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皮吧 关注:9,684贴子:74,632

回复:分享新会陈皮知识,寻喜爱陈皮的朋友聚一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楼主,方便私个微信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8楼2020-04-11 16:19
收起回复
    725-陈皮的油室是什么?

    【导读】油室是存储油的地方?陈皮也有油室?可以肉眼看到吗?阅读本文,让我们一起更深入了解正宗新会陈皮。
    在辨别是否正宗新会陈皮时,我们经常看到其中一点介绍,就是说新会陈皮的油室大而密集。
    那究竟什么是油室呢?
    油室,顾名思义就是储存油的地方。
    对植物来说,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一些细胞会分泌特殊物质,如挥发油、乳汁、树脂、蜜液等,由这种分泌细胞组成的组织叫分泌组织。分泌组织有外部和内部之分,而内部分泌组织中的分泌腔就是我们所说的油室,也叫分泌囊。
    对于陈皮来说,其分泌细胞中分泌的陈皮挥发油等物质逐渐增多,最后终于使细胞本身破裂溶解,在体内形成含有分泌物的腔室,也就是陈皮的油室。
    听上去有点复杂?看图就好了。
    三个时期的油室对比



    图中密密麻麻的小点就是陈皮油室。
    新会陈皮含有挥发油比其他产地高,因此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正宗新会陈皮上布满大大小小凹入的油室,皱缩十分明显,在阳光照射下,很容易观察。
    非新会产的陈皮,有没油室?
    当然有,但凡橘子类的果皮都有,部分叶子也有,只不过多或少而已。非新会产的陈皮,其陈皮挥发油少,油室分布不均,数量较少,大小不一。
    因此很多时候也将这个作为真假新会陈皮的辨别方法。


    IP属地:海南40楼2020-04-12 18:42
    回复
      727-陈皮柑胎表面的白色物质是什么?

      【导读】陈皮柑胎表面的白色物质是什么?是发霉吗?阅读本文,让我们一起更深入了解个中缘由。
      柑胎,是新会茶枝柑树开始生长果子时候摘下来晒干的果实,小如黄豆,大不过桂圆。说白了,就是一个完整的新会柑。
      保健作用?
      闻之安神理气,防晕车防呕吐;用之消炎化滞,疏肝消气。
      收藏或玩陈皮的朋友,都或多或少了解过。之前我也写过一篇文章介绍柑胎的作用和用法,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查看上文章数字715。
      从去年三月份起,凡购买陈皮的顾客,我都会配上两年左右的柑胎随订单送出,数量不多,大概每单十多颗。
      可以说是为了推广新品,但更多的是给大家对比柑胎和陈皮的区别。
      老顾客一般购买五到十年陈皮泡茶煲汤多,性温味醇,而柑胎严格归类为青皮,年份短,带强烈刺激的陈皮香味。
      各有秋千,各具特色。
      之后还开发了柑胎手链,也就是陈皮手链,并且多次改良,最后为如下图所示。

      好了,回归到问题本身。
      为什么有的柑胎表面有白色,有的又没有?是发霉吗?
      一开始寄出的量比较少,偶尔细心的朋友发现到,都主动向我求证。
      我都一一道明。
      后来量稍大,询问的朋友也多起来,因此需在这里详细分享下。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先从一种干果--柿饼讲起。

      柿饼,大家都不陌生。虽然叫饼,但是跟面粉却没啥关系。柿饼是用一个个大柿子晾晒而成的,但它们却没有柿子橙红色的外表,倒是像裹满了面粉的小饼子。
      表面那层白色面粉状物质,通常称为白霜或果霜。
      柿饼的白霜是一种糖。
      对,你没听错。虽然我一直都感觉柿饼外层的白霜没有什么甜味儿,但是这些东西确实都是糖。
      尽管网上对各种糖的成份有分歧,但对于这层白霜的来源认识还是比较统一。
      这些糖是从柿子果实内部自己跑出来的。虽然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就是这样,果实内部的水混着糖分渗到了果皮之外,随着水分的蒸发,柿子的糖分结晶都逐渐累积到表面,最终白霜柿饼就露出了真容。
      有朋友可能会问,柿子皮不是会把糖挡在果实里面吗,在家放的柿子到干也没有出白霜啊?
      答案很简单,加工柿饼的第一步就是把柿子皮削掉,然后才晒干。
      柿子因含糖量不同,结晶到表面形成白霜多少也不同,由于白霜含有多种糖类营养成份,大家都喜欢,因此总有一些商家想尽办法造“白霜”,甚至会用撒淀粉的方法人为制造“白霜”。这些就不说了。
      而柑胎表面的白霜跟柿饼表面白霜形成机理是类似,但其表面不是糖的结晶,而是陈皮柑油的结晶。
      柑胎属于青皮,陈皮挥发油含量高,因此经过晒干之后,水分完全蒸发,就会释放出柑油结晶,也就是附在柑胎上的白色物质,我们一般叫柑油晶。
      青皮的柑油晶现象比较少,通常只有柑胎才会有,因为柑胎的陈皮挥发油是最高的,而随着柑果的成长,其含量会逐渐降低转化为糖分,因此往后的二红或大红皮都不会有此现象。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不用担心这些白霜是发霉了。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柑胎都有,只有含量特别高,水分蒸发非常完全才会有。
      或许还有朋友问,那放在手链上,白霜终究就是瑕疵,为何不抛光去掉,像珠子似的光滑,那不更显美观?
      珠子般光滑的大多都是工业品,不一样的才是艺术品。
      你想要的是工业品还是艺术品?
      在我看来,浑然天成的,才是最美的装饰品。


