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76,613贴子:73,680,509

回复:【连载】《北宋南宋已东流》看,这些宋朝人会发光!当然,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做父亲的,都会想把好东西给自己的孩子,赵匡胤虽然不愿意传位给自己的弟弟,但母亲的临终遗言没有办法不听从,赵匡胤就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只将赵光义被封为开封尹。
在五代时,只要有兵马有势力就可以自立为帝,而称帝后又需要常年征战,所以帝位的接班人都是出任首都最高行政长官加上宰相职务再加封亲王。也就是说,要成为大宋的接班人身份需要是开封尹+宰相+亲王。赵匡胤折中的办法,就是只封弟弟赵光义为开封府尹,没有加封宰相和王爵。


IP属地:广东164楼2018-07-10 14:09
回复
    赵普当时在宋太祖手下已经干了五六年,宋太祖的这个做法让赵普明白了宋太祖内心的想法,于是他成了极力反对兄终弟及,支持父死子继的人。赵光义成为明面上潜在的帝位继承人以后,在宋太祖的默许下,赵普与赵光义的矛盾开始激化。
    赵普这么聪明又跟随赵匡胤多年,所以在三年后的乾德二年(964年),赵匡胤罢去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个宰相,任命赵普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独尊赵普一人为相。


    IP属地:广东165楼2018-07-10 14:10
    回复
      乾德四年(966年)后蜀的暴乱刚刚平息,赵匡胤需要派人前往后蜀收拾残局,赵普向赵匡胤推荐了枢密直学士冯瓒。《续资质通鉴长编》上的说法是赵普曾听赵匡胤夸奖冯瓒的才华并表示以后要加以重用,赵普嫉妒冯瓒才向赵匡胤推荐了冯瓒。
      在冯瓒临行前,赵普在冯瓒身边安插了一个卧底。一年以后,卧底回来告御状指出冯瓒有罪,赵普派人去查冯瓒的行李,结果发现了很多珍贵宝物,其中还有金带,金带上有“赠刘嶅”字样。


      IP属地:广东166楼2018-07-10 14:10
      回复
        刘嶅是赵光义手下的官员。审讯冯瓒,冯瓒都一一招认了。最后冯瓒被流放,刘嶅被免官。
        金带在宋代是帝王高官才有资格佩戴的,身为一个开封府推官,刘嶅还不够资格,显然实际上这是假借送刘嶅的名义实为贿赂赵光义的,但是赵匡胤给弟弟留了面子,案件只追查到刘嶅这里就结案了。后来在赵光义宋太宗继位以后,特意将流放海南的冯瓒调回京城加以重用。


        IP属地:广东167楼2018-07-10 14:10
        回复
          赵光义明白了,赵普最近处处针对自己,显然是得到了哥哥赵匡胤的支持打压自己,不能再这样坐以待毙了。
          开宝元年(968年),赵普此时已经独相四年,身边有很多巴结他的人,他手下人犯法,大理寺有的官员为了迎合赵普,随意增减刑名。判大理寺雷德骧就向宋太祖告赵普的状。
          当时赵匡胤仍然十分信任、倚重赵普,对于雷德骧的状告赵普的事视若无睹,反倒对他敢告赵普的状而大怒,对雷德骧怒道:“鼎铛犹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赵匡胤的意思说,鼎都有两个耳朵,你难道不知道赵普就是我的社稷功臣吗?你还敢告他,你告他就是告我!”下令将雷德骧拖出,贬商州(陕西省商洛市)司户参军。
          商州知州为了讨赵普欢心,上奏诬陷雷德骧心怀不满。雷德骧因此获罪被革职,在官籍中除名,流放到灵武(宁夏回族自治区)。


          IP属地:广东169楼2018-07-10 14:12
          回复
            雷德骧的儿子雷有邻看到自己父亲由一个京官被一贬再贬,最后都被罢官贬到大西北去了,这都拜那个赵普所赐。雷有邻怀恨在心,决心扳倒赵普。
            为了扳倒赵普,雷有邻动用了所有能用上的关系,通过做卧底的方式收集到了赵普通过自己手下受贿的罪证以及包庇京官不到地方任职等证据。雷有邻击登闻鼓(登闻鼓是古代帝王为表示听取臣民的谏议或冤情,悬鼓于朝堂外)向宋太祖告赵普的状,经审查确实如雷有邻所说,赵普有诸多违纪行为,相关人员该杀的杀该罢的罢。
            虽然赵普没有受到什么实质性的处罚,但宋太祖已不再深信依赖赵普,下诏任命吕余庆、薛居正为参知政事来分割赵普的权利,不再独尊赵普为相。


