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吧 关注:114,568贴子:1,807,279
  • 6回复贴,共1

【转】一个演员的艺术青春——访“麒派花旦”赵晓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霍大寿
咚咚锵
  如果说,一个演员的艺术青春仅仅表现在舞台上,这是不够完全的;它往往同时表现在舞台下,甚至于表现在息影舞台之后。这是记者最近在上海,会见阔别二十多年的赵晓岚之后的一个突出感受。这位长期与杰出的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合作的著名青衣花旦,虽然饱经了十年动乱的磨难,如今又是疾病缠身,但仍然那样心胸豁达、神情飞扬!
  我们的话题是从二十年前在北京她参加周信芳舞台生活六十年纪念演出开始的。当我忆起昔年她在舞台上的形象和台下的风姿时,不禁感慨地说;“那会儿您多精神啊!”不想赵晓岚却紧接着回了一句:“我现在也挺精神呐!”她这种昂奋的精神状态,不能不使我感到失言。艺术家的心是多么不容易老化啊!
  的确,赵晓岚过去的艺术青春是充满着魅力的。这位六岁卖唱街头,十三岁踏入梨园的青衣花旦,能戏甚多。特别是1951年,她与周信芳联袂演出《吕布与貂蝉》之后,在长期的合作中,受到麒派艺术那种真实、生动、优美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在旦角艺术上开拓了一个新生面。不论是《坐楼杀惜》中的阎惜姣,《四进士》中的万氏、杨素贞,或者《秦香莲》中的秦香莲,《打渔杀家》中的萧桂英,乃至《澶渊之盟》中的萧太后,在她演来,都能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她既娴熟地运用传统的技巧,但又不落类型化的窠臼,既准确地把握住人物不同时代、年龄及性格的各自特点,又赋予人物以麒派艺术所特有的强烈、鲜明的节奏与韵味。她这种驾驭传统,不受传统束缚的创新精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次,赵晓岚又饶有兴味地回忆起那一回在北京同周信芳合演《四进士》的一件耐人寻味的事:在“头公堂”一场,当宋士杰侃侃陈词之后正待起身之时,年逾花甲的周信芳,由于久跪,不觉腿脚麻木,无法起立。眼看演出就要出现僵局了。这时,站在一旁的杨素贞——赵晓岚马上灵机一动,大胆地改变了原来杨素贞只能呆立台侧的老规矩,立刻以宋士杰的干女儿所可能产生的行动,断然上前一步,怜惜、体贴地将老者搀扶了起来。这时,宋士杰——周信芳马上心领神会,一面感激地点着头,用手轻轻地拍拍自己心疼的干女儿的肩膀,一面借助杨素贞的搀扶,把宋士杰的戏继续下去。两位艺术家的这种默契,不仅解除了舞台上的事故,而且给人物注入了新的血液,予后辈的艺术创造以很深的启示。赵晓岚之所以一再提起这件事,除了出于对老搭档的深厚感情之外,主要还因为她感到今天不少青年在学习前辈的艺术时,往往摹仿多而创造少的缘故。她认为,要改变目前京剧不景气的现象,根本的办法是老戏要新演,艺术要创新。


