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678贴子:6,156,994

回复:【书痴】自己的读书记录,书评+摘抄+书讯,愿意结交每一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新年快乐


IP属地:江西1007楼2018-01-01 10:16
收起回复
    【书评61】金文京《三国志的世界》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第四本,对应后汉三国时代。先来说说作者的学术背景,金文京的书我以前在《三国演义》研究类著作中看过,她是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教授。金文京作为在日本出生的韩国人,研究中国历史,具备了三种视角。读完这本书,我的感觉是,本书有四大特点【1】将三国历史与文学作品《三国演义》进行了比较,简单说就是辨别真伪,而且作者的专业就是中国古典小说,所以在这本书中的引用随手拈来,还不让人感到牵强。【2】将三国历史置于古代东北亚世界的视角进行考证,比如本书最后几章,关于卑弥呼朝贡的时间问题,以及现在东北亚国际问题的根源等等。【3】虽然作者是研究古典文学的,但是在撰写历史方面,比较严谨,这从书后引用的书籍版本可以看出来。【4】金文京在这本书中将很大一部分笔墨投入到了吴。我们都知道陈寿的《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则以蜀为正统。吴国一直作为配角而存在。任何一本历史书的撰写都无法逃出时代背景。14世纪的罗贯中在《三国志》基础上写3世纪的事情,他即使运用了大量史料,也无法避免以自己时代的生活方式、习惯来写历史。《三国演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写的,比如吴在蜀被灭之后存在17年,但是演义是一笔带过的(《三国演义》120回在第119回叙述蜀国灭亡司马受禅,最后一回吴国突然灭亡),如果从黄巾之乱到吴国灭亡算是96年,吴单独对战魏晋的17年占去六分之一,演义的比重失调。
    我这篇文章不想去罗列演义哪些真哪些假,我想说说作者研究历史的方法。简单说就是剔除正统论,正统论在历史研究中真是哪哪都有。什么欧洲中心论、华夏朝贡体系,日本越南这些也有。拿三国这段历史来说,《三国志》是西晋时写的,必然以魏为正统,以司马家为正统。东晋时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是历史上第一部以蜀为正统的史书,这跟东晋偏安东南有关系,吴在正统论中始终是一个局外者,所以即使东晋落脚在东吴的故地,也不会把它看成正统。以后历代,凡是南渡偏安的朝代都会把蜀国作为榜样,其他则是魏。北宋《资治通鉴》虽然没有承认任何一种正统,但是司马光用的年号是魏。到南宋朱熹写《通鉴纲目》时又开始坚持蜀是正统。到了元朝,蒙古人第一次征服整个中国,于是正统论出现新的模式,元朝是继承女真金朝还是继承南宋,《三国演义》作为以蜀为正统的书,可以看出来走的是后一条道路。这里举个文本例子,在《三国演义》多个底本中,最早的是成书出版于元朝末年至治年间的《三国志平话》,演义的结尾是晋灭东吴,平话的结尾则是蜀灭亡时逃亡在外的汉帝外孙刘渊成为汉王,消灭晋。平话说的没错,刘渊确实在304年趁晋内乱,在平阳继位汉王,308年自立汉光文帝,于316年族子刘曜杀西晋愍帝,西晋灭亡。不过刘渊非汉人,是匈奴族长而已。平话为了使结尾符合蜀的正统,来了一个外孙说。而且匈奴与蒙古同为北方游牧民族,到了明朝蒙古人被赶回北方,所以演义又换了一种结局。同理清朝时期毛宗岗父子对演义的修订也有正统论修正的味道。金文京在写三国历史时,她把每一部史料都进行了正统剔除工作,所以你如果读这本书觉得,三国历史好像不是那么津津乐道了,好像变得严肃起来了。我认为作者的这种写法可取,即使她也未必跳出这个时代。
    第二我说说卑弥呼派遣使节时间的问题。这是一个现代史学界也没有达成共识的问题。《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中提到景初二年(238)六月,卑弥呼使节难升米申请朝贡,太守刘夏派人送使节去洛阳,同年十二月达到洛阳。但是在日本自从内藤湖南的一篇名文《卑弥呼考》发表以来,主流认为《三国志》写错了,应该是景初三年(239)。于是出现两种观点,本书作者金文京是站在二年说一方的。理由如下,【1】一般认为238年魏国与公孙氏作战,使节不会趁此机会朝贡魏国。但是金文京分析了难升米一行最初并不是要朝贡魏国,而是给带方郡的。因为这次使节只带了生口十人、班布二匹二丈,这显然不是给魏国的规格。【2】那么为什么后来去魏国了呢。因为在238年魏国水路已经攻占了乐浪与带方郡。这也为后来司马懿的陆路消灭公孙氏打下基础。这次朝贡完全是被迫的,倭国如果想正式朝贡用不着拐弯抹角先去带方郡,在经过太守刘夏去洛阳。完全有可能是刘夏抓获难升米,然后要求难升米去洛阳朝贡的。【3】坚持三年说的人为,在辽东公孙氏没有灭亡的情况下,日本使节是无法达到洛阳的。这里面隐藏的一个前提是难升米走陆路从辽东过去的,但是如果难升米从朝鲜半岛走海陆,从山东半岛一样可以到达魏国洛阳。所以这一条也不成立。而且根据日本中国之间季风走向判断,海陆必须是下半年才能走。难升米在十二月赶到洛阳也是为了第二年的朝贺。金文京基本解释了《三国志》二年是对的,陈寿距离写书年代这么近不会出现这种错误。我认为这一部分也是全书精彩之笔。值得反复阅读推敲。
    最后这本书有几处史实出现错误,作者说吴蜀签订的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完全对等条约,是错的,早在西汉与匈奴签订的和亲条约也是这种性质的。最后说一句,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视剧中心摄制的大型历史剧《三国演义》,金文京被邀请担任学术顾问。她还给导演和演员上过课,可以看出来,作为外国学者,她早早就在中国出名了。


