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7
-
4
-
2咚咚锵 荀令香 我是程砚秋老师的开门弟子。梨园界久有“易子而教”的传统,这既是出于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习艺艰难,不下苦功不得入门。对自己的子女,有时难以做到严教),也体现了前辈艺术家之间的相互敬重与信任。程师不但以其高超的艺术造诣久享盛名,而且以其高尚的品格为众人所称道。我父亲荀慧生,对程师一向很敬佩,就为我亲自向程师提出了拜师的要求。程师欣然应允,就在1932年元旦,举行了拜师仪式。那天到场的来宾有徐
-
4前几年不是出过骂过了吗?又来一遍???
-
4孔在齐 京剧旦角的各个流派,今天大都可以在舞台上看到,但是却有两位顶尖的名家,他们的艺术后继无人。其中一位是筱翠花(1900—1967),另一位是黄桂秋。其实,筱翠花有一个可以传他衣钵的徒弟陈永玲 (1929—2006),但陈永玲也已经去世,从此筱派花旦就成为绝响了
-
2我听戏也有几年了,也听说了戏曲圈不少传闻。但我其实对这些不太感兴趣,我更感兴趣的是很多戏曲话本的成型时间和创造原因,但是互联网上直接搜索很难找到这方面的资料,直接搜索戏曲名字的话只有对内容的简单介绍。因此往往想知道来由只能看一些票友或真或假的“科普”,所以我应该如何对戏曲进行溯源呢?是否应该从实体书或者知网入手?
-
7石千人 旧社会的戏曲工作者是遭人轻视的下九流,学戏苦;但你不知道他们中的很多人被培养的时候不一定是为了上台,而只是被当作玩物,不分男女。 在台上,他们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在台下,他们苦熬苦练,却永远不能摆脱无形的“贱民”枷锁,被欺辱、被压迫、被玩弄。 为了满足观众的刺激心理,他们甚至要用上真刀真枪,用“命”去唱。 旧社会里练“跷功”的小男孩,他们要扮演缠足女性,必须穿上木质小脚,只露出一点脚尖,脚后
-
3苏少卿 提起言慧珠,她真可算得上女中怪杰。看她的人,她的戏,和她一向的行为,可断定她聪明绝顶,胆大包天,此次选举平戏皇后,她不动声色,稳取皇后桂冠,可以看出她的能力之大,信徒之多,交际之广,最近各戏院都动她的脑筋,想利用她的皇后头衔,捞进大量钞票。卒为黄金捷足先得,定于本月十六日登台,转以少壮老生迟世恭,搭配甚为合适,登台之后,叫座力如何,众人全在关心,此事后面再谈。现在把关于她的一切拉杂来说
-
0
-
2一是唱片留得多,各派演员都可以唱;二是可以催生,符合春晚的基调。不吉利也没事,可以使用《状元谱》这个名字,多吉利;部分词不适合在春晚唱也没事,可以学《对花枪》改词嘛。
-
2其中名列三害处“提起那三害令人可恨”以及其后的整段唱都是什么板式,是二黄原板吗
-
1白云生 《戏剧报》最近接到一些读者来信,询问戏曲演员怎样保喉与练声,要我解答。来信中所提出的,大体上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问题:一、演员怎样才能练好嗓子,有什么简易的科学方法?二、嗓子要如何保护?三、有人在童年时代,嗓音本来很好,但到发育成年之后,嗓子却变得沙哑起来,这是什么道理?有什么办法使它转好?四、过去有些老艺人都说练嗓子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为什么在三九天不间断的喊嗓子反而越喊越哑?这是什么原
-
0蛇年看戏白蛇传有两种,田汉编剧的全出戏《白蛇传》和老本的折子戏《金断雷》!这其实是代表了京剧艺术的创作特色,一种是传统折子戏不求全部剧情只挑最为重要精彩的地方着重突出表现,尽可能的去展现戏曲艺术的本身最大概括性和饱和度,也是架构上的主次之分简略得当,所以传统折子戏都非常精彩能够最大程度的抓住人,使其被迅速代入剧情听着就那么酣畅淋漓痛快过瘾! 另一种是新编历史剧目力求全面系统性的表现整个故事,要有头
-