      IP属地:海南42楼2020-04-14 10:41
      回复
        728-陈皮的黄龙病是什么

        【导读】我有故事,你有茶吗?轻尝一杯茶,听我细说一个影响陈皮产业最为深远的事件。
        熟悉陈皮的朋友都知道,陈皮是没有什么患病说法,更没有黄龙病一说。
        陈皮保存不好,就只有两种结果:
        要么发霉变质,要么虫蛀腐蚀。
        那你说陈皮的黄龙病是啥意思?
        标题党?
        不可否认,确实是有一点,至少把你引进来了。当然,陈皮没有黄龙病,并不意味着这两者没有关系。相反,它们之间的关系太密切了。
        黄龙病是危害柑桔生产最危险的一种传染病。对新会柑树来说,这种病就相当于癌症,一旦侵染后,轻则树势衰退,产量骤减,果实品质下降;重则植株3至5年枯si。
        因此准确说,黄龙病是针对柑树的。在这里,指的就是新会茶枝柑。
        之所以用这个标题吸引眼球,是想让大家对于陈皮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思考。
        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甚至知其所必然。
        近代陈皮产业发展的大事有很多,如国家层面认定新会陈皮为地理标志产品,新会陈皮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开新闻发布会等。但在我看来,这些都会有,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真正说到深远,影响最大的莫过于90年代中后期的黄龙病事件,因为这几乎是毁灭了一个产业,也是陈皮产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有点类似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近代zhong国的影响力。
        黄龙病事件发生在1996到1999年,距离现在都有20年了。老辈的陈皮人亲身经历过,都知道具体是怎么一回事;而后辈的陈皮人了解的基本不多,因为他们大多都是在2010年前后陈皮渐入高峰时才进入市场的,早已跨过这节点10多年了。

        1996年,在新会区域种植的茶枝柑普遍染上黄龙病,表现为叶片有三种类型的黄化,特别是新稍叶片不转绿,而且根部局部腐烂,造成吸肥能力下降,病毒还会随筛管转运至全株,使树体衰退坏死。
        更为严重的是,bing毒具有距离传播的能力,往往一棵树被感ran了,整片果园都很快被感ran。
        当时的做法,普遍都是直接砍树,将染上黄龙病的树立刻砍掉,简单粗暴,以防止蔓延。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当年的新会柑种植面积和产量剧减。
        陈皮协会有资料记载,我特意翻查了一下,1996年总面积仅为0.1万亩,总产量不足350吨,是历史的最低点。在此之前,最低为1977年,产量为0.1万吨,也比1996年期间高3倍。
        350吨是陈皮吗?
        不是,是柑果产量。
        按100斤新会柑收获5斤新会陈皮来算,当年新会陈皮产量不过是7万斤。
        别以为7万斤是个很大数字,7万人每人一斤就没了。
        找7万人难?
        从96年到16年,从实体到网络,这点都不叫量。
        别的不说,单网络上销售这年份的,一年就不止7万斤了。
        细思极kong。

        后来黄龙病怎么解决?
        这里必须提到一个人,祖籍新会的香港同胞利荣森先生。
        说利荣森大家或许不认识,但利孝和大家就应该不会陌生了,后者就是现在香港TVB创始人之一,利荣森是利孝和弟弟。
        利荣森先生当时捐资100万港元和成功争取国家九五种子种子工程项目,对新会柑产业恢复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还有在政府、中柑所、省科院和华农大等科研院校的大力支持下, 1997年,成功繁育出柑桔无病苗木。
        根据柑树挂果的特性,直到2002年前后,新会陈皮产业才算是真正的恢复。
        产业恢复了,一切都重回正轨了吗?
        不是。恢复后的市场已不再是原来熟悉的市场了。
        为什么?
        产业遭到打击与否并不影响需求。市场需求永远都在,该需要的,还是会购买,就算是高价。
        怎么办?
        其中有一些陈皮商贩就从新会周边区域开始收购柑果以充当新会柑出售。
        一来周边区域没有遭受黄龙病影响。
        二来周边区域柑果有价格优势。
        市场也许从那时开始,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至少不是原来的那么清晰了。再往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
        关于新会柑树黄龙病事件的来龙去脉分享到这里,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了。
        现在新会柑树还有黄龙病吗?
        有,只是多或少的问题而已。随着育苗技术和种植技术提高,这方面的疾病少多了,至少不会形成规模了。
        除了新会柑树,其他柑橘类也有?
        是的,柑橘芸香科植物都有。去年产砂糖橘的几个地方还有过小规模爆发。
        如何预防?
        育苗技术、施肥种类和种植技术的提高都可以减低染上黄龙病。
        当然这是后话了。对于我们收存陈皮来说,这方面知识了解下就可以了。


        IP属地:海南43楼2020-04-15 20:28
        回复


          IP属地:海南45楼2020-04-16 14:38
          回复
            730-新会柑的疤痕是怎样来的呢?

