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76,619贴子:73,655,184

回复:(长篇)【原创】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64)【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在山坡上等候多时的皇太极接到回报,前方有一队人马正在靠近,心情不免有些激动。不过,当他得知对方挂满“赵”字的大旗,而且人数不多时,顿时惊恐万状。他回头看了一眼身边的范文程,结果看到了同样惊恐的眼神。
于是,皇太极的惊恐X2。
之所以惊恐,并不是害怕赵率教,反而是他手下那区区四千多人。因为皇太极已经想明白此次奇袭计划中那个致命的漏洞——袁崇焕的选择。
在范文程的计划中,一旦得知八旗军进攻龙井关,袁崇焕必定回救。即便本人不来,也会派出关宁主力。而他们正好半路设伏,扬长避短,在野战中将其消灭。既能一路杀向京城,又能半路消灭关宁军,一举两得。
然而,还有一种可能,袁崇焕根本不回救,反而趁机攻打沈阳,抄他们的老窝。
这个致命的漏洞,其实皇太极早就想到了。自己劳师袭远,前途未卜,一旦再让人抄了后路,到时进退两难,十分凶险。只不过范文程没说,他也没问,作为帝王,他甘愿冒点风险。
他之所以安排阿敏留守,可能也正因为此。万一真的丢了沈阳,到时还可以让阿敏背个黑锅。
其实不光皇太极想到了,老谋深算的代善也想到了,但又不方便公开反对。于是在大军抵达龙井关之前,他带着莽古尔泰,私下找到皇太极,表明了这种担心,而且强烈要求退兵。
皇太极对此心知肚明,可对于这么打脸的建议,当然不能同意,结果闹的不欢而散。
不过,皇太极终归不放心,便特意侧面征询了一下其他贝勒的意见。没想到以多尔衮为首的众小贝勒们表示坚决拥护领导中央,才使他放心大胆地往前走。
如今,最担心的情况出现了,袁崇焕没来,而且只派了这么点儿人。主力干嘛去了?着实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关键从范文程的表情看来,他也早就知道会有这种情况,而且一旦出现,后果很严重。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君臣二人只能心照不宣。
皇太极问:“现在怎么办?”
范文程叹口气说:“先打了再说吧。”
一声令下,八旗军从四面杀出,将明军团团围住。
范文程策马扬鞭,亲自冲锋陷阵。估计他现在也想好好表现,万一将来有啥变故,也好将功补过。
女真骑兵的战斗力绝对不是吹的,而且人数在那摆着呢,几轮冲杀下来,打得明军全线崩溃,横尸遍野。
眼看突围无望,赵率教便集结身边的士兵,孤注一掷,冲向最后的目标——皇太极。
有些人很快发现赵率教的企图,比如阿济格,但在乱军之中,很难回救。
居高临下的皇太极自然也看的清楚,但他并不惊慌,当即下令身边的侍卫长带兵迎击。
这个侍卫长名叫瓜尔佳·鳌拜,现在是个“群演”,将来会成长为“反派”。瓜尔佳是他的姓氏,如果大家还记得,前面也有个同样姓氏的人,就是“五大臣”之一的费英东。
没错,他们的确有亲戚,叔侄关系。
一提到鳌拜,应该都不陌生,清宫戏的常客,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他是“勇士”不假,后来皇太极封的,满语称“巴图鲁”,但这“第一”从何说起,我也没查到。
据说他叔费英东也是“第一勇士”。或许所谓的“第一勇士”也只是个称号而已,比“勇士”更猛的,就是“第一勇士”,并没有特指,也没有排名的意思。
不过这不重要,反正现在他只亮一小相儿,根本没有太多表现的机会。因为女真人擅长骑射,一轮弓箭招呼,赵率教就被射死了。主将一死,明军彻底丧失斗志,几乎全军覆没。
当从俘虏的口中得知,袁崇焕根本没有进攻沈阳,而是直接退回关内,皇太极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65楼2019-02-20 22:16
收起回复
    (165)【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既然知道袁崇焕没去沈阳,那么接下来的事就简单了。八旗军先攻陷已经包围数天的遵化,然后,一面在遵化城中休整,一面派人继续打探袁崇焕的动向。
    得知袁已经向蓟州方向移动,皇太极下令八旗军立即进发,前往“迎接”。
    也许因为当年戚继光把蓟州守得太好了,蒙古人不怎么敢来,结果导致如今“塞垣颓落,军伍废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皇太极一路上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轻松深入腹地。
    其实皇太极特别希望遇到袁崇焕,真刀真枪干一仗。可接下来的事情,让他难以理解。根据情报,袁崇焕的关宁主力就在附近,却偏偏不来开战。这叫什么事儿?总不能自己去找他吧,到底谁防谁啊?
    范文程告诉皇太极:“不等他,咱走!”
    十一月十四日,皇太极离开蓟州,直奔京城。连续攻克三河、香河,基本占领通州。
    通州,大致就是现在的北京市通州区。如果按照今天的行政划分,皇太极已经算进京了。
    然而,袁崇焕这几天的表现,不仅皇太极不理解,至今也没有几个人能完全理解。争议不断,俨然成为一个历史谜团。
    因为袁崇焕这几天啥也没干,就跟着皇太极跑。皇太极走到哪,他就跟到哪。最后,袁崇焕跑过头了,居然跑到了皇太极前面,先来到京城外。
    随后,皇太极也赶到。
    只不过京城比较大,他们离的比较远,又没碰上。
    这就尴尬了,在京城的百姓中流传,袁崇焕已经叛变,是他把敌人引到这儿来的。
    可悲的是,直到现在还有人这么想。
    我认为,纯属谣言,袁崇焕应该没有叛变。
    证人:皇太极。
    证言:废话,如果他叛变了,我还用兜这么大圈子?
