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686贴子:6,157,023

回复:【书痴】自己的读书记录,书评+摘抄+书讯,愿意结交每一位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当然了,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立场不同。不是一致通过,就是终审意见稿也反复写了八次,均衡各方意见。可以看到美国司法的高度成熟,就是判明一个案件时,不但从法理,还要看社会发展形势,斟酌对未来的影响等等。美国在沙利文案之后,出现了一个真正的新闻界,不断找茬(找政府的毛病),即顽强又倔强的新闻界在10年之后揭发了“五角大楼文件案”。这一切的源头就是<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
而且沙利文案远远不只是促进南方民权运动发展这么简单,而是修正了这个国家的法律漏洞,保护了言论自由。就像电脑软件定期杀毒一样,任何一个庞大机构都不会完美无缺,美国司法界几百年来不断做着这份工作,才有了今天的自由。布伦南大法官的一段话深得我心,“政府官员名誉受损,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以压制自由言论为代价进行救济。”


IP属地:辽宁1094楼2018-03-06 14:19
回复
    从1089楼到1094楼为【书评69】安东尼.刘易斯《批评官员的尺度》,版权所有兰陵笑笑生水瓶,请勿转载。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96楼2018-03-06 14:37
    收起回复
      节日快乐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97楼2018-03-08 21:46
      回复
        【书评70】波洛克《普通法的精神》
        弗雷德里克·波洛克与罗斯科﹒庞德写过一本同名学术书,即《普通法的精神》。不过两者阐述对象不同,一为英国普通法的传统,一为日耳曼法、清教主义对于美国的影响。两本书难度我觉得,波洛克的更大。
        波洛克的地位在法学界不用多说了,19世纪那批推动英国司法改革的人,各个都能写出一本精彩的传记。作为《法律评论季刊》的创始人与《法律判例汇编》的主编,波洛克的文笔也是值得一提。在《普通法的精神》这本书中,波洛克将普通法比作女神。把守护普通法的制度、习俗、传统比作骑士。把英国历史上几次普通法危机比作闯入之敌。洋洋洒洒一本书,抛开法律术语不说,更像一首普通法的颂歌。普通法的渊源来自欧陆,英国在诺曼征服后,以盎格鲁—萨克森习惯法、诺曼地方法等欧陆法为本,历数代人的努力建立起相对统一稳定的普通法体系。直到后来出现衡平法,衡平法的出现是对普通法的弊病进行修补,比如中世纪英国当事人在普通法法院提起诉讼,须先向大法官申请以国王的名义发出的令状。但是有些民事案件没有对应的令状,所以无法起诉。再比如普通法对于违反契约或侵权行为的诉讼,只能判处损害赔偿或准予回复动产与不动产,不能颁发执行令,强制履行契约,也不能颁布禁止令,防止重大不法行为的发生等。这些需要另一套公平原则的弥补,于是普通法的平行方向出现了衡平法。波洛克其实就是在叙述两法之间发展的利弊以及最终合一的过程。衡平法发展到18、19世纪则出现序的冗长繁复的弊病。我们知道英美法系崇尚判例和不成文。衡平法在英国几百年就是因为越来越复杂,使得司法系统低效率才被舍弃的。这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黑白分明的界限,英国历史上也有成文法的例子,但是优胜劣汰法则,最后也消失了。19世纪两大诉讼程序的融合绝对的激动人心。《普通法的精神》第六章的题目是联盟与征服,讲的就是普通法融合了衡平法的过程,以及商事习惯法的吸收,古老的法律在诞生900年之后毕竟要适应现代商业社会。第七章波洛克集中讲了在市场下普通法与经济学遭遇会遇到什么问题。案件增多,传统的判例遭到挑战。其实熟悉19世纪英国司法改革的人都知道功利主义在其中的作用(边沁在牛津旁听英国法律时,对布莱克斯通的乐观不以为然,后来写出了《政府片论》),而波洛克的思想与功利主义有所交集,我对这两家的关系很有兴趣。可惜这本书留下了这个遗憾,我觉得应该补充这一部分才算完整。波洛克对普通法是绝对赞美的,书中大段诗句一般的论述,滔滔不绝的论辩足矣折服读者,但是我认为多一些独立思考。


