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76,619贴子:73,655,184

回复:(长篇)【原创】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愚昧落后的文明,但是遇上明末了最佳的大运,豪赌之下也要为晚清中国的落后承担责任。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90楼2020-03-16 13:28
回复
    他们确实没有领会华夏文化的精髓,这点可以肯定,但西方所谓的“文明”是否真的能称为“先进”,值得商榷。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91楼2020-03-16 18:18
    收起回复
      想想别人再新大陆抢钱杀人。再看看我们被人屠杀抢劫,这差距感真大。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92楼2020-03-17 20:11
      收起回复
        (284)【爱新觉罗·福临卷】
        广东的胜利还没来得及庆贺,西南战场又传来好消息,吴三桂在四川也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当然,吴三桂的积极性高,也有一定的道理。就在此前不久,他刚跟皇家结成了“亲家”。他的儿子吴应熊娶了顺治的妹妹(皇太极第十四女),成为了驸马爷。
        这个场景会不会觉得十分的眼熟?有人可能觉得奇怪,吴应熊娶的不应该是建宁公主吗?
        没错,现在这位就是建宁公主本尊。只不过,这个时候,小玄子(康熙)还在娘胎里,送亲的队伍里,也没有韦小宝。
        怎么会这样?!
        大家不要慌张,因为……《鹿鼎记》是小说!《鹿鼎记》是小说!《鹿鼎记》是小说!
        很多时候,尤其当文学、影视作品的风头盖过历史本身的时候,就容易让人产生错觉,把其中的内容当成真实的历史。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三国演义》。
        相信很多人一定认为,历史上的诸葛亮神一样的存在,曾经“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我可以很负责的说,这些根本不存在。
        把历史当小说看,会找到很多乐趣,但如果把小说当历史看,就难免会很尴尬。比如考试的时候,以为自己都答对了,结果成绩却有很大出入;又或者跟别人聊天的时候,以为自己在谈古论今,而对方却已经尴尬到没法接话。
        说回正题,对于前方战场取得的胜利,顺治应该感到欣慰,毕竟自己听对了建议,也选对了干部。经过他们的努力,西南的危局得以暂时解除。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94楼2020-03-19 15:25
        收起回复
          (286)【爱新觉罗·福临卷】
          其实,问题并不复杂,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可能会遇到,说穿了,就是婆婆、儿子、儿媳妇的三角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具体情况很复杂,但通常可以归纳为两种:
          第一种,包办婚姻,母亲挑选的儿媳妇,儿子不喜欢。
          这种情况,现代社会已经很少了,古代则比较常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甚至属于法定程序。很多时候,婆婆跟儿媳妇还有亲戚关系,经常结成战略联盟,共同对付儿子。
          第二种,自由恋爱,儿子选择的儿媳妇,母亲不喜欢。
          这种情况,现代社会也比较常见。婆婆跟儿媳妇打得不可开交,儿子在中间受夹板气。
          记得以前有个小品,表达的十分贴切。
          男主无奈地说:“妈妈你爱我,爱得像爱海水一样深,老婆你也爱我,爱得像火一样热。可你们俩就是水火不相容,让我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啊!”
