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文字吧 关注:44,222贴子:1,434,679

回复:【Micro love letter】好日迟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在每个冬天穿越年岁席卷生命的风,十九岁降临我身,有太多话要说。
我的言辞斑驳,词藻破碎,但仍然想要书写爱。就像塞林格的《破碎故事之心》中所写,我爱上你们双唇轻启的样子,你们为我揭开万事万物的谜底。
白茫茫的天地间,我并非一无所有。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42楼2024-12-15 11:06
回复
    《诗经》里讲“春日迟迟,卉木萋萋”,“某日迟迟”几乎是以后“迟迟”的标准用法,关于一种约定的期待和期待的不能满足。但陶渊明的眼睛看出去,是“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他用“迟迟”来度量众鸟飞去时的速度。
    鸟应该以怎样的速度飞行,它应该在某个时刻到达某个位置吗?这个“迟迟”是关于飞鸟,还是关于一个站在原地,游目骋怀的诗人?限于五言诗的篇幅与规则,他不能够解释为什么诗中人久久站在这里,以怎样的心情注目群鸟消失在更广阔的天地。可是凝望众鸟飞去的这一景中没有尽述因而可以无限包容的对时间的触觉,反反复复地浮现在诗人们各不相同的境遇里。
    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满足,就会有“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遗憾。人当然可以逃开世俗社会,以躬耕践行归返田园的愿望,但荣枯,生灭,开落,对人的愿望不趋不避,所谓“天地不仁”才是自然的完整。
    这是我们能够认识到的世俗世界规则之上的规则。我们从小便开始辨认、运用的世俗世界的规则在此不起作用。自然规则的运行,没有给过人类参与或拒绝的选择。一种残酷的公平。
    无论是《典论论文》还是《文赋》,先论断“文学”具有一种超越时间的力量,而后再展开具体的规则与分类,好像提供了一条坚实的超越死亡的路径,让人安心。曹丕与陆机的时代,处理眼见的死亡是展现文学能力的必通挑战。王粲的《七哀诗》,曹操的《蒿里行》,用文字的力量截断死亡,在时间洪流中分开一条免于被遗忘的道路,后人所谓的“建安风骨”。
    调动同情,调动技巧的创作常让人忽略一个事实:当曹操目睹“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当王粲旁观“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当曹丕以深情笔触回想“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都是一种属于幸存者的同情。自然是真诚的情感投入,可是“同情”在这样悬殊的生死之别之下不能不显得可疑——人在经验自己的死亡之前,可以真正共情他人的死亡吗?
    并非苛责作者的不诚实,实在是文学对于死亡的无效。它可以远远观察,可以用逻辑推演被超越。但死亡是一种无法达成的经验,走过去,不许回头,不可描述。因而所有意图真诚的同情都难逃一种尴尬。再哀痛的悼亡书写对于死亡本身来说,都太过明亮。
    从死亡往前走,极乐世界有金沙铺底之池,金银琉璃之楼阁, 共命之鸟昼夜不停的音乐,或者举形升虚,游于赤松紫烟……从现实世界的大河上岸的出路纵横交汇之处,陶渊明停在此地。
    既然藏舟于壑是徒劳,不如望着这艘胆怯的小船,沉没在群星之中,在夜的沉默的面貌中。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43楼2024-12-16 00:03
    回复
      高中时和一个认识很久的女孩闹得很僵,她私底下与朋友骂我骂得很脏,我对她也常有芥蒂。闹掰的那段日子心脏像被冷水冻住了一样的发懵,但再回忆时已想不起为何变成这样,却还能记得她生动的比喻、拍下的某一朵云,了解她原生家庭如影随形的困苦,以及晚自习后开怀大笑的原因。那一点点难以明喻的情感沉甸甸,坠在生命的河道中央,时间无法将其淹没冲刷。那些隔阂横亘的瞬间成为日后的养料,我携带着她给予我的一部分不断审视、认识自我,然后继续前行。有多少人的人生在另一个人的人生中扮演着这样重要的角色,恨爱都太沉重了,嫉妒也沉重,断交也沉重。一点点心疼就够了。只需要一点点心疼。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44楼2024-12-16 00:23
      回复
        在河南,话语失去了力量。语言在此地毫无意义。每个清晨与雾一同弥漫开的还有人海,徐徐地淌在大地之上。有风贴近,就和草木一齐摇荡,染上满身的霜。人群面面相觑,喧嚣成为脊背上的一粒沙,轻轻拍打抖动的瞬间,它已然为静默作好陪衬。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45楼2024-12-16 01:01
        回复
          我们胸贴着背,呼吸着彼此的呼吸。车笛的呐喊与焦躁的心卡壳在路口,比喻成停滞人生的短暂换气,于是爱上赶路太大浮动跑动时扶住耳机的瞬间。常青树站在一侧很久,但我第一次见到它飘落时的痕迹。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46楼2024-12-16 01:09
          回复
            喜欢看单恋故事,要很酸的那种,没有太多的误会,只是单向的遗憾。我真正迷恋的很可能是痛苦,我看故事时也都是奔着痛苦去的。喜欢酸涩涌上鼻腔、胸口骤然刺痛的一刻。就像不断抠破愈合又淌血的那块疤痕,你最终成为我生命中触碰时的那一段沉默。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47楼2025-01-01 10:35
            回复
              我易碎的青春之心,脆弱到仅仅是空气流通的变动都足以称为冲击,拇指摩挲的力度都令我窒息。我漫长的青春期中,不断渴求一种称赞我存在的存在,可我太贪婪,贫瘠之乡上偶然遗落的沙尘我也视之甘露。
              我总是很不满足,不满足外界对我的肯定,也不满足自身每时每刻的状态,如果人生目标有进度条,我仍然卡死在启动电脑的那刻——我首先困住自己向前的欲望。下一站会好吗?我总是捻起奄奄一息的火苗求问,而回响总在时间不曾折返的下一秒。有人曾与我隔岸相望,投来一种目光。但认知并非此消彼长,我堕入呼救的漩涡之中,只能握住自己的手。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48楼2025-01-04 19:27
