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599贴子:2,996,796

回复:《帛书老子》总纲随便写写,随便看看 首先要说一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腹不为目,目之所见,只是来源,源泉,不能以一时一处之所见为“信”,必须还要回到自身,那么一时一处之所见就有了脉络,联系到了认知的根本,那它就不再是偶然的片面的、表象的,所以为的出发点在腹,而不是在目。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51楼2020-07-20 13:49
回复
    第五十七章 龙辱若驚………
    这里是龙,绝非宠,龙是什么?龙就是随天道运化的虫,潜则在渊,飞则在天,那什么是虫?狭义的讲生物都可称为虫,包括人,还包括人类团体如民族、种族。什么是辱?这个字很难理解,和现代汉语包括古文的意思差距还是很大的,这个字在帛书老子多次出现,“知足不辱”,“知其白,守其辱”等等,而这章里其实对这个字有解释,“得之若驚,失之若驚”,关键就在于得失,从整个帛书来看辱也就是起伏、涨落、盈缩、得失、开阖、显隐这样的状态波动,这个世界都在波动中,从地球的板块、洋流到人类社会、国家、民族、个人的一生,时时刻刻都处在波动中。为什么说“知足不辱”,找到了坚实立足点,那么对于这种一时的,不影响根基的得失、进退还会不会耿耿于怀,惊慌失措呢?龍辱若驚也是一样,龙随天运,必然有得失、进退、反复、曲折,既不失天命又何必“若驚”呢?什么是龍之为下?也就是龙之根基在于下,为于下,如同闻道者为于自身,上德者为于无为。而不是游离困顿于得失。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52楼2020-07-21 12:56
    回复
      什么是贵大梡若身?贵前文解释了,就是重之以恒,大梡,也就是大的目标、志向,理想,比如“天下大同,解放人性”,比如家人幸福祖国强大。那现在的问题是要贵大梡还是贵身?原文揭示了这个问题“及吾无身,有何梡”,两层意思,第一我的生命身体没了,如何实现目标?第二我脩身未得,何以敢言大梡?壮志豪情是不错,可惜德不配位也枉然,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个个都想显神通,奈何身且未脩,于天下事何益?反而为祸。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53楼2020-07-21 13:08
      回复
        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石辶天下矣。我是天下的一部分,天下和我本为一体,那么我为身,是不是就在为天下呢,前面说了闻道者不在于言行,而在于自身,为天下不在于事,而在于人,人是事的主体,人的问题解决了,事就自然而然顺遂。所以贵为身于为天下,那么就可以推动天下的发展。不成为天下的阻碍。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为天下而身在心间,也就是身是重心,而不是言行和事,就可以自如于天下,也就是逍遥于天下,而不为天下所困顿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56楼2020-07-21 14:01
        回复
          第五十八章 视之而弗见……
          这章讲微、希、夷和一,什么是微,古人没有显微镜也没有量子物理学,但微的体现无处不在,比如虽然观察不到具体变化,但头发总是会不停的生长,这必然源于人类未知的层次,未知的力量和根源,虽然现代有了量子力学和隧道显微镜,有了对撞机,但对于更深的层次我们和古人也是一样的,甚至于我们比古人更困难,因为发现的“能及门槛”越来越高了,甚至已经超越了人类当下的极限,所以对于人类总是存在着更本源更微观的未知的层次。希,也就是联系,内在的联系,因为其内在,所以听而不闻,无论从意识层面还是物质层面,万事万物均是叠加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为本是同根同源,所以联系普遍存在,因为联系普遍存在,所以实为一体。大音希声,大音,也就是天地之言,你听到天地说话了吗?没有,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之言就在于万物,其中有请,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请靓可以为天下正。什么是夷?夷也就是整体聚合效应,大道甚夷,而民甚好解,大道本是一体,而民总喜欢片面化,喜欢执于一端,喜欢把局部当成整体,喜欢线性逻辑,是此非彼。互联网就体现了这个夷,只是把大量的不同类型的终端用技术规范连接起来,就产生了当时想想不到的巨大变革。这不在于某个结点,某条链路,而是整体上的空前拓展。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57楼2020-07-22 12:36
          回复
            微、希、夷三者之间错综复杂,难以厘清脉络,但三者亦是同根同源,虽变化万端,然三者亦交汇于一。什么是一?道生一,一就是意识与世界共同的范畴,而道是意识达不到的层次,脩之于身,其德乃真,脩的是什么?就是一啊,贵德,重之以恒,时刻不能忘了这个一,道生一,道是一的源泉,而我们又通过一去体察道,宗之与共。


            IP属地:上海159楼2020-08-31 12:44
            回复
              一者,其上不亻收,其下不忽。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无物。是胃无狀之狀、无物之象。是胃忽望。一从宏观整体上开看是无限的,从微观个体上来说是不可测的,忽也就是勿于心,勿的本意是筛除,不忽则心不可筛除,不可筛是因其变化莫名,不可测度。寻寻呵不可名也,就是对不忽的解释,寻寻也就生生不息的演化,这个过程不可以名也。復歸於无物,寻寻的根源在于“无物”这个层面,也就是无形无状,所以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里无不是没有,记住“无名万物之始”,无状无物,也就是状和物回归到,“始万物之宗”的这个层次。是胃忽望,既然这个一宏观整体上无限,微观个体上不可测,那么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可以“忽”其不可测而守其可测,“望”其无限而为其有限,也就是知其不亻收、不忽,而守其忽望。


              IP属地:上海160楼2020-08-31 13:24
              回复
                这太长了,和,你真有毅力,加油👍!


