籍,因为大小开本不一,纷纷落架。这其实从侧面说明日本人对书籍制作非常细心,简单说日本各家出版社在文库本尺寸上高度统一,而且会设计专门的文库本书架。这是一种爱书的体现。去日本书店闲逛时,你会流连忘返于一排排文库本书柜,看着一排排小书整齐排列有种小蚁雄兵的感觉。
                          负责任的说,关于书的话题,如果套上日本两个字,可以写几本书,《知日.书之国》选题很宽,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论题,来管窥日本的图书业。《微缩的读书大国》、《从文库本到轻小说》讲了日本书籍开本的发展历史,尤其是文库本的地位。《出版界的跨文化纽带》中的几组采访,把日本的出版流通模式、书籍定价的规律、二手书如何在日本发达讲的很到位,我想只有这些在日本亲身经历的受访者才会说出这么多内容。《设计之源:吕敬人谈杉浦康平》这篇文章更是把一个书籍装帧家的梦写了出来。《诗与刊的生存》解答了一个经典的问题,为什么诗人在日本可以靠诗来生存,而在中国是不可能的。这些问题我不想铺展开来与读者谈了,大家如果对日本书业有兴趣,这本小书或许会给你一些启发。


                          IP属地:辽宁1129楼2018-04-05 15:07
                          收起回复
                            【书评74】《知日.书之国》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130楼2018-04-05 15:12
                            回复
                              闲暇翻阅《读书》旧杂志,当年的作者阵容真是强啊。不知道今天的《读书》杂志的学者再过二十年会不会给后来人一样的感慨呢。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131楼2018-04-06 19:2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