    那么,袁督师到底想干啥?
    对不起,我也不知道。
    我看过一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却不见得接近袁崇焕的真实意图。
    个人认为最合理的解释是,怯战。通俗点说就是,不敢打。
    当然,很多人会嗤之以鼻,觉得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没关系,不争论。
    在这里,只想分享一下我的理由:
    我这人很少玩游戏,目前只玩过一款手游,“皇室战争”。它是一款卡牌对战游戏。每张卡牌有不同的技能属性,可能克制别的牌,也会被别的牌克制。我要从众多卡牌中,选出八张为一组,和别人对战。在规定时间内,先推掉对方三个塔者胜。当然,为了方便用户,官方允许用户选择五组卡牌备用,选择其中一组出战。
    我有一组自认为最优的卡组,其它四组用来测试。可有时候,我会忘记换卡组,派测试组正式出战。每当这个时候,我就非常灰心,还没打,就认为自己肯定会输。
    废了这么多话,不知道能不能表达清楚,我觉得袁崇焕可能遇到了跟我一样的问题。他的最优“卡组”包括坚固的城池、红夷大炮、关宁铁骑等等。可如今,他几乎一样没有。
    因此,袁崇焕认定,一旦遭遇,肯定干不过皇太极。
    明知打不过,可也不能撤退,只好跟着。
    对此,连老领导孙承宗都看不下去了,多次写信劝他,不管胜负如何,先干一场再说,上对得起皇恩,下对得起百姓。言下之意,就算怕输也得上,否则让皇上和百姓怎么想。
    很可惜,袁崇焕没往心里去。估计他此时已经有了自己打算,效仿当年的于谦,来一场轰轰烈烈的京城保卫战。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66楼2019-02-21 22:16
    收起回复
      (167)【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与此同时,广渠门这边也展开了激战。
      莽古尔泰他们刚到这里的时候,见到袁崇焕兵马整齐地列于城外,心里还暗自嘀咕:这回蛮子挺猛,居然不跑了,敢正面交锋。
      其实他们不了解,袁崇焕跟满桂一样,并非不想进城,而是根本不让进。因为大明朝廷有规定,边臣不能随便带兵入京城。
      也不知道袁督师是想多了,还是忽略略了,反正跟于老师“同台”的愿望就此落空。
      退无可退,只好应战,他下令祖大寿、王承胤分列两侧,形成三角防守阵型。
      强中自有强中手。
      大金这边直接派出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豪格四路先锋,发起冲击。
      虽说德胜门是主战场,但广渠门明显打的更加惨烈。
      大明的主将袁崇焕由于目标过于明显,被射成了“刺猬”,两肋插满箭。要不是因为铠甲太厚(重甲难透),估计早就玩完了。
      这边阿济格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不仅战马被射死,连人也身负重伤。
      除了阿济格,蒙古一些王公贝勒也都各有负伤。
      将领尚且如此,士兵伤亡更加惨重。
      皇太极看两路都占不到啥便宜,便下令暂时撤退,移师南海子(今北京亦庄-黄村部分地区)。
      退军之后,他向大明朝廷提出议和。
      结果可想而知,不可能有结果。
      对于崇祯来说,身为大明天子,跟外夷议和,成何体统。不仅不和,还发布诏令,督促各地军马进京勤王。
      诏书中,措辞相当严厉,告诫接到命令的部队,如有敢逗留不前,置若罔闻者,有国法在。
      不严厉也不行,再不用国法,弄不好国家就不在了。
      期间,崇祯再次召见了袁崇焕,地点还在平台。
      “五年平辽”的誓言,仿佛就在昨天。袁崇焕显然有点不好意思,甚至没穿官服。
      崇祯倒也没有责怪他,毕竟事已至此,说多了都是眼泪。
      满桂比较奇怪,解开衣服给崇祯看伤。
      崇祯看了一眼满桂,又看了一眼袁崇焕。
      袁崇焕看了崇祯,又看了一眼满桂,心想:what are you doing?
      虽然不明白满桂什么意思,但看到满桂让他突然想起一件事。
      于是,袁崇焕说了一句此时最不该说的话:“我要进城。”
      崇祯回答干脆利落:“不行!”
