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吧 关注:23,110贴子:97,592

回复:每日科技快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超薄有机材料使制作电子皮肤成为可能
东京大学研究人员研制出超薄、超灵活的保护层,并通过创建稳定的有机发光二级管展示了其用途。这一技术将能推动制造出显示血氧含量的电子皮肤、运动员所需的电子皮肤心率传感器及其他许多应用。
东京大学工程研究生院染矢高雄教授和横田朋之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研制出不足2微米厚的优质保护薄膜,这使得超薄、超灵活、高性能可穿戴电子设备及其他设备的生产成为可能。
该小组是通过改变非有机和有机材料的层次研制出该保护薄膜的。这种保护薄膜通过阻隔空气中的氧和水汽,将设备寿命从在以前研究中看到的数小时延长至数天。此外,该研究小组可将透明的氧化铟电极贴在超薄基底上而不会破坏该基底,使电子皮肤成为可能。
利用新的保护层和氧化铟电极,该研究小组制造出聚合物发光二级管和有机光电探测器。这些东西薄到足以贴在皮肤上,灵活到足以随着身体的移动而变形和起皱。
聚合物发光二级管只有3微米厚,效率是以前报道的同类产品的6倍以上。这降低了发热性和能量消耗,使它们尤其适合直接贴在身体上用于医疗应用,比如显示血氧浓度或脉搏率。
该研究小组还将红色和绿色聚合物发光二级管与光电探测器组合在一起以展示血氧传感器。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016年4月18日报道;2016年4月19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121楼2016-04-19 14:48
回复
    问与答
    问:输血时供血者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会怎样?
    答:这个问题其实没什么可说的。只有白细胞有细胞核,因此它们是惟一携带供血者脱氧核糖核酸的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在骨髓生成的过程中失去细胞核。供血者捐出的血由离心机分离成血浆、血小板、红细胞和白细胞,只有前三部分用于输血。假如在紧急输血时使用了全血,那会引起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因为受血者自身的白细胞会破坏外来的脱氧核糖核酸。
    ——2016年4月一期(英国)《焦点》月刊文章;2016年4月20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123楼2016-04-20 15:05
    回复
      通过验血查出帕金森症便于更早进行治疗
      科研人员研究出了世界上第一种通过验血查出帕金森症的方法。
      目前,诊断帕金森症的惟一方法是通过一系列检查和扫描,排除其他疾病,再加上研究症状来确定的。
      通常,只有在患者出现疾病并且脑细胞已经受损后才能确诊。
      尽管帕金森症尚无治愈办法,但提前诊断将有助于及早启动药物和物理治疗,从而减缓患者运动机能的恶化。
      因为诊断该病是一个排除的过程,而且其症状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颇为类似,所以患者还面临被误诊的风险。
      来自澳大利亚拉特罗贝大学的研究团体认为,他们的验血方法将使医生可以以前所未有的可靠度来查出帕金森症,并提早进行干预。他们的发现正在接受一个国际医疗刊物的审查。
      这项研究的带头人保罗·费希尔教授说,这一发现颠覆了人们对帕金森症的常规看法,也令研究人员感到震惊。
      人们普遍认为,毒副产品的积聚(损伤脑细胞并引发帕金森症)是因为细胞线粒体的缺陷。但费希尔及其研究团队通过验血发现,帕金森症患者的线粒体没有问题。
      他说:“基于目前的文献,我们此前猜想,线粒体的耗氧量减少会导致毒副产品的积聚,但我们看到的恰恰相反。我们的研究能够表明,线粒体完全正常,但是,它的工作强度是以前的4倍,这也会导致产生更多的毒副产品,我们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费希尔说,到目前为止,已对试验小组的38人(其中29人患有帕金森症,对照组中的9人是健康的)进行了验血检测,的确发现帕金森症患者的线粒体活动亢进。
      ——英国《卫报》2016年4月19日报道;2016年4月21日一期《参考消息》(第5版)翻译、转载


      124楼2016-04-21 14:44
      回复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015年12月18日报道】题:研究者发现地核边缘惊人的状况:温度可能相差几千度
        在地球表面以下的深处,温度的变化可能超出科学家的预计。
        地球核心温度可达数千度,具有强大的压力和辐射。
        澳大利亚研究者称,这表明地核比太阳核心更加难以研究,对这些系统新的认识将有助于解释地球的形成。
        在地表以下3000公里的下地幔,温度可达摄氏3000至3500度,压力达125吉帕斯卡,大致是大气压力的125万倍。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在地幔与地核的交界处,温度的变化是之前设想的三倍多。
