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爱新觉罗·福临卷】
前文说过,洪承畴总督南方军务,可以不受的勒克德浑节制,如今自然也不归博洛管。他私下派人找到郑芝龙,向其许诺,若能归顺,将以三省之地封王。
当然,这么大的事,洪承畴应该向朝廷请示过,不可能随口忽悠。
不过,就算忽悠,郑芝龙也愿意相信,因为他们是老乡。在那个时代,同乡之谊还比较可贵。即便今天,身在国外的中国人,都会加入当地的同乡会。
郑氏家族的大多数人也都愿意相信老乡,跟着郑芝龙降清。估计他们已经认清形势,大明气数已尽。
只有一个人,从始至终坚决反对,那就是郑芝龙的儿子,郑森。
提到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没什么印象。不要紧,他还有个更加广为人知的名字,叫做郑成功。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郑成功”不应该成为流传下来的名字,因为它并非原始搭配。
当初郑芝龙拥立朱聿键称帝后,便将自己的儿子郑森推荐给隆武帝。
隆武帝非常欣赏郑森,常感慨自己没有女儿,否则非嫁给他不可。为了表示对郑森的宠爱,隆武帝赐其姓“朱”,取名“成功”。
很多文学作品,称他为“国姓爷”,就因其曾被赐跟皇帝同姓。
因此,当时他名字的组合有郑森、郑福松、郑明俨(字),或者朱成功。但不知为啥,“郑成功”这套混搭的组合被叫开了。
我们按照大众的认知,叫他郑成功。
无论郑成功怎么苦劝,他爹都“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要投降。
郑成功没办法,只能跑到孔庙去痛哭。哭完之后,他烧了自己穿的儒服,回来对老爹说:“假如您此次有去无回,孩儿将来必定为父报仇。”
结果差点让他爹打一顿,因为这话说的太丧气。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老话说的一点也不假。很多时候,难听的话,往往是事实。
事实证明,郑成功是对的。
投降之后,郑芝龙不仅没有得到王爵,反而成了阶下囚,被押往京城。
这事倒也不能怪洪承畴,违约的人是博洛。
当初洪承畴成功策反郑芝龙的时候,一开始并没告诉博洛。其实也很正常,本来职权上二人就不互相统辖,再者,毕竟搞地下工作,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不过,后来洪承畴还是跟博洛讲了,因为博洛要进军福建,如果再不说明,害怕误伤队友。
当时博洛也没说什么,还主动给郑芝龙写信,相当于默许了洪承畴的条件。
然而,随着战争的推移,博洛只用很短的时间便几乎占领全闽。这样一来,郑芝龙也就失去了价值。
更主要的是,博洛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如果让朝廷知道自己如此顺利,主要因为郑芝龙按兵不动,而之所以郑芝龙按兵不动,因为洪承畴劝降成功。如此一来,大部分的功劳恐怕就要归洪承畴。
我们知道,博洛把功劳看得很重,肯定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于是,他把郑芝龙当成俘虏,押解回京城。与此同时,他还派兵进攻了郑芝龙的老家南安。郑成功的亲生母亲田川氏(日本人)因为不堪清军侮辱,自缢而死。
得知消息,郑成功悲愤交加,发誓与清廷不共戴天。
当然,南安也是洪承畴的老家。在博洛看来,这么做可以敲山震虎,让洪承畴也老实点。
可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虽然他回京以后被封为郡王,但始终没能进入统治核心。而被他“整治”的洪承畴,依然深受多尔衮重用。因为有些事情,博洛并不了解。当年在关外,多尔衮和洪承畴棋逢对手、惺惺相惜的时候,他不过是个毛头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