        IP属地:辽宁1100楼2018-03-13 15:51
        回复
          【书评70】波洛克《普通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汉译名著系列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101楼2018-03-13 16:05
          收起回复
            【书评71】R.C.范.卡内冈《英国普通法的诞生》
            本书是研究英美法系中普通法起源的经典之作。卡内冈是比利时根特大学中世纪史和法律史领域的知名学者。如果关注普通法的历史,这个名字会经常被提到。作为普通法研究者的卡内冈的辉煌岁月当然是在剑桥师从普拉克内特的时光。并且作为一名欧陆学者(或者说拥有欧陆学术背景的学者),普拉克内特早就预言过卡内冈在英国法律研究中采取与英国本土学者不同的视角。普拉克内特的预言精准的可以,卡内冈在他后来的研究中,将英美法系的普通法引入了“诺曼”因素。至少在最初,13世纪之前,诺曼地区与英格兰更为相近,而不是法兰克。这本属于欧洲中世纪史的常识,但是现代学者,尤其是研究英美法与大陆法的,往往将两者完全割裂开,好像普通法的诞生完全就是英格兰本土孕育的一样。卡内冈这本书如果说厉害的地方就是通过大量卷筒卷宗、以及《(诺曼)古习惯汇编》等等第一手古代诉讼令的语句分析,来阐述早期普通法中的英格兰与诺曼的“亲缘性”。
            需要强调的是,这本书虽然属于历史,但是非常的难读,不适合初级选手。理由如下,越往后难度越大【1】对于英法,11到13世纪的历史必须相当了解,才可以阅读。【2】这本书章节分明,第一章讲的是征服者威廉到格兰威尔时期英国法院的性质,主要涉及了王室法院。因为你会清楚的看到,普通法其实就是产生自王室法院后来的司法救济。第二章论述了,王室法院发布的各种令状(卡内冈引用了相当多的法律文书,不得不感叹英国在1000年前就先见般的保存住了这些第一手的资料),以及令状诉讼过程。在这一章末尾卡内冈开始引入“诺曼”因素,这一时期诺曼同样拥有王室法院,而且诉讼程序,作用与英吉利海峡那一边差不多。而法兰克其他地区则还在等待罗马法的复兴。第三章卡内冈分析了现代证据制度中陪审团的起源,而且得出了一个与很多学者不同的结论。即陪审团并非英格兰本土的产物,而且陪审团最初并不是为了增强王室法庭竞争力而设置的。


            IP属地:辽宁1105楼2018-03-19 14:12
            回复
              关于陪审团起源,历来两种说法要么英格兰起源说,要么北欧起源说。从来没有人把注意力放在大陆国家。卡内冈考证的结果是陪审团起源于加洛林王朝的王室,此后传入诺曼地区,接着才到达英格兰。我们不能说陪审团后来在英美法中重要,就忽略他真正的故乡。但是这里有说一句题外话,早期陪审团的作用不在司法领域,毋宁说是国王为了了解地方情况,派出去钦差到地方召集民众,咨询问题。可以看到早期陪审团完全是行政领域,而到英格兰之后才渐渐归入司法。这一点英格兰对现代世界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卡内冈就是研究了一下这个过程,不过我觉得这一部分着实精彩,而精彩的背后往往可能不严谨,意思不是批评作者,而是说陪审团起源及变迁完全可以写出一本砖头。第四章,也就是最后一章,作者研究了一下早期英美法与大陆法分野的问题。卡内冈的观点接近于偶然性,他不承认黑格尔的民族精神说和孟德斯鸠的环境说(地理说)。卡内冈将普通法在英国的发展与英国政治制度的变化联系在了一起。即英国在11世纪产生了封建zhuanzhi,而此时的大陆则是群雄割据状态,地方习惯法占优势,这位之后罗马法的向北征服创造了条件。而英国先于欧洲大陆形成封建zhuanzhi,王室法庭、诉讼程序、证据制度等等的变革阻挡住了罗马法的侵蚀,这一切都是历史的机缘巧合。
              最后说一下这本书的版本,商务印书馆的《英国普通法的诞生》是国内第二个版本,这本书在十多年前出过法大版(中国政法大学)。译者都是李红海。可以说翻译的不错,商务版囊括了第一版第二版的所有注释,第一版注释(尾注)、第二版注释(页下注)。对于研究普通法历史非常有帮助,有关司法中心主义在这本书中也有体现,从波洛克、梅特兰、约翰.哈德森到R.C.范.卡内冈代表了欧洲普通法研究最前沿了,感谢这批剑桥学派的学术传承,这本书无愧经典两个字。