        温度的悬殊与密度和化学成分一起影响了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
        该研究的负责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副教授赫尔沃耶·特卡利说:“地幔与地核交界的地方具有比地球表面更鲜明的分界线。”
        特卡利说:“固体地幔与液体地核间的差异比地面与空气间的差异更大。地核就像是行星内部的另一颗行星。”
        利用新测量数据,研究者绘制了下地幔的地图。由于辐射和核幔边界的热转化,研究小组可以确定不同的地震速度。
        这一知识可能为理解地球内部热转化以及最终理解磁场的形成过程打开大门。
        特卡利说:“这些图像将帮助我们理解对流如何连接地球表面和地幔底部。”
        “这些热变化对于创造地球磁场的地核动态变化也具有深远意义。”
        ——2015年12月21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127楼2016-04-25 22:40
        回复

          恐龙背上的神奇“风帆”或许有助于迁徙
          最新研究显示,科学家新发现的一种食草恐龙的背部长有一个坚硬的“风帆”,这种神奇的帆状结构也许能帮助这种远古野兽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科研人员介绍说,这种恐龙生活在白垩纪早期的西班牙,距今约1.25亿年。当时伊比利亚一些地区会出现干湿季交替的现象。科研人员认为,这种恐龙可能就是利用背帆来调节体温的,就像现在的大象会扇动大耳朵释放多余热量一样。
          科学家也表示,另一种可能性是背帆其实是储存脂肪的地方,是一种应对资源匮乏期的手段。
          论文撰稿人之一、西班牙国立远程教育大学助理教授费尔南多·埃斯卡索介绍说,这些恐龙遗骨在2013年5月出土于西班牙东北部城市莫雷利亚附近的一处采石场。
          科研人员把这一新物种命名为“莫雷利亚禽龙”。莫雷利亚禽龙最大的特征就在于背帆。其背帆由背部脊椎骨上的竖直骨质椎刺组成。从化石可以看出,椎刺的长度相当可观,可以达到31厘米。
          埃斯卡索介绍说,假如莫雷利亚禽龙有迁徙的习性,用背帆来储存脂肪就很方便。尚无直接证据证明莫雷利亚禽龙是一种迁徙动物,但挖掘结果显示,同一处采石场出土了一些群居性恐龙化石。埃斯卡索表示,喜欢群居的现代大型食草动物比如大象就有迁徙的习性。
          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杂志网站今天刊登了该研究论文。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015年12月16日报道;2015年12月21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128楼2016-04-25 22:45
          回复

            周一的冬至标志着最长的黑夜
            黑暗即将降临。冬至点——标志着北半球一年中最长的黑夜和最短的白昼——将出现在21日夜里。
            冬至点将在同一时刻出现在地球上的每个地方。在美国,它出现在东部标准时间21日晚上11时48分。这意味着在欧洲、非洲、亚洲及澳大利亚,冬至点实际上出现在22日。
            冬至点是北半球一年中距离太阳最远的那一精确时刻,通常出现在白昼最短和黑夜最长的那一天前后。
            每年在英格兰威尔特郡的巨石阵遗址会举行最著名的冬至庆祝活动之一。德鲁伊教徒、异教徒和其他参与者聚集于此庆祝冬至的到来。
            在天文学上,冬至是冬季的开始,接下来北半球将度过最冷的3个月。而气象学家认为,冬季始于12月1日,冬至过后,白昼将再次慢慢变长。
            在南半球则恰恰相反,12月21日标志着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和天文学上夏季的开始。
            不过,冬季白昼最短的一天通常并不是一年中最冷的那天。美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最低的日子会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那天有滞后。
            之所以会出现这一气温上的滞后,是因为虽然白昼在变长,但地球表面释放的热量仍继续多于它从太阳那里得到的热量。
            美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日均气温会出现在冬至两三周之后的第二年1月上旬到中旬。例如,波士顿最冷的日子通常是1月17日至20日,迈阿密则是1月2日至22日。
            到1月底,抵达地球的热量终于开始超过离开地球的热量,而天气也开始慢慢暖和起来。
            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引发季节的变化。在北半球的冬季,赤道以北地区相对远离太阳,导致给北半球带来温暖的太阳热量减少。
            那么为什么地球是倾斜的?