          不论哪种情况,有一点不难看出,最痛苦的都莫过于儿子。
          很不幸,两种情况,顺治都碰上了。一个人怎么可能既“包办婚姻”,又自由恋爱呢?可能,因为顺治肯定不止一个老婆。
          先说第一种情况。
          前面介绍过,顺治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贝勒吴克善之女,孝庄太后的侄女。
          对于这段政治婚姻,顺治相当不满意。他不喜欢这个女人,更不喜欢被安排的感觉。亲政以后,他觉得换掉皇后应该易如反掌。可真要操作的时候,他却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
          原因很简单,他妈不同意。理由也很充分:皇后并无过错,当皇帝的也不能太任性。
          顺治坚决要换。
          孝庄坚决反对。
          就这样,僵持了两年,最后孝庄妥协了。
          因为顺治气性太大,不仅身体日渐消瘦,还有点“抑郁症”倾向。
          当妈的一看,家族利益再重要,也比不上亲儿子的命重要,万一把儿子气个好歹,后悔都来不及。
          为避免追悔莫及,孝庄赶紧告诉顺治:废皇后的事,你自己定。
          于是,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八月二十六日,正式宣布废皇后为静妃。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96楼2020-04-08 14:36
          收起回复
            (287)【爱新觉罗·福临卷】
            母子关系缓和不少,孝庄又找到顺治,告诉他,皇后可以废黜,但皇后的位置不能空着,还得再选一个。
            顺治表示同意。
            孝庄又说,你不是想自己做主吗?好,这一次,让你自己选。
            顺治表示惊讶。
            孝庄表示,不用惊讶,说话算话。
            按照孝庄的安排,事情分为两步进行:
            第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海选,征集符合条件的女子,由“评委”会打分,最终产生两名候选人;
            第二步,由顺治在两人当中,选择一个中意的,立为皇后。
            虽说只有百分之五十的决定权,也总比没有好。对于这样的方案,顺治依然很满意。
            然而,海选完毕,当他拿到候选人名单,立马就怒了,因为名单上面的两个人,都姓博尔济吉特。再一看她们的出身,顺治的抑郁症瞬间被治愈,直接转化为狂躁症。她们两个人竟然是姐妹,共同的父亲名叫卓尔济。顺治依稀记得,卓尔济有个大伯叫吴克善,还有个姑姑叫布木布泰(孝庄的名)。换句话说,这两个女人,是孝庄的亲侄孙女。
            这算什么?赶走个孙悟空来个猴,哦,不对,来俩猴。
            玩呢?糊弄傻小子呢?
            顺治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他公然下令,以后太庙牌匾不许再书写蒙古文,只写满、汉两种文字。
            你不想让大清的皇族流淌蒙古的血液吗?我偏给你来个去蒙古化,让你清醒,大清到底还是满洲的天下。
            不过,我们一再说,历史从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孝庄和顺治争来争去,最后谁也没争到满意的结果,因为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诞生了。我们不妨剧透一下,他就是本文下一卷主角的康熙皇帝。为什么说玄烨的出生让结果偏离呢?因为他的生母是汉人。
            那个时候的“反清人士”一直想抹黑朝廷,组织各种黑材料,证明乾隆(康熙的孙子)是汉人。其实不用那么费劲,从康熙开始,就有了汉人的血统。官方记录,有据可查。
            大概有人还纠结“满汉不通婚”的问题,我们之前解释过,这里再强调一下,整个大清朝,无论官方,或者私下,从来没有“满汉不通婚”的规定。就算有相关的规定,也只有“旗民不通婚”,只限制旗人和老百姓结婚。前面也说过,八旗之中也包括汉军,当然也有汉人。更何况,康熙的母亲也并非一般的汉人,来自爱新觉罗最亲密的朋友兼伙伴的佟氏家族。有点扯远了,以后我们再细说。
            先说回孝庄,对于顺治的挑衅,并没有太激动。不选拉倒,就算弃权,两个候选人全部留下。经孝庄太后批准,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六月,两人之中,姐姐被立为皇后,妹妹定为贵妃。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98楼2020-04-15 10:09
            收起回复
              (288)【爱新觉罗·福临卷】
              尽管孝庄知道顺治有可能会再次炸锅,但她仍然固执己见,因为她有办法管教不听话的儿子,办法就在前面说的第二种情况里。
              第二种情况,就属于自由恋爱。
              深居皇宫的顺治真的找到了自由恋爱的对象,而且跟所有不幸故事一样,也遭到了母亲的反对。不过,我们也不能怪孝庄不能接受。所谓的自由,确实有点过分,按现在的说法,可以称为婚外恋。
              无论按什么年代的道德标准,似乎都有点不道德。
              顺治喜欢的女人姓董鄂(栋鄂)氏,跟何和礼同族,即史上著名的董鄂妃。
              她在跟顺治恋爱的时候,已经结婚。她的丈夫,是顺治的异母弟,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正史不承认)
              也正因为这层关系,她才有机会入宫。不知何时起,她跟顺治相识,并勾搭到了一起。
              起初,孝庄发现苗头,赶紧下令禁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入后宫。可干柴烈火已经点燃,再想扑灭就没那么容易了。
              然而,纸里包不住火,这件事被当事人的老公发现了。
              博穆博果尔可能觉得,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皇上只不过一时糊涂,只要晓之以理,应该会念及手足之情,把“衣服”还给他。
              当然,他不敢直接质问顺治,只不过旁敲侧击,抱怨一下自己的女人。
              结果大大出乎他的意料,根据国际友人约翰•亚当•沙尔•冯•白尔的回忆,顺治打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这么长的名字,看起来像编造的,其实不然,这个证人还有个中文名字,叫作汤若望。
              博穆博果尔羞愤难当,回去便自杀了。
              也有说他是气死的,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算自杀。现代医学证明,生气是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属于慢性自杀。只不过,他这是急性的。
              博穆博果尔去世之后,顺治和董鄂妃非但没有负罪感,反而彻底失去束缚,放飞理想。准确的说,他们想要结婚。
              孝庄骂道:白日做梦!