    IP属地:辽宁1011楼2018-01-03 04:42
    收起回复
      【书评61】金文京《三国志的世界》。2018年第一篇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12楼2018-01-03 04:50
      收起回复
        钱大昕那本无疑是三书中最好的,至于李慈铭说王鸣盛的比赵翼的好显然偏颇了,一般认为王鸣盛那本最差


        1013楼2018-01-03 07:27
        回复
          楼主,你好,看了您的帖子,感觉您好厉害,看了这么多书。然后拿到您能不能帮我推荐几本书,最近在看东野奎吾先生的《解忧杂货铺》,比较喜欢推理或者短篇的书,万分感谢


          IP属地:浙江1014楼2018-01-03 11:17
          收起回复
            感觉好有深度,收藏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15楼2018-01-03 11:56
            收起回复
              我发现你看的书我基本都没看过,感觉都很深奥..你都怎么消化啊.


              1016楼2018-01-04 16:45
              收起回复
                收藏下,大概看了几眼书单,历史类的不少,我对历史类的书有种迷之好感。自从上班后就很浮躁,总是以忙,累为借口,想做的事一个都没做,就很烦ヽ(‘⌒´メ)ノ18年要开个好头,从读书做起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17楼2018-01-05 22:15
                收起回复
                  【书评62】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讲谈社魏晋南北朝部分的书名。这套书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深入浅出的一类,我认为可以和“剑桥中国史”互相参看。而且日本治中国学的学者由于地缘临近的关系,相比西洋史学少隔一层。拿这本书的作者川本芳昭来说,由于他长期钻研民族史,在魏晋南北朝部分的体现就是对于北朝的源流有非常独到的把握,从篇幅也可以看出来,本书有关北朝尤其是北魏的讨论要多于南朝。在常人的眼中,五胡十六国(确切说是十九国北魏、西燕、冉魏不算进去)时代,就好像欧洲中世纪一样的黑暗。但是川本芳昭告诉你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绝对不能用“黑暗”可以概括的时代,这个时代在文化上是风流竞逐是异彩纷呈的时代。
                  在传统史学界,魏晋南北朝被划归为“贵族制”时期。京都学派的创始人内藤湖南先生把中国史分成“上古”“中世”“近世”三大段。其中六朝到唐中叶属于贵族政治最盛的时代。而本书作者与京都学派不同,属于抑制贵族说的一派。贵族制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确实呈现出矫枉过正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问题没法展开。并不是说魏晋南北朝不是贵族制,而是说“贵族的自律性”没有那么大,所以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论述了被忽略的君权。
