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吧 关注:23,110贴子:97,592

回复:每日科技快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爆炸也许是“大弹跳”?新理论称宇宙是蹦出来的
宇宙的诞生可能不像之前设想的那样激烈。
一项新研究显示,宇宙可能经历了膨胀和收缩交替的过程,从一个状态切换到另一个状态,而没有发生崩塌。
人们早就围绕这一被称为“大弹跳”的理论展开过争论,不过现在,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模型,显示这种场景是有可能发生的,一个新宇宙可能从此前的收缩状态中“蹦”出来。
也就是说,宇宙并不是收缩直至自我毁灭,而是有可能被量子力学拯救了。
这意味着,宇宙并不像“大爆炸”和“大挤压”理论所设想的那样经历了激烈的开端或结局。
普遍的观点认为,宇宙目前的扩张是“大爆炸”的结果,宇宙是由小团稠密炙热的物质爆炸形成的。
虽然1922年就开始有物理学家讨论“大弹跳”的设想,但由于无法解释宇宙在没有完全崩塌的情况下如何转变,这一理论受到了限制。
发表在美国《物理学评论通讯》周刊上的最新研究报告称,宇宙初期的所有粒子可能都是由量子力学定律支配的。
比如,这使原子得以存在,防止电子在围绕原子核运转时失去能量和崩塌。
虽然量子力学支配着亚原子粒子的行为,但大一些的物质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这打破了共形对称性。
“当物质崩塌时,量子力学拯救了我们,”研究报告作者之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斯蒂芬·吉伦说,“它可以防止电子坠落并毁灭原子。因此,它或许能让早期宇宙逃过像‘大爆炸’和‘大挤压’那样激烈的开端和结局。”
研究人员在以下观点的基础上建造了模型:早期宇宙具有共形对称性,受量子力学定律的支配。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016年7月9日报道;2016年7月11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200楼2016-07-14 13:12
回复
    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将首次使用基因检测技术检测兴奋剂
    记者:史蒂夫·康纳
    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将首次使用基因检测技术,以检测运动员是否为了提高成绩非法注射了脱氧核糖核酸。
    这种技术可检查出运动员体内是否有红细胞生成素(EPO)激素人造基因,该基因可模仿人体内含氧红细胞的生成。
    在之前的兴奋剂丑闻中,自行车运动员兰斯·阿姆斯特朗等运动员为了增强耐力、提高成绩而直接输入了EPO蛋白。但是这种血液兴奋剂手段现在已经可被检测出来,因此人们担心某些不择手段的运动员会改为注射EPO基因。这些外来基因能融入体内的EPO生成机制,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提高体内红细胞。
    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的卡尔·松德贝里是世界反兴奋剂组织的专家,他表示,世界反兴奋剂组织非常担心运动员通过基因兴奋剂绕过兴奋剂血检,因此决定首次引进基因检测。
    松德贝里说:“通过过去15年的研究,我们已经能够检测出体内是否被注入了脱氧核糖核酸。”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016年7月26日报道;2016年7月29日一期《参考消息》(第8版)翻译、转载


    203楼2016-07-29 14:44
    收起回复
      人类大脑睡眠开关被发现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016年8月3日报道】日前,研究人员发现了人类大脑中能够触发睡眠的开关。这或可催生新型安眠药,令饱受失眠折磨的人即刻安然入睡。
      众所周知,多巴胺是令人保持清醒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水平的下降会触发这种被称为“睡魔”的开关。
      牛津大学的科学家们正试图搞清大脑在进入睡眠时是如何做到立即停转的。该步骤会对整个大脑产生影响。
      人体中有两套机制掌管睡眠:一套是掌管白天活动的生物钟,另一套则是名为“睡眠同态调节器”的机制,它负责引发人的困倦感,即便在天还没黑时也能做到这一点。
      文章的第一作者格罗·米森伯克说:“生物钟让我们能够预感地球自转给环境带来的可预料的变化。因此,它能够保证人类在最安全的时候睡觉,但它并没有解开人类为何需要睡眠这个谜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来自第二个机制,也就是‘睡眠同态调节器’机制。当人处于清醒状态时,大脑中的同态调节器会测量某种物质的水平——我们不清楚这种物质究竟是什么,当它的水平达到某个临界值的时候,人便会进入睡眠状态。同态调节器会在睡眠中重启。当人醒来后,这一循环会重新启动。”
      研究小组研究了果蝇大脑中的“睡眠同态调节器”,果蝇控制睡眠的神经与人类相似。他们发现,当睡眠神经具有电活性的时候,果蝇就会进入睡眠状态,而当睡眠神经平静下来后,果蝇就会清醒。
      研究人员发现,控制睡眠神经元的开或关基于“睡魔”开关的活性,这个体内的阀门控制着睡眠神经元是否能够接收到电信号。当人体不再产生多巴胺的时候,开关就会开启,从而引发睡眠。
      ——2016年8月5日一期《参考消息》(第5版)翻译、转载


