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爱新觉罗·福临卷】
其实,所谓另一件事,对董鄂妃来说,原本还是件喜事。她怀上了顺治的“龙种”,而且最终生下了一个男孩。
这个新生儿既是她们爱情的结晶,未来也很可能成为大清帝国的接班人。而在这个时候,他的到来,可以说皆大欢喜。
如果要非要评出一个最不欢喜的人,那恐怕应该是皇后。她目前跟顺治连“结晶”都没有,更别提什么将来继承大统的事了。
不过,对于生子的事,皇后并没有什么太过激的行为。毕竟已经冰释前嫌、情同姐妹了,虽说很有可能只是“塑料姐妹”,但面子上总要过得去。更何况,上面的孝庄老佛爷还没发话,激动也轮不到她。
至于孝庄的反应,应该也没我们想象的那么激烈。就算儿媳妇再不令人满意,孙子也始终是亲孙子。而且老太太一般都隔辈亲,哪怕孝庄这样的狠人儿,应该也不例外。
事实上,让事情最终走向极端的,恐怕还是顺治的态度。
皇子降生之后,顺治大喜过望,因为只有男孩儿将来才有可能成为皇位继承人。在他看来,自己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把“可能”变成“现实”。
当然,这些年的境遇也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尽管自己是皇帝,但这件事不见得能做得了主。
思来想去,顺治决定采取另一种方式——既成事实。
既然确立储君需要征求孝庄,或者其他人的意见,那么干脆不图虚名,直接把皇太子的一切实际待遇都给这个孩子不就完了。
于是,顺治说干就干。
把小皇子的一切用度、礼仪都按照皇太子的规格安排上,让他没有皇储之名,却有皇储之实。
然而,顺治的小伎俩根本瞒不过孝庄。别说老谋深算的孝庄,说难听点,连傻子也瞒不过去。
就连朝鲜国王都看出来了,在给宗主的贺礼中,有意给“皇太子”备了一份。在非常注重礼制的封建时代,这很可能成为严重的外交失误。当然,朝鲜国王似乎也乐于耍这种小把戏(当年对皇太极也用过)。好在结果跟他想的也一样,顺治笑纳了。
估计顺治也没想瞒,而且明显有点操之过急了,把本该的“阴谋”做成了“阳谋”。
顺治还是太冲动,被爱、恨冲昏了头脑。既然他熟读“通鉴”,就更应该清楚,历史上因为立储的问题发生过多少血案。
可顺治无所顾忌,非要撞个头破血流。
其实,如果他心平气和地跟孝庄商量一下,说不定会有更好的结果。
按孝庄的理想,肯定希望有个流淌着“博尔济吉特”血脉的孙子来继承皇位。只可惜,她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她有无上的权力、超强的能力,但在顺治生孩子的问题上只有无能为力。没有顺治的配合,皇后也只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太后。
既然没有自己家族的血脉,其他的皇子选谁就没多大区别。如果顺治不走极端,软磨硬泡,或许这事就成了。
很可惜,历史就是历史,顺治就是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