            【导读】每道疤痕都有一个故事,都在向你细诉一段经历。
            我们每天都用陈皮泡茶或者煲汤,关心的多是看有没发霉,有没变质,能不能用,而很少去关心它有没疤痕。
            但对于购买新会柑,或收藏新皮的朋友都会特别重视这个疤痕。某种程度来说,这也是分辨新会柑与非新会柑的一个方法。
            从事陈皮行业或者对新会陈皮了解的都知道,新会柑表面普遍都带疤,原因跟新会是台风多发地有关。
            对吗?
            对。
            新会处于珠江三角洲的西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台风、暴雨和龙舟水都是常见的灾害性天气。每年夏季,在柑树挂果的时候,经常会遭受台风滋rao。
            轻微一点的,柑果表面刮擦受损,愈合之后留下疤痕;严重些的,柑果吹打散落,甚至果树吹倒坏死,造成产量减少。
            说到底,这都是一个看天吃饭的行业。

            那按你这么说,没有疤痕的都不是新会柑?
            当然不是。
            如果某年没有大的台风侵xi,那疤痕现象就少很多,同时改良种植结构,修剪柑树形状等也能更好的保护柑果免受恶劣环境影响,疤痕现象自然也会相应减少。毕竟,疤痕是柑果一种被伤害的表现,没有疤痕的当然为好。
            但无论新会柑是否有疤痕,其表面也不会太光滑,且表面还有大大的油室,触摸会有凹凸感,有油气。
            一般市场上多以广西龙门扁柑和肇庆四会贡柑来冒充新会柑,新会陈皮出shou。
            虽然它们的外观跟新会柑大致相同,都是扁圆状,颜色跟新会柑也类似,为橙黄或橙红,但是它们两者的表面都非常光滑,不但没有疤痕,而且油室大小也不一,没有凹凸感,更没有油气。
            我找来三种柑果的图片,大家可以对比下,从上到下分别为新会柑,肇庆贡柑和广西扁柑。

            当然这里没有贬低新会区域外柑果的意思,我觉得每个地域的农作物都是上天的一种恩赐,只是各自的价值不同而已。
            对于新会柑,其果皮药用价值高一些,而对于行柑芦柑,则其果肉的食用价值高一些。
            一句话,各有特色。


            IP属地:海南46楼2020-04-17 10:17
            回复


              IP属地:海南47楼2020-04-17 10:18
              回复
                731-陈皮,厚的好还是薄的好?

                【导读】有的说陈皮厚的好,有的说陈皮薄的好,大家众说纷纭,究竟哪个才是对的呢?阅读本文,看看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台山冯兄每年都在我这里购买十斤当年的新会陈皮收藏,不算今年,也有四年了。
                前几天,冯兄发了几张晾晒陈皮照片我,问我存得如何。
                我说,真心不错。看来真是给对人了,这质量这阵势,仿佛隔着手机屏幕都能闻到一阵阵的果香味。
                他说,去年新皮果香味还比较强烈,带刺激,早几年的都慢慢有陈香味了。
                我说,时间是绕不过的坎,需要慢慢来。
                他说,是的。陈皮存不难,就是走心。特别是在广东,一年三晒是必不可少。
                我说,年份高的话以后翻晒的次数可以相对减少一些。
                他说,每次翻晒陈皮都有不少的内囊脉络脱落,如何避免?
                我说,损耗肯定有,避免不了。
                他说,那内囊脱落多的话,从经济效益来讲,厚身的陈皮不就等于变相加重了?
                我说,内囊厚的,皮也会厚一些。
                他说,感觉去年的皮稍薄一些,该不会是良心发现,厚道起来了?
                我说,比厚道我还没怕过谁呢,但如果是比钱的厚度,哎,全是眼泪。
                当然,大家都是在轻松的谈话氛围里互相调侃罢了。

                但陈皮厚薄问题确实存在,要弄清哪个好,还是要从它产生的原因说起。
                一般来说,造成陈皮厚薄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 树龄。茶枝柑新树一般要到三年才收果,这时的柑皮都是比较厚,而越往后的树龄,其柑果的果皮会稍薄一些,这也是我们看到一些老树柑的柑皮为何薄的原因所在。说到底,这是果树的生长规律决定。
                第二, 采收时间。按不同采收时间,分为青皮柑、微红柑和大红柑三种。越往后,其果皮会越厚,因此同一树龄,大红柑的果皮要比青柑的果皮厚。说到底,这是果实的生长规律决定。
                原因说了,那究竟哪种为好?
                据我了解,行业中很少有具体说陈皮厚的好还是薄的好,如果非给它下一个标准定义,那只能是厚薄均匀,内囊部分相对较少的为好。
                过厚的陈皮,随年份增加,质量损耗明显;过薄的陈皮,在收存方面风险大,一旦虫蛀,补救难度大。
                一句话,各有利弊。


