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吧 关注:114,568贴子:1,807,279
  • 2回复贴,共1

【转】忆程砚秋老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咚咚锵
荀令香
  我是程砚秋老师的开门弟子。梨园界久有“易子而教”的传统,这既是出于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习艺艰难,不下苦功不得入门。对自己的子女,有时难以做到严教),也体现了前辈艺术家之间的相互敬重与信任。程师不但以其高超的艺术造诣久享盛名,而且以其高尚的品格为众人所称道。我父亲荀慧生,对程师一向很敬佩,就为我亲自向程师提出了拜师的要求。程师欣然应允,就在1932年元旦,举行了拜师仪式。那天到场的来宾有徐凌霄、刘晓桑、金悔庐、陈墨香、曹心泉、王泊生、许志平、邵茗生、马竞安、张体道诸位。来宾纷纷致贺词,送贺联,其中有一首贺联是这样写的“玉润霜青,辉映程门三尺雪;砚池秋水,平添荀令三分香”。


IP属地:河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25-02-06 04:34回复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程师原名艳秋,就在收我为徒这天,他宣布改名“砚秋”——“砚田勤耕为秋收”,程师一生除了本身艺术上的超人成就外,还致力于培育后学。对我们这些弟子、学生,在艺术上向来精琢细雕严要求,在为人上更是身体力行为表率,致有今天的“程门砚田秋实累”。
      我向程师学的第一出戏是《贺后骂殿》,这既是我向师父学艺的开始,也是师父教我如何为人的开始。《骂殿》是一出程派基础戏,在吐字、用气、发音、四声上都极讲究,程师在教学中真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一字一板、一腔一调、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讲得细、抠得严,从不马虎从事,给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使我得益非浅。程师在教这出戏前说的一席话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在那天的拜师会上,程师当众说过:“今天我第一课就教《骂殿》,为什么要教他先学骂人呢?因为我们唱戏的无权无勇,遇见什么不平的事,或是受了委屈,都不敢说话,只好借着唱戏发发牢骚,大概这‘骂’字是不能免的,所以不妨先教他《骂殿》。”当时才12岁的我,对这些话并不能理解,因为是师父的第一次教诲,于是就带着问号(也可能正因为是带着问号,所以印象更深)把这些话牢牢地记在了心里。随着年龄的增长,结合师父的言行,我慢慢地从这席话里悟出了师父的苦心,悟出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也从中照见了师父刚直的品德。
      那时师父已是中国戏曲舞台上声名斐然的艺术家了,他却还经常带着我去大马神庙我师爷爷王瑶卿老先生那里去虚心求教。记得有一次,程师正在排练《锁麟囊》,他在演出之后还总去师爷爷那里研究唱腔,设计身段。一天,程师兴冲冲地来到师爷爷家,一进门就说:“我给您唱一段哭腔,您听听合适吗?”接着马上就聚精会神地唱了起来。师爷爷一听,也高兴了,说:“很好,很恰当,还挺别致,挺新颖的”。程师说:“您知道这是跟谁学的?是跟麦唐娜学的”。原来程师从外国电影《风流寡妇》里麦唐娜的一段唱中受到了启发,把外国花腔女高音的唱法揉合到中国京剧的唱腔中来了。这段唱腔演出以来得到了肯定,一直流传至今。程师的一生正是这样勤于学习,勇于创新。脍炙人口的程派艺术,正是程师勤奋好学、博采众长的结晶啊!
      程师除了教戏外,还经常给我和其他人讲各种道理。记得他曾说过:我们不是戏子,演戏不是为求饭吃,更不是为了供人开心取乐。当然我们大家都要靠演出来解决吃饭、穿衣问题,却更不能忘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要通过我们的演出,提高人类生活目标的意义,唤起人们好的感情。程师确实从不满足于演戏糊口,而是致力于艺术探讨,戏曲改革,有其更高的理想。那时他除了在国内各大城市演出外,还专程去欧洲考察戏剧音乐。经常地外出,减少了我追随程师学习的时间,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程师不屈敌寇的淫威,忍痛脱离了自己心爱的舞台,隐居京郊青龙桥,务农谢客,我更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但程师对敌人“宁死枪下,也决不从命!”的傲骨丹心,却切实地为我树立了做人的榜样。
      程师教给我的绝不只是几出戏,而是以他堪为师表的一生,为我指出了一条正确的艺术之路,人生之路,当此新的文艺复兴时期,我一定继承程师遗志,不但要在发展程派艺术上尽我之力,而且要以程师为榜样,在中国京剧艺术这块大砚田上,勤耕勤耘,培育出更多的高质量的戏曲人才,来迎接丰盛的秋收季节。
    1980年10月

      (摘自《戏剧报》1957年06期)


    IP属地:河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25-02-06 04:35
    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2-06 05: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