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76,619贴子:73,655,184

回复:(长篇)【原创】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20)【爱新觉罗·福临卷】
然而,多尔衮很可能失算了,杀死硕讬或许正符合代善的心意。
如果大家还记得,当年硕讬就因为受代善的虐待,才愤然离家出走。要不是努尔哈赤明辨是非,当时代善就想借口杀死他。为此,代善不仅受了处罚,还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对自己儿子尚且如此,可见其心机多重。
很多书里都说代善为人老实巴交,我自始至终都不认同。不争皇位,不代表老实。好好活着,受人尊敬(皇太极宴会让其上坐,顺治退朝目送其先走),还掌握话语权,才是最大的野心。
郭德纲说的好,几个相声演员对着骂街,谁活到最后,谁TM就是艺术家。
代善,清初一位名副其实的“老艺术家”。
在多尔衮和代善的共同“努力”下,顺治总算暂时坐稳皇位。
只不过,他的身边多了两位摄政王。
与多尔衮同为摄政王的济尔哈朗,也相当懂事。上任伊始,他便传谕诸王及各部院大臣,今后凡事须先启奏睿亲王。
此次皇位之争,最失败的莫过于豪格,几乎没得到任何利益,竹篮打水一场空。
然而,在权力游戏中,失败者非但得不到同情,通常还会被踩上一脚。果然,事后不久,正黄旗固山额真何洛会,突然背板,状告主子豪格预谋造反。
经过议政王大臣审议,豪格被废为庶人,其他“参与谋反”的同党全部处死。
至此,影响大清命运的权力交接顺利完成。
与此同时,大明也失去了最后喘息的机会。当然,对大明来说,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50楼2019-05-28 20:53
收起回复
    (221)【爱新觉罗·福临卷】
    第二章 入关
    【内容发完又被秒删,还是老方法,V搜 历史票友 吧】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53楼2019-05-30 21:56
    收起回复
      满族宣传员又来了


      IP属地:上海354楼2019-05-31 17:11
      收起回复
        南方士绅问题的源头在朱元璋时就开始了,朱元璋虽然为了平衡搞了南北榜,但是南方人始终在成绩上优于北方,这使得历代帝师都以南方为主,而明朝帝师基本上等于内阁阁老的候补。南方士绅在政治上便不断累积优势。
        而明太祖的郭桓案尽收天下富户,其后再度产生的工商业阶级基本都是官员的家属,而这些人又以苏浙等地居多。明朝官商结合体的一个弊端就是官方垄断了几乎所有工商业,使得明朝工商业活力缺乏。直到隆庆开关允许民间资本参与外贸明朝的贸易才有了较大的起色,以后万历时期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其实正是得益于隆庆开关,以及万历荒政使得关卡渡口守备废弛带来的人口流动。
        不过看历史记录,清朝南下时南方的抵抗似乎并不怎么激烈,现在所谓的江南抵抗故事都很值得商榷。
        但说明朝在江南收不上税并不合乎逻辑,因为明朝税收的七成左右来自江南地区,真收不上税明朝早垮了。


        355楼2019-05-31 22:55
        回复
          抵抗激不激烈可以商榷,不过,大清对他们的压制确实很激烈
          正常的税收应该没问题,不过拖欠也是常有的。和平时期,问题不大,等到明末,百姓加赋和二次盘剥问题就相当突出了。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56楼2019-06-01 10:45
          收起回复




            跟据学者的研究结果,明末国库税收下降的时候只有阉党当政那几年。


            357楼2019-06-01 23:22
            回复
              (222)【爱新觉罗·福临卷】
              吴三桂的选择
              一看小标题,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接下来要说什么了。
              后来吴三桂引清兵入关,遭到后世唾弃,骂他“汉奸”、“走狗”。然而,事实上,吴三桂到底有没有降清的主观意愿,还有待商榷。我们马上还会细说。
              可像唐通、李建泰、张缙彦之类的大臣,绝对的卖主求荣。如果从这个角度讲,他们可以说“比奸还奸”,“比狗还狗”。
              那为啥吴三桂挨骂的那么多,就因为他向少数民族投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我只想说,读历史的人不该这么狭隘。我宁愿相信,因为吴三桂的知名度比较高。