      有些书上说,就因为这句话,崇祯开始对袁崇焕有所怀疑。
      那倒不至于,崇祯应该没那么脆弱,要怀疑也早就怀疑了。
      经过数日观察,皇太极知道对方没有议和的意思,而且京城附近集结的军队似乎越来越多。等下去也不是办法,既然不能和,那就接着打。
      十一月二十七日,再战,地点左安门。
      关于这一仗,按照当时明、清官方的说法,互有杀伤。而后来的《清史稿》却说,压根儿没打。因为皇太极巡视了一圈,回来对大伙说:“路隘且险,若我伤士卒,虽得百城不足多也。”
      一个说平手,一个说没有,不管哪个可信,不重要,反正对大清来说,肯定没胜。
      在此之后,皇太极下令继续向南撤退,一口气退了三十余里。然而,名为撤退,实为转进。十二月初一,八旗军攻克良乡(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
      朝廷再次震动。
      同一天,崇祯又一次召见袁崇焕,并下令锦衣卫当场将其逮捕。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68楼2019-02-25 18:23
      收起回复
        (168)【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传说中的“反间计”
        一提到“反间计”,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下面要说什么了吧。关于袁崇焕被捕的原因,有好几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认为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这种说法流传比较广,甚至被正史所采纳。
        至于真假,暂且先不讨论,先容我把故事讲完。
        虽然目前为止大金还算胜多败少,但局势已经明显不利,而且似乎还不宜久留。因为据皇太极观察,自己的兵越打越少,而敌军却越来越多(各地勤王)。如果耗下去,结果只有一个,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海洋里。
        可就这么撤退,他总觉得心有不甘。
        范文程看出了他的心思,在一次碰头会上,对大家说:“其实我们可以不白来一趟,至少能让崇祯干掉袁崇焕。”
        莽古尔泰比较直接,没好气的说:“扯淡!”
        范文程也不生气,接着说“其实也不算扯。大家可以站在大明皇帝的角度想想:袁崇焕刚杀毛文龙,咱们就突袭京城,这不可疑吗?咱们十万大军,他袁崇焕只派四千人救援,损失一员大将,这不可气吗?咱们一路杀到京城,袁崇焕不阻拦,反而跟着绕圈子,这不可恨吗?如此可疑、可气、可恨之人,不该杀了他吗?”
        莽古尔泰无话可说。
        当然,范文程绝非空谈,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首先,让间谍在京城内四处散布谣言,说袁崇焕叛变,纵敌入关。
        然后,营中关押着两个被俘虏的太监,杨春和王成德,将负责看管的人,由普通卫兵换成汉军中层鲍承先等人(相当重视)。当晚,众将闲聊,其中一个说:“你们不知道吧?大汗昨天为啥退兵?因为跟那边的袁大人商量好了,时机一到,开城放咱们进去……”
        第二天,由于“看管疏忽”,让两个太监跑了。
        最后,两个太监跑回京城,把他们听到的,告诉了崇祯。
        结果,崇祯居然信以为真,大发雷霆,将袁崇焕逮捕入狱。
        “反间计”的内容,大致如此。只不过,最大的争议在于,其故事本身是否真的存在。
        要说它不存在吧,《明史》、《清实录》和《清史稿》白纸黑字写的明白;要说它存在吧,这个故事漏洞太多,而且像极了小说(三国演义)的情节。最关键的,那些所谓的“白纸黑字”全部出自清朝人的手笔,可信度有待商榷。
        不过,我们可以跳过争议,直接看下结果。几个月后,袁崇焕被判凌迟处死。
        凌迟,大家应该有所耳闻,行刑时,用小刀一片片地割肉,至少要凑满上千刀才让死。
        据说当时的围观群众争抢袁崇焕身上割下来的肉,抢不到就花钱买,而且居然生吃,以解心头之恨。就因为他们都相信,袁崇焕是叛徒。
        皇帝将他千刀万剐。
        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
        这不正是“反间计”所要达到的效果吗?
        换句话说,无论“反间计”存在与否,已经不重要了,“结果”都铁一般地存在。
        那么,还有补“情节”的必要吗?
        虽说大清后来的皇帝有篡改历史的爱好(尤其乾隆,不仅改历史,连古籍都改),但他们并非小说家,有必要让故事显得那么丰满吗?
        或许有,或许没有,真相只在每个人的心里。
        虽然聊清史,但我还想讨论一个问题,袁崇焕到底冤不冤?
        从理论和文字记载来讲,他不算冤。给他定的那些罪状,基本都能坐实。比如“托付不效,专恃欺隐”,说好的五年计划,结果呢,不到一年,敌人反倒找“家里”来了。再比如“纵敌长驱,顿兵不战”,不管袁大督师有啥打算,实际呢,眼睁睁看着敌人长驱直入,一仗也没打。总而言之,判处他死刑,应该说有理有据,至少没有“莫须有”的感觉。
        然而,从感情和实际情况来讲,他非常冤。不管结果怎样,他确实一心想收复辽东。在执行过程中,尽管他可能有私心,但绝无二心。只不过,很多变故,根本不在他的控制范围。把责任全推给他一个人,属实有点过分。
        “我本将心向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此情此景,如此诗句,用在袁崇焕身上特别合适。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69楼2019-02-26 22:53
        收起回复
          (169)【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题外篇:关于袁崇焕“围魏救赵”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前面我们提到,对于本次绕道行动,皇太极有个最大的担心:袁崇焕直接进攻沈阳,断他的后路。
          时至今日,也有很多人认为,如果袁崇焕孤注一掷,事情的结局肯定不一样。甚至有人帮他设计出了先占沈阳,再联络林丹汗,加上关内明军的协同,一举消灭皇太极,荡平辽东的伟大构想。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作为题外篇,我们不妨尝试研究一下,这样的计划可行吗?