            据美国航天局说,这很可能是在数十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期间,地球与各个原行星及其他巨大天体相撞的结果。地球之所以拥有促使生命形成的完美气温,居然是因为亿万年前与其他太空石头的几次无规则碰撞——认识到这点真令人感到有些不安。
            不过与此同时,祝你冬至快乐!
            ——《今日美国报》网站2015年12月20日报道;2015年12月22日一期《参考消息》(第5版)翻译、转载


            130楼2016-04-25 22:51
            回复

              【法新社巴黎2015年12月21日电】研究人员断定,在火星坡地上观察到的诡异沟壑应该是干冰造成的,这些沟壑并非液态水曾经流淌的渠道。因此他们认为,不要指望在这里找到火星上可能存在的生命形态了。
              21日,法国科学家的这项研究发表在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月刊上,其结论与美国航天局(NASA)在9月末宣布的发现并不矛盾。根据NASA的发现,火星某些区域也许会定期出现“盐水流”形态的液态水。
              研究作者之一、法国天体物理学家塞德里克·皮洛尔热明确指出:“我们的研究与NASA的发现无关。”
              法国科学家研究的沟壑大体分布在火星中纬度地区的低温坡面上。而NASA发现的暗纹则在夏季出现,位于火星赤道地区温度最高的坡面。
              21世纪以来,用卫星拍摄的火星照片显示了这些遗留的沟槽和渠道,让人不禁联想到地球上山区常见的因坡面流水作用而形成的痕迹。以太阳系的高龄来看,这些沟壑似乎尚新:可能存在了几百万年,也可能仅有数年之久。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在公报中说,当时,这一迹象“让人们产生了一个念头,即可能有大量不容忽视的液态水正在如今的火星上形成。而液态水的存在有利于生命的出现。”
              但最近,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发回的照片开始质疑液态水在这些沟壑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这些照片表明,新沟壑形成的季节温度太低,即使是含盐的水也无法形成液态水流。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动力气象实验室研究人员弗朗索瓦·福尔热说:“在摄氏零下135度(形成液态水流)是不可能的。”
              相反,这些沟壑似乎是在干冰出现在火星地表时产生的。而干冰是由火星大气中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碳在冬季凝华形成的。
              福尔热解释说,“我们制作了火星不同坡面的数字环境模拟器,将热量交换和气体交换因素考虑进去,能够模拟出一个可信的场景”,从而得出沟壑是干冰造成的。
              研究人员强调,春天,太阳光线射入透明的干冰,从底部加热,导致干冰升华,直接转化为气态。气体不断累积,对底土的压力大幅增加,最终冲破冰面。势头猛烈的气体喷涌而出,能够造成坡面塌陷和滑动。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认为,液态水“或许与这些沟壑的形成无关。这份研究质疑了一种观点,即在不远的过去,这些地区可能一度有利于生命的出现”。
              ——2015年12月23日一期《参考消息》(第5版)翻译、转载


              133楼2016-04-25 23:04
              回复

                【美国《科学新闻》双周刊网站2015年12月18日报道】新的研究也许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慢性应激状态、睡眠剥夺及身体日常节律的其他失调都与肥胖有关。
                斯坦福大学的玛丽·特鲁埃尔16日在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的年度会议上报告称,长期承受应激激素的作用会刺激脂肪细胞增长。一般情况下,人体在清醒的时候会根据生理节律定时释放皮质醇等应激激素。
                特鲁埃尔和她的同事发现,这种规律的脉冲式分泌不会导致脂肪生长。但是这些应激激素的作用时间若增长(由睡眠不足等情况引起),会打乱这种节律并导致脂肪细胞增加。
                尽管每年只有10%的脂肪细胞会被替换,但人体内一直存在一批随时准备变成脂肪的前脂肪细胞。特鲁埃尔说:“如果它们都在同一时间分化,你的身体会充满脂肪。”
                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一种叫做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蛋白质控制着脂肪细胞的生长,而应激激素会触发PPAR-γ的产生。特鲁埃尔的团队发现,在实验室测试中,所含PPAR-γ浓度在一定阈值以下的前脂肪细胞不会转化成脂肪细胞。连续接触激素最终会让这些前体细胞积累起多到足以超越阈值的PPAR-γ,从而开始产生脂肪。但是,若以短促脉冲形式给予细胞总量相同的应激激素,则细胞中的PPAR-γ浓度就会呈上下起伏状态。
