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76,619贴子:73,655,184

回复:(长篇)【原创】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68楼2020-02-06 08:57
回复
    (275)【爱新觉罗·福临卷】
    由于内讧,李定国的反击暂时告一段落。然而,作为目前唯一合法政府的领导人,顺治不能停下来。无论如何,他也要再选任一个统帅,去推进全国统一。
    不过,眼前有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到底该选谁呢?
    跟尼堪同级别的,还有“理政三王”的另外两位,博洛和满达海,又或者更高级的济尔哈朗?
    其实,如果只论带兵打仗,他们都没啥问题,但问题是,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折在战场上。尤其济尔哈朗,目前在诸王中地位最高,但年事也高。万一再被李定国干掉,那大清的脸就算丢尽了。到时候,顺治恐怕只剩两种选择,要么御驾亲征,要么干脆上吊去见努尔哈赤。
    正在为难之际,一个刚恢复地位的汉人,提醒顺治应该赶快启用另一个汉人。
    第一个提到的汉人,是我们的老朋友范文程。
    作为皇太极的心腹之臣,在多尔衮专政时期,政治上受到冷落,也很正常。再加上跟多铎的矛盾(夺妻事件),让他不得不主动退出权力中心。
    没想到,清算多尔衮的时候,居然有人把他的名字也给写上。罪名是,谄媚睿王,擅改“太宗实录”。
    看过名单之后,顺治当场就笑了。范文程跟自己老爹什么关系,他比一般人更清楚。如果范文程算谄媚睿王,那满朝文武几乎都可以拉出去砍了。
    不过,顺治仍然同意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决定,予以革职留任。因为删改“实录”的过错,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当然,革职不等于处分,而代表一种姿态。用顺治的话来说:以前的账一笔勾销,以后还要尽心效忠。
    范文程没有忘记皇太极的知遇之恩,也尽力辅佐顺治。而他提出启用的汉人,更是我们的老熟人,洪承畴同志。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69楼2020-02-06 11:36
    收起回复
      催更


      473楼2020-02-17 19:19
      收起回复
        四层楼去哪了?只是我看不到吗


        474楼2020-02-17 19:20
        收起回复
          (276)【爱新觉罗·福临卷】
          可能有人奇怪,自打入关以来,洪承畴一直受重用,何谈启用呢?
          原来,此时的洪承畴,正处于半休息状态,不仅因为党争的问题,还因为他的母亲去世了。
          现在人的礼仪观念不强,父母去世,办个葬礼就算完事。古人对此比较重视,除了举行隆重的葬礼之外,还要在家守孝三年(二十七个月)。守孝期间,不可以婚嫁、赶考、当官,更不可以搞娱乐活动,理论上甚至夫妻不可以同房。当然,我估计仅限于理论上。这种形式,称为“守制”。
          对于这种形式,官员们可能不太欢迎,尤其高级干部。因为根据规定,现任官必须马上离职,回家守制。虽说完事以后还可以官复原职,可官场瞬息万变,三天以后的事都不好说,更何况三年。
          既然官员不愿意离开,那不回去尽孝道不行吗?
          绝对不行。
          如果那样的话,就会被大家认为不孝。在古代,一旦被打上“不孝”的标签,比现在上失信黑名单还严重,别说做官,基本上干啥都寸步难行。
          当然,也有一种例外情况,可以不用回家,就是HD不让走。
          天大地大,HD最大。如果HD认为朝廷离不开谁,谁就可以留下,而且不会受到太多谴责。就算有人不识相,上书批评,HD也会替他出头摆平。
          洪承畴就碰到了这样的情况。
          顺治下旨,令其“私居持服,照常入值”。意思就是说,在自己的住处该服丧服丧,该干活的时候还得来。
          对此,洪承畴并不怎么高兴。因为跟上面说的官员不一样,他真想回家。虽说身在两个王朝都能做到一品大员,但无奈到哪都打仗。之前帮着大明抵抗大清,现在帮着大清消灭“帮着大明抵抗大清”的人。等于说,他把矛头指向了原来的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讲,也算为大清两肋插刀。
          经历这么多,他确实也感到很疲惫,再怎么说也六十有一,岁月不饶人。
          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五月,时任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的洪承畴,再度被委以重任,加太保兼太子太师衔,任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军务兼理粮饷。顺治明确指示,其他部门(吏部、兵部、户部)必须全力配合,不得掣肘;抚镇以下咸听节制,攻守便宜行事。说直白一点,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是打是逃,悉听尊便。
          临出发前,顺治亲自设宴为其送行,跟尼堪一样,也送了御服、佩刀、鞍马等物。
          也不知道当时顺治心里有没有犯嘀咕,这一举动似乎有点不吉利。不过也没办法,该送也得送,表面上满汉一家,不能厚此薄彼。
          还好洪承畴没有含糊,带着顺治的期望和嘱托,踏上征途。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75楼2020-02-17 20:21
          收起回复
            (278)【爱新觉罗·福临卷】
            十八先生之狱
            话说孙可望主动攻击李定国,见其不断退让,自信心可能有点爆棚。李定国的顾全大局,在他看来,就是对自己的畏惧。进而他认为,按照战斗力来排行,李定国大于清军,自己大于李定国,由此可证,自己远大于清军。
            于是,孙可望居然跑出去跟清军干了两场,结果均以失败告终。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反而觉得失败的原因是政令没有得到有效执行。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主要因为自己不是皇帝。
            简直神逻辑,不得不佩服孙可望的心态。
            不过,这倒也不奇怪。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其实有误区,只能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事物。我们眼中的世界可能不是真实的世界,而只是我们自己心目中的世界。
            由此看来,孙可望应该打心眼里想当皇帝。
            在愿望的驱动下,他开始加紧操作。首先,建造秦王府,一切配置比照皇宫,甚至连太庙都有。接下来,他命令各省(只有三省)文武官员,必须来秦王府朝见。
            这样一来,可谓孙可望之心,路人皆知。
            永历也不傻,自然心中有数。可惜,他无力反抗,只能默默承受。
            中国有句俗话,HD不急太监急。
            比喻当事人对自己的事都不是很着急地去处理,而周围的人却在一旁着急,为其想办法出主意。也不难看出,这句话略带有调侃或贬低的意味。
            不过,这话用在司礼监太监张福禄身上,倒十分贴切。当然,也没有讽刺的意思,因为他确实一心为主。眼看主子任人欺凌,他实在难以忍受,便找到当时的大学士吴贞毓商量对策。
            包括他俩在内的十几个人一合计,要想除掉孙可望,还得指望李定国。
            于是,他们私下草拟诏书,以永历的名义,召李定国来龙安府勤王。
            李定国接到诏书,当即表示:“一定会忠君报国,不负皇恩,但需要陛下耐心等待,收复粤东之后,便会前往迎驾。”
            要说李定国的行为,倒也值得肯定。不过,有一点让人很难理解,作为一个农民起义军出身的将领,他的“忠君”思想是从何时开始的呢?难道他骨子里也和宋江一样,造反就为了招安。
            不管怎么样,对永历来说,总算个好消息。
            然而,收复广东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留给“永历守护团”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77楼2020-02-17 20:33
            收起回复
              dd,加油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78楼2020-02-17 21:20
              回复
                借楼推书,架空类《这个历史不一般》:男主“婚穿”芙蓉帐……创新“召唤文”,以秦汉为背景,有三国和隋唐等历史名臣和猛将。