IP属地:河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25-01-17 03:53回复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赵晓岚就是学习了麒派艺术的创新精神,而使自己的艺术焕发着青春的。记得也是在那次纪念活动中,周信芳在全国文联的文艺俱乐部收李少春、李和曾、徐敏初为徒。在拜师会上,当时的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热情地赞扬了周信芳创立麒派艺术的成就,指出麒派艺术不仅对老生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波及其他行当,甚至于旦行艺术的革新。田汉同志以赵晓岚为例说:“她就是麒派花旦嘛!”这真是对赵晓岚艺术活动和艺术风格的一个很好的概括。
      随着时光的流逝,十年动乱给她带来满身伤残,但是,这位曾被诬为“周信芳的黑钉子”而横遭摔打的“摔不死的赵晓岚”,从来也没有丧失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在恢复工作之后,她自动放弃了舞台,选择了“教戏”这个“无名英雄”的工作岗位。
      “干吗不唱戏而去教戏呵!为什么呢?”不少人惋惜地问她;
      “为什么?为了下一代!‘四人帮'这样糟践京剧,我们得把它重新培植起来啊!我年纪大了,不能把前辈的艺术带到火葬场去!”赵晓岚回答得多么痛快!
      果然,赵晓岚到了上海戏曲学校之后,就带着青年教师抢时间,抢艺术,用同学们的话来说,就象“玩儿命”一样。她带着同学们踢腿、下腰、跑圆场,一遍又一遍,同学们看她汗流夹背,劝她休息,她却催同学们快学:“我累点儿不打紧,你们可要快学啊,别等我中风了,就迟了。”
      更令人难忘的是《李慧娘》的排演匚上海戏校的许多位同志激动地对记者说起赵晓岚的动人事迹:当富有革新精神的苏州京剧团的《李慧娘》在松江演出时,作为旦行名宿,赵晓岚却毫无门户之见与保守思想,热情地带领青年教师和学生乘长途汽车前往观摩学习。到了第二天,大伙儿看她血压上升,决定让她留家,自己组织起来前往松江。可是,当大伙儿结伴到了松江,在饭店小憩的时候,满脸汗珠的赵晓岚竟然又独个儿急冲冲地赶来了。
      “赵老师,那么辛苦的长途汽车路,您干吗呀!”学生们都急坏了;
      “学习呗,有好经验谁不想学呵!”赵晓岚又和大伙儿一起坚持学到深夜。
      看见赵晓岚这样认真,哪个学生敢不用功呵!回到戏校,《李慧娘》拉排了。大伙还不能很好地掌握鬼步圆场,赵晓岚就亲自带头,从慢到稍快到快再到特快地领着走;排演场上缺哪行,赵晓岚就补哪行:洒火彩的人没来,她顶;跳小鬼的缺席,她去;场面缺大铉,她代。……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既鼓励大伙儿虚心学习苏州京剧团的成功经验,但同时又启发大家要学其精髓,而不作生搬硬套。她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学校演员们的条件,一面对《李慧娘》的剧本做一些更动,使戏剧的跌宕起伏别开生面,同时在表演上根据演员的条件重新设计了许多难度较大的身段动作,从而使演出具有自己的艺术个性。当上海戏校的《李慧娘》以别具一格的面目轰动上海剧坛时,凡是得知内情的人,无不激动地意识到,尽管赵晓岚已经息影舞台,但此刻、她的艺术又在焕发着青春了——赵晓岚的“心血”在后辈身上开花结果!
      摘自《人民戏剧》1982年第3期 有删节


    IP属地:河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25-01-17 03:54
    回复


      IP属地:上海3楼2025-01-17 20:17
      回复
        【转】幼年家境贫苦,随父流浪卖艺。12岁入天津的曲艺杂耍班清唱,受同班演出的相声及各种曲艺的影响较大。13岁正式拜师学戏,三个月就学了七出戏,便虚报为15岁在天津搭班登台,演出《骂殿》《武家坡》《宇宙锋》《鸿鸾禧》等剧,边演边学,受到唐芝芳等的指点,和袁小楼、李玉麟、小张文艳、靳佩亭等合作,渐渐走红。后在青岛、济南、武汉、上海等地搭班流动演出,曾和周啸天、雷喜福、陈鹤峰、林树森、厉慧良、唐韵笙等合作,艺事日益精进。


        IP属地:上海4楼2025-01-18 17:38
        回复
          1951年12月在上海参加义演,在《吕布与貂蝉》中饰貂蝉,受到扮演吕布的周信芳的赞赏。
          不久,由周推荐加入上海市人民京剧团,后随团并入上海京剧院,此后长期与周信芳合作,演出《打渔杀家》《闯王进京》《乌龙院》《四进士》《秦香莲》《澶渊之盟》《杨立贝》等剧。
          她艺兼青衣花旦,尤擅演泼辣旦,所演《乌龙院》《杀狗劝妻》等剧均有独到之处。艺术上受周信芳影响较大,不拘于流派,注重从人物出发,敢于大胆突破传统程式,被田汉誉为“麒派花旦”。
          1956年随上海京剧院赴苏联访问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残酷迫害,致使心脏移位,不能登台。
          1979年调至上海市戏曲学校任教,她导演的《金玉奴》,颇有新意。
          1984年被聘为麒派艺术进修班的教师。向她学戏的有陆义萍、李占华、冯秀红、李秋萍以及来自苏州、江西、河北、辽宁等各地演员。
          有人登门请教,她都倾心相授,不取报酬。她教戏时不先教一招一式,而是先分析人物身份性格,再依据人物内心活动启发表演,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受益很大。
          曾在彩色戏曲片《周信芳的舞台艺术·下书杀惜》中扮演阎惜姣、《武松》中扮演潘金莲。


          IP属地:上海5楼2025-01-21 19:19
          回复


            IP属地:上海6楼2025-01-21 19:22
            回复


              IP属地:上海7楼2025-01-21 19: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