          我不卖关子,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可行性几乎为零。
          首先,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如果袁崇焕选择进攻沈阳,那不能叫“围魏救赵”,应该叫“围魏救齐”。区别在于,“赵“是别国,“齐”是本国。
          当年孙膑之所以敢不直接救邯郸,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就算计策失败,赵国亡了,对齐国来说,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损失。顶多齐王说一句:对不起,兄弟,我们已经尽力了。
          跟孙膑不一样,袁崇焕要救的是本国都城。更何况,他督师蓟辽的主要就为了对付皇太极。一旦皇太极不回救,偷袭京城得手,他有一百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就算袁崇焕真敢冒险拼一把,结果也未必好。
          因为皇太极也不傻,应该能算明白这笔账。他从遵化到京城的距离跟袁崇焕到沈阳的距离差不多,而他返回救沈阳,那就太远了。没等他赶回去,沈阳早就丢了。因此,皇太极必定也会孤注一掷,对换都城。
          如此一来,按常规来讲,袁崇焕进攻沈阳,无非有两种结果,攻克和未克。而皇太极进攻京城,结果也就这两种。
          根据排列组合,可能的情况只有四种:袁崇焕攻克沈阳,皇太极攻克京城;袁崇焕攻克沈阳,皇太极未克京城;袁崇焕未克沈阳,皇太极攻克京城;袁崇焕未克沈阳,皇太极未克京城。
          四种结果之中,别的就没必要说了,我们只说对于袁崇焕最有利的一种,袁崇焕攻克沈阳,皇太极未克京城。
          然后,皇太极就惨了,或许要冲破层层的围追堵截,返回赫图阿拉。
          即便真能出现如此完美的结果,那最终袁崇焕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
          我猜测哈,凌迟应该不够,灭九族都有可能。
          拿京城对赌沈阳的操作一旦公开,对于皇帝来说,袁崇焕简直大逆不道,比他现有的罪名严重多了。
          也许有人较真儿,说袁崇焕觉悟高,愿意牺牲小我,成就大明江山。
          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就有必要讨论一下几率更高的另外三种可能了。
          总而言之,所谓的“围魏救赵“基本没啥操作的可能,结果也没啥意思。
          当然,假设就是假设,一家之言,博君一笑,不必当真。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70楼2019-02-27 22:13
          收起回复
            (170)【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蝴蝶效应
            没有了袁崇焕,可以拿下京城吗?
            对于大金来说,形势似乎有所转机。在袁崇焕被抓后,祖大寿居然带着关宁军逃跑。为了能返回辽东,他甚至还砸了自家的山海关。
            得知消息,皇太极快马加鞭从良乡返回,顾不上休息便向永定门发起进攻,希望趁乱打开突破口。
            结果,大败明军,主将满桂和孙祖寿被杀,黑云龙、麻登云等将领被活捉。最郁闷的要数满桂,闹了半天,却死在了袁崇焕前面。
            对大金来说,取得的战果不小,只可惜,依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京城巍然不动。
            于是,皇太极找到范文程,首先对这次的计划给予充分肯定,而且执行的也非常好,只不过,现在的问题在于,即便能占领京城,也没办法守住。因此,他决定暂时撤军。
            其实,范文程有办法守住,后来事情的发展也能证明这一点。现在的真正的问题在于,连占领都做不到。不过,这种话范文程没法明说,只好附和撤军的主张。
            天聪四年(公元1630年),明崇祯三年,正月,皇太极开始逐步撤军。
            虽然撤离京城,但皇太极并没有彻底放弃,在本次进攻的入口处守住了四座城,永平、迁安、滦州和遵化,以便将来时机成熟,再次进攻京城。
            此次京畿之战,皇太极自认为收获颇丰,不仅搅的大明皇帝年都没过好,还搞掉了袁崇焕,另外,赵率教、满桂等人战死,祖大寿叛逃。可以说,大明蓟辽边防的中坚力量损失殆尽。
            然而,从全局来看,这些并非最大的收获。
            甚至,相比之下,这些所谓的收获,简直不值一提。
            下面,容我讲一段“离奇”的理论。
            皇太极的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影响了一个人的命运,而这个人,却影响了明清两朝的命运。
            有趣的是,皇太极对此毫不知情。
            这大概,可以称之为一种“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的科学定义为,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听起来好像很复杂,其实很好理解。发现它的是一个叫爱德华·罗伦兹的气象学家,因此,对于这一效应最通俗易懂的描述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按我浅显的理解:小变故,引起大变化。
            事实上,“历史”绝对是观察“蝴蝶效应”的最佳环境之一。因为历史上经常有一些微小的变故,环环相扣,最终导致了载入史册的大事件。
            话说木匠皇帝朱由校还在的时候,大明朝廷为缓解财政压力,决定清理裁撤冗余的驿站。有一个驿卒丢了铁饭碗,相当于现在的“事业编”下岗了。他还没来得及唱“心若在,梦就在”,债主就找上门来。争执之下,他杀了债主。这已经很严重了,可惜“天地之间还没有真爱”,他的媳妇跟人私通,他又气急杀了奸夫。这是他第一次被人戴绿帽子,但绝不是最后一次。
            身负两条人命,走投无路,这个驿卒只好逃到甘肃去投军。按理说当兵也算好事,跟原来一样,能为国效力,还有口饭吃。而且他干得也不错,没多久就提了把总。
            突然有一天,甘肃总兵接到命令,进京勤王。原因嘛,大家也能想到,皇太极打进来了。
            刚好他所在的部队也被派往京城。
            途径榆中(今甘肃省中部榆中县),士兵们要求开响(发工资)。也不知道是不想给,还是真没有,反正参将没发。一般人被欠薪,只能四处讨说法。当兵的可没那么好说话,提刀就干,直接兵变。士兵们杀了参将,抢了财物,一哄而散。
            而他却再次走头无路,只好又投靠了王佐桂的农民军,从给朝廷打工,终于变成了打倒朝廷。
            说了半天,正式介绍一下,这个驿卒,名叫李自成,后来有个响亮的名号,叫做“闯王”。再后来的事呢,大家应该知道了。