              回复
                人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动物。人类情感的复杂程度超越世界上的每一本经典名著。即使《呼啸山庄》看着再疯狂,《倾城之恋》看着再细腻再缜密,也比不过真人猛然拐弯进昏暗巷口的那一瞬间。
                故事总是很有逻辑和道理,哪怕是扭曲的情感也能追根溯源,真实世界却不是这样的。真实的人类要比故事中更加荒诞无厘头,某一瞬想要吻下去又在某一瞬又心生龌龊。人是流动的、多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何止是脆弱,所有不可名状的模糊的情感都逐渐氧化了,早已成为当事人不可回首之往事,在荧幕中却那样鲜明,而我就是靠着这样定格的瞬间锲而不舍地相信爱存在。
                同人写作的妙处是它同时具有“阅读"和"创作”两种功能,了解一个人,好比阅读一本永远连载的书,死亡判决来到之前,TA们的灵魂永远取决于我的解读。对我这样通过表象产生情感联系的人来说,真情实感无疑是最强效的粘合剂,二创的源动力,但同时也是反噬最痛的一把刀。
                哪怕我也很享受这样挣扎着将爱恨集中的瞬间。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49楼2025-01-11 22:14
                回复
                  在家的时候我没法写东西,生活缺失了那一份感触,我需要走出去,走到人海中,走至阳光下。我要呼吸雨后清凉的空气,用指尖勾住溜走的风。书写于我而言是一种生存本能,一次记录生命刻度的冲动,我只有在生灵盎然中穿梭,才能邂逅写作中最原始的欲望。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50楼2025-01-17 13:44
                  回复
                    我时常会强烈的想念某人,但某人并非具体的某人,是我仍然等待对方走向我生命的某人。等待,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我始终在等待什么,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逝。偶尔有爱或被爱的冲动,我低头审视,发现那不过是一种空洞的回声,苍白的幻觉。我还在等待某人的到来,那个人也许明天就来,也许永远都不会来。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51楼2025-01-29 23:39
                    回复
                      deepseek生成的同人文与其说是词藻过甚不如说是不合时宜,很华美知识面很广阔,放在不同意境下也有令人惊叹的适配,但不合时宜。比喻与叙事的如同不断纠缠的线头,瞄准表达的端头竭力渲染气氛,这叫写作技能却非写作能力,目的性太强所以才一眼便能看出是AI。人类情感瞬息万变总是流动着绕圈,写作目的是最重要却也极易被人类遗忘的,创作者采取怎样的道路抵达目的地、此中弯绕曲折无法被缜密计算分析。我们孜孜不倦的创作与水平高低无关,创造与制造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自主的思考与原始的冲动,人类写作的本质是表达的欲望。我永远永远都会捍卫一个人类依靠自己表达的权利,我们写作时情感流水般淌过的那一刹那,也许显在字面上时词不达意,但人类永远需要它。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52楼2025-02-01 01:50
                      回复
                        叙述是顶大的事,乳白的薄纸平铺开来,平平中一点仄韵就洇透了身体。自出生后的每一天不都在修习叙述吗?摹仿、组词、造句、编造谎言,人就靠这样的表达不断印刻存在。废旧泛褶的稿纸泼了一地,捻起被尘埃沾惹的某端,记忆在文字的巧言令色下斑驳陆离,虚空地拉扯着——我每写下一个字,就离自己又远了一个字。或者比喻成重影更为贴切,类似老花眼后浑厚的轮廓,眯眼或眨或更改物与物的距离都无济于事,狼吞虎咽地拽住一点企图称量回忆,其实也只是在徒然地与时间抗衡。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54楼2025-02-08 00:02
                        回复
                          生命是一个引人遐想的词,它笼括了太多关乎所处世界的种种。一根小拇指的距离,从微生至器官,骨骼与皮肤,情愫与血流,在夜里并肩而行,使爱以轻盈姿态降生。没有生命、我怎样悬着颗怦然的心念念有词?又怎样触摸那一页纸,与百年前的魂魄咫尺相对?生生不息亦或者逝去的,与命运搏斗或顺流而下的,都在此场漫长洄流中找寻。嘘,不要太着急,塔楼林立电车飞驰,但我们仍然能听见鸟鸣。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55楼2025-02-09 21:28
                          回复
                            寂寞在体内奔流,静候一只船的到来,盛放些未明的情绪。晦暗的夜遮住了眼,携卷唇的泪痕和心脏的歌喉,恨楚天戚戚风沥沥。流走吧、流走吧。都不过明日黄花。谁敢说自己挽留住了那盏悬浮的灯。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56楼2025-02-15 23:50
                            收起回复
                              电影像生活的采样,哪怕银幕内的故事线一以贯之,但更多的是“捕捉”。舞台不一样,舞台是呈现,就这样端着一段时间稳放于四方舞台,上空回荡的是对白,而赤裸着的是本真。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57楼2025-02-19 15: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