      210楼2016-08-05 14:51
      回复
        肥胖者大脑衰老较快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016年8月4日报道】日前,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肥胖者的大脑衰老速度快于身形苗条者。
        研究显示,中年肥胖人群的脑白质与一般人群有所不同,与年长10岁的较苗条人群的脑白质类似。
        脑白质是连接大脑不同区域的组织,可令信息在大脑不同区域之间传递沟通。
        人类大脑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萎缩,科学家越来越认识到,肥胖可能会加快大脑衰老的进程。
        科研人员追踪研究了473名年龄在20~87岁的对象,以搞清肥胖在成人的不同年龄段会对大脑结构产生何种影响。
        研究人员将数据分成了两组:消瘦者和超重者。
        他们发现,两组对象的脑白质的量存在惊人的差异。与消瘦者相比,超重者的脑白质普遍较少。
        研究人员还对比了两组对象的脑白质的量与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50岁超重者的脑白质的量与60岁消瘦者的相当。
        研究人员仅在中老年人群中观察到了这一差异,说明大脑在这一年龄段上尤为脆弱。
        剑桥大学精神病学系的莉萨·罗南博士说:“大脑在衰老过程中会自然萎缩,但尚不清楚为何超重者的脑白质减少幅度更大。”
        ——2016年8月6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215楼2016-08-08 12:43
        回复
          黑洞有“后门”吗?
          目前,人类在研究黑洞时所遇到的最大问题之一是,进入黑洞最深处后,我们所熟知的那套物理法则就不再适用了。大量物质和能量压缩在无限小的空间,即时空曲率无限大、摧毁一切物质的引力奇点中。
          然而,事情果真如此吗?
          西班牙巴伦西亚微粒物理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显示,坠入黑洞的物质或许能够在这趟大冒险中幸存,并从另一扇门里出来。
          巴伦西亚的物理学家在英国《经典引力和量子引力》双周刊上发表文章称,可将奇点看作是时空几何架构的一个缺陷。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解决这个扭曲空间的无限引力所带来的难题。
          巴伦西亚大学研究人员贡萨洛·奥尔莫说:“黑洞就是一个测试引力新观点的理论实验室。”奥尔莫在研究中使用了非广义相对论的其他理论分析了黑洞。
          他将黑洞描绘成类似水晶和石墨烯的几何结构,因为这些几何构架能够更为确切地描绘黑洞中所发生的事情:“正如水晶在微观结构上有瑕疵一样,黑洞的中心区域也可被视为时空中的一个异常现象。我们需要使用新的几何元素才能更准确地描绘它们。我们探索所有的可能性,并从自然现象中汲取灵感。”
          通过这些新的几何架构,研究人员得出了一套针对黑洞的全新描述。黑洞的中心点变成了一个非常小的球面,而这个球面就是黑洞中的虫洞。
          奥尔莫说:“有了这一理论,在阐述带电黑洞时面临的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黑洞中心有一扇门——虫洞——时间和空间可以经过虫洞继续存在,这样一来我们就首先解决了奇点问题。”
          该研究是基于人类已知的,最简单的黑洞类型之一——不旋转的带电黑洞。
          这个通过公式测算出的虫洞比原子核还要小。不过黑洞存储的电量越大,虫洞也就越大。因此,若是有人进入此类黑洞,他将会被无限拉伸。换言之,“会被拉伸得像意大利面条一样”,这样就可以进入微小的虫洞。离开虫洞之后,他便能恢复正常大小。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016年8月5日报道;2016年8月11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219楼2016-08-11 14:55
          回复
            “数字健忘”迫在眉睫
            我们这代年轻人,记忆力好像都不太好。我们经常打趣自己过早得了老年痴呆。其实,这种打趣也伴随着一些焦虑。当我们需要去记一些细节时,大脑在关键时候却不管用,只好用智能手机查找。我们越发依赖互联网,并用它代替了大脑。手机越来越智能,我们也越来越博学吗?似乎不是这样的。我们的大脑不可避免地萎缩了。以前,人们曾为自己有很强的记忆力而骄傲。现在呢,思考的快乐不断地被脸书等社交媒体打乱。甚至语言也可以被抛到一边,用表情、图片代替。我们的大脑越来越适应这个时代了。这是个坏消息:技术正在破坏我们的思考和沟通能力。记住知识需要时间和精力,在这个信息飞速更新的世界,速度就是王道。手机几秒就能搜索到的何必花时间去记呢?而大脑是需要锻炼的,它现在已经萎缩到最危险的地步了。
            去年,一份关于数字健忘症的调查显示,91%的人把互联网作为大脑的“在线补充”,44%的人依赖智能手机。如果数字世界消失,且没有任何人记住这些信息,世界会怎么样?我们应该怎样保留我们的经验以便让后世文明能了解我们?“数字健忘”迫在眉睫。当记忆力衰退时,我们觉得自己内心深处一部分消失了。这就是为什么老年痴呆是如此可怕。记忆与我们的心灵与灵魂相关,每天都记住更多的事吧。
            ——2016年8月13日版英国《旁观者》周刊文章;2016年8月16日一期《参考消息》(第12版)翻译、转载


