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文字吧 关注:44,220贴子:1,434,696

回复:【Micro love letter】好日迟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时常复盘人生的每一节点,思考究竟是从哪一步开始错轨,思来想去后发觉出生便是显而易见的开端。我想我本应降临在银河系边缘的某个小行星,做一株稀奇古怪叫不上名号的植物。又或者地球依旧是我的家园,但我只是焚烧尸体的火苗、某人某日弹落的烟灰、小鸟流露世间的一滴泪。人类日复一日等待死亡,或许就是在等待着这样永恒的时刻——我将作为宇宙间飘邈悄然的分子,永久地与虚无存活下去。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31楼2024-11-11 09:29
回复
    我的这些情绪总需要个出口,可是好难。它们堵塞着我的毛孔,他者的目光密密相连,绕成一堵墙,我几乎是一瞬间丧失了自己的语言。 从凿刻真心到泯灭再到立碑,蜿蜒之字的行迹,如抚如示,如蛇眼的窥视那样爬过。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32楼2024-11-15 20:59
    回复
      我一烦躁就要一边听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一边哭。讨厌这个世界,讨厌集体生活,讨厌与人类交往,讨厌谈论梦想与明天,因为唯一确定的是不会看到自己的30岁。整个二十世纪被我们抛在身后,一个未知的千年在面前徐徐展开,一道壮观的裂缝横亘其中,可我们仍然投身于琐事,沉溺于注定腐坏的情感。堆叠的啤酒瓶游戏,把沙发当蹦床,傍晚和朋友在公园座椅上聊天。思考未来会腐蚀大脑,十六岁最长的那天也回不来了。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33楼2024-11-15 21:00
      回复
        时代曾向外婆扔出过求生的绳索,可她仍然固执地拒绝。她是如此固执地一个人,拄着拐杖在原地为自己画圈。她握住轮椅的把手,当贫穷无望的年景明明白白摆在那,她仍旧不能放弃,也不能当着孩子们哭泣,只能把泪水留给枕头,织进针线。世界依然高速运转,毛坯房有一天也置换成高楼平层,她再也不用穿打满补丁的衣服,也不用抠着手指算水电费。可她依然选择背过身去,留下尚且未明的黑夜,昏暗光源下她的褶皱重叠,巍巍着颤抖。悲戚的叹息如同老旧唱片机中挤出的呕哑。时间流淌的河道中央,风困住的骨髓吱吱作响,潮湿的泥沙与药草一同渗入呼吸。时过境迁,她站在生与死的交界口太多年,看似走在圆满结局的路上,可她依然失去了一切。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34楼2024-11-19 00:25
        回复
          她不会是比风更加轻飘的东西,她作为牵在我手上的风筝太低落,牵绕到空中的鸟,这时雨莲蓬般地蔓延开来,在漫步尘土的南印卷起童话般的湿润。这样的梦太遥远,所以她从来不松开握住钥匙的手,无论是二四五六,还是积木火车隆隆的倒数,第三把天堂的钥匙能打开一切柔软的地方,包括她的肩膀和腰部。她不会是污染制品的塑料,不会是难熬的残忍梦境,不会是放置在体育场边缘的胃药,剧烈的跑步与跳跃,像蒸汽一样把她包裹完毕,然后沉沉地躺下来吧,泉水如镜地淌下来,海棠花一样地美丽幽静,眼眸穿药引弦,线织起木偶微僵的手足,义肢,重新缝补的灵动眼睛。微起的弧度在阴郁天的夜晚,用战栗包围黑暗无与伦比的道边。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35楼2024-11-21 09:06
          回复
            我的文字艰涩,嫉羡那些信手拈来的偶得。写作简直是人人都能干好的事情,唯独我不行。那些具象化的悲伤无法诞生哀怨又美丽的文字,写每一句都像捶烂身体才挤出来的呕吐物。我是如此缺乏自我认同与和解的勇气,偶尔觉得干脆从未触碰过文字就好了。创作是痛苦的,我永远不可能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那么一点弥足珍贵的甜头也让苦涩舌尖覆盖。我尽力回避赞美的言词,它如同白布蒙住我的双眼,我透过它去看到的世界如此模糊混乱。偶尔哀鸣,时常追寻更流畅的抱怨,习惯审视自己,却唯独对自我根本无知无觉。最终只是两手空空、两眼空空。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36楼2024-11-24 10:12
            回复
              更多时候,我希望清除所有社会属性地活。你看到我,只是看到了我,不会下意识为我划分高矮胖瘦亦或是社会身份。人类为何不能仅仅作为自己而存在呢?当然只是妄想啦,毕竟只有看到他者,我们才拥有自我。可还是想飞走,像气球一样飘出地吸引力,在某个临界点被点燃爆炸,于是风终于从我体内溜走。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37楼2024-11-24 10:13
              回复
                讨论文学永恒的主题。我认为是毁灭。文学写作一定是反映世界本身存在的,而世界唯一永恒存在的只有毁灭。世界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毁灭,每时每刻都在走向毁灭的路上。毁灭不只是某座高楼的坍塌,某个时代的覆灭,也可以是人性中很小一个点的崩坏。唯有毁灭才滋生创造,死亡像潮水一样打扫着故事的残骸,对上帝的愤怒和对信仰崩塌的痛苦随之远去了,扣开情绪窗户送来的火星也随着最后一个句号的落笔熄灭,一个人毁灭自己信仰的瞬间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从一地残骸中挣扎地站起来更是美丽。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38楼2024-12-05 08:56
                回复
                  有过对一切爱与浪漫否定的时光,强制自我远离文字只是自我保护的保鲜膜——即将腐烂的临期食品,坚守曾存热气的内里。但遗憾成为青春期缓慢浮现的一颗痣。和好友聊天,悲恸于如受惊鸟群般飞散开的灵气,好像徒留我一人哀哀着仰望,看鸟群过后凝结的划痕,却始终握不住一根风筝的线。我问她,最近你还写过什么吗。她答,残稿。我想了想,说,我们都是被压弯了脊的,沉甸甸的云。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39楼2024-12-09 22:26
                  回复
