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爆炸也许是“大弹跳”?新理论称宇宙是蹦出来的
宇宙的诞生可能不像之前设想的那样激烈。
一项新研究显示,宇宙可能经历了膨胀和收缩交替的过程,从一个状态切换到另一个状态,而没有发生崩塌。
人们早就围绕这一被称为“大弹跳”的理论展开过争论,不过现在,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模型,显示这种场景是有可能发生的,一个新宇宙可能从此前的收缩状态中“蹦”出来。
也就是说,宇宙并不是收缩直至自我毁灭,而是有可能被量子力学拯救了。
这意味着,宇宙并不像“大爆炸”和“大挤压”理论所设想的那样经历了激烈的开端或结局。
普遍的观点认为,宇宙目前的扩张是“大爆炸”的结果,宇宙是由小团稠密炙热的物质爆炸形成的。
虽然1922年就开始有物理学家讨论“大弹跳”的设想,但由于无法解释宇宙在没有完全崩塌的情况下如何转变,这一理论受到了限制。
发表在美国《物理学评论通讯》周刊上的最新研究报告称,宇宙初期的所有粒子可能都是由量子力学定律支配的。
比如,这使原子得以存在,防止电子在围绕原子核运转时失去能量和崩塌。
虽然量子力学支配着亚原子粒子的行为,但大一些的物质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这打破了共形对称性。
“当物质崩塌时,量子力学拯救了我们,”研究报告作者之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斯蒂芬·吉伦说,“它可以防止电子坠落并毁灭原子。因此,它或许能让早期宇宙逃过像‘大爆炸’和‘大挤压’那样激烈的开端和结局。”
研究人员在以下观点的基础上建造了模型:早期宇宙具有共形对称性,受量子力学定律的支配。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016年7月9日报道;2016年7月11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