            IP属地:广东170楼2018-07-10 14:13
            回复
              整个雷德骧雷有邻状告赵普的事件中,都没有赵光义的身影,但是在赵光义后来登上帝位以后,那个被贬到灵武的雷德骧步步高升,最后又到了京城为官。在赵普第三次为相后,正在上朝路上的雷德骧听说了赵普复相的消息,惊得笏(hù)板都掉到了地上,立马就向宋太宗赵光义提出辞官。
              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赵光义是否有在背后支持雷有邻的这个可能性就变得微妙起来。


              IP属地:广东171楼2018-07-10 14:13
              回复
                十八章——赵普的倒台,赵匡胤的损失
                最好的防守就是主动出击,赵光义见雷有邻状告事件已经成功使得哥哥宋太祖开始不信任赵普,赵光义正盘算着下一步该如何做时,一个人主动出现了。
                右监门卫将军赵玭向宋太祖告发赵普利用职务之便倒卖秦岭的木材,赵玭告了赵普以后吓得赶紧辞官生怕赵普打击报复。
                让人奇怪的是赵玭在第一次告了赵普的状后明明已经吓得辞官,没过多久居然又有了第二次告状,接着又第三次、第四次……一直死咬着赵普不放,而且有很多还是诬告。


                IP属地:广东172楼2018-07-10 14:14
                回复
                  还有翰林学士卢多逊也经常在赵匡胤面前讲赵普的坏话。卢多逊为人机警,将历代帝王年历,功臣事迹,天下州郡志图,沿革典故括成一百二十首绝诗,以备应对。当赵匡胤有问到这些问题,卢多逊都能回答得上来。
                  卢多逊知道赵匡胤喜欢经常到史馆取书读,就让小吏记住赵匡胤看的是什么书,然后自己通宵阅读此书。等到第二天召对时,赵匡胤问起大臣们书中的事情,只有卢多逊一个人应答如流,以此获得了赵匡胤的赏识。卢多逊与赵普不和,因此经常在赵匡胤面前说赵普的坏话。
                  后来有人向赵匡胤告密赵普违反宰辅大臣之间不得通婚的禁令,与掌管军政的枢密使李崇矩结为姻亲。这引起了赵匡胤对赵普的猜忌。


                  IP属地:广东173楼2018-07-10 14:15
                  回复
                    有一天赵匡胤叫来窦仪,先把窦仪夸了一通,“哎呀你很有才华,我看你是个当宰相的料。”话锋一转,又问窦仪:“你有没有听说赵普有什么不法之事呀?”窦仪答:“宰相为人十分正直,为国事鞠躬尽瘁。”赵匡胤听了没说什么就走了。
                    过几天赵匡胤又问李昉有没有听说赵普有什么不法之事,李昉也是回答没有听说。赵匡胤有些不高兴地走了。
                    又过了几天,赵普骑着马去上朝,赵玭拦了赵普的马又要告状,之前赵玭告赵普的状赵匡胤都没当回事,这次赵匡胤却叫来赵玭询问,前宰相王溥说赵玭纯属诬告,吕余庆也为赵普辩白,赵匡胤不高兴了。
                    一个赵普不可怕,但他居然跟枢密使结姻亲,王溥、吕余庆、窦仪、李昉等官员都为赵普说好话,这天下还是不是我赵匡胤的?


