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599贴子:2,996,796

回复:《帛书老子》总纲随便写写,随便看看 首先要说一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十四章 天下有始……
天下“有”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万物之始”,读帛书每个字都得斟酌,如何得其母?“恒有欲也,以观其噭”,得母,知子,复守其母,知其不可妄作,身掩于纷纷之后而不殆。不出于心门,不离于事长,终身不被困于一隅。否则终不得积厚。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20-05-30 23:29
回复
    知尊道既为明,道在哪里?“道者万物之注也”,“潚呵,始萬物之宗”,”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可名於小。”柔前面已经说过,柔既容会,柔既贯通,守柔而以明照见,见而复归,其容乃大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20-05-31 10:51
    回复
      这章确实是难点,守其母,方能不离于枢,不离于枢,方能见小守柔,勿道于身,身央而长久,这就是常,因袭反复,众眇之要。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20-05-31 11:20
      回复
        第十五章 使我 有知也……
        大道甚夷?何谓夷?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还有一句“夷道如类”,感觉还是不清不楚,特别是这个类?也疑问重重,归类?总结?从下文的民甚好解和盗杅来看,显然大道不在于捧高踩低,褒此贬彼,人的意识往往被势位、知识、万物浸染,自是而非人,总要搞个大小多少高低贵贱贤不肖,套己套人,而且都想和天、和道攀上个关系,既有存天理灭人欲,有奉天承运,也有替天行道。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20-05-31 21:25
        回复
          从柏拉图到儒家的某些学派都认为世界的背后存在着永恒不变的天理,只要找到它,遵循它就能达到理想国或大同世界,中国古代一些时期天和道总被认为是至高无上永恒不变的存在,区别只是是否承接人意,也就是人格化或非人格化。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20-05-31 22:12
          回复
            我们看看《帛书老子》如何说,:”浴神不死,是胃玄
            牝。玄牝之門,是胃天地之根。
            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存用于何?显然是万物,天地以浴神为纽带联系于万物,而万物为天地之根,万物反而是天地之根?天地运载万物,而万物之演化反作用于天地。第二章中的“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必贵矣而以贱为本”看来不是随便说说,只是装X了。故天地不仁,既然本为一体,相因相承,何来的“仁”呢?从现代物理角度来讲,光速C和普朗克常数这些宇宙最基本的常量规律,也不是宇宙创生时由神或自然法则事先定义的,而是宇宙生成过程中不断演化形成的,而且并不是一成不变,依然会随着宇宙的演化而改变。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5楼2020-05-31 22:39
            回复
              所以说不存在永恒不变的天理,天道,世界本来联系一体,所以这种割裂主义思想,隔裂美恶、大小、君子小人、割裂天地自然与人,都是可悲可耻的,无论是存天理灭人欲,还是将人文凌驾于自然之上,皆为不道,皆是道杅。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6楼2020-05-31 23:05
              回复
                什么是大道甚夷呢?就是联系一体,道生一……三生万物,由道至万物,由万物而复归道,本就同根同源。为何捪之而弗得呢?“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何谓夷道如类?知其小中含大,大而容小,知其一化为万,万而归一,自然万般在楃。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7楼2020-05-31 23:42
                回复
                  第十六章 善建者不拔……
                  如何能不拔?譬如道,“道者万物之注也,始万物之宗”这如何拔?故欲不拔,建之于无,第三章有“建德如偷”,偷既俞人,俞有通过关隘的意思,人人天性本存,若能冲破牢笼,恒德必立,故建德如偷,建之于无,不拔也。如何能不脱,万物负阴而抱阳,“戴营示白而抱一”,不出其枢则不脱,中气则抱阳不脱,守柔则抱一不脱。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3楼2020-06-01 12:10
                  回复
                    祭祀当然不是磕头烧香,是薪火传承,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传承的不是文字,不是知识,是道德,道德的传承不能刻舟求剑,世界变化万端,每代传承者必须自脩自知,自修则德真,自知则道明。故绝声弃知,而道德犹存。故“执今之道”,而非执古之道。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4楼2020-06-01 12:26
                    回复
                      脩之于身,脩什么?当然是脩“一”,脩这个字本身就给了注解。其一愈广,其德愈厚。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5楼2020-06-01 12:31
                      回复
                        第十七章 含德之厚……
                        赤子也就是先天初生,尚未被后天名、物浸染,握固,因其用心一也,心意纯粹。精之至,因其生化自如,大盈如沖,第二章有“浴得一以盈”。
                        和之至,因其心使氣也,不离于枢,氣不悖。物壮既为形定器成,源流已失,不得道化,必然老而早已。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6楼2020-06-01 13:26
                        回复
                          通行版的老子是假的,学术上早就已经有结果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57楼2020-06-01 15:40
                          回复
                            第十八章 知者弗言………
                            这章就解释一下玄同,塞其闷,闭其门,前文已经说过,意氣不出于心门之枢,身不出于事由之门,和其光,同其轸(下土),光之用,以照见,和其光则照见其共性而不细纠于美丑、高下、善不善。轸,车后的尘土,相当于轨迹,天物云云,万物生、成、刑、盈、和、隋,其迹虽殊,其常一也。坐其阅,解其纷,坐为主客相对,由主观出发,客观返回,质真如渝,反反复复,则主客一也,纷为标识、旗帜,解其纷,则不自矜,不自是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8楼2020-06-01 17:41
                            回复
                              玄同也就由刑器回归于道德,由万逐渐回归于三、二、一,玄同是个不断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玄同则不自伐,不自见,不自视,不自矜,厚德得一,无所止境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9楼2020-06-01 17: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