                IP属地:海南48楼2020-04-18 10:34
                回复
                  732-新会柑肉去哪儿

                  【导读】不熟悉新会陈皮、新会柑的朋友或许会对这个问题感到好奇,熟悉的朋友觉得谈论这话题是多此一举,真的吗?看看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很多人都知道新会陈皮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广东三宝之首,但很少人知道,新会柑也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是的,你没看错,国家质检总局在2006年已批准新会柑、新会陈皮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在新会柑收获季节,新会陈皮一片片整齐的铺晒在空旷的大地里,沐浴阳光,美如画。
                  而新会柑呢?
                  成山成堆的丢弃在马路旁,田野边,也形成另类的一道风景。
                  同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何相差那么大?
                  果肉不好吃?
                  青柑的果肉的确不好吃,又酸又涩,但那是因为其果实还没有成熟。一般二红之后的果肉都不会很难吃,成熟的大红柑,柑肉多汁,糖酸比为15:32,即甜中带酸,口感味道都可以。
                  没有药用价值?
                  事实上,新会柑全身都是宝,除了果皮用作陈皮以外,其肉、核、络、叶等都是有名的中药。
                  既然不难吃,又有药用价值,为什么到目前,大部分农户,包括我自己,都选择扔弃处理?
                  写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思考了一番,觉得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新会陈皮影响力远超新会柑;
                  换句话说,就是新会陈皮比新会柑出名早。新会陈皮由于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方面效果好,因此早在宋代就已经成为南北贸易的广货之一,行销全国和南洋、美洲等地区。于是,大家都纷纷弃肉取皮,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新会柑都是皮贵肉贱。柑皮被制作成陈皮,柑肉随即被舍弃。
                  第二,我们对新会柑肉的开发利用率小,开发速度慢。
                  即使是新会陈皮早已誉满中外,也是最近几年才逐渐被大家所熟悉接受,更别说新会柑的开发利用了。最初,新会柑肉的方向还是以直接食用为主,但因其果肉带酸,而且去皮后不易于保鲜和存储,最后大家也只好作扔弃处理。
                  朋友说,扔了多可惜,送我吃好了。
                  我说,先不谈卫生保鲜问题,收柑季节我一天产千斤柑肉,你来取?来回运输成本都够你吃几箱其他水果了,况且这柑肉远没有你想象中好吃。
                  既然直接食用方向不可取,那用作其他产品原料,或取其精华制造新产品可行?
                  这种想法一直都有人提出,并且很多年前也有人落实行动了,但直到目前,收效甚微,至少我没有看到市场上有相关热销产品出现。那些打着柑肉制品相关旗号的产品,我觉得多半还是以噱头为主。
                  我自己多年前也用柑肉来制作过一些食品和饮品,感觉味道各方面都可以,但真正推入到市场,一来消费者不太接受,二来市场本来就缺少这方面的标准准则,最后都是不了了之,变为自娱自乐。
                  其实每年看见大量新会柑扔弃,每个人都渴望去把它利用好,想去颠覆,想去革命,认为这里面蕴藏大量商机,但是革命者往往不是受益者。
                  另外,什么是革命?
                  时间到了,火候到了,自然就革命了,不需要带头人。
                  觉醒的太早,容易被kan;
                  觉醒的太晚,也基本没你什么事;
                  去年开始,有相关企业开始收购一些新会柑肉,往柑酵素方向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
                  可能有人会问,什么是柑酵素?
                  酵素一词其实是来源日本。而在我国,酵素有个更加为人所知的名称“酶”。
                  是的,酵素就是酶。
                  柑酵素就是柑肉里面有价值的酶成份。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也不管最后是否成功,至少作为革命先行者都是值得我们敬佩!


                  IP属地:海南49楼2020-04-19 19:32
                  回复
                    733-陈皮需要三蒸三晒?

                    【导读】三蒸三晒是炮制中药材方法,也适用于陈皮?有人用吗?阅读本文,看看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分析。
                    上篇,我写了《新会柑肉去哪儿》,文章最后提出有些企业将柑肉往柑酵素方向发展是个不错的尝试,但后台有些朋友就坐不住了,纷纷留言我说不看好,理由是现在的酵素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类似的产品已经多如牛毛,泛滥了,如此投入根本不值得。
                    我说,咱们都是键盘侠,值得与否也是嘴上说说而已,而人家却是真金白银的拿几亿yuan出来研究,买机器办实业,如果不值得,没有调查过,怎么可能盲目进行投资呢。
                    再说,能拿出几亿yuan投资的人,跟咱们看事情的格局是不同的,就如一个每天在街头乞讨的乞丐不会嫉妒开劳斯莱斯的人,却会嫉妒比自己要到更多钱的乞丐——这人一辈子都估计是个乞丐了。
                    一句话,你的格局决定了你的收ru。
                    很早以前,有朋友问我,陈皮需要三蒸三晒吗?
                    我说,虽然我入行十多年,但对于这个词还是第一次听,你是从哪里获知的呢。
                    朋友说,网上都有很多这方面的介绍。
                    我说,那我问问身边的前辈再答复你。
                    问了一圈身边的前辈,自己也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不查不知道,除了三蒸三晒,还有六蒸六晒,九蒸九晒等。
                    尽管蒸晒次数不同,但方法都一样,是一种中药材炮制方法。资料介绍说,采用蒸法和晒法反复炮制中药材,主要目的是为了纠偏药材或增加药物成分,从而更好的发挥药材的功效。
                    所谓蒸,通常指隔水用蒸汽蒸,容器多以陶瓷为主,用水及时间则视药性和药的用途而定。在蒸药时,一般是将水煮沸后转为小火再蒸15到30分钟,以蒸透为度,然后取出药材摊晒,直至完全晒干再重复。
                    所谓的三,六,九等数字,其实是古人表示大和多数字,不一定就是指准确的三次,六次或九次,一般蒸晒的次数以药材色泽和形态来判断。
                    比较典型的应用是黄精和黑芝麻。那对于陈皮,也可以用三蒸三晒或九蒸九晒吗?
                    网上有传言,陈李济陈皮就是用三蒸三晒。
                    目前有实物,又有确切实证,证明是超过一百年的陈皮,也是在陈李济。存放年份有170多年。
                    一般私人收藏陈皮只注重贮藏条件,选择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储存,自然存放陈化,这种存放时间最长的陈皮,也就是六七十年就粉化了。
                    所以有人猜陈李济就是用了三蒸三晒秘制工艺令陈皮能存放超百年之久。
                    真的吗?
                    我也不清楚。
                    按照陈李济介绍,当时他们将新会柑鲜果皮存入果皮仓储藏,果皮仓楼底为杉木栏栅,底下数口煮蜜锅,夜以继日炼蜜泛丸,蜜糖常年累月透过栅状楼板,徐徐渗入陈皮之中,久而久之,陈皮外表色如檀香木,光亮如抹油之状,内层附着薄层松化又不脱落的粉末。
                    这就类似于我们当地古时候用麻绳串陈皮挂灶眉灶尾熏的方法,为了防止虫蛀和存长久。