                应激激素的作用原理就像是踩汽车的油门。稳定地加大压力最终会使汽车超速,而脉冲式踩油门则意味着脚可以离开油门踏板,使汽车定时减速,从而不会超越生成脂肪的阈值。12小时以内的脉冲期不会导致形成额外的脂肪,但时间更长的脉冲期——例如由睡眠剥夺、过度饮食或其他打乱生理节律的行为所引起的——则导致更多的前体细胞变成脂肪细胞。
                ——2015年12月23日一期《参考消息》(第5版)翻译、转载


                135楼2016-04-25 23:13
                回复
                  问:人造物质在月球上存留多久?
                  答:据估计,月球上的人造物质超过180吨,有成袋的人体排泄物,也有坠毁的宇宙飞船。但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对这些物质造成影响——没有风、污染物或水使它们腐蚀、生锈、分解或磨损。不过,太阳光尤其是紫外线的照射的确已经让“阿波罗”号宇航员留在月球上的美国国旗裉了色。虽然微流星体的不断撞击可能会逐渐侵蚀这些物质,但现有的研究表明,它们可能会存留长达1亿年。
                  ——2016年4月一期(英国)《焦点》月刊文章;2016年4月27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140楼2016-04-27 12:08
                  回复
                    【路透社美国波士顿2016年4月26日电】题:研究人员用光抗癌
                    研究人员用一个有趣的方法来治疗癌症,他们利用遗传学技术操纵细胞中的电信号传递从而防止和逆转肿瘤。
                    美国塔夫茨大学的科学家们在青蛙身上做了光遗传实验,以检验这个已经用于大脑和神经系统研究的方法是否适用于癌症。在对癌症的基础研究中经使用常青蛙,因为它们的肿瘤与哺乳动物的肿瘤具有生物相似性。
                    塔夫茨大学再生和发育生物学的负责人迈克尔·莱文说:“我们将整个研究项目称为破解生物电密码。”
                    研究人员表示,光遗传学能否用来治疗人类癌症尚不得而知,但电在人体内发挥作用的科学原理可能会带来治疗多种疾病的新途径。
                    莱文说:“这个想法跟大脑研究差不多,神经科学家试图弄懂大脑中电状态的含义,我们则揣摩人体内电状态的模式是如何编码的。”
                    研究人员给青蛙胚胎注射了两种基因,一种使之易患癌症,另一种在肿瘤细胞里生成光敏离子通道,即离子进出细胞的通道。该通道在收到某些信号时打开,而当打开后,离子进进出出的运动便产生了电信号。
                    研究人员让胚胎受到光照从而激活肿瘤细胞上的离子通道。通过激活这个通道并调节细胞里的电信号,研究人员得以防止和逆转30%的胚胎中的肿瘤形成。
                    参与研究的塔夫茨大学生物学家达尼·亚当斯说:“你可以打开光源,在实验中是蓝光,让这个蓝光对着肿瘤闪烁24小时,然后肿瘤就消失了。”
                    莱文表示,以细胞的电模式为靶向,就有可能控制细胞以多快的速度进行分裂,以及它们与相邻细胞共享哪些信息。
                    他说:“细胞之间的电信号交流对于抑制肿瘤的确非常重要,总体上是要了解这些电压如何在细胞之间传输以及它们如何控制细胞之间的化学信号传递。”
                    研究人员透露,他们正计划用哺乳动物进行类似的实验。
                    ——2016年4月28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142楼2016-04-28 14:50
                    回复
                      科学家研制出可发光水泥
                      使用寿命长达百年
                      【西班牙《阿贝赛报》网站2016年4月27日报道】墨西哥伊达尔戈圣尼古拉斯米却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无需电能就可以发光的水泥,使用寿命可达100年。这项发明可能将解决夜间公路能见度差的问题。
                      研究人员何塞·卡洛斯·鲁维奥在9年前开始这项发明计划,当时他发现世界上没有与此相同的材料,于是开始进行研发。鲁维奥面对的问题在于,水泥是一种不透明的物体,无法把灯安装在水泥内部。
                      鲁维奥表示,传统水泥是在加水后会像泡腾片一样发生溶解的粉状材料。届时,这种材料会形成凝胶,就像发胶一样,但这种凝胶比发胶坚固和结实得多。同时,这期间也会产生结晶体等在硬化水泥中多余的副产品。