              IP属地:辽宁1106楼2018-03-19 14:13
              回复
                【书评71】R.C.卡内冈《英国普通法的诞生》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107楼2018-03-19 14:31
                收起回复
                  【书评72】岛田庄司《奇想.天动》
                  吉敷竹史系列中最精彩的案件,虽为新本格大师的岛田庄司创造出了一个让读者久久不能平静的结局。罪与罚到底是什么,国家在几十年前埋下的罪孽之根,最终开出了修罗之花,抛开法理学上的对与错不说,我敢说一千个读者跟我想的都是一样的,作为杀人犯的吕泰永,在这漫长悲惨的旅途终端的杀人事件,在日本没有任何人有资格去审判他。就如书名一样,奇想—案件手法的奇思妙想,天动—老天对于他的怜悯,上天帮助这个孤独者去复仇,去创造案件的不在场证明。
                  《奇想.天动》有着本格小说惯用的场面,迷雾重重的奇怪事件一桩接着一桩发起,开往北方的列车上,身穿华丽衣服的小丑在车厢中跳舞,然后在洗手间开枪自杀,当乘客围观过后,尸体在短短几分钟内消失不见、之前几小时同一列火车遇到卧轨自杀事件,卧轨自杀的尸体站起来行走、一位白色巨人将火车抓起抛向天空、与此同时并行的另一条线路发生杀人事件。这五桩离奇事件,穿插在书中的各个主要章节之间,仿佛在提醒着读者什么。而故事的主线是一位吹口琴的流浪者在东京浅草因为区区12元消费税杀死了老板娘。当读者以为,案件的原因就是这个的时候,我们的警察先生吉敷竹史,察觉到了异常。并且通过自己不屑的调查寻访,我这里不去具体剧透了,找出了这桩杀人事件背后的悲剧—昭和32年1月29日,北海道发生的5件离奇事件的内幕。而这五桩事件调查的结果与犯罪人吕泰永(行川郁夫)在十几年前冤狱中写的小说完全吻合。我第一次感到罪犯吕泰永是个天才,他或许要向外界传递什么信息。当吉敷竹史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事件核心时(或者说吉敷竹史追逐吕泰永的脚步过程中),读者和这位侦探开始对这位犯罪人产生怜悯之心甚至是觉得他相比这个国家的很多人,比如那位抓不住真正的罪犯,强行制造冤案的刑事科科长便山,比如屡屡嘲讽吉敷竹史的上司主任,说他在做无用功,我们只需要抓住罪犯,不要去管犯罪原因。这类警察一定不少。再比如日本在二战犯下的错误,强征朝鲜劳工等等来说,罪犯更像一个人,一个好人。小说写到最后已经接近社会派推理了,所以我读完之后,倒吸一口气。岛田庄司将本格与社会派的优点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这部《奇想.天动》。
                  我想吉敷竹史最后与主任的激烈交谈,读过的人都不会忘记。一位警察为了罪犯的尊严不惜冒着丢饭碗的危险,与上司“顶嘴”。

                  主任转身下楼,继续大声说着。
                  “这个世界不是像你想象的那样运转的,**就是**,罪犯就是罪犯,垃圾就是垃圾。经过这次的事,你也应该明白了吧!”
                  吉敷追上主任,抓住他的肩膀,将他转过来,抓住他的衣领,用力推向水泥墙。
                  主任以怯懦的眼眸瞪视吉敷,边挣扎边叫嚷“你打算一辈子都干小刑事吗?”
                  “我无所谓!”
                  “你对这次事件了解多少?你知道这个事件对日本人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吗?也许直到现在,你还是以为这只是痴呆老人因为不懂消费税的含义,才发作性地杀害老板娘吧?对吧?”
                  吉敷知道自己的嘴唇发抖,他深刻体会到自己对于老人前处境的无能为力!
                  “自己不学习、不行动,也不想追根究底。。。。。。只有像你这样的人才会蔑视别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
                  是的,现实世界中像吉敷这种警察永远是少数—全力投入不可能有丝毫收获的事,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对每一件事,辨明黑白的吉敷终究是少数。而大多数人是现实主义的,为了结果,甚至可以不择手段。我想每一个理想主义者在读到《奇想.天动》的最后一页时,都会久久不能平静。而岛田庄司写到这里就收笔了,或许作者也不想再往下写。真正需要救赎的是谁呢?不是那位老人,因为他无比善良,需要救赎的是历史,是那些碌碌无为的警察。罪与罚在这里才算有意义。