              骂完之后,再……就没有然后了。
              以孝庄的智慧,应该能明白,如果硬要分开两人,势必会两败俱伤。更何况,顺治仿佛得到了“七伤拳”的真传,欲伤人,先伤己,老跟自己身体过不去。
              为了避免跟儿子正面冲突,也为了家族更大利益,孝庄默许了这桩婚事。同时,因为她清楚一点,天下也许是皇帝的,但后宫绝对是她孝庄的天下。让董鄂妃入宫,绝非单纯的退让,以退为进,才能更好的掌控局面。
              或许也正因为此,才注定了顺治悲剧的结局。
              不过,不管怎样,顺治获得了短暂的幸福。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99楼2020-04-23 12:50
              收起回复
                我只看得到498楼,后面不知道楼主没有更新了


                500楼2020-04-23 12:53
                收起回复
                  断更了吗?好久没更新了啊


                  IP属地:浙江501楼2020-05-25 09:18
                  收起回复
                    (289)【爱新觉罗·福临卷】
                    婚外情固然不应该提倡,但不得不说,董鄂妃和顺治的感情确实很好。像什么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这类的词儿,用到他们身上似乎也不算过分。
                    在一起的时候,董鄂妃总是对顺治嘘寒问暖,饮食起居也照顾的十分周到。茶余饭后,两人还会像普通夫妻一样拉拉家常,总有说不完的话。
                    这一切,似乎又极了真爱。
                    人们常说,爱是可以治愈一切的良药。这种比喻有些夸张,却也有一定的道理。虽然科学无法解释,但事实证明,爱,的确蕴含着某种神秘的力量。
                    爱能让懦夫变得大胆,也让勇士变成懦夫—— 莎士比亚
                    之前的顺治,或许有些懦弱;如今的他,想试着勇敢一点,要为自己的心爱的女人争取应有的名分。
                    入宫没过多久,顺治便封董鄂妃为皇贵妃,昭告中外,并大赦天下。
                    有清一代,因为立皇后而大赦天下的情况都很少见,能为一个皇贵妃如此兴师动众,似乎仅此一例。
                    尽管清廷对“婚外情”的问题讳莫如深,但册封董鄂妃的诏书依然被保留了下来。
                    “……咨尔董鄂氏、敏慧夙成,谦恭有度。椒涂敷秀,弘昭四德之修;兰殿承芬,允佐二南之化。兹仰承懿命立尔为皇贵妃,锡之册宝。其尚只勤夙夜,衍庆家邦,雍和钟麟趾之祥,贞肃助鸡鸣之理。钦哉。”
                    字里行间,流露出顺治对她的深爱之情。
                    受粗制滥造的影视剧影响,有些人可能以为后宫之中皇贵妃有很多,没什么了不起的。其实不然,皇贵妃跟皇后一样稀少,通常也只有一个。
                    按满洲过去的习俗,皇帝的妻子也都称大福晋、侧福晋什么的,后来效仿明制,才逐渐改为皇后、贵妃等等。而典制真正完备,已经是顺治之后(康熙时期)的事情了。
                    皇后居中宫,为一国之母。
                    皇后之下的妃嫔又分为七等级: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其中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在东、西各六宫中。
                    除皇后之外,皇贵妃地位最高,大致相当于副皇后。
                    这已经是顺治能力范围内,所能给她的最高地位了,再高就要触碰***底线了。
                    然而,顺治并不满足,摆出一副坚决“废后”的架势,打算跟他妈彻底决裂。俗话说,知足常乐。顺治之所以不怎么快乐,大概也跟他的性格也有点关系。
                    好在董鄂妃比较知足,时常劝慰丈夫,才没有让双方那么快的开撕。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502楼2020-05-26 07:53
                    收起回复
                      这才写到顺治?有生之年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503楼2020-05-26 08:10
                      回复
                        (291)【爱新觉罗·福临卷】
                        其实,所谓另一件事,对董鄂妃来说,原本还是件喜事。她怀上了顺治的“龙种”,而且最终生下了一个男孩。
                        这个新生儿既是她们爱情的结晶,未来也很可能成为大清帝国的接班人。而在这个时候,他的到来,可以说皆大欢喜。
