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76,296贴子:73,645,988

回复:【连载】《北宋南宋已东流》看,这些宋朝人会发光!当然,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也许,李煜对于林仁肇的建议,是认为宋朝军队以步兵、骑兵为主,南唐是素以水兵为利,想要攻占淮南,则是以己之弱攻敌之强,林仁肇率领数万精兵就想成功占领寿春绝非易事;
就算成功攻下寿春,难保攻下寿春就一定会守得住,即使守得住寿春,宋朝也必定会出兵攻打夺回寿春。宋朝军队这支劲旅常年征战,荆湖、后蜀、南汉与宋朝军队交手的结果都是被踏平,少经战事的南唐军队的战斗力能否与之抗衡都是个未知数。
并且林仁肇建议“与吴越联合攻宋”的吴越,是亲宋的吴越,不仅不会像林仁肇计策中的那样愿意出兵助南唐,说不定到时反而出兵助宋讨伐南唐,在对方两军联合进攻的情况下,孤军奋战的南唐军队如何能敌得过?


IP属地:广东133楼2018-07-10 13:46
回复
    更何况,如果攻寿春失败,即使杀了林仁肇全家也仍然是给宋朝留下了兴师的口实。南唐武将本就不如宋朝的武将英勇,林仁肇若被杀,宋朝来攻的时候朝中又有哪个将帅是一定能够杀退宋军确保南唐无虞的呢?
    李煜觉得还是依据长江天险乖乖呆着不要招惹人家比较好,宋朝军队不谙水战,等宋朝军队水战失利,宋朝也许会主动打消灭掉南唐的想法。
    冒险精神是李煜所不具备的,他要的,是万无一失。因此,李煜没有接受林仁肇的建议。


    IP属地:广东134楼2018-07-10 13:46
    回复
      十四章——攻打南唐的准备工作
      可惜,甘愿以全家性命冒险的忠良林仁肇最后仍然冤死于李煜赐的一杯毒酒之下。
      当林仁肇献策的事传到宋朝后,赵匡胤震怒。他久闻林仁肇威名,一直暗中招纳都未果,他虽然爱才,可如今想要统一江南,林仁肇这等将才却是不得不除了。


      IP属地:广东135楼2018-07-10 13:49
      回复
        李从善信以为真,于是秘密派人告知南唐。这个反间计实在是没看出有什么高明之处,然而由于宋朝此时对南唐是磨刀霍霍,南唐也已经是惊弓之鸟,万一林仁肇这个勇猛过人的得力干将反叛是真,南唐更是毫无胜算,李煜已经慌了神。
        与其让这等悍将投靠敌人减我威风长敌人实力,倒不如先下手为强。李煜惊惧之下中计,设宴毒死了林仁肇。
        南唐的宰相陈乔很赏识林仁肇,经常说:“若使仁肇在外带兵,我陈乔在中央掌握朝政,我国虽国土狭小,宋国也难以图谋。”林仁肇冤死后,陈乔叹息道:“国家到了如此地步,还要杀害忠臣,真不知道我最终会死在什么地方。”


        IP属地:广东137楼2018-07-10 13:51
        回复(2)
          林仁肇一死,对宋朝来说南唐的一大患也就去除了,不知是不是上天有意眷顾,宋朝的美事接踵而来。
          屡次不中第的南唐秀才樊若水得知宋朝在训练水军,就猜测宋朝是想出兵南唐,而宋军想要攻打南唐就必须要能渡过长江这道天险。多少北方政权因为长江而止步于长江之北,樊若水觉得他梦寐以求的入仕机会已经摆在了他的面前,而且他还听说宋朝官员的俸禄非常丰厚。
          若能帮助宋朝军队跨过长江,宋军这支劲旅能够攻破南唐是百分百的事情,南唐物产丰富说不定宋朝国君一高兴,封王封相光耀门楣也是有可能的,然后从此就可以睡觉睡到自然醒,钱多得数都数不完,山珍海味每天不重样,各色美女更是随意挑选……樊若水沉醉在自己的白日梦里,无法自拔。


          IP属地:广东138楼2018-07-10 13:52
          回复
            樊若水在高官厚禄的刺激下干劲十足,他翻遍历代典籍,冥思苦想几经对比后得出了在长江搭建浮桥渡江的计策,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长江大桥的发明者就是樊若水。
            然而想要靠人力在长江搭建浮桥并非易事,要进攻金陵(江苏省南京市)还必须越过采石矶。采石矶是南唐军事要塞,更有重兵把守,并且该段江面宽广,暗流汹涌,如何才能在这里搭建浮桥呢?


            IP属地:广东139楼2018-07-10 13:52
            回复
              重重的困难也没有吓退樊若水,不吃得今天的苦如何能享明天的福!他心生一计,到广济寺落发为僧来掩人耳目,以钓鱼的名义拉着绳子划着小船从长江这边划到对岸又从对岸拉着绳子划小船回来,来来回回划过多次,终于测出了江面宽度。而且通过他多次划过长江的经历已经对附近的水域哪里水深水浅、哪里有暗礁暗流都已经了如指掌。
              然后,他以江水湍急,导致经常有船只翻船,为了减少悲剧的发生在采石矶附近立个大石塔供奉佛像的名义向附近居民化缘。当地居民和镇守采石矶的南唐士兵信以为真,都没有料到这个所谓的石塔其实是为将来宋军渡江时搭建浮桥固定铁索准备的。