                  IP属地:辽宁1114楼2018-03-22 15:03
                  收起回复
                    苏枕书《京都如晤》旅居京都十年的苏枕书,对于京都的角角落落,无比熟悉又无比的爱。七载光阴,四十四通书简
                    随京都四时节序,追踪山川风物之美
                    千年古都,见字如面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117楼2018-03-24 12:40
                    回复
                      摘抄
                      【1】近来路过绿寿庵清水的小巷,闻见栗子甘美的气息。绿寿庵清水历史很久,专卖金平糖,位于百万遍西侧一处小巷内。公交车过百万遍,会特地提醒“绿寿庵清水到了”。9月末,店内独售烧栗金平糖。金平糖一词源自葡萄牙语confeito,16世纪室町时代末期葡萄牙人带入日本。彼时白糖稀少,是孩子们的最爱。时代剧里常常有这样一幕;臣下恭恭敬敬,给主上呈现装在精致玻璃瓶内如珠玉般晶莹可爱的金平糖。晴朗而有西风的日子,学校内总漂浮着幻梦般甘美的香气,便是来自绿寿庵。
                      【2】这三日神社外的参道摆满各色小摊,跟我们的庙会相差无几。每日近晚时分,人潮从四方源源不断涌入这狭窄的道路。你知道,吉田神社平时相当冷清,内有一座幼稚园,就听见小孩子们的声音。黄昏时接孩子的妈妈们坐在大树底下聊天,十分安宁。日常山道两侧只有普通的小石灯,这三日添了许多古朴的纸灯,如同白昼。我随人流进山,两边有捞金鱼的,套圈儿的,打气枪的,玩玻璃珠的,许多小孩子围着玩。灯笼在头顶招摇,四下热气腾腾。我直奔食摊而去,炒荞麦面、拉面、肉馒头、草莓大福、烤玉米、烤肉串—平常都见不着这些,却很好吃。
                      【3】因为忙碌,很晚回家,路上看到灯火通明、作业不息的《京都新闻》印厂,以及早起遛狗的老人,又忍不住焦虑。失眠的早晨,知道天快亮了,听见窗前的鸟鸣,更觉愁肠百结。或许晴天总暗示积极进取,催促人们爱惜景光。倘是雨天,懒洋洋躲在家里看闲书,也不觉罪恶。因此,多么渴望雨日啊。为缓解焦虑,最近两天,都在黄昏去吉田山、紫云山散步。夕阳涂满吉田神社的朱红鸟居,无论见过多少回,都觉美至惊人。有一树晚樱,在温柔清风里摇动满枝花团,簌簌有清音。缓步拾级而上,道路被浓荫遮蔽。神社附属幼儿园旁的池水中有鲤鱼跃动的清响。有时脸上觉得有很轻的牵绊,想是所谓的袅晴丝,拂也拂不去。
                      宗忠神社昨日有春日祭典,然而去时已结束,白襦紫袴的巫女正扫洒庭园。舞殿前一架紫藤开满珠玉簌簌的花,喜欢极了,忍不住伸手去抚。紫藤实在是美好的植物,远处山里的藤花想必也极好。四年前的春天,跟香织一家去她外婆家,沿途所见青山,尽是大片山藤。紫色与碧色在一处,搭配最好。同类的搭配,还有鸢尾、楝花。那样的风景,不知何时还能再看一次。
                      紫云山是金戒光明寺所在地,自从探索寺内名人墓地之后,又来过好几回,道路已很熟悉。此二日都是无比明净的青空,小小一片上弦月,飞机划过天海,留下长长的清亮的尾迹。阿弥陀堂内僧人正做晚课,悠长寂静的诵经声,令我徘徊不去。半掩的纸门内,看见金身佛像与灰袍的僧人。木鱼与磐声,清长安定。僧人们都很瘦,仿佛瘦,才是修行的样子。
                      【4】古代日本最多山樱,如今稍往郊外一走,也能看到漫山遍野的烂漫樱云。有研究认为,春樱是与秋天的稻米相对应的植物,与日本本土的山岳信仰及农耕宇宙观密切关联。宿在樱花瓣中的山神守护稻米,来到田野,成为田野之神。稻米收获之后,田野之神又回归山中。因此,山樱是神圣美妙的植物。而看花的习俗,则起源于去往神圣的山中,在樱树下举行的宗教仪式。
                      【5】在这里的若干年内,前后搬了三次家,总没有离开北白川、银阁寺的区域,因为倾慕罗、王旧迹,又喜爱人文研分馆。去岁初春以来,与朋友书店做了邻居,附近还有善行堂、竹冈书店,上下学途中,看书更为便利。清晨,听到旧书店开门劳作的声响,觉得是一天很好的开始;深夜,听到旧书店主人落下卷帘门的动静,总被他的刻苦、勤勉鼓舞。窗前一屛青山,令我体会到温和静默的凝望与关怀。作为成长、阅读轨迹的记录,“京都通信”还在继续。因不知何时离开此地,山中的读书岁月也更值得宝爱、珍惜。