                        如果要非要评出一个最不欢喜的人,那恐怕应该是皇后。她目前跟顺治连“结晶”都没有,更别提什么将来继承大统的事了。
                        不过,对于生子的事,皇后并没有什么太过激的行为。毕竟已经冰释前嫌、情同姐妹了,虽说很有可能只是“塑料姐妹”,但面子上总要过得去。更何况,上面的孝庄老佛爷还没发话,激动也轮不到她。
                        至于孝庄的反应,应该也没我们想象的那么激烈。就算儿媳妇再不令人满意,孙子也始终是亲孙子。而且老太太一般都隔辈亲,哪怕孝庄这样的狠人儿,应该也不例外。
                        事实上,让事情最终走向极端的,恐怕还是顺治的态度。
                        皇子降生之后,顺治大喜过望,因为只有男孩儿将来才有可能成为皇位继承人。在他看来,自己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把“可能”变成“现实”。
                        当然,这些年的境遇也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尽管自己是皇帝,但这件事不见得能做得了主。
                        思来想去,顺治决定采取另一种方式——既成事实。
                        既然确立储君需要征求孝庄,或者其他人的意见,那么干脆不图虚名,直接把皇太子的一切实际待遇都给这个孩子不就完了。
                        于是,顺治说干就干。
                        把小皇子的一切用度、礼仪都按照皇太子的规格安排上,让他没有皇储之名,却有皇储之实。
                        然而,顺治的小伎俩根本瞒不过孝庄。别说老谋深算的孝庄,说难听点,连傻子也瞒不过去。
                        就连朝鲜国王都看出来了,在给宗主的贺礼中,有意给“皇太子”备了一份。在非常注重礼制的封建时代,这很可能成为严重的外交失误。当然,朝鲜国王似乎也乐于耍这种小把戏(当年对皇太极也用过)。好在结果跟他想的也一样,顺治笑纳了。
                        估计顺治也没想瞒,而且明显有点操之过急了,把本该的“阴谋”做成了“阳谋”。
                        顺治还是太冲动,被爱、恨冲昏了头脑。既然他熟读“通鉴”,就更应该清楚,历史上因为立储的问题发生过多少血案。
                        可顺治无所顾忌,非要撞个头破血流。
                        其实,如果他心平气和地跟孝庄商量一下,说不定会有更好的结果。
                        按孝庄的理想,肯定希望有个流淌着“博尔济吉特”血脉的孙子来继承皇位。只可惜,她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她有无上的权力、超强的能力,但在顺治生孩子的问题上只有无能为力。没有顺治的配合,皇后也只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太后。
                        既然没有自己家族的血脉,其他的皇子选谁就没多大区别。如果顺治不走极端,软磨硬泡,或许这事就成了。
                        很可惜,历史就是历史,顺治就是顺治。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506楼2020-06-30 15:03
                        收起回复
                          (292)【爱新觉罗·福临卷】
                          顺治的态度让孝庄有了“二心”,疑心和担心——对董鄂妃真正动机的疑心以及对自己家族命运的担心。
                          孝庄会有这样的想法,其实也很正常。
                          人和人之间所以会产生矛盾,究其深层原因,肯定都涉及利益,但如果只从表面的原因中来找,大多是因为沟通不畅。
                          人不可能看透别人的思想,也就很少能站在别人角度考虑问题。人只能按自己的思维逻辑去揣测别人,最了不起的,也不过是通过客观事实理性的分析一下。
                          就此事而言,站在孝庄的角度,无论是内心揣摩,还是客观分析,都像是儿媳妇怂恿其丈夫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这样看来,董鄂妃也并不那么单纯,一旦得逞,博尔济吉特家族的命运堪忧。
                          于是,孝庄决定采取行动,整治一下这个“恶媳妇”。
                          在董鄂妃还没有出月子的时候,孝庄就以自己“身体欠安”为由,把她叫到跟前侍奉,故意“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中国女人都知道,坐月子有多重要,期间不能生气,不能着凉受累,就连洗澡都不行。月子期间一个不小心,会落下一辈子的病根。
                          结果可想而知,天没有降大任于董鄂妃,却给了她大病。
