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64】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
在历史学界辽西夏金元的研究一直处于附属地位。这里面有很多原因,第一“中华史观”的作祟,突出两宋,贬低异民族。传统的正史全部是汉人编撰的,即使到了元代也是如此。因此本篇文章,我想谈谈一个有趣的问题,即传统的王朝史观是否有意义,或者这个问题转换成稍微专业点的说法,历史分期有意义么。第二有关辽西夏金元的史料的散漫性。比如本书有关研究契丹部分的史料严重缺乏,无论是作为北宋还是后来的元都在贬低契丹(大元兀鲁思,我不愿意用元朝这种中华本位的用语来称呼。兀鲁思才是正式的称呼。兀鲁思为蒙古语“人类集团”之意。既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也非朝代的意思,所以用元朝的我可以说要么是中国学者喜欢贴金,要么就是不懂蒙古语本意。而兀鲁思的本意着重的是人群非土地领域,这是蒙古族从成吉思汗起千户制的延续,所以我说请尊重异族传统,别什么都照搬上中华本位。从另一面可以看出,蒙古和之前所有异民族不同的地方,蒙古不注重现代“固定领土”式的国家想象,毋宁说是联盟式政权,所以在这一点上,元朝的时间问题就没有意义,我们中国传统划分出的朝代是否有意义呢,自己思考吧)。其实在本书篇幅中契丹恰恰是最多的,因为蒙古的源头(从制度上说的源头,以及杉山正明的原创理论,中国从“小中华”向“大中华”转换的阶段)可以追溯到契丹。
在中国人传统的历史观中,王朝就是正统唐宋元明清像背元素周期表一样不假思索的说出来。而这中间的辽西夏金,我敢保证如果元没有灭南宋,元也会被当成异类出现进入正史中的。这些民族就好像音乐剧中的几段不和谐变奏插曲一样,偶尔被人提及。就算是正统的元朝,在我们教科书中的存在感是最低的没有之一。我说的一点也不过分,就是有关元朝更不用说其他三个的研究类著作也是寥寥无几,实在令人悲哀。作为反潮流的《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这本书中则是基本不提两宋,因为也没什么可说的,宋吹在历史学界与民间一直不绝如缕。
下面我说说这本书的亮点。首先作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即“小中国”与“大中国”之分。在元出现之前,提到中国版图的最大化,人们可能不假思索的说是唐代。没错,按照唐代总章年间的疆域图,当时唐朝除现今云南西部和四川青海一部之外,向西、北部的疆域远远超出今日中国版图。这确实会另我们这个喜欢吹国家的民众记忆犹新。但是往细节说,就变味了。首先普通人看地图,不会注意时间问题,就拿我前面提到的那幅地图为例,这么大的疆域只是出现在唐代630到660年间,有唐一代近三百年要远远小于这个数值。所以杉山正明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唐代,叫“瞬间大帝国”。吐蕃与西突厥结盟的时间点在670年左右,也就是说从这时期现在新疆南疆、北疆常年处于拉锯战是常态,并不是稳定的政权。所以别的地区不提,仅看西域,唐朝实际控制的时间不会多于80年。所以面对“大唐三百年天下”,我就一笑置之了。第二本书从安史之乱讲起,这是作者否定王朝史观的最好表现。按照常规,应该从耶律阿保机讲起辽才对啊。但是安史之乱作为把东亚卷进多民族分权化、多极化的开端,是必须说清楚的。正因为安史之乱,使吐蕃与回鹘走进历史舞台,而后来西夏的党项则与吐蕃藏系有关系,契丹的发迹则离不开回鹘的解体。这就是我说的,研究历史需要思考王朝划分是否有意义的问题。在此意义上盛唐时期是“小中国”向着“大中国”转换的时期。直到蒙元时期,现代意义上的“多民族巨大中国”才得以完成。
延续为什么是辽元完成这一壮举,而不是之前的“拓跋族国家”北魏直到隋唐完成。引出了本书第二个重点。杉山正明把草原游牧民族分成的“渗透型”王朝与“征服型”王朝。从“五胡十六国”到辽之前,包括以沙陀为主的后唐、后晋,属于前者。辽金元清属于后者。前一类政权建立在多以雇佣军为主向中原渗透,并且接收了汉地那一套制度,比如门阀。这种政权看似变化很大,其实包括北魏在内,制度创新远远不够。简单说未能突破中原体制提供自己的独特贡献。后一种政权在短时期内通过军事征服的基础上,精心维护着作为本族的文化根据地。从而在制度上推出一种不同于纯中原式的国家模式。因此可以解决各族的治理问题。后者这种模式萌芽于辽、发育于金、定型于元、成熟发达于清,之后接续了现代中国的治理。作者叙述的重点首先放在辽,后面才是蒙古,金与西夏并不是重点。加上这本书有很多观点颠覆了传统史学,对《资治通鉴》的批判也很精彩。但是缺点也是很明显的,这本书的比重不合理,辽的部分过多,元朝部分还可以。金与西夏部分则太单薄了。对于初次接触元朝历史的读者这本书不适合阅读,虽然杉山正明很多观点阐述的颇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