                来自手机贴吧481楼2020-02-27 17:01
                回复
                  经验加3


                  来自Android客户端483楼2020-02-29 00:58
                  回复
                    (281)【爱新觉罗·福临卷】
                    其实,肇庆之战,耿继茂能够战胜李定国取得胜利,也很正常。抛去“大势所趋”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讲,他本身的实力也不俗。在他背后,有更为强大的尚可喜撑腰;而前面冲锋陷阵的,还有吴六奇那样有能力的总兵。
                    很多人听过吴六奇的名号,大概因为金庸的小说《鹿鼎记》。在其中,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天地会洪顺堂的红旗香主。天地会是干嘛的,想必不用说,大家也很清楚。在金庸笔下,吴六奇是打入清廷内部的卧底,有着“反清复明”思想的义士。
                    然而,现实中,根本就子虚乌有。
                    之所以金庸要那么写,完全出于个人的主观意愿。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其实金庸先生的很多作品里面都有“反清复明”的情结。
                    大概因为金庸的祖辈遭到过清廷的迫害,所以他可能对大清充满仇恨。关于这段故事,我们后面可能还会提到。
                    金庸本人并不姓金,这应该也是众所周知的,没人感到稀奇吧。金庸只是笔名,而他的真名叫查(zha)良镛。他出生于浙江省海宁一个“文宦世家”,称为海宁查氏。他有个先祖叫查继佐,据说是吴六奇的参军介绍人。
                    为保证查家的正面形象给观众,吴六奇必须是正面人物。因此,金庸大笔一挥,他成了反清斗士。
                    现实中,这位“反清斗士”却为大清的统一事业而奋斗,身先士卒,逼退了李定国。
                    得知李定国战败的消息,洪承畴第一时间派人表示慰问。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主要想表达:大清的门随时敞开,欢迎来降。
                    李定国再次拒绝“好意”,对其置之不理。
                    除了洪承畴之外,还有一个人也很关心李定国,不用我说,大家也能想到,就是孙可望。同年,他派冯双礼偷袭柳州,想来个釜底抽薪,将李定国置于死地。
                    好在李定国警惕性比较高,对其“落井下石”的行径早有预防,提前设下埋伏。经过一番较量,他生擒了冯双礼,后又将其劝降,挖了孙可望的墙角。
                    孙可望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双礼”又折兵。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84楼2020-03-03 12:01
                    收起回复
                      楼主加油💪


                      来自iPhone客户端485楼2020-03-03 16:39
                      收起回复
                        理想很大,现实很骨感!!