                      因此,鲁维奥专注于改变水泥的微观结构,除去其中的结晶体使其完全成为凝胶。同时,他还成功使水泥可以吸收太阳能,并随后将这种能量以光的形式返还到环境当中。
                      鲁维奥说,2015年全世界的水泥产量达到40亿吨,新型材料有着广阔的商业市场。
                      使用新型水泥的建筑、公路或石油钻井平台可以白天吸收太阳能,并在晚上长达12个小时的时间里释放这些能量。
                      鲁维奥说,即使遇到阴天,照射到的少量阳光足以加载能量,这种水泥甚至可以在浴室等缺乏光线的空间使用。
                      鲁维奥表示,大多数荧光材料都是由塑料制成的,平均只能发光3年,因为那些材料会因紫外线照射而受损。但是,他发明的水泥对于阳光具有耐受性,使用寿命可达近100年。
                      此外,这种水泥也很利于环保,因为它是由沙子、泥土和黏土制成,而且制造过程中只会释放水蒸气。现在,这种水泥可以发出蓝色和绿色的光,而且发光强度也可以调节,避免使骑自行车或开车的人目眩。
                      鲁维奥的这项发明启发着其他国家的研究人员沿着这一研发路线继续下去。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这项发明为基础的其他发明。
                      目前,鲁维奥的研究处于转让和商业化阶段,他寻求在石膏或其他建筑产品上应用这项发明。
                      ——2016年4月29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144楼2016-04-29 16:09
                      回复
                        现在是绝对“完”霉啦!!哈哈!!!我看你们怎么搞!
                        不是我不救,是你们自己毁了自己!


                        145楼2016-04-30 11:25
                        回复
                          宇宙或曾拥有诸多外星文明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016年5月6日报道】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宇宙中许多行星很可能早在地球之前就孕育过智慧生命。研究人员表示,只有当其他宜居行星孕育智慧文明可能性低于一百万亿亿分之一、即10的22次方分之一时,人类才有可能成为全宇宙首个拥有发达科技物种。论文主要撰稿人、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亚当·弗兰克说:“这意味着其他创造科技智慧物种很可能在我们之前就已出现。
                          弗兰克说:”你可以这样想:在我们进行此次研究前,你要是觉得一颗宜居行星孕育出文明几率有一万亿分之一,就会被看成是悲观主义者。可即使套用这个数据,也意味着诸如地球孕育出人类的情况已经在宇宙历史中重演了100多亿次。
                          1961年,美国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设计了一个公式,用来估算此时此刻银河系可能存在的地外文明数量。亚当·弗兰克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同行伍德拉夫·沙利文则更关注智慧外星人在整个宇宙出现过的几率。两人修改德雷克公式,提出了一个不考虑外星文明存续时间的公式。
                          弗兰克和沙利文还借鉴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普顿”太空望远镜及其他科学仪器的观测数据。这些数据告诉我们,大约20%的恒星的“宜居带”内分布着适合生命成长行星。
                          研究人员随后考察了可观测宇宙范围内的恒星总数,由此推算出地球成为宇宙首个智慧生命诞生地的几率。
                          弗兰克说:“令人惊讶的是,地球很可能不是进化出高级文明的惟一时空。”
                          但研究人员同时强调,这并不意味着宇宙中有许多智慧外星人等待着与我们接触。
                          沙利文说:“宇宙的年龄超过130亿年,所以即便银河系出现了1000个文明,但只要它们的存续时间与我们相当,差不多10000年上下,那么此时此刻绝大多数文明恐怕早已消亡了。”
                          ——2016年5月10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149楼2016-05-11 11:02
                          回复
                            嗅觉可预测你的社交圈子有多大