              那么吴三桂开始有没有打算降清呢?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大清入关的故事。
              话说多尔衮被人捷足先登,正在犹豫该不该继续前进,却收到了吴三桂的求援信。
              原来早在三月初,吴三桂就接到命令,让他进京勤王。而且为了让他更积极,崇祯甚至还封他为平西伯。
              按理说,吴三桂应该火速驰援。可出于自身安全考虑,他没有这么做。三月十九日,他才“匆匆”赶到山海关。此时,我们知道,崇祯当天自尽了。不过,吴三桂还不知道,继续往前走。一直走到玉田(今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他才得到消息。
              此时,他有点进退两难。往前一步,是黄昏;退后一步,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人生。正在犹豫之际,他收到了李自成的劝降书信。从信中得知,他的父亲和其他家眷都已经被“保护”起来。
              大明灭亡,家人被抓,吴三桂只能面对现实,继续向京城方向前进,准备向大顺政权投降。
              因为心中有顾虑,他行军依然缓慢。于此同时,他派亲信火速回京打探。得到的回复,让他大吃一惊。他的家眷已经被赶出城外,家产全部充公,就连爱妾陈圆圆也被刘宗敏霸占(小道消息)。
              吴三桂出离愤怒,但也很无奈。毕竟老爹在人家手里,一旦跟大顺决裂,恐怕老爹性命难保。
              自古忠孝难两全。
              在忠臣和孝子之间,吴三桂毅然决然的选择了陈圆圆。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关宁军当即开拔,返回山海关,坚决表示与李自成势不两立。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58楼2019-06-02 19:56
              收起回复
                (224)【爱新觉罗·福临卷】
                决战!山海关
                对于吴三桂信中的措辞,多尔衮显然不太满意。本来大清此次进军,意欲进取中原。结果被李自成抢了先手,已经够窝火。现在居然还被邀请入关,简直莫大的讽刺。多尔衮的内心相当崩溃,不禁发出了跟陈佩斯在春晚上一样的呐喊:“我是主角啊”。如今主角变配角不说,还要给人家打下手,实在太尴尬。
                因此,多尔衮没有马上表态,想隔岸观火,坐收渔人之利。
                然而,范文程敏锐地意识到机会难得,只要能参与“演出”就好,不应该“挑角色”。
                此时的他,虽然还是大学士,但地位已经大不如前。作为皇太极的心腹重臣、坚定的“立皇子”派,不受多尔衮待见也很正常。
                即便如此,他仍然上书多尔衮,分析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我非与明朝争,实与流寇争也”。
                应该说,范文程如今的水平已经相当高,对局势的看法也相当到位。他不光提出观点,还给出了具体方案:“战必胜,攻必取,贼不如我;顺民心,招百姓,我不如贼”。若要克敌制胜,必须弥补短板,在安抚百姓方面下功夫,“严禁军卒,秋毫无犯”。扬长避短,则大业可成。
                为此,多尔衮特意咨询了与农民军斗争经验丰富的洪承畴,得到了几乎相同的答案。
                于是,多尔衮甩掉思想包袱,一面带领八旗军向山海关方向挺进,一面回复吴三桂,表示愿意出兵支援,为明帝报仇,与流贼不共戴天。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61楼2019-06-05 22:45
                收起回复
                  (225)【爱新觉罗·福临卷】
                  不过,同时多尔衮也提出,如果吴三桂愿意投降,“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可报,一则身家可保……”
                  此时的吴三桂依然不愿意投降,可惜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四月二十日,李自成兵临城下。
                  吴三桂再次致信多尔衮,语气相当急切,望其“速整虎旅,直入山海”。这也难怪,当时的形势,如果来晚了,只能替他收尸了。