            223楼2016-08-16 11:13
            回复
              父母长寿子女也长寿
              除了长寿基因,父母还可以把良好的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传给子女。多国研究人员对18.6万名55岁至73岁的英国人的跟踪研究发现,父母越长寿,子女活的时间也越长。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
              在该研究中,被调查者的父母都已经过世。研究人员在了解了他们父母去世的年龄后,对这些人展开为期8年的跟踪调查。研究人员在调查期间发现,在父母去世年龄超过69岁的被调查者当中,父母中任何一方的寿命每增加10岁,这些人的死亡率会降低16.5%。不考虑吸烟、酗酒、肥胖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等导致死亡的因素,子女是否长寿与父母年龄还是有一定联系的。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公共卫生专家贾尼丝·阿特金斯表示,这项研究针对的是父母长寿是否与子女寿命达到60岁、70岁有关,这是迄今为止此类研究中规模最大的。她还表示,父母寿命短,子女也可能死亡率较高。一般情况下,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对一个人身体健康的影响要大于父母去世的年龄。
              除了父母的遗传,家庭环境也会对一个人的健康产生影响。此前曾有研究表明,较高的教育水平、良好的运动习惯和饮食习惯都有助于延长寿命。生活在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未来长寿的机会更大。
              ——西班牙《国家报》2016年8月15日报道;2016年8月17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224楼2016-08-17 17:06
              回复
                直播哔哔哔


                225楼2016-08-17 17:27
                回复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蝙蝠在捕捉飞行的昆虫时可谓手到擒来,
                  然而,蝙蝠在捕获老鼠的时候,却经常失手。
                  新近的研究发现,老鼠会发射超声波干扰蝙蝠的定位