                          当然,相对于肉体上的折磨,精神上的打击更为致命。短短数月,新生的皇子就夭折了,死因不明。
                          尽管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小皇子的死亡跟孝庄及其家族有关,不过,就像多尔衮的死一样,也不能排除她们的嫌疑。上次我们说,为了家族的利益,杀死个皇帝也没什么稀奇的。连皇帝不在话下,更何况一个小皇子。
                          不论真相如何,对于博尔济吉特家来说,这个小孩子或许微不足道,可对于董鄂妃来说,整个世界都崩塌了。她一病不起,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从此,顺治身边再也没有了欢声笑语,取而代之的,尽是眼泪、悲伤和绝望。像他这种“抑郁症”患者,遭受如此打击,恐怕也只剩下自杀一条路了。
                          对于治疗抑郁症,民间有种偏方,每天背诵或者抄写《金刚经》。这种方式没有科学依据,但确实有一定效果。仔细想想,其实也有一定道理:当一个人的情绪找不到出口的时候,某种信仰或许可以令其解脱。
                          宗教,无疑是一种非常合适的信仰。
                          然而,作为至高无上的帝王,顺治又会与宗教有着怎样的纠葛呢,我们很快便会知道答案。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507楼2020-07-06 10:07
                          收起回复
                            (293)【爱新觉罗·福临卷】
                            第七章 全线胜利
                            前面一章穿插了一下顺治的家庭恩怨,我们再把目光投回到西南战场。
                            在新会打败李定国之后,洪承畴打算再接再厉,继续扩大战果。他调兵遣将,展开“两粤联合围剿”行动,希望一举将敌人赶出两广。
                            此时,李定国的日子已经相当难过。一面有清军围追堵截,一面还有自己人拖后腿。
                            就在他进退两难的时候,再一次收到了永历的求救信。与之前不同,这次的写信的原材料比较特别,鲜血。
                            是不是永历本人的血,不能确定,但李定国已经明显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他当即表示,一定铲除逆贼,替天行道。
                            经过充分准备,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正月,李定国率军向龙安进发。
                            得知消息,孙可望慌了神,因为自己身在湖南,鞭长莫及。于是他立刻下令白文选,赶紧把永历送到云南去。
                            不过,一向以自我为中心的孙可望,群众基础并不怎么好,致使他的命令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关键时刻,白文选采取了“下级敷衍上级”惯用的手段,拖延。他表面上积极准备,私底下想尽办法拖延时间,目的在于等待李定国。
                            好在李定国也没有让他等太久,因为沿途的其他将领似乎也被白文选传染,纷纷敷衍了事,放弃抵抗。
                            李定国轻而易举到达龙安,与永历顺利接头。
                            相见之后,君臣二人抱头痛哭,忆往昔峥嵘岁月,历数孙可望的种种罪行。
                            短暂的儿女情长过后,大家一致认为,此地不宜久留。不过,至于下一步去哪,满朝文武没有太好的想法。
                            两广肯定不能再回,李定国自己在那边都朝不保夕,再带“皇帝”过去,等于送羊入虎口。
                            湖南有孙可望主力,肯定也去不得。
                            四川有清军吴三桂部,也不靠谱。
                            最后,李定国说:“孙贼不是想送陛下去昆明吗?好,我们就去那里!”
                            当时永历和大臣们就惊呆了,嘴上没说,心里嘀咕:您这是来护驾的吗?分明带我们去送死。
                            然而,李定国态度坚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508楼2020-07-22 12:39
                            收起回复
                              不得不说实话,作者写作公底待改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09楼2020-07-23 00: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