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76,298贴子:73,674,306

回复:【连载】《北宋南宋已东流》看,这些宋朝人会发光!当然,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南唐只好慌忙作应战准备,张洎自恃有长江天险,向李煜献计令各地驻守部队坚壁不出,想着这样就可以让宋军疲劳而还,天真的李煜采纳了他的建议。
之后李煜就一切如常地在后苑领僧人道士诵经书。
有军情告急,没有经过徐元楀(音:yǔ)等人的允许也无法通报。宋军都要攻近金陵了,李煜都还不知情,更要命的是,南唐军政都归神卫统军都指挥使皇甫继勋指挥。
皇甫继勋身为统帅并没有与宋军作战的心思,他一心只想着李煜能够早点投降,但却不敢明说。每次与众人谈论政事,他都是说:“宋军强大,谁能抵挡?”闻听兵败他还会得意地说:“看吧,我早就知道不能取胜。”手下有副将招募死士想要在夜间出击,他还会把副将痛打一顿,并捉拿囚禁起来。


IP属地:广东149楼2018-07-10 14:00
回复


    IP属地:广东150楼2018-07-10 14:02
    回复
      此时的情况已经不容乐观,李煜急调神卫军都虞侯朱令赟率大军自湖口东下支援。可朱令赟因受西路军牵制,迟迟不能入援金陵。十月下旬,摆脱西路军的朱令赟进至皖口(安徽省安庆市)又遭到宋主力军的歼灭。
      各地战败的消息一件又一件传来,李煜还是在咬牙坚持,金陵保卫战已经持续了整整一个多月,士兵死伤众多。


      IP属地:广东151楼2018-07-10 14:02
      回复


        IP属地:广东152楼2018-07-10 14:03
        回复
          在国破之际,李煜写下一首词《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词中饱含了多少对故国的自豪与留恋,又抒发了多少自责与悔恨。几曾识干戈?性格文弱的李煜错生为乱世的帝王,结局只有被消灭而已。


          IP属地:广东153楼2018-07-10 14:04
          回复
            开宝九年(976年)正月,李煜被俘送到京师,赵匡胤封他为违命侯,拜左(也有说右)千牛卫将军。李煜的小周后被封郑国夫人,《论语·卫灵公》有云:“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郑声淫,郑国音乐淫秽的意思,小周后被封郑国夫人也有侮辱之意。
            当年李煜二十九岁的王后周娥皇患病时,比王后小十四岁的周妹妹(周娥皇妹妹本名不见史载)经常入宫探望。李煜与年长他一岁的王后周娥皇伉俪情深,王后患病使得他痛苦不堪。当正值豆蔻年华的小姨子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时,与王后初见时的情景浮现在他脑海中。
            望着与王后模样有几分相似却更加青春动人的周妹妹,李煜如同枯木逢春,又如同久旱逢甘霖,爱慕之心顿生。


            IP属地:广东154楼2018-07-10 14:04
            回复
              史书记载李煜的相貌是“重瞳,骈齿”重瞳在现代医学上来说就是早期白内障,骈齿即龅牙。虽然李煜不是大帅哥,但是他有才又是帝王,未经情事的周妹妹难以抵挡住满腹才华的风月高手李煜的热情,两人情愫渐生。李煜还做下一首艳词《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堪称两人约会的真实写照: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chǎn)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IP属地:广东155楼2018-07-10 14:05
              回复
                这首词刻画出一个在月色朦胧夜偷偷地与情郎幽会的少女,因为担心被人发现,为了减轻脚步声脱下鞋子拎在手中小心翼翼地步上台阶。在画堂的南畔终于见到了情郎,依偎在情郎的怀里心里仍惊魂未定不停的发颤。结尾那句淫荡露骨的“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更是将偷情之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没多久,王后周娥皇就因病与世长辞。为避讳,没有当年就立周妹妹为后。次年九月,钟太后去世,李煜按古制需守丧三年,所以在周娥皇去世四年后,李煜才立周妹妹为后。史称周娥皇为大周后,周妹妹为小周后。


                IP属地:广东156楼2018-07-10 14:05
                回复
                  十六章——加强皇权威力
                  自此,南方地区基本上已经实现了统一,赵匡胤为了巩固皇权,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后妃、外戚、宗室、宦官专权独裁,又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制度。
                  前代的宰相事无不统,权高震主,甚至还有统治权被宰相篡夺的情况发生。为了防范这一弊端,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削弱宰相的政治权利,与宰相合称为“宰执”;
                  又增加了军事机构枢密院,宰相不再拥有军事权,只有枢密院和皇帝才能插手军政;
                  又设立三司,负责盐铁、度支(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户部(人事任免)等事项,原属宰相的财政人世权被三司使接管。


