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爱新觉罗·福临卷】
最后,我们来简单讨论一下,多尔衮到底有没有罪。
这个问题,得一分为二的看。
对于顺治来讲,多尔衮肯定有罪,因为要抢他的皇位。
这又回到另一个问题,多尔衮到底想不想当皇帝。前面也大概提过,我的观点是,他一直有这种想法,而且随着权力的膨胀,欲望也越来越明显。
有人把多尔衮比作周公,认为他只想辅佐顺治,并没有称帝的打算。
我觉得,从他的行为轨迹来看,他不像周公,更像曹操。
当然,也许有人仍然坚持认定他不想篡位,理由是多尔衮到死也没称帝。
这种理由也有一定道理,但也不怎么充分,因为当皇帝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比如前面【引文】中说过的也先,那么有实力,也只不过封自己为瓦剌的太师。再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为什么诸侯都快没了,天子还在?
难道他们不想当皇帝(大汗)?当然想。
可惜他们缺乏当皇帝的正当性、合法性、正统性……总而言之,就如孔子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因此,正常情况下,很少有人会硬抢。
要想名正言顺,也并非没有办法,只要天子自愿把皇位让出来即可,还有个专有名词,叫做“禅让”。可天子又不傻,哪有心甘情愿让位的,大多数情况都是迫于无奈。
其实,如果时机成熟,多尔衮很有可能也会逼顺治“禅让”。只可惜,他没等到那一天。
也许多尔衮最大的悲哀,或者说幸运,在于死的太早。因为这样一来,很多事情,就说不清楚了。
我觉得,白居易有两句诗,写得特别到位: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周公,我们都知道,姓姬,名旦,周文王(谥号,下同)之子、武王之弟。在武王去世之后,他一心辅佐年幼的成王,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佳话。【周公正吃饭,一听有贤士来访,立刻把口中的饭吐回碗里,去接待客人。忙的时候,一天要反复好几次。】
可在他归辅政的过程中,他的兄弟却散布流言说:“主少国危,天下将倾。”
虽然他收拾了那些造谣者,但影响始终未消除。直到他最后归政于成王,谣言才不攻自破。
王莽,出生在一个权倾朝野的大家族,但他本人却勤俭朴素、谦虚谨慎、礼贤下士……总而言之,在当时来讲,绝对堪称全国道德模范。甚至有人认为,他的德行可以比肩孔子那样的先贤,成为儒家新时代的圣贤。
还有,他的叔叔请求为他封侯,深怕皇帝不同意,居然要把自己的封地让出来给他。
然而,就这么个“圣人”却篡了孺子婴(西汉最后一个皇帝)的位,改创新朝。
正因为如此,白居易才感慨道,假如两个人提前身死,那么,谁好谁坏,世人能分得清楚吗?
至于多尔衮到底怎么想的,只有他自己知道。我们只能根据他的行为,判断他可能要当皇帝。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顺治信了,所以给他定了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