            绕了一大圈,不知道我表达明白没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皇太极的此次行动,“引导”了一个小人物转变,经过一连串的事件,最终导致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上言论纯属个人异想天开,贻笑大方,敬请见谅。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71楼2019-02-28 18:41
            收起回复
              (172)【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第四章 大凌河的收获
              围困大凌河
              入口的城池丢了,倒也不要紧,反正还可以再打回来。更可况,袁崇焕也不在了,说不定还不用绕道,可以直接走锦州。
              正当皇太极憧憬未来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令人郁闷的消息,孙承宗又回到了辽东。而且孙老头儿明显比袁崇焕更过分,连个招呼(和谈)都不打,上来就开始修城。
              施工地点,大凌河。
              项目负责人,祖大寿。
              对别人(袁崇焕等)的违章建筑,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孙承宗的绝对不行。皇太极从小跟老爹在战场摸爬滚打,对老孙的手段自然比较了解。于是,他决定,必须先拆了再说。
              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明崇祯四年,七月,皇太极进军大凌河。
              这一次,他吸取了以往的教训,没有强行攻城,即便城池还没有完全修好。
              围而不攻,看他们怎么办。
              而且皇太极性格倔强,做事也比较较真,光壕沟就挖了四道(连挖四壕)。
              祖大寿当然不肯坐以待毙,尝试了几次突围,但均已失败告终。
              虽然皇太极把城围的死死的,但他并非真的想困死祖大寿。毕竟人才难得,作为当年袁崇焕的得力助手,远比一座断壁残垣的破城重要得多。围城十天之后,他给祖大寿写了第一封劝降信。
              结果得到的回应却是,不予回应。
              这也怪不得祖大寿,要怪就怪阿敏。因为此前阿敏在永平屠城的时候,祖大寿的亲戚也在。所以,在祖大寿看来,女真人完全不讲信用,投降也只有死路一条。
              “等死,死国可乎?”
              对于这样的结果,皇太极倒也有心理准备,压根儿没指望对手能痛快地投降。除了围城之外,他还有另外的目的——围点打援,以消灭关外的有生力量。
              可等了几天,大明的援军并没有出现。
              皇太极才意识到,好像不怪别人,自己把大凌河围得跟铁桶似的,根本没人能出去求援。
              幸好大明方面运送粮草的部队发现情况不对,上报了朝廷。
              距大凌河不远的松山,守将先得到消息,派兵增援。可惜兵力太少,只有两千。
              不过,皇太极也不嫌少,正中下怀,不费吹灰之力,干掉了他们。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74楼2019-03-02 22:23
              收起回复
                (173)【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得知前方战报,尤其皇太极的战术,孙承宗大吃一惊。因为他也意识到,眼前的对手似乎远比他老子的手段更高明,自然也更难对付。
                最关键的,让祖大寿去修城的,是他的命令,万一人有个三长两短,黑锅算背定了。
                因此,孙承宗顾不上自己年事已高,拼命赶往前线,组织营救。
                救归救,可实际操作起来,难度非常大。首先,兵力不足,再者,拿得出手的将领不多。
                孙承宗把当年重点培养的“演职人员”在脑海中过了一遍:
                袁崇焕,废了。
                满桂,战死。
                赵率教,战死。
                祖大寿、何可刚,在包围圈里。
                就连所谓的“关宁铁骑”也在里面。
                无奈之下,孙总指挥只好在当年的“配角”中,选了吴襄,带兵前往救援。
                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关外目前的情况,大致如此。
                当然,于国于家,吴襄都算比较合适的人选,毕竟城中有他大舅哥(祖大寿)。
                吴襄能力一般,水平有限,不过选择的进攻的时机不错。
                八月二十六日,阴,大雾。
                伸手不见五指,正适合偷袭。
                时机虽好,运气不佳。吴襄靠近包围圈,正好碰上了阿济格的队伍。
                以前的辽东,在孙承宗第一次督师的时候,若论两边将领的能力,还可以说,王牌对王牌。而如今,大金方面,像阿济格这样的新生代的将领,还能算王牌,可大明这边,基本上只剩下杂牌。
                王牌对杂牌,胜负显而易见。
                阿济格轻而易举地击退吴襄等人,得到皇太极的嘉奖。
                似乎也正因为八旗军实力太强,使得战局陷入尴尬的境地。城里的人既不投降,也不肯出战。外围的明军也保持沉默,自知不如对手,不敢轻易来援救。
                崇祯倒不肯抛弃,孙承宗也不愿放弃,但组织像样的救援需要时间。
                时间是把双刃剑。
                皇太极对此也感到非常困惑。就这么耗着,也不是办法,毕竟八旗军也得吃饭。如果再拖下去,城外的伙食不见得比城里人好到哪去。
                范文程看出了困惑,对他说:“既然他们不愿意救,我们来救。”
                一语点醒梦中人。
                九月十九日, 皇太极派出一支队伍,假扮成明军,摇旗呐喊,冲向己方的营地。表面上看,他们为救援而来。为了确保真实性,一切按照实战的标准。其效果,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一场军事演习。
                演习很成功。
                城头的祖大寿见此情景,信以为真,立即组织城里还能动的人,出城配合友军。
                就在祖大寿集结所部,用尽浑身力气突围,眼看要打通生命线之时,才发现自己其实冲进了另一个包围圈。因为他们清楚的看到,等待他们的是经过伪装的敌人。
                祖大寿知道中计,惊慌失措,连忙后撤。但为时已晚,他已经身陷重围。幸好他的部下无比英勇,拼命杀开一条血路。他才逃回城里,勉强保住性命。
                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就算中了埋伏,既然已经冲出来了,为啥不干脆继续往前冲?继续往前和掉头回去,难度应该差不多吧?
