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61】金文京《三国志的世界》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第四本,对应后汉三国时代。先来说说作者的学术背景,金文京的书我以前在《三国演义》研究类著作中看过,她是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教授。金文京作为在日本出生的韩国人,研究中国历史,具备了三种视角。读完这本书,我的感觉是,本书有四大特点【1】将三国历史与文学作品《三国演义》进行了比较,简单说就是辨别真伪,而且作者的专业就是中国古典小说,所以在这本书中的引用随手拈来,还不让人感到牵强。【2】将三国历史置于古代东北亚世界的视角进行考证,比如本书最后几章,关于卑弥呼朝贡的时间问题,以及现在东北亚国际问题的根源等等。【3】虽然作者是研究古典文学的,但是在撰写历史方面,比较严谨,这从书后引用的书籍版本可以看出来。【4】金文京在这本书中将很大一部分笔墨投入到了吴。我们都知道陈寿的《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则以蜀为正统。吴国一直作为配角而存在。任何一本历史书的撰写都无法逃出时代背景。14世纪的罗贯中在《三国志》基础上写3世纪的事情,他即使运用了大量史料,也无法避免以自己时代的生活方式、习惯来写历史。《三国演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写的,比如吴在蜀被灭之后存在17年,但是演义是一笔带过的(《三国演义》120回在第119回叙述蜀国灭亡司马受禅,最后一回吴国突然灭亡),如果从黄巾之乱到吴国灭亡算是96年,吴单独对战魏晋的17年占去六分之一,演义的比重失调。
我这篇文章不想去罗列演义哪些真哪些假,我想说说作者研究历史的方法。简单说就是剔除正统论,正统论在历史研究中真是哪哪都有。什么欧洲中心论、华夏朝贡体系,日本越南这些也有。拿三国这段历史来说,《三国志》是西晋时写的,必然以魏为正统,以司马家为正统。东晋时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是历史上第一部以蜀为正统的史书,这跟东晋偏安东南有关系,吴在正统论中始终是一个局外者,所以即使东晋落脚在东吴的故地,也不会把它看成正统。以后历代,凡是南渡偏安的朝代都会把蜀国作为榜样,其他则是魏。北宋《资治通鉴》虽然没有承认任何一种正统,但是司马光用的年号是魏。到南宋朱熹写《通鉴纲目》时又开始坚持蜀是正统。到了元朝,蒙古人第一次征服整个中国,于是正统论出现新的模式,元朝是继承女真金朝还是继承南宋,《三国演义》作为以蜀为正统的书,可以看出来走的是后一条道路。这里举个文本例子,在《三国演义》多个底本中,最早的是成书出版于元朝末年至治年间的《三国志平话》,演义的结尾是晋灭东吴,平话的结尾则是蜀灭亡时逃亡在外的汉帝外孙刘渊成为汉王,消灭晋。平话说的没错,刘渊确实在304年趁晋内乱,在平阳继位汉王,308年自立汉光文帝,于316年族子刘曜杀西晋愍帝,西晋灭亡。不过刘渊非汉人,是匈奴族长而已。平话为了使结尾符合蜀的正统,来了一个外孙说。而且匈奴与蒙古同为北方游牧民族,到了明朝蒙古人被赶回北方,所以演义又换了一种结局。同理清朝时期毛宗岗父子对演义的修订也有正统论修正的味道。金文京在写三国历史时,她把每一部史料都进行了正统剔除工作,所以你如果读这本书觉得,三国历史好像不是那么津津乐道了,好像变得严肃起来了。我认为作者的这种写法可取,即使她也未必跳出这个时代。
第二我说说卑弥呼派遣使节时间的问题。这是一个现代史学界也没有达成共识的问题。《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中提到景初二年(238)六月,卑弥呼使节难升米申请朝贡,太守刘夏派人送使节去洛阳,同年十二月达到洛阳。但是在日本自从内藤湖南的一篇名文《卑弥呼考》发表以来,主流认为《三国志》写错了,应该是景初三年(239)。于是出现两种观点,本书作者金文京是站在二年说一方的。理由如下,【1】一般认为238年魏国与公孙氏作战,使节不会趁此机会朝贡魏国。但是金文京分析了难升米一行最初并不是要朝贡魏国,而是给带方郡的。因为这次使节只带了生口十人、班布二匹二丈,这显然不是给魏国的规格。【2】那么为什么后来去魏国了呢。因为在238年魏国水路已经攻占了乐浪与带方郡。这也为后来司马懿的陆路消灭公孙氏打下基础。这次朝贡完全是被迫的,倭国如果想正式朝贡用不着拐弯抹角先去带方郡,在经过太守刘夏去洛阳。完全有可能是刘夏抓获难升米,然后要求难升米去洛阳朝贡的。【3】坚持三年说的人为,在辽东公孙氏没有灭亡的情况下,日本使节是无法达到洛阳的。这里面隐藏的一个前提是难升米走陆路从辽东过去的,但是如果难升米从朝鲜半岛走海陆,从山东半岛一样可以到达魏国洛阳。所以这一条也不成立。而且根据日本中国之间季风走向判断,海陆必须是下半年才能走。难升米在十二月赶到洛阳也是为了第二年的朝贺。金文京基本解释了《三国志》二年是对的,陈寿距离写书年代这么近不会出现这种错误。我认为这一部分也是全书精彩之笔。值得反复阅读推敲。