                    但现在基本不用这方法了。
                    原因?
                    厨房毕竟油烟多,尤其现代厨房结构,跟以前根本不同,常年挂着,再好的陈皮也会沾满油气、烟气,食用起来大打折扣。
                    三蒸三晒,对陈皮药效有改善作用?
                    目前还没有看到有关于这方面的准确报道。
                    我自己之前做过试验,将初收大红皮进行三蒸三晒,过程较为繁琐,耗时较多,因为每次蒸完之后必须完全晒干才能进行重复的蒸煮。
                    出来之后的陈皮,颜色的确明显不同,深棕偏褐色,比自然晒制存放的五年陈皮颜色还要略深一点。
                    气味如何?
                    经过多次蒸晒,果香刺激味明显减少,烈性降低,但口尝仍偏苦痹。
                    至于功效,感觉不出来。毕竟如何蒸晒,都还是新皮,功效应该不大。
                    通篇来说,新会目前用这种方法收存陈皮的少之又少,至少我身边接触的都没有。或许三蒸三晒对陈皮收存的完好性有积极作用,但蒸煮力度一旦控制不好,反而会将陈皮里面的活性物质杀死,必须小心谨慎。
                    其实,对于我们食用来说,没必要收存几十上百年,因此也无须用过多繁琐的方法来收藏陈皮。
                    对于陈皮,自然晒制,慢慢存放即可。
                    毕竟,欲速则不达。
                    四月天气总让人捉摸不透,也令人容易染风寒咳嗽,大家多注意身体。


                    IP属地:海南50楼2020-04-20 11:18
                    回复
                      734-陈皮如何保存(下)

                      【导读】如何更好保存陈皮?阅读本文,看看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深入剖析。
                      人,都喜欢追求完美。
                      每次写完一篇文章,我都会反复检查,看看表达意思是否清晰,看看语句是否通顺,看看有没错别字等,直到认为一切都没问题了,才发表。
                      每篇文章,发表的那一刻,在我看来都是一篇佳作,完美之作。
                      然而时过境迁,现在偶尔翻看之前写的文章,才发现当时的我是写得多么的简单,表达意思多半不清晰,也不全面,恨不得把它全删了。
                      文字还是那文字,为什么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反差?
                      是我进步了?
                      也许是。
                      我们在不断成长,成长的过程就是持续不断的自我发现,自我探寻,自我进步的过程。
                      正如一个作家,文章肯定越来越好。因为作家每天都在思考,都在进步,很自然他越往后的作品会越好,越有深度。
                      去年,我写了一篇陈皮如何保存文章,虽然只有区区几百字,但在当时的我看来,已经写得很全面,很好了。
                      如今再看?
                      既片面又简单。关于陈皮保存方面很多都没有说到,例如用什么容器储存陈皮最好?陶瓷可以?铁罐可以?陈皮放冰箱可以?
                      今天就跟大家一起再深入分享下关于陈皮保存方面知识。
                      可能将来我再看回这篇文章,发现仍然写得不全面,仍然觉得不满意,那怎么办?
                      再写一篇就好了。
                      回到正题。
                      陈皮保存,是陈皮链中最为枯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很多原来很好的陈皮,就是因为后期的保存不好,发霉了,虫蛀了,也就只好忍痛扔掉。特别是上了一定年份的陈皮,霉变后扔掉,多可惜。
                      那如何才能将陈皮保存好呢?

                      先从容器说起。
                      常用于存陈皮器具有黄麻袋、紫砂罐、陶泥罐、密封玻璃瓶、铁罐子和塑料袋等。
                      哪种好?
                      紫砂罐、陶泥罐为首选。
                      为什么?
                      这些材质本身具有较好的“呼吸”性能,同时受外部环境影响小。不但起到较好的防潮效果,也有利于陈皮的自然陈化,促进陈香效果更佳。缺点就是价格稍贵,适合少量自用收藏。
                      棉麻袋,也是不错的选择。
                      棉麻袋的吸湿性能好,通风透气性强,散失水分快,还能隔绝部分害虫入侵。批量存放,棉麻袋是首选,性价比高。缺点就是贮存环境要求极其苛刻,一般都要离墙离地放置,具体可以查看上文章数字705《陈皮如何保存(上)》。
                      密封玻璃瓶是我们最为常见的保存陈皮器具,也是我常推荐的。
                      玻璃具体无毒、无味、阻隔性好、耐热耐压特点,所以在防潮及保留陈皮香味效果方面比较好,另外玻璃特有的透明特性,能便于观察陈皮的陈化过程和及时发现状态。缺点就是透气性能差,陈皮是需要和空气长年累月的缓慢接触才能发生反应变化,因此若使用玻璃瓶进行贮存,需要每隔一段时间打开盖子进行换气处理。当然玻璃瓶需要留空,不要完全装满。
                      如果只是一般家庭使用的少量陈皮,不用存放很长时间的,可以选择铁罐子或者食品级塑料袋。这两种器具在短时间内都有较好的阻隔性,对防潮防害虫有一定作用。若长期贮存,则不为建议。
                      为什么?
                      塑料不耐磨,而且会有异味,铁罐子久了,也会有铁锈等可能,长期贮存,会令陈皮吸附异味,因此都不适宜用于陈皮的久置。
                      另外,陈皮需要放冰箱?
                      不需要。冰箱的作用是保鲜,也就是说将3年陈皮放入冰箱,10年后依旧是3年陈皮。再者,冰箱有时会湿度大,带有凝露水,很容易令陈皮发生霉变,因此陈皮不适宜放冰箱保存。常温,避潮湿保存即可。
                      最后,陈皮保存方面,还有三点需要注意。
                      陈化年份低于五年(特别是前三年)需每年翻晒不少于一次。
                      新鲜采摘以及陈化不足三年(包括三年)的陈皮,所含水分还是比较高,即使是经过暴晒也只是晒干果皮表面的水分,而且比较容易受潮,因此每年至少需要在烈日底下翻晒一次。果皮每次需要晒至干透,触及干硬方可。
                      一旦发现陈皮变软,需尽快晒干。
                      陈皮变软了是因为吸收到空气中的水分,此时需要尽快放到太阳底下晒至干硬,保持干燥。
                      刚晒干的陈皮不能马上密封保存。