                  IP属地:江苏226楼2016-08-18 10:19
                  回复
                    谷歌新系统欲称霸物联网
                    【共同社纽约2016年8月15日电】多家IT相关媒体近日报道称,美国谷歌公司正在研发全新的操作系统。新系统可能面向多种设备实现互联互通的“物联网”。继推出占据全球80%市场份额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安卓”之后,谷歌似乎还力争称霸未来有望普及的物联网领域。
                    面向技术人员的网站披露了新系统的部分程序,名称暂定为“Fuchsia”(一种植物名称)。据美国媒体报道,系统核心部分被简化,适合物联网,同时也可装入电脑和智能手机。有关何时投入实际运用等详情尚不清楚。
                    谷歌去年公布了基于“安卓”系统的物联网操作系统“Brillo”,此次则完全摆脱“安卓”全新研发。
                    ——2016年8月18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230楼2016-08-18 17:19
                    回复
                      日本成功用脐带血造出诱导多能干细胞
                      【共同社东京2016年8月17日电】记者17日获悉,京都大学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所用新生儿的脐带血,制作出用于再生医疗的储备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据悉,与用成人血液制作相比,用脐带血制作的诱导多能干细胞基因变异较少,质量更高。细胞制作已于7月完成,预计近期就能为提供给研究机构做好准备。新的制作方法有望使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移植的再生医疗在实际应用方面进一步走向成熟。
                      通常认为,用患者自体细胞制作的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成组织或细胞后进行移植,不会发生排异反应。但这种方法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费用。为此,该研究所制作了不易出现排异反应的诱导多能干细胞,建立起可广泛迅速提供的“诱导多能干细胞储备”体系。此次制作的诱导多能干细胞也是其中的一环。该方法的优点是,可利用为治疗白血病等疾病设立的脐带血库。
                      脐带血是存在于新生儿脐带中的血液,与承受压力的成人的血液细胞相比,脐带血基因的变异较少。据称,制作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效率也较高。据该研究所介绍,此次使用的是保存在神奈川县东海大学医院的脐带血。
                      该研究所计划,到2017年度结束前,完成30%~50%的日本人可以利用的诱导多能干细胞储备。
                      由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高桥政代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在2014年9月实施了全球首例手术,将患者自体细胞制作的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出的视网膜细胞移植给患者本人。理化学研究所及神户市立医疗中心中央市民医院、京都大学等,还计划开展将储备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出的视网膜细胞移植给重度眼病患者的全球首个临床研究。
                      ——2016年8月19日一期《参考消息》(第5版)翻译、转载


                      233楼2016-08-19 16:07
                      回复


                        237楼2016-08-25 09:21
                        回复
                          头部遭轻微撞击增早亡风险
                          研究显示,即使头部遭到轻微撞击也会增加人们患精神疾病和过早死亡的风险。
                          牛津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跟踪研究了瑞典1973年后出生的100万人,以判断颅脑损伤将如何在未来几十年影响他们的生活。
                          他们发现,即使人们遭受了轻微颅脑损伤——即让人感到头晕眼花或糊里糊涂,其在研究期间死亡的可能性都比未受到损伤的人高60%。
                          他们因精神疾病住院的可能性高91%,在学习中表现不佳的可能性高55%,拿伤残补助的可能性高52%。
                          每十人中就有一人在儿童时期或青少年时期受到某种程度的颅脑损伤。
                          研究作者认为,父母应该在孩子受到颅脑损伤后密切关注他们,确保他们在学业上不落后,如果发现了任何不寻常的表现,应该咨询医生。
                          他们还建议,受过重伤的人在接受治疗后还应接受随访干预。
                          司法精神病学教授西娜·法泽尔是牛津大学韦尔科姆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她说:“受到极其轻微颅脑损伤的人以后也可能产生持续的问题。我们知道,当时外力改变了大脑结构。你能看到大脑内发生了扭曲和转动,那会导致各种各样的损伤,拉伸并损坏神经细胞。这的确会改变神经递质水平。”
                          在英国,每年有100万人因颅脑损伤就医。15岁及以上人群受伤后,在未来生活中表现较差的可能性更高。这意味着,在这个年龄之前,大脑修复损伤的功能更强。
                          研究团队发现,受伤越严重,表现越差。颅脑损伤最严重的人因精神疾病住院及过早死亡的可能性高2倍。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016年8月23日报道;2016年8月25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238楼2016-08-25 15: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