最后这本书有几处史实出现错误,作者说吴蜀签订的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完全对等条约,是错的,早在西汉与匈奴签订的和亲条约也是这种性质的。最后说一句,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视剧中心摄制的大型历史剧《三国演义》,金文京被邀请担任学术顾问。她还给导演和演员上过课,可以看出来,作为外国学者,她早早就在中国出名了。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第四本,对应后汉三国时代。先来说说作者的学术背景,金文京的书我以前在《三国演义》研究类著作中看过,她是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教授。金文京作为在日本出生的韩国人,研究中国历史,具备了三种视角。读完这本书,我的感觉是,本书有四大特点【1】将三国历史与文学作品《三国演义》进行了比较,简单说就是辨别真伪,而且作者的专业就是中国古典小说,所以在这本书中的引用随手拈来,还不让人感到牵强。【2】将三国历史置于古代东北亚世界的视角进行考证,比如本书最后几章,关于卑弥呼朝贡的时间问题,以及现在东北亚国际问题的根源等等。【3】虽然作者是研究古典文学的,但是在撰写历史方面,比较严谨,这从书后引用的书籍版本可以看出来。【4】金文京在这本书中将很大一部分笔墨投入到了吴。我们都知道陈寿的《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则以蜀为正统。吴国一直作为配角而存在。任何一本历史书的撰写都无法逃出时代背景。14世纪的罗贯中在《三国志》基础上写3世纪的事情,他即使运用了大量史料,也无法避免以自己时代的生活方式、习惯来写历史。《三国演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写的,比如吴在蜀被灭之后存在17年,但是演义是一笔带过的(《三国演义》120回在第119回叙述蜀国灭亡司马受禅,最后一回吴国突然灭亡),如果从黄巾之乱到吴国灭亡算是96年,吴单独对战魏晋的17年占去六分之一,演义的比重失调。
我这篇文章不想去罗列演义哪些真哪些假,我想说说作者研究历史的方法。简单说就是剔除正统论,正统论在历史研究中真是哪哪都有。什么欧洲中心论、华夏朝贡体系,日本越南这些也有。拿三国这段历史来说,《三国志》是西晋时写的,必然以魏为正统,以司马家为正统。东晋时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是历史上第一部以蜀为正统的史书,这跟东晋偏安东南有关系,吴在正统论中始终是一个局外者,所以即使东晋落脚在东吴的故地,也不会把它看成正统。以后历代,凡是南渡偏安的朝代都会把蜀国作为榜样,其他则是魏。北宋《资治通鉴》虽然没有承认任何一种正统,但是司马光用的年号是魏。到南宋朱熹写《通鉴纲目》时又开始坚持蜀是正统。到了元朝,蒙古人第一次征服整个中国,于是正统论出现新的模式,元朝是继承女真金朝还是继承南宋,《三国演义》作为以蜀为正统的书,可以看出来走的是后一条道路。这里举个文本例子,在《三国演义》多个底本中,最早的是成书出版于元朝末年至治年间的《三国志平话》,演义的结尾是晋灭东吴,平话的结尾则是蜀灭亡时逃亡在外的汉帝外孙刘渊成为汉王,消灭晋。平话说的没错,刘渊确实在304年趁晋内乱,在平阳继位汉王,308年自立汉光文帝,于316年族子刘曜杀西晋愍帝,西晋灭亡。不过刘渊非汉人,是匈奴族长而已。平话为了使结尾符合蜀的正统,来了一个外孙说。而且匈奴与蒙古同为北方游牧民族,到了明朝蒙古人被赶回北方,所以演义又换了一种结局。同理清朝时期毛宗岗父子对演义的修订也有正统论修正的味道。金文京在写三国历史时,她把每一部史料都进行了正统剔除工作,所以你如果读这本书觉得,三国历史好像不是那么津津乐道了,好像变得严肃起来了。我认为作者的这种写法可取,即使她也未必跳出这个时代。
第二我说说卑弥呼派遣使节时间的问题。这是一个现代史学界也没有达成共识的问题。《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中提到景初二年(238)六月,卑弥呼使节难升米申请朝贡,太守刘夏派人送使节去洛阳,同年十二月达到洛阳。但是在日本自从内藤湖南的一篇名文《卑弥呼考》发表以来,主流认为《三国志》写错了,应该是景初三年(239)。于是出现两种观点,本书作者金文京是站在二年说一方的。理由如下,【1】一般认为238年魏国与公孙氏作战,使节不会趁此机会朝贡魏国。但是金文京分析了难升米一行最初并不是要朝贡魏国,而是给带方郡的。因为这次使节只带了生口十人、班布二匹二丈,这显然不是给魏国的规格。【2】那么为什么后来去魏国了呢。因为在238年魏国水路已经攻占了乐浪与带方郡。这也为后来司马懿的陆路消灭公孙氏打下基础。这次朝贡完全是被迫的,倭国如果想正式朝贡用不着拐弯抹角先去带方郡,在经过太守刘夏去洛阳。完全有可能是刘夏抓获难升米,然后要求难升米去洛阳朝贡的。【3】坚持三年说的人为,在辽东公孙氏没有灭亡的情况下,日本使节是无法达到洛阳的。这里面隐藏的一个前提是难升米走陆路从辽东过去的,但是如果难升米从朝鲜半岛走海陆,从山东半岛一样可以到达魏国洛阳。所以这一条也不成立。而且根据日本中国之间季风走向判断,海陆必须是下半年才能走。难升米在十二月赶到洛阳也是为了第二年的朝贺。金文京基本解释了《三国志》二年是对的,陈寿距离写书年代这么近不会出现这种错误。我认为这一部分也是全书精彩之笔。值得反复阅读推敲。
最后这本书有几处史实出现错误,作者说吴蜀签订的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完全对等条约,是错的,早在西汉与匈奴签订的和亲条约也是这种性质的。最后说一句,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视剧中心摄制的大型历史剧《三国演义》,金文京被邀请担任学术顾问。她还给导演和演员上过课,可以看出来,作为外国学者,她早早就在中国出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