                  收到来信,多尔衮也很着急。尽管他无比希望吴三桂马上投降,可内心也十分清楚,就算对方不投降,该救也得救。否则再让李自成拿下山海关,那入主中原的大业就算彻底没戏了。
                  于是,八旗军立刻开拔,日夜兼程,连续急行军二百余里,终于在二十一日黄昏抵达山海关。
                  清军急匆匆赶到,却没有马上行动,而在关外十余里处扎营,原地休整。
                  在这里,已经能听得到关内的炮声。情势如此危急,多尔衮却按兵不动,自然有他的想法。前面我们也说过,多尔衮比较善战。或许在他看来,时机尚未成熟;或许长途奔袭,太过劳顿;或许由于行军太快,辎重不对可能没有赶上。
                  反正,就不想打。
                  然而,谁也没想到,就在当晚,清军便和大顺军展开了激战。
                  这一仗,纯属意外。
                  先前投降大顺的唐通作为策应,从一片石(今辽宁省绥中县九门口)绕道出关,打算从后面包抄吴三桂。之前给明朝干活,没见他这么积极,换个“东家”,反倒来劲了。
                  可就因为他瞎积极,才使得多尔衮不得不出手了。
                  首先,此时关外的领土,已经属于大清的势力范围。对于他们的越界行为,不给予打击,显不出声威。
                  其次,如果让吴三桂知道自己见死不救,一赌气再投降了李自成,那未免有点得不偿失。
                  激战的结果:狂奔一百多公里、觉都没来得及睡的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唐通所部打回关内。
                  这场战斗的规模并不大,却拉开了史上著名的“一片石战役”的序幕。
                  清军顺势突入关内,驻扎在距离山海关不到二里的威远堡。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62楼2019-06-09 13:45
                  收起回复
                    (226)【爱新觉罗·福临卷】
                    四月二十二日,凌晨,大顺军主力对山海关发起总攻。
                    李自成在高处坐镇指挥,身边还带着朱慈烺,似乎在向其显摆,大明天下将如何落入大顺之手。
                    大将刘宗敏冲在阵前,鼓舞士气。
                    城池危在旦夕,吴三桂连发数封信求援,却没有得到答复。他已经明白,自己恐怕难逃投降的命运。大清挥师南下数百里,不可能只为了看热闹。从目前情况来看,应该是愿意帮他,可又迟迟不肯深入,其目的不用说也明白。
                    然而,此时的他,还有选择吗?
                    有人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要求别人,认为他该如何如何。
                    面朝大海,大清在左,大顺在右,吴三桂当何去何从?
                    难道反攻大清?那样的话,前面打着仗,还要担心后面被人打,难免有点菊花一紧。
                    难道投降李自成?就算还能被接纳,未来的结果也好不到哪去。
                    因为后来公认的“民族英雄”史可法,就坚决主张“南明”政权“联虏平寇”,也就是联合大清消灭李自成。换句话说,到那时,在“南明”朝廷眼里,吴三桂恐怕也难逃“败类”的恶名。
                    难道跟大清、大顺同时开战?如果真有人这样想,我倒不担心吴三桂的实力,反倒替这帮人的智商着急。
                    如此看来,从道义角度,吴三桂只剩自杀一条路可走。
                    在大义面前,慷慨赴死,当然值得敬重。
                    不过,想活下去,也应该被理解。因为后来那些有机会骂吴三桂的人,其实在这个问题上,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走投无路的吴三桂,在城头炮火掩护下,杀出一条血路,直奔多尔衮大营。
                    多尔衮热情地接待了吴三桂,并高度赞扬其忠心为国的精神。
                    吴三桂没心情客气,直接了当的说:“如果摄政王不愿伸出援手,那我也不回去了,到时候等闯贼攻破山海关再说。”
                    多尔衮也能听出气话,没有计较,安抚说:“自然愿意领军入关,与将军共创大业,到时将军可报国仇家恨,亦可裂土封王,不知意下如何?”