              IP属地:广东140楼2018-07-10 13:52
              回复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樊若水前往汴京邀功,向赵匡胤献上他造浮桥的计策,又献上《横江图说》附图详细说明了造浮桥细节。赵匡胤大喜,但同时也瞧不起樊若水背叛自己的国家,只是封樊若水为右赞善大夫并任命他为舒州(安徽省安庆市)推官(审判官)。及至攻破南唐后,赵匡胤才任樊若水为池州(安徽省池州市)知州,但樊若水的祖坟被愤怒的南唐百姓给刨了。


                IP属地:广东141楼2018-07-10 13:53
                回复
                  宋朝有文献称:在开宝三年(970年)十月,辽军聚集六万骑兵攻掠定州,宋太祖派田钦祚领兵三千抵御,激战于于满城(河北省保定市)一带,辽骑兵退却,宋军乘胜进至遂城(河北省徐水县)杀伤甚众,于是就有“三千打六万”的这么一个说法。
                  然而辽国的文献中当年有六万出兵规模的记载却没有看到,而且六万敌兵来袭,宋太祖也不至于糊涂到只派兵三千前去抵御。由此推断双方只是一次边境冲突罢了,可见当时辽宋双方处于不战不和的状态之中。
                  所以在得到樊若水献策后,为了使出兵南唐没有后顾之忧,宋朝遣使臣去辽国讲和,但是为了面子问题在主动讲和这个事情上耍了个小心机。


                  IP属地:广东142楼2018-07-10 13:53
                  回复
                    开宝七年(974年)三月,雄州(河北省雄县)知州孙全兴以私人名义给辽国的涿州(河北省涿州市)刺史写信。
                    孙全兴说自己爱好和平,同时也很隐晦地表明自己希望两国能够和平共处。涿州刺史耶律昌术收到邻国官员的信件后不敢擅自处理,急忙上奏朝廷。此时辽国当政的是辽景宗耶律贤,游牧民族并没有那么细腻的心思,就同意和议并让耶律昌术也以个人名义回信。
                    耶律昌术回了这样一封信:“大辽与大宋两朝本来就没有嫌隙,如果双方都能派遣使臣互通友好,表明双方君主之意。休养生息利于百姓,长久为友邻之国,这不是很好吗!”


                    IP属地:广东143楼2018-07-10 13:54
                    回复
                      孙全兴收到信也立即上交朝廷,赵匡胤命孙全兴这次以宋朝的名义写回信。第二年正月,宋朝派遣使臣前往辽国向辽景宗、皇后祝贺新年,但绝口不提讲和的事情。辽国见宋朝主动派出使臣来拜年,认为对方是以礼相待主动示好,却并未理解宋朝使者绝口不提讲和的深意。
                      辽国随后派出使者,在三月到达开封与宋朝缔结和约,并遣人去太原告知北汉君臣辽国已经与宋朝通好,所以北汉不得无故侵扰宋朝边境。赵匡胤见此事符合初衷,就派出官员作为国信使前往辽国正式通好的回应之行。


                      IP属地:广东144楼2018-07-10 13:54
                      回复
                        辽宋通和以后,双方于每年新年及天子生日都互通使臣致贺;当宋太祖死,宋太宗继位后,宋朝遣使到辽国告知,辽国也同样以礼相待,遣使臣至开封吊唁故君,致贺新君。
                        对于辽宋之间的首次无条件讲和,辽国文献记载的是说宋方先示好;而宋朝文献说是辽国主动遣使通好,宋朝皇帝悲天悯人,为边地民众着想,才同意议和。


                        IP属地:广东145楼2018-07-10 13:54
                        回复
                          十五章——消灭南唐
                          解决了后顾之忧,水军也已经训练成熟后,赵匡胤就想正式对南唐出兵。但最近南唐一直都很乖,一点错处都挑不出来,实在是找不出什么名义攻打南唐。
                          古来征战,素以讨伐为名,师出有名则直,师出无名则曲。师出有名才有理,有理才有号召力,有号召力,就能让士兵出力拼命、得到民众的支持以及认可。
                          赵匡胤派遣知制诰李穆出使南唐以祭天为由诏令李煜前往汴京。李煜来,就把他扣留在汴京,时间一长,不怕挑不出他的错;李煜不来,他就是抗诏以下犯上,正好以此为名。
                          反正李煜来或是不来,讨伐之名都在这里,不喜不悲地等着他。


                          IP属地:广东146楼2018-07-10 13:55
                          回复
                            李煜想要去,他的门下侍郎陈乔,内史舍人张洎(jì)纷纷劝阻说此行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李煜就称身体有病不便前往。
                            几次下诏要求李煜前往汴京都被拒绝,赵匡胤便在开宝七年(974年)九月以拒诏为名兵分三路进军南唐,东路的吴越军队从杭州进攻金陵;中路曹彬、潘美率领的十万精锐渡江进攻金陵;西路也有一支军队进攻湖口(江西省鄱阳湖)。


                            IP属地:广东147楼2018-07-10 13:55
                            回复
                              十几万大军乌央乌央就打了过来,南唐当即派出徐铉前往宋朝请求停止发兵。徐铉见了赵匡胤后先是据理力争说:“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后来又把南唐的姿态放低到尘埃里说:“陛下是天,李煜是地;陛下是爹,李煜就是儿子,天能盖住地,老子也应该保护儿子。”
                              赵匡胤听了就说:“既然是父子,为什么还要分开两处吃饭?”徐铉还欲待说些什么,赵匡胤按着剑说出了那句史上有名的话:
                              “勿须多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IP属地:广东148楼2018-07-10 13: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