                或许有人跟我有同样的疑问,或许没有,反正我不清楚。只能说,我们不是祖大寿,没法设身处地的考虑问题。更何况,那么危急的境地,根本没时间冷静思考,权衡利弊。
                逃跑,大概是正常人的第一反应。
                其实,祖大寿能活着回城,还要感谢皇太极。就如同赵云在长坂坡的故事一样,皇太极下了跟曹操同样的命令:抓活的。
                这种命令,对于士兵来说,相当无奈。因为战争本就是“你死我活”的较量。如果非得“抓活的”,那只能一杯敬(对方的)自由,一杯敬(自己的)死亡。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75楼2019-03-03 15:06
                收起回复
                  (175)【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此战之后,被困城中的祖大寿基本上已陷入绝境。
                  从最初围困到现在,已经过去近两个月。由于被围的突然,城中当时所剩的口粮应该不多。那么,问题来了,长时间被困,城里人吃啥?
                  据史料记载,断粮以后,刚开始吃马。
                  马吃完了,吃人。
                  根据弱肉强食的原理,士兵们首先对手无寸铁的民工下手。
                  以前我们上学的时候,政治课本上提到“人吃人”,通常是一种修辞手法,形容一种剥削的社会关系。而这里的“人吃人”,完全是字面意思。光吃人还不算,他们还用剩下的骨头当柴火,烧烤人肉。
                  这就有点耸人听闻了。
                  三国时候,曹植一首“煮豆燃萁”就让曹丕惭愧的无地自容。如果他见到过“吃人烧骨”,恐怕就没有那么激动了,那都不叫事儿。
                  自古以来,中原地区的人,自诩拥有天下最优秀的礼仪人伦、道德修养。
                  通过此事,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在生死面前,其实都一样。
                  救援没有指望,该不该吃的都吃了,祖大寿终于扛不住了。
                  十月初七,他派人跟皇太极接触,表示愿意谈判。
                  十月二十五,祖大寿又派养子祖可法等人觐见皇太极,落实具体事宜。
                  然而,有人反对。
                  反对的人,名叫何可纲。
                  当初袁崇焕精挑细选的三个人,如今赵率教已经阵亡,剩下祖大寿、何可纲一对难兄难弟被困城中。
                  俗话说,兄弟如手足。
                  关键时刻,祖大寿选择“断臂求生”,命人将何可纲拖出城外,就地正法。
                  当时,何可纲一句话没说,只留下微微一笑。
                  他的微笑里,很可能包含着轻蔑。
                  祖大寿管不了那么多,已经如此境地,只要能出去,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杀了他算啥,没吃了他就不错了。
                  十月二十八日,祖大寿正式出城投降。
                  当然,也有人认为祖大寿属于诈降,而何可纲用生命演了一出“苦肉计”的大戏。
                  也许吧,不过从最后的结果看来,戏可能演砸了。
                  不管真假,皇太极对此表示非常欢迎。他带领代善、莽古尔泰以及所有够级别的贝勒、大臣门,亲自出迎,规格相当高。
                  双方登坛祭天,对天盟誓。
                  至此,围困大凌河的战役告一段落,但它所带来的“收获”远不止于此。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77楼2019-03-06 19:30
                  收起回复
                    (176)【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南面独尊
                    人们常说,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
                    皇太极每次一发动大规模战争,除了意料之中的成果,似乎还总有意外收获。比如上一次奇袭京城,不仅意外导致袁崇焕下课,还差点“团灭”了大明辽东的主要将领。
                    这次围攻大凌河,似乎也不例外。
                    最直接的意外收获,打击了莽古尔泰。
                    尽管皇太极看那三个大贝勒确实不顺眼,但由于刚处理完阿敏,暂时并不想对其他人动手。
                    没想到,莽古尔泰自己找上门来了。
                    大家应该记得,大凌河之战时,莽古尔泰的正蓝旗主要负责吸引敌方火力,说白了,就是当炮灰。既然担任这一角色,难免死伤要重一些。
                    莽古尔泰又属于急性子,刚从战场回来,便气冲冲找到皇太极说:“我的人损失这么多,必须休整。”
                    皇太极说:“我怎么听说你的人不听指挥,随意后撤呢?”
                    莽古尔泰说:“谁造的谣?我们旗每次出兵都比别人多。”
                    皇太极说:“如果真如你所言,我会严惩造谣者,但如果查证属实,也绝不姑息于你。”
                    到目前为止,两人的对话还属于正常的业务交流。可惜莽古尔泰心理素质太差,突然火了。
                    他对皇太极吼道:“你为啥老跟我过不去?难道连我也想除掉?” 说罢,手握刀柄,往腰前一横,怒视皇太极。
                    莽古尔泰的同母弟德格类当时也在场,一看气氛不对,赶紧上来推开莽古尔泰。一边推,一边提醒:“你要干什么?简直大逆不道!”