                  本书第一章是延续三国时期的概述,可以看到讲谈社虽然是各个领域作者分别撰写,但是连贯性并没有因此降低。尤其是第一节已经可以看到作者的观点了,在描述过西晋公权力私有化的过程中,川本芳昭还接着论述了“公”之再建构趋势。第二三两章作者讲了胡汉从抗争到融合,以及汉族与胡族在这一过程中各自的变化。我注意到川本芳昭使用了“中国化”一词,简单说就是中国文化对域外的影响。华夷秩序的变化,原属夷狄,从五胡中崛起的北朝发展成为以后的隋唐,成为中国的正统王朝。川本芳昭其实在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逆转现象”。我认为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因为牵涉到了制度变革的问题。我这篇文章以北魏汉化为例介绍一下。诚如田余庆所说“东晋南朝和十六国北朝全部历史运动的总体,其主流毕竟在北而不在南”。北魏作为这期间的分水岭,尤为重要。【1】在汉化之前,北魏拓跋鲜卑与汉族的统治完全不同,其中以鲜卑族为主的内朝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内朝制度源于鲜卑拓跋王讲各部族质子充当身边近仕,北魏从部族联合到建国再到统一华北的过程,由此基础形成内朝这种政治组织。直到孝文帝废除内朝为止。其实孝文帝时期北魏内朝早就启用大量汉人,这里就是融合的例子。孝文帝改革无疑提高行政效率。【2】有关国家祭祀方面的改革。北魏初年的祀天仪式,这种仪式在游牧民族非常重要,比如匈奴的龙会、后来蒙古的忽里台大朝会等等,如果从人类学方面阐释,这种祀天仪式起到团结部族的作用而非信仰。但是到孝文帝时期,仪式已经失去实际作用,所以逐渐采用了中国式的仪礼。【3】分姓定族,其实北魏早在崔浩时期就想分姓定族,但是时机不成熟,导致失败。所谓分姓定族就是划定等级。而且孝文帝的改革是根据中原五服制度来的。进入姓族部分的拥有担任官职的特权。(胡汉一致)我们可以看到孝文帝所追求的世界,某种程度上抛弃了作为鲜卑人的自豪感而追求向汉人社会的全面同化。他作为鲜卑人的意识是非常的淡薄。这与后来的辽、元都不同。我觉得胡汉融合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最开放的时代,北魏、西魏、北周、隋唐莫不如此。诚如陈寅恪说的那样“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最后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北方胡族“中国化”的问题,也论述了南朝“蛮化”的问题(这个好像一般史书没有提到),以及最重要的,东亚尤其是朝鲜与日本古代“中国化”的问题。作者使用了“中国意识”一词,这部分对应书中第9/10两章。我觉得这一部分对“华夷秩序”的再思考,是本书最具原创的部分。看书当然要吸取众家之长。
                  魏晋南北朝虽然以乱世著称,四百多年分裂期。但是这一期决不能用“黑暗”一词笼统概括,看历史我本人也是拒绝笼统宏观之论,别的不说辉煌灿烂之六朝文化,绝对可以写出一本词典厚度的大部头学术专著。如果说本书有什么缺憾,我觉得就是制度史论述有余,文化史着墨不足。当然不能苛求作者,在专业化细分的今天,想用几本书了解一个时代,更不用说异彩纷呈的时代,是不可能的,作者在自己的领域深挖的同时,读者也应该有所觉悟。


                  IP属地:辽宁1018楼2018-01-07 05:15
                  收起回复
                    【书评62】川本芳昭《中华的崩溃与扩大》讲谈社“中国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19楼2018-01-07 05:19
                    收起回复
                      楼主写的好。可以加你QQ吗。喜欢听读书的心得和读到的见解。