3张古愚 在京剧界中,老生谭鑫培堪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宗匠、“伶界大王”。谭鑫培是怎样成功的呢?一般人或许以为他年轻时扮相好,嗓子好,机会好,又有官僚地主、豪门士大夫之流捧他。其实呢,谭鑫培在汪桂芬的嘴里,是“脸盘像猴子,嗓子像蚊子”,好在哪里呢?机会嘛,更不好,从小坐科外江班“小金奎”,学武生;“小金奎”解散,跑到河南开封搭大梆班;十九岁到北京,再进程长庚的“四箴堂”改学老生,作为“三庆
-
10孔在齐 在写金少山的时候,提到与他同时代的两位著名净角郝寿臣和侯喜瑞。两者都是架子花脸,前者被称为“活花和尚”,后者素来有“活曹操”的美誉,他们的嗓子虽然不及金少山,但是演架子花脸的那股子劲,看了可真令人过瘾! 郝寿臣最为人称道的剧目是和杨小楼合作的《连环套》和《野猪林》,从来都被誉为珠联璧合的经典之作。他的表演主要以富有个性的唱、做和念白取胜,而喜欢郝寿臣的人总是赞扬他的唱和念白好比喝老白
-
1四戒堂主人 高庆奎嗓败以前,有诨号曰“高杂拌”。所谓“杂拌”应有两种解释。以戏路论,今日唱谭派《碰碑》,明日唱刘派《斩黄袍》,后日又唱孙派《逍遥津》,戏路太杂,无所不动,一也。一出戏中,忽而用谭派路子,忽而又宗刘派唱法,所取既杂,腔调于是捉摸不定,甚而至于一段四句之中,一句宗谭,一句宗刘,一句宗孙,而结尾又来一句汪笑侬。誉之者为“包罗万象”,而毁之则为“大四不像”矣!高庆奎之所以被称为“杂拌”,大
-
50迟老师扮相不说很好,但也蛮好的吧,别老是黑她说她扮相差,她的形象特别端庄。。
-
2
-
801、既然是戏曲频道,就应该弘扬中国的戏曲文化,别整天放那些小品,屏幕下方还有戏曲小知识,这两个方面能混为一谈吗? 2、《精彩回放》就不能播放第
-
1孟广禄 梅子姐姐平台 来到了《开讲啦》这个栏目,可以这么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节目,有5年的时间,一直这样让大家守候着,它肯定有一定的思想作为。京剧伟大就在于艺术高于一切,所以说我来到《开讲啦》这个讲台,是跟大家一起来诉说艺术道路,因为艺术观跟人生观是一样的。 我三岁学戏,考天津戏校没有考上,到1979年,考中国戏曲学院,全国要十个,每个省市要一个,我考上了。我还记得非常清楚,我在树上正摘那鸟窝嘛,小鸟,邮递
-
4万事如意,大吉大利!
-
3刘琦 在《苏三起解》这出戏里,苏三戴的枷是一面鱼枷。我曾经想过为什么不用虎枷、龙枷、熊枷、狮枷,偏偏要用鱼枷呢?想的结果是,只有鱼枷才可以作为苏三这个特定人物孤苦无依、身陷图圄的命运的象征,而其它都不具备这种意义。
-
2言慧珠 咚咚锵 16年前,我父亲以衰暮之年,在北京三庆园演了全部《大保国·叹皇陵·二进宫》之后,就一病不起了!那年他才53岁。
-
1大家理性讨论
-
0新早安京剧 要想唱好,学会拐弯抹角。 唱得好,全仗巧。 慢听味,快听字,音正腔圆真够劲儿。 词句准,不掉板,吐字清,不连线。 山三四十分不开,老乡保准不明白。 甩腔憋足劲儿,给个知会儿闪个神儿。 边儿是边儿,楞儿是楞儿,拖泥带水唱白扔。 慢唱似流水,快唱像咬豆。 唱词连片儿, 甩腔到段儿。 板头好,嘴像铡刀切草,起落蹲摔,样样出巧。 快唱忌板板黑,慢唱忌板板堆。 掰瓜露籽,送音到耳。 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唱快的,心
-
2大家对这个本子有什么看法
-
32018年初春,杜近芳老师在北京晋阳饭庄收天津团闫文倩为徒的仪式上,翟惠生同志作为来宾,在贺辞中谈到杜老师曾说过:传统京剧的“反二黄”慢板,只有活人在生死攸关,精神恍惚时刻,或死后的孤魂野鬼在极度悲凉的苦痛回忆之中,“方可运用演唱”。此话可真是对前辈们创作初衷,极为吃透理解的一句至理明言。 试想传统老生戏:《李陵碑》《乌盆记》《法场换子》…… 旦角戏:《祭江》《祭塔》《六月雪》…… 老旦戏:《哭灵》《孝感
-