                      IP属地:辽宁1118楼2018-03-24 12:47
                      收起回复
                        【书评73】切萨雷.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
                        贝卡里亚算得上古典时代最后一批百科全书式学者,自他之后学科的藩篱久久的笼罩学界,以至于现代人把固守一门学问当成一种美德。
                        1764年, 26岁的贝卡里亚发表了《论犯罪与刑罚》,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刑罪原则进行系统阐述,这本书仅6万多字,但被誉为刑法学开山之作。
                        贝卡里亚在全书最后总结出一条普遍公理:“为了不使刑罚成为某人或某些人对其他公民施加的暴行,从本质上来说,刑罚应该是公开的、及时的、必需的,在既定条件下尽量轻微的、同犯罪相对称的并由法律规定的”。
                        这条公理,首次明确提出了刑法三大原则,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和刑罚人道化。从那时候起,世界性的刑法理论都是基于三大原则而建立的。 几百年后当我们回溯现代刑法学的历程,贝卡里亚的名字绝对绕不过去,甚至说他是那个时代(18世纪,启蒙的世纪)不为人知的落寞天才一点也不为过。70多岁的伏尔泰当年读完法文版的《论犯罪与刑罚》兴奋地说贝卡里亚是我们的兄弟(指法国启蒙思想家)。而当时的俄国正经历刑法改革的年代,卡德琳娜二世阅读完这本书(达朗贝尔推荐的)要邀请贝卡里亚去俄国参加立法改革。可以从这些名人管窥贝卡里亚的实力。但是贝卡里亚并不就局限在刑法学这一门学科上,单从《论犯罪与刑罚》这一本书就能看到,他推出的刑法原则,深受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影响。这一点与法国百科全书派是相通的,力图用当时最新的自然科学来说明社会上的各类事物。18世纪发展最充分的两门学科就是力学与数学。万有引力既能解释物理现象也可以打破宗教关于是受永恒的神明支配的教义。贝卡里亚在意大利被称为“小牛顿”他的物理学与数学造诣相当了得,他更是经典力学的推崇者。我在看这本书时,发现了很多用数学与物理学打比喻的例子。比如贝卡里亚说犯罪是人类趋利避害本性的必然结果,而不是什么心灵的堕落,所以他会把犯罪比喻成引力,把刑罚比喻成阻力。并且宣称好的刑罚刚好抵消引力,所以贝卡里亚绝对是刑罚人道化的支持者。这里面其实隐藏的第二个推论就是要废除死刑。贝卡里亚论证了死刑的不必要性,即死刑的威吓作用是多余的、死刑容易引起旁观者对受刑人的怜悯、死刑的影响是暂时的、死刑可能造成不良的社会环境、死刑的适用使得司法错误得不到补救。而且贝卡里亚认为,“预防犯罪比惩罚犯罪更高明,这乃是一切优秀立法的主要目的。”最后我要说的是这本书即使翻译的一般,但是依然挡不住贝卡里亚优美的文笔,贝卡里亚属于那种旁征博引但是落笔很精辟的学者,旁征博引不用说了,他至少使用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生物学、物理学、数学七门学科来证明自己刑罚理论的科学性,精辟则是说他的每一章都很简洁,那种车轱辘话说一堆的学者很多,像贝卡里亚这种的就很少。他能在18世纪,自己26岁时就写出《论犯罪与刑罚》并确立“刑法三大原则”,如果说早于贝卡里亚一百年的17世纪,有很多全能型学者,比如17岁写出《圆锥曲线论》的帕斯卡,还很常见。18世纪则是最后的百科全书式学者时代,他们之后的学界被单一学科所笼罩,很难看到通才型学者,即使有也是零星的,至于现代人更是把把固守一门学问当成一种美德。所以阅读《论犯罪与刑罚》同样是领略一下那个时代的风貌,即使你是法律学的门外汉,看这本书也会被作者的论辩折服。


