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76,298贴子:73,674,306

回复:(长篇)【原创】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您这毅力可嘉,不过两年才写到福临。以您现在的速度,估计30年您能写完清朝就不错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511楼2020-08-15 14:29
回复
    尽力而为吧,目前有点慢,也应该会有快的时候。不过,一开始,话不应该说的太满,这倒是真的。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512楼2020-08-15 21:06
    收起回复
      (297)【爱新觉罗·福临卷】
      正常来讲,虽然孙可望此战损失惨重,但也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毕竟家底没有输光。不过,很可惜,人们向来有个习惯: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逃得过战场的危难,却逃不过人性的险恶。一路上,各地的将领都不肯接纳他。
      当然,孙可望并没有气馁。他一路向南,直奔长沙。
      秋豆麻袋(稍等一下),如果没记错的话,长沙好像还不在他的势力范围吧?
      没错,的确不在。长沙,目前是大清“五省总督”的前线指挥部。因此,他此去只有一个目的,拜见洪承畴大人。
      不用说,大家也应该猜到,他要去向清廷投降。
      这样的结果,确实让人大跌眼镜。混迹江湖多年的孙可望怎么会突然如此脆弱,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总而言之,有点不太科学。
      可能也有人会问,一个丧家之犬,还有利用的价值吗?
      当然有。
      毕竟他熟悉西南地区的情况,而且还有一定的声望,对大清统一事业,还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因此,朝廷对他的接待标准也不算低。不仅在长沙举行了隆重的受降仪式,还将其送回北京觐见顺治。
      据说孙可望抵达北京当天,好几个亲王带领文武群臣出城迎接。那场面,那是相当壮观,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最后顺治也够意思,直接封他为“义王”。我们一直说,有清一代,总共只封了五个汉人王,他就是最后一个。
      不过,从封号上来讲,顺治内心应该对他不怎么待见。因为谁都知道孙可望是起义军出身,首先就背叛了大明朝廷,肯定不够忠君;后来为了利益,又跟李定国、刘文秀这帮“兄弟”决裂,是为不义;现在又因为再次造反,才被打成光杆司令。如此不忠不义之人,还封为“义王”,明显有点恶心他的意思。
      然而,孙可望并不在乎,也没资格在乎。他也明白,以自己现在的条件,能得到这样的封赏,绝对属于高配。
      于是,他投桃报李,将所掌握的西南地形图以及布防情况,一股脑儿献给了朝廷。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516楼2020-10-18 12:49
      收起回复
        (298)【爱新觉罗·福临卷】
        发不出来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517楼2020-10-20 14:25
        收起回复
          (301)【爱新觉罗·福临卷】
          事到如今,李定国终于想起来该干点正事了。
          他赶紧派出白文选、冯双礼等人,阻击各路清军,并积极筹备,打算亲自出征,收复贵阳。
          然而,场上留给永历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早在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二月,也就是洪承畴刚开始发动进攻的同时,朝廷又任命信郡王爱新觉罗·多尼为安远靖寇大将军,赶往前线增援。
          名为增援,实则让他接过洪承畴的指挥权。
          或许有人奇怪,洪承畴明明干得挺好,也没有对前明势力心慈手软,为啥要临阵换帅呢?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姚启圣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而他对这个问题理解的比较到位,回答也简单干脆,满汉有别。
          有这种能建功立业、甚至载入史册的机会,肯定要留给满人的。更何况,多尼也并非一般的满人。在早些时候,他的爵位还是豫亲王。
          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应该知道,“豫亲王”原本属于多铎。之所以多尼能得到这个爵位,除了个人奋斗之外,当然主要还靠继承,因为他是多铎的二儿子。
          铁帽子王,世袭罔替,不用降档。
          那为啥现在又变成了低配的信郡王呢?
          因为前面我们刚提过一个重大事件,清算多尔衮。作为多铎的儿子,很明显,他肯定难免受到牵连。
          任命在二月就已经下达,可直到九月,多尼才赶到贵州。当然,也不能怪他。毕竟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更何况,他还带着增援大军和辎重。走得慢点儿,也很正常。
          洪承畴也比较明事理,知道多尼要来,会师之后,便再没有什么大动作。一方面耐心等待多尼,另一方面稳固胜利果实。
          据说为了拖住李定国,在此期间,洪承畴还给对方写了好几封信,对其大加赞赏。当然,李定国没有回复,不知其心里作何感想。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523楼2021-02-03 12:25
          收起回复
            (302)【爱新觉罗·福临卷】
            多尼赶到贵州,却没有进驻贵阳,而选择停留在平越(今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看似平常的举动,其实颇有深意。
            如果他直接去贵阳,给外界的感觉就像奉旨跟洪承畴汇合,或者说报到。虽然对于谁是领导的问题,大家心知肚明,但场面上不好看。因此,他不再往前走,明显就等着让洪承畴来拜见,一来摆一摆“亲王”的架子,二来确立自己的领导地位。
            果然,接到平越会议的通知,洪承畴明白事理,立刻从贵阳出发,前往参加。其他人更不敢怠慢,吴三桂从遵义,赵布泰从都匀(今都匀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分别赶来参会。
            会议的结果非常简单,其实早在多尼来之前就已经计划好了,大军兵分三路,全面进取云南。
            一切照旧,除了中路军更换了总指挥。
            洪承畴和罗讬被留在贵阳,重新分配工作—督办粮饷,从台前转到幕后。
            当然,也不要小看后勤工作。正如我党对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总要求包括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保障有力”也十分重要。
            古代战争中,更加如此。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打仗其实就是打粮饷、拼国力。
            只不过,重要和功劳,从来不画等号。
            尤其史书,只会记载某年某月某日,某某某取得某场胜利,绝对不会补充说明某某某为其筹措粮饷居功至伟。除非失败的时候,才可能会把责任推卸给保障部门,留下一条不怎么光彩的记录。
            不管怎么说,在这里,都需要为洪承畴正名,他对大清统一事业,可以说贡献巨大。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524楼2021-03-28 14:3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