1董维贤 尊重流派、倡导流派绝不意味着对流派采取不加分析的态度,应该指出,一切流派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无论在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方面,这种局限性都是普遍存在的。 流派的价值与成就最终是通过一定数量的剧目来表现的。所谓一个流派在思想价值方面的局限性,首先就是指它所拥有的那部分剧目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局限性。剧目研究是一个复杂的专门性问题,这里似乎不必过多地讨论。但在研究流派的同时,对属于各流派代表
-
3大一戏迷想打听一下南昌有没有票房。。。
-
3冯宏来 在京剧老生行当中,票友“下海”者为数不多,能跻入名家行列的人就更是屈指可数。著名奚派老生创始人奚啸伯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融谭派、言派、马派于一炉,创造了工整严谨、委婉流畅的声腔,在京剧生行的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奚啸伯生于1910年,11岁承言菊朋收为弟子,19岁正式“下海”。1940年后同谭富英、马连良和杨宝森一起,享有“四大须生”之誉。
-
0求助!求京剧曹操与杨修适才间言语不周请你宽宥的曲谱(简谱)!感恩!!
-
1京剧戏曲台 在程砚秋先生正式收到徒弟当中有两位是票友(徐润生 刘迎秋),其他均为专业演员。只有另一票友李世济是真的弃医下海了。李世济同志在她写于1997年《继承革新与振兴京剧》一文中(由萧晴整理)曾言及:“12岁,偶然的机遇,得拜在程砚秋先生门下作为义女,从此有幸随程先生学艺。”对于以后决心弃医下海写道:“我很想到台上去实践,先生却不同意,只说'你看我的子女也没有一个是唱戏的'。”她在另一篇专访文章谈到下
-
2尚小云 “做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派”,它和“唱功”占有同样的重要地位。演员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首先是要求有真实感。所谓“装龙像龙,装虎像虎”。
-
6霍大寿 咚咚锵 如果说,一个演员的艺术青春仅仅表现在舞台上,这是不够完全的;它往往同时表现在舞台下,甚至于表现在息影舞台之后。这是记者最近在上海,会见阔别二十多年的赵晓岚之后的一个突出感受。这位长期与杰出的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合作的著名青衣花旦,虽然饱经了十年动乱的磨难,如今又是疾病缠身,但仍然那样心胸豁达、神情飞扬! 我们的话题是从二十年前在北京她参加周信芳舞台生活六十年纪念演出开始的。当我忆
-
4郑子褒 荀慧生之所以成名,一半固然靠他自己的本领,一半却是四大金刚辅佐得力之功。四大金刚是谁?晓得的固多,不晓得的却亦不少,读者别忙,听我道来:
-
1穆守荫 杨蒲生 咚咚锵 一出《二进宫》,唱了多少年,听戏的莫不熟知这是一出纯唱工戏,青衣、花脸、老生三个角色从头至尾一直在唱,几乎没有道白,也没有繁杂的身段,更无开打动作。但是如何理解戏里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戏演活了,现在的演员往往注意不够,掌握不好,只是一味卖力气傻唱。
-
0本人想制作红娘相关视频,宣传京剧文化,但苦于没有资源,希望各位吧友帮忙,感谢
-
5
-
2兰侠 京剧《二进宫》是广大戏迷票友耳熟能详的传统剧目,常与《大保国》、《探皇陵》合演简称“大探二”。《二进宫》的“高潮”是那段十分有特色的生、旦、净的对唱,听起来十分过瘾。
-
4
-
0花脸的炸音怎么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