                        IP属地:辽宁1120楼2018-03-28 17:38
                        收起回复
                          【书评73】刑法学上的经典之作,切萨雷.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北京大学出版社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121楼2018-03-28 17:43
                          收起回复
                            关于钱钟书以及杨绛的名字的一些猜测
                            钱钟书,字默存。钟书就是钟情于书的意思,杨绛曾经在她那篇名文中提过(《将饮茶.记钱钟书与<围城>》。)“默存‘’应该来自于《列子.周穆王》,周穆王神游帝居(天阙)而形处宫室之内,左右(只见其形而不知其神,所以)曰“王默存耳”。读书也如此,足不出户可以随意阅历。至于杨绛的名字,杨绛,字季康,“绛”来源于“季康”。效法于古反切法注音。反切上取其声母,下取其韵母与声调。季康的季取“ji和声调”,康取韵母,合起来就是“jiang”。猜测完毕。
                            顺便祝大家节日快乐!


                            IP属地:辽宁1126楼2018-04-01 18:32
                            收起回复
                              【书评74】《知日.书之国》
                              日本是一个不爱追求什么什么第一的国家,但是在阅读率上非常较真。每年的全球阅读榜前几名肯定有日本。相反某某国从来不追求全民阅读,高下立判。说日本是书之国一点都不过分,读这本书也很长见识。因为虽然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但是从书籍装帧、出版、流通。到书店的独立属性与非常细化的分类、甚至给出版社退货的渠道等等都是相当成熟的系统,这其实就是一个真正全民阅读社会的样子。举个例子,日本图书的发行渠道是“出版社—代销公司—书店—读者”,跟我们日常的观感不同,在日本出版社与书店不面对面,而是与中盘商链接。日本还有一种常人没听说过的渠道,就是铁路弘济会渠道,日本铁路弘济会是日本书商协会成员,因为日本人旅途中多以看书打发时间,所以全国拥有4000多个车站,配有书亭,这样出版社—国营私营铁路—读者的模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也可以看出日本的阅读率之高。更不用说日本的各类书店,我之前的书评介绍过很多日本古书店、旧书店、二手书店和专业类书店,也不是新华书店一家独大的某某可比的。
                              日本311地震时,在日本旅居的李长声曾写过一篇文章,记录自己书架在地震中的变化,他说自己书架上的“日本文库本”没有一本掉下来,同样在书架上我从中国带来的书籍,因为大小开本不一,纷纷落架。这其实从侧面说明日本人对书籍制作非常细心,简单说日本各家出版社在文库本尺寸上高度统一,而且会设计专门的文库本书架。这是一种爱书的体现。去日本书店闲逛时,你会流连忘返于一排排文库本书柜,看着一排排小书整齐排列有种小蚁雄兵的感觉。
                              负责任的说,关于书的话题,如果套上日本两个字,可以写几本书,《知日.书之国》选题很宽,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论题,来管窥日本的图书业。《微缩的读书大国》、《从文库本到轻小说》讲了日本书籍开本的发展历史,尤其是文库本的地位。《出版界的跨文化纽带》中的几组采访,把日本的出版流通模式、书籍定价的规律、二手书如何在日本发达讲的很到位,我想只有这些在日本亲身经历的受访者才会说出这么多内容。《设计之源:吕敬人谈杉浦康平》这篇文章更是把一个书籍装帧家的梦写了出来。《诗与刊的生存》解答了一个经典的问题,为什么诗人在日本可以靠诗来生存,而在中国是不可能的。这些问题我不想铺展开来与读者谈了,大家如果对日本书业有兴趣,这本小书或许会给你一些启发。


                              IP属地:辽宁1129楼2018-04-05 15:0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