                      刚在太阳底下晒过的陈皮,温度还是较高,需要通风散热后才能使用容器进行贮存。至于通风的时间可以根据当天的湿度以及陈皮散热情况而定。
                      文章到此,基本结束了。
                      说到底,陈皮的收存是门学问,需要下功夫,急不来的。我们总是羡慕人家陈皮收藏那么好,却看不到人家背后的坚持和耐心。
                      没有一蹴而就,今日一切都是过去累积的。
                      陈皮,就是最好的见证。


                      IP属地:海南51楼2020-04-21 11:24
                      回复
                        735-新会柑的日灼病是什么

                        【导读】什么是日灼病?对陈皮有影响?阅读本文,看看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分析。
                        很多人在选购陈皮的时候,都会有一些概念。
                        什么概念?
                        都认为核心产区的陈皮为最好。
                        尽管大多数人对核心产区的认识只停留在名字上,甚至连名字可能都没听过,但这不重要,只要说是核心产区的,大家都会买,买,买。
                        核心产区真的那么好?
                        我们可以看看价格。每年收柑季节,核心产区柑果收购价都会比非核心产区的高20-30%,上了年份的陈皮就更不用说了,相同年份,核心产区的售价普遍高30%,甚至更多。
                        说明啥?
                        说明大家都普遍认为核心产区的陈皮为好。
                        为什么好?
                        和其水质、土壤有关。自古以来,大家都认为核心产区的水质好、土壤好,产出的大红柑品相好,做成的陈皮佳。
                        真的是这样吗?
                        以前我对这个观点是毫不动摇的,但随着接触和了解深入,看法有些改变,至少不是百分百了。
                        原因?
                        不可否认,核心产区具有天然优势。但随着社会工业生产和城市集约规模化,土壤水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能保证核心产区一定没有受影响?
                        同是在新会,一个周围是化工厂的核心产区,与一个周围是山清水秀的非核心产区,两者产的陈皮,你选择哪个买?
                        当然这里只是随意举例,并不是真。目的也简单,就是想让大家在选购陈皮的时候,不要将目光仅停在核心与非核心产区上,更多的是要回归到陈皮产品上面来。
                        除了水源、土壤外,柑果皮健康度也是陈皮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柑橘树的病变很多,新会柑也不例外,严重的,别说影响柑果,就连树株也倒下,如之前提及的黄龙病。有些虽不会造成树株死亡,但对果皮质量影响也很大,如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日灼病就是其中之一。
                        什么是日灼病?
                        顾名思义,就是柑树和柑果长时间受烈日暴晒高温引起的病害。
                        通常发生在7-9月份的高温季节。在夏季高温天气的中午和下午,受到阳光直射的柑树局部温度急剧上升,当上升到40度以上时,叶片的叶绿素便逐步分解,叶色变淡或发黄,雨后会大量落叶。

                        果皮呢?
                        轻度的日灼,会使受害部分的果皮变焦黄,严重的话,会变焦褐色,果皮生长停滞,粗糙变厚,甚至出现圆形下陷的枯死干疤。
                        如采摘这种柑皮作陈皮收存,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因为受害部分柑皮坏死,贮藏再久也不能形成转化。
                        日灼病只是柑树有吗?
                        当然不是。几乎所有向阳性的果树或花类都会有。就算是我们,长时间在烈日暴晒都会使皮肤变黑,严重都会晒伤,脱皮。

                        那柑树的日灼病如何防治?
                        加强肥水管理,将受阳光直射的主枝涂上石灰水降温,改善土壤通气状况,增强柑树体的吸水能力等都能起到保护作用。
                        除了日灼病,还有采摘柑果前后雨水过多,或搬运柑果时对果皮造成的机械性损伤,都会对柑皮质量有影响,我们都可以从外观上分辨出来,这些以后再详细分享。
                        总之一句话,一片陈皮是好还是不好,都会让你从外观、颜色、气味和口感各方面明显感受出来,而不是盲目追求在核心与非核心产区上。


                        IP属地:海南52楼2020-04-22 11:31
                        回复


                          IP属地:海南53楼2020-04-22 19:14
                          回复
                            736-新会陈皮的猪鬃纹是什么?