                    IP属地:广东174楼2018-07-10 14:15
                    回复
                      没多久,李崇矩的手下告李崇矩受贿操纵科举考试,于是被贬出了朝廷,再之后,赵普也被罢相。在赵匡胤看来,将李崇矩和赵普贬出朝廷是粉碎了一个反动集团。
                      在赵匡胤看来,将李崇矩和赵普贬出朝廷是粉碎了一个反动集团。
                      而赵普被贬后,赵匡胤封赵光义为晋王,赵光义势力愈发强大。
                      史书对于赵普被贬,都是负面评价,都是说赵普自作自受,罪有应得。实际上我们冷静分析一下赵普离开赵匡胤后,赵匡胤后来都遭遇了什么呢?
                      赵普被贬的第二年吕余庆也辞职了,在失去了得力助手后,晋王赵光义一家独大,以至于到后来赵光义的势力都渗透到了皇宫之内。赵普的罢相,实际上损失最大的是赵匡胤,导致了赵匡胤两个儿子的悲剧,也是他们这一系的损失,皇位被赵光义这一系占了将近两百年。


                      IP属地:广东175楼2018-07-10 14:15
                      回复
                        赵普刚当上宰相时,赵匡胤还常常劝他多读点书。有一次赵匡胤要改元,让宰相定一个以前没有用过的年号,赵普说乾德这个年号非常好,于是最终确定了用“乾德”。
                        乾德三年(965年),宋已灭后蜀,后蜀宫人也有一部分进入宫廷。某天,赵匡胤看见一个后蜀宫人的镜子背面刻有“乾德四年铸”,顿时大惊失色。不过那时候还没有穿越这个说法。
                        赵匡胤赶紧把镜子拿给赵普看,赵普也答不出个所以然来。后来赵匡胤找到了翰林学士窦仪,窦仪说:“前蜀的后主用过‘乾德’这个年号,镜子应该是那个时候铸的。”


                        IP属地:广东176楼2018-07-10 14:17
                        回复
                          原来“乾德”这个年号,已经被人用过。赵匡胤在感到难堪同时也叹息着说:“宰相须用读书人!”赵普于是浪子回头,晚年手不释卷,还经常把房门锁起来偷偷看一本书。等赵普去世以后,家人发现他偷偷关上门看的书竟是半部《论语》。
                          不过,让人疑惑的是《论语》又不是什么禁书,又不丢人,赵普为什么要关上门偷偷的看呢?其实是因为《论语》在当时社会地位并不高,杜甫《最能行》中有提到“少儿学问止论语”,说明《论语》在当时只是少儿读物而已。直到南宋时,朱熹才将《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称作《四书》并列入儒家经典。
                          而“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元代时的优伶在《遇上皇》杂剧中的一句台词,后人不过是为了提高论语的地位才慢慢传播开来。


                          IP属地:广东177楼2018-07-10 14:18
                          回复
                            开宝九年(976年)正月赵匡胤下诏表示四月去洛阳视察。一是祭拜父亲,二是去洛阳祭天。
                            这两个理由看起来没什么,但是反对者一大片,大臣们知道赵匡胤其实是要考察洛阳,想迁都洛阳。赵匡胤之所以想要迁都,一个是因为洛阳是他的家乡,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发现弟弟赵光义已经在开封形成了非常庞大的关系网,担心自己儿子接不了班,但又不想为此破坏兄弟感情,于是就想到了迁都。
                            由于开封对比洛阳不管是从军事地位还是交通来说都要强得多,因此朝中没有几个官员支持迁都,赵匡胤只得暂且将迁都的事情搁置。


                            IP属地:广东178楼2018-07-10 14:18
                            回复
                              十九章——“烛影斧声”谜案
                              开宝九年(976年)八月,在平定南方各个有威胁的政权之后,赵匡胤又一次将眼光转回了太原城。他命令党进、潘美、杨光义等人分兵五路进攻太原,又令郭进等人攻太原外围诸州以孤立太原城,另外对于阻击辽军援兵也作了部署。
                              九月,宋军各路兵马进展顺利,所向皆克,党进所率宋军主力进抵太原城下。北汉兵将龟缩太原城内不出,不断遣人向辽求援。
                              形势喜人的时候,赵匡胤却于十二月在千古疑案——烛影斧声中去世,他新继位的弟弟宋太宗下令班师,宋军不得不再次承受无功而返之痛。
                              对于赵匡胤的死因,众说纷纭时至今日也没有定论。赵匡胤死时还不满五十岁,这年纪放在古代也没到老死的时候,而恰恰那天他又喝了酒。


                              IP属地:广东179楼2018-07-10 14: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