                      来自手机贴吧1020楼2018-01-07 20:31
                      收起回复
                        【书评63】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
                        说到隋唐时代,人们大多会想到高度发达的文化、先进的政治体制和丰富的物质生活这些词语。还有人会说,这个时代是女性的世界,什么武后、杨贵妃、武韦之祸、和番公主等等等等。可以说隋唐三百多年,随便拿出一条能写一本书也不过分。但如何把这些东西融入一本书,让普通读者看完不觉得烦难,让专业学者看完也能有所收获,则不是很容易。某种程度上说如果做到我说的这一点,则有阅读价值。
                        通观气贺泽保规这本书,我觉得布局做到了合理。首先与之前几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的系列不一样的地方,作者用了三章篇幅把隋唐总体历史概述完了。三章的题目非常清晰,分别是【1】新兴的统一国家:隋王朝【2】唐朝的再度统一及其政治【3】安史之乱后唐代后半期的局势。在这一部分,读者会大体了解到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比如隋唐政治制度的一脉相承,安史之乱之后两税法与藩镇体制的出现,作者选取安史之乱而非武周革命为转捩点也是不错的。武周革命其实并没有打破唐朝前期的路线,只是一场主导权的转移。真正晃动唐朝根基的是安史之乱。由安史之乱才能讲清楚皇权的质变、才能说明藩镇的出现缘由以及唐朝后期的宦官专政与党争频仍的原因。再往大的方面说才能看清楚律令制与贵族制的变迁。所以我说前三章看似很简单,其实奠定的框架是阅读本书的钥匙。
                        从第四章开始作者进入了专题研究,这也是本书的特别之处,涉及到专题研究。第四章—律令官僚制、第五章分析唐代女性活跃各种因素、第六章属于交通史方面的专题,有关丝绸之路的论述、第七章则是有关隋唐300多年兵制的研究、第八章作者以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记》为切入点,通过佛教来一瞥唐朝后期的社会、第九章作者则站在东亚各国的角度来阐释隋唐历史、第十章是纵论隋唐文化百态。在这里我认为最见作者功力的,是第四、七、八、九章。从学术背景来看,气贺泽保规长于佛教史与府兵制的研究、以及对生活史的研究。比如他之前写过《府兵制之研究—府兵兵士及其社会》,也写过《中国佛教石经之研究—以房山云居寺石经为中心》。由于作者对出土墓志非常精通,所以连带着他写的唐朝社会生活史,也是有看头的。所以我阅读这本书时特别注意这几章。拿律令制来说,这个问题和贵族制分不开(日本学界用贵族来代替中文世界的门阀,以下尊重原作的情况下,我使用“贵族制”一次)。律令制简单说就是基于“律”与“令”这一双驾马车式的法体系的官僚制。律令制在传统史学研究中与贵族制可以说是对抗的形式。这也是人们的常识,但是仔细观察唐朝社会,我们会发现唐朝虽然几经战乱动荡,能持续将近300年的原因恰恰在于此时的律令制并没有完全脱离贵族制。两个制度处于互相影响之中,即使是科举制也非宋代之后的科举形态,唐朝科举制中进士科的比重很大,这里面要考核文学才能,包括体貌、言辞、书法、文章。这些都是贵族子弟搜拥有的才能。所以隋唐科举在本质上与宋代以后不同。即便是以恩荫系统和科举系统对立的牛李党争也有更复杂的因素。唐朝保持这么长时间得力于“柔性结构”的体制,律令制与贵族制在这一时期融合程度最好,所以我们印象中唐朝最开放、唐朝社会生活最宽松甚至散漫,当然也有危险,比如正因为这样统治权力不稳定,给后期宦官专权钻空子。这些只是我粗略的概括,我认为作者在本书中有关制度史的探讨,有阅读价值。后面的佛教史研究更是细致入微,作者第八章只选取《入唐求法巡礼记》做文本解读,读着虽然没有前面几章恢弘大气,但是收获反而是最多的。
                        最后作者明显站在康德笔下“世界公民”的视角,来审视隋唐文化。也就是说隋唐帝国的世界性离不开当时东亚国家文化流动。甚至拿最后两章完全可以反思一下现代东亚的关系。总之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对于隋唐历史有兴趣的人可以把它放入专题书单中了。


                        IP属地:辽宁1023楼2018-01-13 21:22
                        回复
                          【书评63】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隋唐时代


                          IP属地:辽宁1024楼2018-01-13 21:32
                          收起回复
                            跟楼顶贴


                            来自iPhone客户端1025楼2018-01-14 11:28
                            收起回复
                              我一直看下去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28楼2018-01-16 20:5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