                    话说到这个份上,吴三桂也不再装蒜,立刻下跪请降。因为他应该早已经想明白,降清是自己现在能活下去的唯一出路。
                    按照规矩,他也剔去鬓发,正式成为大清的一份子。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63楼2019-06-10 20:07
                    收起回复
                      (227)【爱新觉罗·福临卷】
                      有了大清做后盾,吴三桂终于底气十足,又杀回山海关坐镇。
                      临行前,多尔衮一再嘱咐,让其手下士兵以白布系肩,以免和流贼弄混。
                      吴三桂自幼习武,做事比较直率,干脆下令全军剃发,以示决心。只不过,不像现在还有电动工具,当时剃头完全靠手艺。军营里哪来那么多剃头师傅,士兵们只好现学现卖,互相练手。手艺不精,进度自然跟不上。实在来不及剃头的,只能按照约定,用白布系肩。
                      有些书上说,最后连白布不够了,就用裹脚布来凑。大概有点讽刺吴三桂的意思,因为当时正在为崇祯服丧,白布应该还比较充足。
                      一座围城,城里的人忙活剃头,城外的人卖力攻城。可惜,大顺军明显攻城能力不行,废了半天劲仍毫无进展。当初他们能一路顺畅攻占京城,多半因为沿途官兵主动献城。现在遇到不主动的,还有点不太习惯。
                      “高瞻远瞩”的李自成改变策略,调动部队在关前一字排开,并留出空间,示意要与吴三桂一决雌雄。
                      同样登高望远的多尔衮,看到李自成的排兵布阵,暗自高兴。若论野战,试问天下谁能与满洲骑兵争锋。
                      于是,多尔衮传令吴三桂,将计就计,出城迎战,以吸引敌人主力。
                      对于这个任务,吴三桂执行的相当到位。刚一出击,就被大顺军主力团团围住。
                      大顺军早有准备,越围越多。
                      吴三桂几次突围,都未能得逞。
                      眼看双方激战已到白热化,多尔衮感到时机成熟,立刻下令清军全线出击。阿济格、多铎亲率两白旗骑兵,奋勇当先,杀入战场。
                      决定历史走向的“山海关大战(一片石战役)”,正式打响。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65楼2019-06-12 22:00
                      收起回复
                        (228)【爱新觉罗·福临卷】
                        大顺将士本来正在围攻吴军,结果突然变成腹背受敌。他们显然有点懵逼,没有迅速转换角色,纷纷败退。
                        此时,大顺军中一员勇将,不畏强敌,左冲右杀,带领手下精兵拼死抵抗,总算暂时稳住阵脚。
                        突然,吴军中有一人大喊:“此人便是闯贼大将刘宗敏,千万不能让他跑了。”
                        周围士兵一听刘宗敏,都像打了鸡血似的。于公,他是吴大帅的仇人;于私,抓他定有重赏。大伙放下手中的活儿,一窝蜂朝他围过来。
                        清兵虽然听不懂汉语,但也能看出意图,于是搭弓射箭,全往他身上招呼。
                        俗话说,好虎架不住群狼。
                        刘宗敏实在躲不开,身中数箭,直接被放躺。幸好他手下的亲兵,关键时刻,不抛弃,不放弃,奋力救主,才让他捡回一条命。
                        失去主将的大顺军全面崩溃,损失惨重。
                        高岗之上的李自成见此局面,正准备亲自上阵。身边有明白人赶紧提醒他,后杀进来的并非吴军,而是清军,应该赶紧逃(宜急避之)。
                        李自成一听,二话没说,带头就跑。
                        见对方崩溃,多尔衮下令乘胜追击。
                        清军也不含糊,反正骑马的不怕光脚的,一口气追出四十多里。沿途横尸遍野,血流成河,甚为惨烈。
                        多尔衮论功行赏,封吴三桂为平西W。继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之后,成为第四个封王的汉人。不仅如此,还提前许诺,将皇太极的第十四女嫁给他的儿子吴应熊,择日完婚。
                        或许有人疑惑,吴应熊娶的不是建宁公主吗?没错,她就是。金庸先生笔下的她除了名号之外,其它情节纯属虚构。
                        按现在的看法,吴三桂等于从臣子变成了儿女亲家。但在当时来讲,属于笼络人心的常用手段。
                        既然成了一家人,就不说两家话。多尔衮让他带兵南下,一鼓作气,消灭李自成。
                        当然,这也符合吴三桂的意愿,毕竟他全家三十余口还在李自成手上。


                        IP属地:辽宁370楼2019-06-14 22:31
                        收起回复
                          (229)【爱新觉罗·福临卷】
                          进京称帝
                          四月二十三日,吴三桂“率领”多铎、阿济格等人,先行追击李自成。
                          出师之前,根据范文程的建议,多尔衮与诸将约法:此番南下,勿杀无辜、掠财物、焚庐舍,不如约者罪之。
                          同一天,李自成逃到永平(今河北省卢龙县),恼羞成怒,将吴襄斩首示众。