                  IP属地:广东157楼2018-07-10 14:06
                  收起回复
                    赵匡胤还特别设立了审刑院,宰相不再拥有司法权。这样一来,中央的行政、军事、财政、司法权力都直接收归到皇帝手中,宰相只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不过,宋代的正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仍然是宋朝权力最大的职位,如果同平章事被手握所有权利的帝王倚重,还是会出现宰相权倾朝野的情况。
                    对于枢密使这个重要的掌管军政的职位,赵匡胤也制定了相应对策来牵制。枢密使是枢密院的最高长官,为了防范武官拥兵叛乱,一般由文官担任。枢密院可以调动军队但不能带兵,将帅可以带兵但又不能调动军队,使二者相互牵制,兵权最终集中在皇帝手中。


                    IP属地:广东158楼2018-07-10 14:06
                    回复
                      三衙分为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和殿前司。其中三衙也互相牵制,改变之前禁军由“殿前都点检”一人直接统率的局面,殿前都点检这个职位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除了宰相的权利被削弱,宰相的座位也给去掉了。自唐代以来,宰相上朝的时候都是有座位的。有一次宰相范质起身奏完事之后正想坐下来,赵匡胤对他说:“哎呀,我眼睛有点花,看不清,范卿把文书拿过来给我看看吧。”范质就拿着文书上前给赵匡胤看,之后再回自己的座位的时候发现凳子已经不见了。于是从此以后宰相都是站着上朝了。
                      赵匡胤还有一个小发明——展角幞头,也叫平角幞头,这种帽子是宋代的官帽,左右各有一根又长又直的帽翅,所以也俗称长翅帽。据说是赵匡胤用来防止官员上朝时私下议论而发明的。在江苏泰州博物馆收藏的实物中,长翅帽两翅长达120厘米。


                      IP属地:广东159楼2018-07-10 14:07
                      回复
                        五代期间,藩镇势力愈发强盛,他们把征收地方的农业租税用来武装自己的私人军队,而送给朝廷的却很少。赵匡胤深知这一弊端,命令各州除计划内的经费开支外,凡属金钱布帛全部送往京师,不得侵占留用。于是财政收入都归朝廷,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赵匡胤认为即使文官贪得无厌,也不过都是些钱财罢了,不及武将造反割据损失的十分之一。于是开始由中央派遣的文官来执掌一州的军政大事,官称:权知xx军州事,简称知州。权知xx军州事,暂时管理xx州的地方军务与政事的意思。
                        各州又设通判为州的实际管理者,知州负责监督通判。知州属于皇帝钦点的临时特派员,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通判就是知州的副职。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地方长官处理政务时再也不能独断独行。


                        IP属地:广东160楼2018-07-10 14:07
                        回复
                          赵匡胤除了实行官员权力的分离与变动,对军队也实行了新的制度。他选择大腿粗壮有力、肩宽腰细、力气大的兵卒定为兵样,分别送往各道教练士兵,等到训练成功,就令各州长官从中挑选勇猛敏捷的士兵送往京师,以保障京师及帝王的安全。
                          为了防止“黄袍加身”的戏码再次上演,又设立了更戍法——武将与士兵三年更换一次驻地,将帅也不再专有自己的侍卫队,这样可以让武将与士兵无法产生深厚的感情。但这样造成了军队训练混乱,战斗力下降,形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
                          另外失去土地的流民、社会轻微犯罪分子都被招募进军队,合乎禁军招兵标准的纳入禁军编制,差一点的就纳入厢军编制,这让宋朝成为了古代少有的国家养军队的朝代。


                          IP属地:广东161楼2018-07-10 14:08
                          回复
                            赵匡胤在夺取政权之初就清楚的知道,如果不采取一些防范措施,赵宋王朝极有可能又是一个短命王朝,因而希望通过制度来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宋代多项制度重心在于如何防范被夺权。宋太宗继位后又在此基础上继续补充,被后来的继承者所沿袭不变。宋人叶适称赵氏祖宗立法:“夫以二百余年所立之国,专务以矫失为得。”


                            IP属地:广东162楼2018-07-10 14:08
                            回复
                              十七章——“传弟”与“传子”
                              早在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在临死前,就将儿子赵匡胤叫到病床前并让赵普做记录。杜太后问赵匡胤,“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得天下吗?”
                              赵匡胤答:“是托爹爹和母亲的福。”
                              杜太后说:“不对,是因为周世宗传位给了八岁的儿子你才能得天下。如果周世宗传位给年纪稍长的人,天下还能为你所得吗?等你百年以后应当传位给你的弟弟,然后再由光义传位光美,光美传位德昭,不传位年幼弱子,这才是社稷之福,切记切记。”
                              赵匡胤哭着跪下说:“不敢违背母后之命。”
                              杜太后又命赵普都好好记下这些话。杜太后死的时候,赵匡胤当时最年长的儿子赵德昭才十一岁,五代十国贯穿了杜太后的人生,直到她死,五代十国还没有真正的结束。在她死的那一年,赵匡胤并没有统一南方,所以她根本不会想到自己这个儿子居然能称霸中原,还能再做十多年皇帝,因此会有让赵匡胤传位给弟弟的遗言也就不足为奇。


                              IP属地:广东163楼2018-07-10 14: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