                    我对我的浅薄感到羞愧难当,可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的无病呻吟就是我生活的全部。我青春期的拟态是一张被揉皱涂改得密密麻麻的稿纸,永远拧着眉挺过身与魂的抽离时刻,撕碎的白纸纷纷扬扬,就像墙角经年堆积的因老旧廉价而脱落的墙皮。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40楼2024-12-12 08:45
                    回复
                      交换文字是一件私密如耳鬓厮磨一般的事情,直至今日我依然如此认为。即便笔下的不过生活瞬间的投影,然而借眼前这个飘飘渺的影,短暂地完成和某部分你我的跨时空联结。我的确很容易因为文字对他人产生强烈好感,也许这是病,但我仍固执地捍卫对文字的幻想,如同日复一日在书的扉页写下“文学的信念从未更改”。把经济留给对经济有着长足热爱以及对数学擅长的人吧,我先走一步。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41楼2024-12-13 08:59
                      回复
                        我在每个冬天穿越年岁席卷生命的风,十九岁降临我身,有太多话要说。
                        我的言辞斑驳,词藻破碎,但仍然想要书写爱。就像塞林格的《破碎故事之心》中所写,我爱上你们双唇轻启的样子,你们为我揭开万事万物的谜底。
                        白茫茫的天地间,我并非一无所有。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42楼2024-12-15 11:06
                        回复
                          《诗经》里讲“春日迟迟,卉木萋萋”,“某日迟迟”几乎是以后“迟迟”的标准用法,关于一种约定的期待和期待的不能满足。但陶渊明的眼睛看出去,是“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他用“迟迟”来度量众鸟飞去时的速度。
                          鸟应该以怎样的速度飞行,它应该在某个时刻到达某个位置吗?这个“迟迟”是关于飞鸟,还是关于一个站在原地,游目骋怀的诗人?限于五言诗的篇幅与规则,他不能够解释为什么诗中人久久站在这里,以怎样的心情注目群鸟消失在更广阔的天地。可是凝望众鸟飞去的这一景中没有尽述因而可以无限包容的对时间的触觉,反反复复地浮现在诗人们各不相同的境遇里。
                          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满足,就会有“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遗憾。人当然可以逃开世俗社会,以躬耕践行归返田园的愿望,但荣枯,生灭,开落,对人的愿望不趋不避,所谓“天地不仁”才是自然的完整。
                          这是我们能够认识到的世俗世界规则之上的规则。我们从小便开始辨认、运用的世俗世界的规则在此不起作用。自然规则的运行,没有给过人类参与或拒绝的选择。一种残酷的公平。
                          无论是《典论论文》还是《文赋》,先论断“文学”具有一种超越时间的力量,而后再展开具体的规则与分类,好像提供了一条坚实的超越死亡的路径,让人安心。曹丕与陆机的时代,处理眼见的死亡是展现文学能力的必通挑战。王粲的《七哀诗》,曹操的《蒿里行》,用文字的力量截断死亡,在时间洪流中分开一条免于被遗忘的道路,后人所谓的“建安风骨”。
                          调动同情,调动技巧的创作常让人忽略一个事实:当曹操目睹“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当王粲旁观“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当曹丕以深情笔触回想“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都是一种属于幸存者的同情。自然是真诚的情感投入,可是“同情”在这样悬殊的生死之别之下不能不显得可疑——人在经验自己的死亡之前,可以真正共情他人的死亡吗?
                          并非苛责作者的不诚实,实在是文学对于死亡的无效。它可以远远观察,可以用逻辑推演被超越。但死亡是一种无法达成的经验,走过去,不许回头,不可描述。因而所有意图真诚的同情都难逃一种尴尬。再哀痛的悼亡书写对于死亡本身来说,都太过明亮。
                          从死亡往前走,极乐世界有金沙铺底之池,金银琉璃之楼阁, 共命之鸟昼夜不停的音乐,或者举形升虚,游于赤松紫烟……从现实世界的大河上岸的出路纵横交汇之处,陶渊明停在此地。
                          既然藏舟于壑是徒劳,不如望着这艘胆怯的小船,沉没在群星之中,在夜的沉默的面貌中。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43楼2024-12-16 00:03
                          回复
                            高中时和一个认识很久的女孩闹得很僵,她私底下与朋友骂我骂得很脏,我对她也常有芥蒂。闹掰的那段日子心脏像被冷水冻住了一样的发懵,但再回忆时已想不起为何变成这样,却还能记得她生动的比喻、拍下的某一朵云,了解她原生家庭如影随形的困苦,以及晚自习后开怀大笑的原因。那一点点难以明喻的情感沉甸甸,坠在生命的河道中央,时间无法将其淹没冲刷。那些隔阂横亘的瞬间成为日后的养料,我携带着她给予我的一部分不断审视、认识自我,然后继续前行。有多少人的人生在另一个人的人生中扮演着这样重要的角色,恨爱都太沉重了,嫉妒也沉重,断交也沉重。一点点心疼就够了。只需要一点点心疼。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44楼2024-12-16 00:23
                            回复
                              在河南,话语失去了力量。语言在此地毫无意义。每个清晨与雾一同弥漫开的还有人海,徐徐地淌在大地之上。有风贴近,就和草木一齐摇荡,染上满身的霜。人群面面相觑,喧嚣成为脊背上的一粒沙,轻轻拍打抖动的瞬间,它已然为静默作好陪衬。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45楼2024-12-16 01: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