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爱新觉罗·福临卷】
第三卷 爱新觉罗•福临卷
第一章 意外的皇位
三股势力
前面已经透露过,就不卖关子了。直接介绍我们本卷的主角,皇太极的第九子,爱新觉罗•福临。
跟大多数帝王一样,他降生的时候,也有祥瑞。
据说庄妃怀孕的时候,就周身红光。等到生福临的当晚,整个宫殿都被红光照耀,几日不散。皇太极得知此事,认为是子孙有福的征兆。
虽然福临生的很吉祥,但前面我们也说过,皇太极并没想过把皇位传给他,而是想给他的八哥,海兰珠的儿子。可惜没能给成,因为他八哥不幸夭折了。
即便如此,他也并非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而他之所以能当皇帝,恰恰因为他根本不够资格。
这话听起来有点蒙圈,不要紧,听我慢慢道来。
话说皇太极突然驾崩,给大家造成很多困扰。别的倒还好说,关键没有指定继承人。国不可一日无君,谁来当皇帝,便成为头等大事。
说来也巧,跟当年皇太极争汗位时的局面差不多,此时最有资格争夺皇位的,也有三股势力。
第一股,我们熟悉的老牌劲旅,代善及其家族。
如今,努尔哈赤时期所谓的“四大贝勒”,只有代善还健在。虽然受到皇太极的打压,他早已退居幕后,但仍然牢牢地控制着正红、镶红两旗。
年过六旬的他,子孙满堂。儿子之中,岳托、萨哈廉已经去世,但硕托、瓦克达、满达海等都能独当一面。包括孙子辈的阿达礼、罗洛浑等,也已成长为优秀的将领。
以皇太极的脾气,说如果能收拾他,早就收拾了。对阿敏和莽古尔泰都没客气,为啥单单留着代善。除了他为人低调,我觉得,关键还在于实力。
论实力,代善肯定没问题,可有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他本人不想干。这倒也不奇怪,如果他想干的话,上一次就能干,还用等到今天。
事实上,真正有心争夺皇位的,是另外两股。
第二股,多尔衮及其家族。
在皇太极执政期间,多尔衮善于揣摩圣意,而且骁勇善战。无论削弱其他三大贝勒的政治战场,还是征抚大明、蒙古、朝鲜的军事战场,都立下汗马功劳。也正因为皇太极的器重,他的地位迅速提升,在诸王中仅次于代善(表面上)。后期皇太极身体不适,无法亲理朝政时,就令他和济尔哈朗代为处理,称为辅政。
多尔衮没有儿子,但有兄弟。他们同母三兄弟,目前都已封王。我们都知道,多尔衮本人为和硕睿亲王、阿济格为多罗英郡王、多铎为和硕豫亲王。
两个亲王兄弟,还有背后正白、镶白两旗支持,再加上本人的影响力。应该说,多尔衮也是皇位的有力的竞争者之一。
第三股,豪格及两黄旗大臣。
作为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从小在战火中成长。那些年,皇太极还不认识海兰珠,更没有八阿哥。豪格一直被重点培养,先后跟随代善、阿敏、阿济格,济尔哈朗,多尔衮等大清最优秀的将领,不断历练。别看目前只有三十五岁,说他久经沙场,一点不为过。
豪格不仅年纪轻轻就被封为和硕肃亲王,还独掌一旗。如果大家还记得,当年皇太极收拾了莽古尔泰之后,还收编了他的正蓝旗。名义上正蓝旗由皇太极亲领,实际上所有牛录都给了豪格。
如果换作在大明,他继承皇位,可以说顺理成章,因为他不仅是长子,还是嫡长子。按中原王朝“立嫡以长不以贤”的规矩,他可谓不二人选。可惜大清这边没有硬性的规定,想当皇帝,还得自己争取。
好在经过皇太极多年的努力,皇权至高无上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皇帝”跟原来的推举产生的“大汗”不一样,应该要传宗接代才对。
至少两黄旗的大臣们是这样认为的。
当然,两黄旗的大臣们支持豪格,除了忠诚,也有私心。因为其他有资格继承的人,也都掌管各自的旗。不管谁当了皇帝,势必都会照顾本旗的利益,从而影响两黄旗的地位。
在这里,要多啰嗦两句。
八旗各自独立,互不统辖,地位却并不平等。在努尔哈赤建旗之初,也许还差不多。到了皇太极的时候,已然发生变化。皇太极亲领的三旗:正黄、镶黄、正蓝旗,称为“上三旗”。其他的称为“下五旗”,归亲王、贝勒等管辖。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事实上“上三旗”的地位明显要高于“下五旗”。尤其入关以后,内廷侍卫只能出自“上三旗”。
为保住自身“高贵”的地位,两黄旗大臣积极行动起来。以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为代表的重臣,开始私底下搞串联。
在行动之前,他们先去拜见了豪格,了解一下主子的态度。别回头“剃头挑子一头热”,主子不想干,白忙活一场。当然,担心是多余的,豪格肯定想干。于是,大家一致决定,拥立豪格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