                    如果大家身边有鲁莽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他们吵架时,千万不能拉。明明为他好,他却听不懂,还以为你在拉偏架,越劝越来劲。
                    所以,当德格类上来劝阻时,莽古尔泰更加愤怒,居然将佩刀抽出刀鞘几寸。他的举动,彻底激怒了皇太极。
                    皇太极对其破口大骂,把当年“弑母邀宠”那些破事儿一股脑全抖落出来。
                    德格类怕再闹下去,恐怕要出人命,赶紧把莽古尔泰推出营帐。
                    可皇太极并不解气,对身边的侍卫大声训斥:“我养你们有啥用?他敢拿刀比划我,你们就站那看着?简直****!”
                    当然,事后莽古尔泰也有点后怕,当夜求见皇太极,希望能当面道歉。
                    皇太极拒绝了。
                    意思很清楚,等候处理吧。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78楼2019-03-08 21:53
                    收起回复
                      催更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9楼2019-03-10 18:10
                      回复
                        (177)【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不过,在处理莽古尔泰的问题上,皇太极并没有下手太狠。只剥夺了其“和硕贝勒”的爵位,降为普通贝勒,并收回了几个牛录,罚了点款,仅此而已。毕竟大家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怎么也得留点面子。除了亲疏远近不同之外,他和阿敏还有个最大的区,只有冲动,并无野心。
                        更何况,此次皇太极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如何处置莽古尔泰,而有更高的追求。
                        没过多久,一次朝会,便有礼部官员不失时机地提出:“既然莽古尔泰已经不是和硕贝勒,还跟大汗并坐,合适吗?”
                        虽然莽古尔泰被降级,但也还是贝勒、正蓝旗旗主。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正常人不会不懂其中的道理。一个小小的官员居然敢如此直言不讳,背后一定有人撑腰。
                        至于背后谁在撑腰,大家心照不宣。
                        老谋深算的代善,更心知肚明。很明显,此言绝不单单指的莽古尔泰,分明也包括他。
                        有时候,权力这种东西,让人难以轻易放弃。
                        尽管代善也明白皇太极的用意,仍然为自己的“位置”做了最后的争取。
                        他说“大汗说的对。不过您大人大量,不会跟他一般见识,仍然让他跟您并坐,可以显示宽仁。”
                        说完之后,他环顾了一下,等待下面的反应。
                        等了半天,现场一片安静,毫无反应。
                        代善有点尴尬。
                        沉默其实可以表达很多东西,有时甚至比语言更有力。此时此刻,集体的沉默,只有一个意思,没人支持他。
                        代善不傻,自然看得透,赶紧改口说:“可我们既然戴您为大汗,还跟您并坐,就非常不合礼数,今后还请您南面中坐,以彰显尊贵,我和莽古尔泰坐侧面。”
                        话音刚落,底下的贝勒、大臣们立马随声附和:“请大汗南面中坐”。
                        代善听得声声刺耳,心想:你们这帮孙子。
                        皇太极很满意,欣然接受了提议,开始南面中坐。
                        第二年(天聪六年),正月,趁着百官朝贺,皇太极便顺手将旁边的两把椅子也撤走,改成南面独坐。代善和莽古尔泰看见自己的椅子没了,也不敢多说什么,只好默默接受。
                        至此,皇太极终于达成所愿,南面独尊。
                        达成目的之后,皇太极非常开心,甚至将罚莽古尔泰的牛录和钱粮都还了回去。
                        不过,莽古尔泰深受打击,一蹶不振,似乎再也没能从阴影中走出来,不到一年,就郁郁而终。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80楼2019-03-10 22:53
                        收起回复
                          (178)【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三顺王”
                          大凌河之战,还有个间接的意外收获。
                          其实援救大凌河的不止有“配角”吴襄,当年“道具组”的孙元化也参与了。当然,他本人没有来。被派来执行任务的人,名叫孔有德。
                          孔有德,字瑞图,辽东盖州(今辽宁盖县)卫人。
                          如果大家有印象,前面也提到过,他原本在毛文龙手下打工。
                          在毛岛主被杀以后,他心灰意冷,想换个环境,便转投孙元化门下。因为他过去当过矿工,比较能吃苦耐劳,而且擅长弓马之事,所以受到孙元化的赏识。
                          此次营救大凌河,按照原计划,他应该从海上绕道,抄皇太极的后路。可惜遭遇飓风,计划搁浅了。
                          这倒也不碍事,水路不通就走旱路嘛。
                          于是,孔有德又率领八百轻骑(这点儿人去干啥?),奔赴大凌河战场。
                          万万没想到,旱路也出了问题。
                          部队走到吴桥(今河北沧州市吴桥县)时,又遇上雨夹雪。由于给养又不足,饥寒交迫,就有士兵抢了老百姓的鸡。
                          晚上吃鸡,却没能大吉大利。
                          因为鸡的主人(一个家仆)的主人,曾是“东林党”的高级干部。
                          迫于压力,孔有德惩罚了士兵。
                          士兵气不过,杀了家仆。
                          高干的儿子不干,向朝廷告了状。
                          孔有德再次受到压力,在李九成父子的煽动下,发动兵变,对抗朝廷。这场由“吃鸡”引发的事件,史称“吴桥兵变”。
                          也有人认为,这次兵变由李九成牵的头儿,而孔有德之不过打下手而已。其实无所谓,不值得争论。从长远的角度讲,李九成也好,李十成也罢,对我们后面要讲的事影响都不太大。有影响的,只有孔有德。