                            【导读】你知道什么是猪鬃吗?新会陈皮的猪鬃纹又是什么?阅读本文,看看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分析。
                            今天的分享,比较简单,是关于新会陈皮真假判断的其中一个依据,陈皮的猪鬃纹。什么是猪鬃?新会陈皮的猪鬃纹又是什么?先卖个关子,一会回答。
                            我后台每天都收到很多留言,大多是问买来的陈皮是否正宗,有没造假。
                            有空的话,我都会一一答复,互相再深入聊关于陈皮的更多。
                            没空的,我简单回复,然后发几张正宗的、年份足够的陈皮图片,让其去做对比,去思考,去判断。
                            问的人每天不同,但答案几乎一样,回答多了,就像个复读机,老是在重复着一些没有多大意义的事情,时间长了,难免有些敷衍,甚至是有点不耐烦。
                            为什么?
                            因为在我看来,很多问题都不难,我过去写的文章都有详细说明,也都有目录指引,只要稍微认真找一找,看一看,想一想,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都是小菜一碟。
                            但大多都不愿意看,或是没时间看,更不愿意思考,都是只关心结果,最好就是希望我能秒回,立刻马上告诉他这陈皮是好还是坏,能吃还是不能吃。
                            怎么知道你没看?
                            后台都有浏览记录,再说真是用心读了,思考了,也就不会那样问了。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不喜欢思考呢?
                            真的是没有时间?
                            不,是因为独处的机会太少。
                            有些时候,你看似独处,其实你没有,因为你拿着手机。
                            我说的独处,就是真的自己一个人泡壶茶坐在那里,切断与外界联系,去思考一些问题,或是陈皮,或是其他。如果说我的文章有什么竞争力,那就是这一点竞争力,我跟其他商家不同,不人云亦云,我每次写陈皮知道时都会用心去思考一些问题,我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不被打扰。
                            上周,我写的文章有提到陈皮的核心与非核心产区,最后是想让大家不要过分纠结在具体产地上,更多的是要回归到陈皮产品上面来。
                            文章发出去后,收到很多评论,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
                            一直以来,核心产区的柑皮相对好,是不争事实,但陈皮的好坏远不仅是产地所决定,例如是上篇提及的日灼病等病变,保存条件和方法等都会影响陈皮的好坏。
                            同一区域,储存温度不同,长时间下来,陈皮的味道和颜色也明显不同。
                            再说,若是贮藏不当,陈皮发霉了,变质了,那再核心的产区也是白搭。
                            出了广东,认识新会陈皮的就不多,出了国呢?知道陈皮是广东新会产的好就更少了,再谈核心产区?根本没意义,且陈皮属于非标品,上了年份的陈皮,具体是哪个产区的,都不好说。
                            那怎么区分?
                            不用区分。
                            真正的好陈皮,都是可以让你明显感受出来,就如一个人是否读过书,都写在了脸上,写在了他对待事情方方面面上。
                            真是好陈皮,气味应是自然醒神而不刺鼻,轻轻一嗅已芳香扑鼻,泡出来的陈皮水,应是清澈见底的茶色,而不是普洱茶般的浓烈。
                            当然,外观也有鲜明的特征,例如是油包粒突出,有光泽,有油气,表皮呈猪鬃纹。
                            什么是猪鬃?
                            吃惯猪肉的或许不知道,但养猪的朋友对这个再也熟悉不过了,就是猪颈部和背脊部生长的硬毛,长度为5厘米左右,以前经常有人到农村来收购,作为制作各种刷子的原料,因其耐磨,有弹性,很长一段时间还挺受市场欢迎。但后来逐渐被新材料塑料丝取而代之,现在纯猪鬃做的刷子很少了。
                            猪鬃纹呢,就是纹路跟猪鬃类似,如下图:

                            正宗的新会陈皮,这特征是很明显的,即使存放时间再长,纹路都不会有太大改变。
                            相反,非新会陈皮纹路则多为不规范,清晰纹路也很少,更不显猪鬃纹,如下图。

                            那么,呈猪鬃纹的陈皮一定都是正宗的新会陈皮?
                            不一定。
                            据我了解,茶枝柑在非新会以外地区种植,也显猪鬃纹路,但品起来,口感和味道与地道的却天壤之别。
                            好了,文章到此基本结束了。
                            说再多理论也比不上你将真正的新会陈皮捧在手心观察对比来得更有意义。
                            一句话,为什么会买到假新会陈皮?
                            因为大多数人都没有见过真的。


                            IP属地:海南54楼2020-04-23 16:05
                            回复
                              737-如何晒出一片好陈皮

                              【导读】看似简单的陈皮晒制,若不及时,半步之遥就是天涯海角。阅读本文,看看作者如何晒制陈皮。
                              提起晒制,让我想到第一的不是陈皮,而是某酱油广gao:
                              XX酱油天然鲜,晒足180天,晒出美味晒出鲜。
                              形象,有确凿数据,押韵且朗朗上口,真是一个好广gao。
                              但细想,真晒足180天?晒180天是什么概念?
                              天天出太阳,也要半年,如果算上阴天、雨天,怕要300天,也就是说几乎一年时间都在晒,然后一年再生产,这可能吗?
                              网上还有人根据它的产量来分析,若进行晒制,得出的结论至少比现有厂房大数倍面积才行,因为直接搁在那里晒得占非常大的地方。
                              这不就是虚假广告?
                              不。若是,早就禁播了,我们也看不到了。
                              那怎么理解?
                              我认为他们所说的晒制,跟我们平常的日晒夜露并不是同一个意思,而是指酿、发酵,180天指的应该是从大豆蒸煮到酱油出来的整个过程。
                              认知不同,你得到的结果不同。
                              就如同将新会茶枝柑移植到广西、湖南,出来的是新会陈皮吗?不是新会陈皮吗?
                              感叹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
                              说回陈皮的晒制。
                              陈皮的晒,是真正意义上的在太阳底下晒,而且是暴晒。
                              晒,谁不会,这有什么难度?
                              对于一般少量收存的朋友来说,的确没啥难度,用心就行,若是批量收存的,那就复杂多了。什么时候晒,晒多久,在哪儿晒,晒完怎么封存等都是问题,都对陈皮的质量至关重要。
                              下面我说说自己经验,也许对,也许错,能引起你的思考就好。
                              (一)天时
                              冬至前后,是大红柑采摘日子,一来是果实成熟,二是天气干燥,偏北风为主,白天气温较高,适合陈皮的翻晒。初收柑皮,天气合适的话,三天左右可以完全晒干,但近几年天气有些反常,往往果实成熟了,但天公不作美,阴雨绵绵。
                              不摘?
                              担心果实过熟,容易被雨水吹打落地;
                              摘?
                              天气不好,不适宜晒制。
                              进退两难。
                              跟农业打交道的都是如此,看天而定。宁愿提前,也不推后,毕竟越往后,风险越大。
                              新皮晒好存好后,五年以下的还需一年进行两到三次翻晒,月份大概在4月和11月左右。
                              4月是广东传统梅雨天回南天季节,陈皮很容易受潮变软,过后必须进行翻晒。
                              11月是秋季,天气干燥,再次翻晒,有利抵抗入冬和春节的湿冷天气。
                              这方面的翻晒,天气晴朗的,晒2小时左右足已,以触摸果皮表层变硬即可,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容易造成陈皮散味。