                        IP属地:河南来自手机贴吧486楼2020-03-05 23:25
                        收起回复
                          (282)【爱新觉罗·福临卷】
                          尽管形势已经不怎么乐观,但李定国并不打算放弃,依然想夺取广东。不过,鉴于上一次失利,深感自己兵力不足,他决定寻找同盟。
                          思来想去,他又想到了盘踞在福建沿海的郑成功。
                          此前,郑成功已经接受永历的封赏,成为延平郡王,理论上算自己人。
                          为什么要说“又”呢?因为他曾经试图联系过郑成功,结果没能成功。
                          要知道,当时的通讯方式主要靠写信,不像现在的微信,按住说话就能发过去,真的要白纸黑字的写,还要有人来回送。
                          那时的广西、广东、福建基本都属于偏远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即便在和平时期,送信都很困难,何况还在打仗。当时郑成功正在跟清廷平南将军、八旗汉军固山额真金砺作战,自己也一脑门子官司。
                          虽然之前没能成功,但李定国依然坚持再次联系。因为放眼天下,似乎已经也找不到什么像样的战友。
                          还好,这次成功了。
                          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三月,李定国率军再进广东,连破廉州(今广东省合浦县)、雷州(今广东省省海康县),并占领罗定、新兴、石成等县城。五月,进攻高州(今广东省高州市),清守将开城投降。六月,再攻梧州,虽然没有攻克,但引发了广东、广西各地方武装的群起响应。
                          形势再次向有利的方向发展,李定国打算直取广州,与尚可喜、耿继茂决战。
                          如此决定看似冒险,其实也不无道理。
                          随着清军的逐步深入,身为地方割据势力,他们的地盘和资源已经越来越少。与其在慢慢的消耗中灭亡,不如一战定乾坤。
                          史书或者小说上经常有一句话,欲取__,必先取__。由于自西南而来,对李定国而言,这道填空题的答案应该写作,欲取广州,必先取新会(今广东省江门市)。
                          按照与郑成功的约定,双方大概在十月底会师广州。一个自西南,一个自东南,正好形成两面夹击。
                          十月中旬,李定国率先向新会发起进攻,号称二十万大军。如此兴师动众,效果却不怎么理想,初期几轮潮水般的攻击都被打回来。连续攻了将近一个月,仍然没有攻克城池。大概因为期间取得了局部的小胜,又或者对郑成功充满期待,李定国没有吸取上次的教训,再一次打算长期驻扎,在城外修筑堡垒。
                          这一次,他倒没有等来耿继茂,却等来了瘟疫。
                          可能因为战场上死的人比较多,有没有及时处理,又经过个把月的腐化,出现瘟疫倒也正常。
                          于是,在战役还没有正式打响之前,李定国不可避免的先要战疫。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87楼2020-03-06 10:55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488楼2020-03-10 22:15
                            回复
                              (283)【爱新觉罗·福临卷】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在战争中,如果形势明显不利,暂时退却也不失为上好的策略。
                              按理说,这句口头禅在明末应该已经很流行,李定国肯定听过。
                              然而,他不愿意,也不甘心就此放弃。
                              他更愿意相信,坚持就是胜利。尽管这种“鸡汤”理论,他可能没有听过。
                              由于他的坚持不懈,终于等来了期待的对手,尚可喜和耿继茂。
                              不过,他只猜到了开头,却没想到结局。两人没有七彩祥云,却带来了十万八旗大军。
                              在清军铁骑的冲击下,李定国已经遭遇瘟疫打击的部队再次受到重创,毫无还手之力,全线溃退。
                              然而,尚、耿二人并没有见好就收,继续一路穷追猛打。
                              李定国主力损失殆尽,只好连夜撤回南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费了半天劲才占领的广东局部地区,全部失陷。
                              对于这次失利,后代评论者认为还有个客观原因,郑成功没有及时赶到。
                              那么,已经定好的事,延平王同志为啥没来?种种迹象表明,他当时正在跟清廷谈判。谈判期间,如果出兵,就会显得没诚意,所以他故意延误了时间。
                              很有可能,洪承畴早发现两方有联合的迹象,为避免友军双线作战,才建议朝廷跟郑成功谈判。因为从时间上来看,击败李定国之后不久,谈判就破裂了,明显也有故意拖延的意图。
                              大清能夺取天下,原因有很多。将领靠谱,肯定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反观前明这边,坑队友的情况太多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怪郑成功,毕竟老爹在人家手里,不谈害怕撕票。事后他可能也觉得憋屈,便主动出兵漳州(今福建省漳州市),逼得守将投降,又收复了一些地方,多少挽回一点局面。只不过,对大局来讲,已经于事无补。
                              不管怎样,从顺治的角度来看,广东得以全境解放,结果非常满意。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489楼2020-03-13 10:5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