                          兵变之后,孔有德杀了个回马枪,连克山东数城,直指登州(大致相当于今蓬莱地区)。
                          当时的登州城,应该算大明最坚固的城堡之一,因为孙元化同志在工程和火炮方面,都堪称专家。
                          凭孔有德这千八百号人,估计还没摸到城边,就被炸飞了。
                          不过,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最坚固的城堡往往容易从内部攻破。
                          可能孙元化平时光顾着搞科研,疏于人情世故,没有考虑到孔有德的老乡兼挚友耿仲明尚在城内。
                          耿仲明,字云台,辽东盖州(今辽宁盖县)人。
                          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明崇祯五年,正月,当孔有德攻城时,耿仲明打开了城门。
                          攻陷登州,孔有德收获不小,拉起上万人的队伍不说,光大炮就得了三百多门。
                          实力大增,孔有德封自己为“都元帅”、耿仲明为“总兵官”。
                          可惜好景不长,各地“平叛”的军队相继赶到,对孔有德他们形成合围。
                          这种情况下,投降,肯定死路一条。
                          因为据孔有德了解,当初攻陷登州时,被他俘虏而后释放的孙元化先生,回到朝廷即被正法。忠于朝廷的都难免一死,像他这种不忠之人,必定死无葬身之地。
                          逃跑,也不现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按常理来说,跑到哪里都白扯。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好在孔有德在辽东混过,知道天底下不止有大明。
                          天聪七年(公元1633年),明崇祯六年,二月十三日。孔有德、耿仲明带领数万人,驾驶船只,从海上出发,逃往辽东。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81楼2019-03-11 22:11
                          收起回复
                            楼主加油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2楼2019-03-12 12:11
                            回复
                              (179)【爱新觉罗·皇太极卷】
                              在去往辽东期间,孔有德多次派人联络皇太极,表示愿意归降。
                              起初,皇太极并不相信。
                              因为文化的隔阂,汉人主动投诚的很少。偶尔有那么几个,都属于小角色(至少刚来的时候)。手握重兵的将领,几乎从来没有。
                              一听来的这位“都元帅”,手下兵马上万,战船、火炮齐备,别说皇太极,连范文程都不信。
                              再怎么说,范文程的祖上也在大明官场混过,而且官位还不低,好像也从没听过有“都元帅”这么个官职。
                              不过,人家这么主动,不管信不信,总要有个态度。
                              皇太极让范文程拿个态度出来。
                              范文程说:“我去看看。”
                              按照预先约定,孔有德的登陆地点在旅顺口(今辽宁大连旅顺口区)。
                              想要去看看,其实风险很大,因为对于大金来讲,它还算敌占区。
                              当然,风险不白冒,经过打探,范文程得到可靠消息:他们确实来了,而且似乎还带着诚意扑面而来。
                              刚到旅顺口,孔有德就跟负责驻守的黄龙所部展开激战。
                              看来,选择在此登陆,也有点纳“投名状”的意思。只不过,“投名状”没纳成,因为孔有德战败了。
                              虽然孔有德这次做了充分准备,还拉上了毛文龙的头号义子毛承禄共同“起义”,但到底低估了黄龙的实力,不仅人马损失,还搭上了毛承禄的性命。
                              其实孔有德的出发点是好的,念及毛岛主的恩情,有啥好事先想着“家人”,可结果却害了人家。就像当初释放孙元化一样,本来也出于好心,结果办了坏事。世间的事,常常事与愿违。不过至少可以说明,孔有德不是忘恩负义的人。
                              旅顺登陆失败,孔、耿二人没有气馁,也不能气馁,继续联络,希望在镇江靠岸。
                              接到消息,皇太极不敢再掉以轻心,赶紧排出济尔哈朗、阿济格、杜度等人前往保护。人家千里迢迢来投奔,还没等收编呢,就被打没了。这要传出去,脸往哪搁,关键以后谁还敢来。
                              还好这次没出意外,顺利上岸。
                              因为在辽东混过,孔、耿二人懂规矩,主动改了发型(剃发)。
                              皇太极率领众贝勒、大臣出城十里迎接,见面时,还使用了女真最尊贵的“抱见礼”相迎,规格相当之高。。
                              我简单研究了一下“抱见礼”的大概形式:平辈见面,互相抱腰;晚辈见长辈,屈膝抱腰,身体靠在大腿上,而长辈用双手轻抚晚辈头。
                              孔有德见皇太极,很可能用的后者。
                              有的人可能不理解,不就一个“抱大腿”嘛,有啥尊贵的?
                              确实尊贵。
                              现在当然很难想象,可在封建王朝,皇帝贵为天子,普通人很难见到。有幸遇到圣驾,也只能远远的跪着,甚至都不能看。就连王公大臣,都很难轻易近身。
                              能得到一件皇帝摸过的东西,都兴奋的跟祖先牌位供到一起,更何况摸皇帝本人。
                              再说出于安全考虑,也不能让人随便抱。如果当年秦国有“抱见礼”,估计嬴政早就死在荆轲手里,就没有后来的“秦始皇”了。
                              可想而知,抱一抱皇帝(大汗),何等的尊荣。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283楼2019-03-12 17:3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