                          顶着国仇家恨,吴三桂一路狂追李自成,逐渐逼近京城。在此期间,他和刘宗敏所部又大战一场。结果,刘宗敏再次重伤。
                          眼看大势已去,李自成突然想起忘了一件大事。进京以后光忙活抢钱,钱没抢完又去打仗,结果到现在还没有登基。从某种意义上讲,没在京城登基,就不算真正皇帝。
                          他不甘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只混个“到此一游”。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举行登基仪式,同时封赏功臣。当然,此时任何的爵位恐怕都只是“空头支票”。
                          当天夜里,李自成下令火烧皇宫以及九门城楼。到别人家里抢完东西,然后一把火烧毁宫殿。做这种事,属实有点不地道。能跟他“媲美”的,前有项羽,后有八国联军。
                          次日凌晨,李自成便仓惶逃离京城。从乘兴而来,到败兴而归,前后不过四十天。
                          有吴三桂打着“复君父之仇”的旗号在前面开道,多尔衮率领清军主力一路势如破竹。
                          途中他们四处张贴安民告示,表示此次为讨贼而来,绝不骚扰百姓。事实上,他们确实也能说到做到。因为之前多尔衮已经三令五申,士兵大多不敢违抗。
                          很多时候,清军甚至都不入城,而在城外扎营。相比之前的大顺军,简直天壤之别。
                          城中百姓,尤其当地士绅,十分欢欣鼓舞,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五月初二,多尔衮抵达北京。
                          此前,吴三桂希望一同进京,并拥立前明太子继位。
                          这个时候还有这种想法,有点想多了。
                          多尔衮当场拒绝,并严令禁止其在京城停留,继续追击李自成。
                          大明的官员预备好车驾、仪仗,打算迎接太子,以及护驾的吴三桂,结果发现来的只有大清的军队。
                          这帮人在官场混迹多年,见过世面,转变也快。短暂的诧异之后,他们仍然热情地将多尔衮迎回宫内。
                          那场面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多尔衮在武英殿升堂议事,接受台下百官跪拜,现场三呼万岁。
                          关于多尔衮到底有没有篡位的想法,历史上存在争议。但我想,至少此时此刻,作为正常人应该对皇位有所向往。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371楼2019-06-17 21:28
                          收起回复
                            (230)【爱新觉罗·福临卷】
                            此时的京城,一片破败,不光民不L生,官更不聊生。
                            初来乍到,百废待兴,不过,按照范文程、洪承畴等人的建议,多尔衮最先只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替崇祯皇帝发丧。
                            要知道,当时的士大夫们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视君王如父母。如今“父母”去世了,可后世却一直没人料理。没想到多尔衮肯出面解决,自然受到大家拥护。尽管这显得有点虚情假意,也总比没人管强。
                            第二件,更实际,直接涉及到个人利益。
                            多尔衮代表朝廷宣布:前朝宗室如果愿意归顺的,可以保留原来的爵位;京官愿意投降,原职录用;地方官投诚,官升一级。
                            从这两件事,足以说明,范文程他们的水平已经提高了太多,能够在纷繁复杂中抓住重点。一手抓精神,一手抓实惠,使得大明的官员短时间投入大清的怀抱。
                            除此之外,还有一项看似简单的政策,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停止剃发。
                            前面也说过,出于某种政治目的,大清一直坚持让归降的汉人剃发。对此,大明的官员和百姓抵触情绪比较大。
                            可今时不同往日,刚进前朝首都,立足未稳,如果强剃,恐怕会引起激烈的冲突。因此,多尔衮决定先缓一缓。按他的原话叫作,各随其便。说白了,愿意剃更好,不愿意拉倒,反正不强求。
                            相比之下,这项政令似乎更受欢迎。
                            在发型的问题上,中原的士大夫们绝对的一根筋。让他们剃头,比要命都难。
                            头可断,发型不能乱;血可流,坚决不剃头。
                            其实,任何事都可以被时间冲淡。比如放在今天,别说扎个辫子,一脑袋小辫儿的,都大有人在。
                            不管怎么说,可以不剃发,在很大程度上让前朝的官员放下了包袱。
                            经过一系列的措施,京畿顺天府一带暂获稳定。对于下一步统一全国,多尔衮也信心十足。


                            IP属地:辽宁372楼2019-06-19 21:5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