                来自手机贴吧161楼2020-08-31 13:47
                收起回复
                  请问一下现在的版本与老板谁是正确的!


                  来自手机贴吧162楼2020-08-31 16:59
                  收起回复
                    隋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道紀。道恒无名,微、希、夷,又如何有首尾,让人等待追随呢?道生一,故要尊道,必先得一,这个今就是古往和未来交汇之处,就是一,执今而回溯,找到今天一切的源头,立足于源头,再来看今天。御今之有,御不是驾驭控制,御亦是尊道而行。这就是把握住了与道之间联系的纽带。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63楼2020-09-18 16:43
                    回复
                      第五十九章 古之善爲道者……
                      微眇玄达,微明、眇要、玄同、达,四达(明白四达),也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與呵,其若冬涉水;猷呵,其若畏四鄰;这段句式,都是一样的,后面的其若冬涉水是对与呵的补充说明。与呵也就是始终不失与道的联系,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就像始终在涉水而行,脚下充满了未知,始终保持对世界的一份清明,别被故有思维蒙蔽了自己的眼睛耳朵和感知。猷呵,也就是塞其闷,闭其门,警惕出于户,济于事,游离于细枝末节,而失其所守,失其根本,若畏四鄰,就是对愚之首而不能回归于心的警惕。与和猷相辅相成,既不能失了源泉,也不能失其所守。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65楼2020-09-21 13:18
                      收起回复
                        嚴呵,其若客;涣呵,其若淩澤,严也就是去伪存真的过程,质真若渝,为道日损,其若客,先放下主观,用客观不断的去质疑自己,损之有损才能过滤出真,确立信。涣好比彻底清洗了自己的认知,焕然一新,其若淩澤,那些固化的,偏狭的,割裂的东西都象冰一样的融化了,然后用新的眼光去看世界和自己,会更加包容,更自然,发现更深层次的联系。严和涣也是相辅相成,严则涣,涣而复归严。这样我们的认知层次就会不断加深,认知视角就会越来越高。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66楼2020-09-22 09:02
                        收起回复
                          王屯呵,其若楃;湷呵,其若濁;屯象草木初生,未来成长、变化的内在因素均浓缩叠加于此,从这里开始。王屯,得一则王,个人认为这里的意思类似于玄同得一,一切均蕴含于一。楃,楃散而为器,楃为器之心,楃固则大器免成。得一在楃,则以一应万,湷,如同万物生发并不断的发展变化。这里可以理解为诸事诸象纷呈,并且不断变化、起伏、波动、盈缩,均由耳目而入心,心念生灭,其若浊,浊从何来?道生之,万般生成变化均源于道,浊入于心,容于心,则心系于道,不失。王屯和湷,也是一对,屯则得一知足,湷则若缺知止。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68楼2020-09-24 11:07
                          回复
                            氵莊呵,其若浴。濁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氵莊也就是永远在自化随化的路上,天物云云,恒天物之运化而不辞,知常曰明,袭复归其根而守情,其若浴,无论信息还是物质总是由更微观的存在分合组织演化而来,并且不停的变化增减波动,万物浴天下,天下浴万物。浊而情之,情之,历经而归根也,历见容入真信这个根本,仿佛万物溶于水,杂质沉淀,可溶者溶于水融为一体而无形,故清。女,成熟,成也,大器免成,一旦形定器成,必然失于道,止步于此。重,就像草木成熟将开花结果产生種子一样,重也就是将成浓缩抽象,在更深的层次产生新的内核,就像获得了新生,重新面对世界。如此则生生不息,长生久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71楼2020-09-24 19:40
                            回复
                              第六十章 至虚極也,守情表也……
                              虚,所以才能容,極也就是容量,那怎么才能至虚呢?心中的“固有”阻碍了虚,那我通过戒把它抛弃呢?基本没什么用,你抛弃了财色,装进了神佛上帝,抛弃了世界装进了鬼怪,换汤不换药。还是心有块垒。这个“固有”来源于“大道甚夷,而民好解”,是对世界和自我的割裂,所以要至虚,唯有明道,唯有啬而蚤服,唯有“戴营示白而抱一,槫气而至柔”。至虚则能容,能容则容量愈高愈深愈广愈微,则極也。守情表也,“复归于其根曰情”,情也就是万物生发的历程并回归于根本,比如花开又花落,人总是不断的经历着,起伏得失,各种滋味,又有几个会始终能回归根源,不失根本?守情也就是历尽万般终不失根源,不迷失于细枝末节,坚守与根本的联系,不忘回归。表也,表就是展示于外的,天物云云,我们与天地万物联系一体,不但内在自化还要随天地万物运转,只是层次不同而已。这就是“玄之有玄”。表就是随天地万物运转的经历,种种表现,种种状态。表而不守情,失了“我”,就像枯枝败叶,随风起舞。守情而不表,就隔绝了世界,失去了源泉。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72楼2020-09-30 13: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