                            嗅觉灵敏看起来是个没太大用处的技能,大概只有在判断周六晚上的剩菜是否变坏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但实际上,嗅觉还可能对你的社交生活有帮助。科学家4月在《科学报告》杂志上撰文称,灵敏的嗅觉和发达的社交网络之间存在联系。
                            一个人的社交网络是由所有与之保持频繁联系的人构成的。在这项新研究中,科学家通过问卷询问31个参与者每隔两周与多少个朋友、同事、家人等见面聊天,以搞清楚他们的社交网络有多广。研究人员还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测量参与者的嗅觉:人们对淡淡的香味有多敏感,他们分辨不同气味的能力,以及他们从四个选项中分辨所闻为何物的能力。
                            一个人的鼻子越灵敏,其社交网络就可能越广泛。但是,社交网络的大小和一个人识别或分辨气味的能力之间不存在联系。
                            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人员发现,嗅觉灵敏度和社交网络的大小还与大脑某些部位之间联系的紧密性有关。其中一个部位是杏仁核,它与情感和社交行为有关;另外一个部位是眼窝前额皮质,研究证明嗅觉更灵敏的人这个部位更大或更厚。
                            与许多哺乳动物相比,人类的嗅觉很弱。但嗅觉仍然在我们的社交中发挥着作用。
                            科学家写道,通过闻彼此的味道,我们能够获得关于性别、年龄、疾病甚至一个人是否悲伤或产生厌恶的信息。有些人精神紊乱,比如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他们面临社交障碍,其嗅觉一般都较弱。而天生没有嗅觉的人(即先天嗅觉缺失症)似乎比其他人更缺乏社交安全感。而灵敏的鼻子一直被认为与外向性格有关。
                            所以,嗅觉和社交的关系并不令人惊讶。科学家推测:“嗅觉灵敏度更高的参与者可能对他人的体味更敏感,从而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社交化学信号。这有助于社会交往。”
                            ——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2016年5月7日报道;2016年5月10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150楼2016-05-11 11:04
                            回复
                              美研发新药让癌细胞“自杀”
                              【埃菲社华盛顿2016年5月9日电】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月刊9日刊登的一项研究,美国一个科学家团队发现了一种或能使癌细胞自毁的药物。
                              位于佛罗里达州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进行这项研究表明,这一新的化学成份对癌细胞的作用比目前任何疗法都要精确。
                              这项成果已经在动物身上得到了验证。其重大意义在于,其精确性能够直击癌细胞,甚至那些隐藏的癌细胞,而不会伤及健康细胞。
                              这项研究的领头人马修·迪斯尼指出,这种新的化学成份最先进之处在于能够激发癌细胞程式化的“自杀机制”。
                              这种新成份能够对目前主要的癌症治疗药物进行补充,提高对癌细胞的识别水平,并进行更精确的直接打击。
                              新的研究成果不仅意味更有效的癌症治疗,也意味着健康细胞所受的损害将被降到最小。
                              与此前的靶向治疗药物相比,研究发现的新成份治疗效率更高、显效更快、侵略性更低。
                              研究还指出,目前采用这一成份治疗乳腺癌的效果最佳。
                              马修·迪斯尼希望加入这一成份的药物在未来能够作用于所有类型的癌症,甚至能够用来抗击寨卡和埃博拉等严重病毒性疾病。
                              这项成果得以实现有赖于药物信息与工程技术,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在该领域是世界范围内的领头羊。
                              ——2016年5月11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151楼2016-05-11 14: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