                              关于翻晒时间过长,这里说件小事。
                              14年我去珠海拜访客户,席间发现他收存同一年份同一产区的陈皮,味道和颜色都有些不一样,出于好奇问是否晒制时间不同造成,他说不是,都是同时晒同时存。于是到仓库走看,果然发现了问题。
                              仓库在平房楼顶,西向,陈皮上下层放置,楼顶受阳光直射,长时间下来,令上下层陈皮处于不同温度,越往顶部,温度越高,再者,西向位置日照时间过长,陈皮长期处在高温密封环境保存,大为不好。
                              我建议他更换地方,实在不行,就装个吊扇,弄个定时开关,在高温季节适当进行降温,不然长久下来,多好的陈皮都被焖坏了。
                              他说当时之所以选择这里,主要是考虑到高处防潮,倒是疏忽了温度方面的考虑。
                              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方面,但一不注意,就前功尽废。半步之遥,就像马拉松比赛,前面再快,最后几步没坚持,做不好,也是白搭。有时候半步之遥,就是天涯海角。
                              (二)地利
                              很久以前,我们周围没有这么多汽车,也没这么多楼房,到处都是一大片空地,大家都将柑皮整齐铺晒在空地上,接受阳光的洗礼。
                              现在?找个停车地方都难,别说腾出一片空地来晒陈皮了。
                              那怎么办?
                              有不晒的,改为全程机器烘干;有晒的,仍在马路边,任凭汽车尾气污染,任凭大家骂违规占道,依旧我行我素。
                              当然,也有自有空地的,远离污染,远离喧闹,继续进行传统生晒。
                              我呢,比较幸运,自家平房楼顶就是一大片空地,一直以来都是在这进行陈皮晒制。楼顶原是一片水泥地,长时间日晒雨淋,会有一些青苔,甚至沙砾、杂草,显得脏兮兮的。我爹以前是用竹筐装着陈皮晒,但这比较占据空间,于是我干脆全铺上瓷砖,这样打扫容易,晒制也干净,重要的是陈皮直接铺晒在上面,更接地气。

                              邻居宝哥看到,特意跟我说,费这劲干吗呢,不就是晒陈皮吗,水泥地、瓷砖有啥区别,有点尘灰再正常不过,难道买你陈皮的还能看出你在水泥地晒还是瓷砖地晒?
                              宝哥年龄跟我爹相当,又是邻居,我可不敢辩驳,再说他也是一番好意,心疼我浪费钱,都是关心,这我都理解。我口头上说是弄好一些,不但为了晒陈皮,也为了防止楼房漏水等。
                              其实我心里还是有自己一套想法。
                              啥想法?
                              我们总是以为别人不识货,真不识货的人那是草包,终究有人会懂你,因为高人会察人,会识货,通过蛛丝马迹就能看到你是否用心,是否好货。
                              说说低温烘干陈皮。
                              陈皮产业要做大做强,标准化是必然之路,低温烘干就是标准化其中一环节。优点是不需占用很多地方,也不需看天脸色,24小时可以不间断作业。
                              缺点?
                              除了耗点电外,目前还真没听说有什么不好。但我个人觉得,烘干的陈皮跟温室培育的蔬果一样,尽管出来的外观相同或者更好,但总觉得有点不妥,至于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楚,或许是我内心偏见。我始终认为放太阳底下晒才是最佳的晒制方法,因为阳光最均匀,而且是最缓慢的蒸发过程,这是机器无法比拟的。
                              (三)人和
                              前面说的,都是自然环境影响,人定胜天嘛,我们总能找到方法应付,但人和就不同。这里的人和更多是自己内心,对待陈皮态度。
                              单调、重复、枯燥、大汗淋漓,在晒制过程都是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现象。
                              很多时候,一顶草帽,一件破旧长衬衫,一壶陈皮水,就大半天过去了。有时刚铺好陈皮,天气骤变,马上又要匆忙进行抢收,容不得你半点犹豫,生怕陈皮被雨水打湿。
                              但这都是身体上的劳累,睡一觉就好了。真正操劳的是内心,我常常望着一大片陈皮在发呆,想着明天天气是否允许再晒,下次什么时候晒,这批需卖多少存多少,怎么深挖掘陈皮,怎样可以做得更好….
                              我朋友在企业上班,每天朝九晚六,请个假都需要走一大堆流程,很是羡慕我这种自由职业,无拘无束。
                              我说,夏虫不可语冰,你是没有看到我的苦。像我这样的,常常是迷茫,没有人告诉你今天应做什么工作,也没有人教你如何做,更没有人监督你做得好不好,领导安排工作你做好就是完成任务,而我这种的,常常都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
                              朋友问,那你如何处理。
                              我说,多干多思考,每一行业的高手都是在实践中打磨出来的。对于陈皮,有些人总是努力寻找捷径,我呢,能抵住诱惑,努力不走捷径就好。
                              的确,对于陈皮这种时间就是成本的生意,最重要的还是心态。
                              或许风雨过后,拿出来晒的不仅是陈皮,还有自己一颗潮湿不安的心。


                              IP属地:海南55楼2020-04-24 13: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