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吧 关注:23,110贴子:97,592

回复:每日科技快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庆祝2015年的好病毒
2015年对病毒而言是体面的一年。
一些非常有趣的研究显示,在我们的生活中,病毒对我们的作用远比单纯的细胞侵入者和细胞杀手更有价值。
虽然我们或许认为病毒致人感染是偶然现象,但实际上它们对我们的占领从未间断。它们是我们体内总体微生物群的组成部分。对人体、尤其是消化道内病毒的研究进行了10多年,但直到今年我们才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
原因在于我们将注意力从病毒的出现转向了病毒的相互作用。这方面的研究显示,病毒是消化道内微生物的主体,也许在诸如炎性肠病之类的疾病中发挥了作用。肺、皮肤、口腔等部位的病毒研究表明,2016年对我们了解这些微生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将是非常重要的一年。
病毒除了对我们的身体有贡献,还展示了它们在健康、医药等其他领域的价值。病毒疗法展开了多年,2015年我们终于见证了一些卓越的成果。例如,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病毒——可用于控制细菌感染。
噬菌体疗法也许可以通过控制引起感染和肺炎的不同种类细菌为囊性纤维化患者提供援助。噬菌体还可用于补充或取代抗生素。鉴于抗生素抗性的猖獗蔓延,噬菌体疗法已显示了杀死这些耐药细菌、挽救生命的潜力。
尽管病毒疗法通过治疗细菌感染来挽救生命的潜力才刚刚显现,但它可能已被证明是一条治愈癌症的捷径。
——2015年12月31日一期《参考消息》(第5版)翻译、转载


153楼2016-05-11 22:08
回复
    午睡可能增患高血压风险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016年5月13日报道】科学家警告说,虽然睡午觉貌似一种极其美妙的终极享受,但它确实会损害健康。
    最新研究发现,睡午觉会使罹患高血压的风险最高增加1/5。另一方面,虽然传统上认为睡前吃奶酪容易做噩梦,但另一项研究发现吃少量意大利奶酪可以让血压保持在更加安全的水平。
    人们通常觉得白天睡一小会儿有利于恢复精神,对健康有好处。但这种传统观念现在受到了挑战。
    美国明尼苏达州梅奥诊所的研究人员收集了此前9个研究项目总共112267名受试者的数据。
    科学家发现,睡午觉人罹患高血压的风险会增加13%到19%。
    但科学家随后考察了会在上夜班时小睡片刻的人,发现夜间小睡与高血压之间并不存在同样的相关性。
    参与此次研究的威实·臣巴西蓬说:“我们需要开展更多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究竟是午休时长,还是饮食、运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在影响患病风险。”
    另一方面,美国威斯康星州萨利塞特医院的朱塞佩·克里帕在另一篇论文里写道,吃一点意大利硬质奶酪有助于降血压。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奶酪富含蛋白质,能够像处方降压药那样软化血管。
    在随机实验中,30名患有高血压的成年人每天要么食用一盎司意大利奶酪,要么食用作为无效对照剂的人造奶酪,一连食用两个月。
    实验结果显示,食用意大利奶酪的受试者的舒张压有所下降。研究人员没有观察到体质指数、血脂或血糖水平的变化。上述研究成果都是在美国高血压学会会议公布的。
    ——2016年5月16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158楼2016-05-16 14:33
    回复
      为什么垂死的恒星可能是寻找外星生命的适宜场所
      当科学家们把天文望远镜对准天空寻找类似地球的行星时,他们一般会把目光停留在较为年轻、类似太阳的恒星周围。
      这种逻辑似乎是正确的: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太阳系是唯一被发现存在生命的恒星系统。如果生命还存在于其他地方,那么认为它们存在于和我们太阳系差异不太大的环境中是合乎逻辑的。
      但是,天文学家莉萨·卡尔特内格认为,我们也许正在错过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事实上是好多个世界。
      在周一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的一篇论文中,康奈尔大学卡尔-萨根研究所所长卡尔特内格及其同事拉美西斯·拉米雷斯,模拟了生命可能存在于那些接近耗尽能量的恒星周围的情况——这些恒星的年龄和体积比我们的太阳大很多。
      卡尔特内格说,“我们可以找到所有这些可能成为宜居世界的新场所”,它们存在于缓慢燃烧的矮星的红色光辉中,或者存在于被迅速扩张的红巨星解冻的曾经冰封的行星上。
      她和拉米雷斯发现,在我们的银河系中,就存在着20多个这样的有可能支持生命的恒星。他们希望科学家能够开始对这些恒星进行更密切的观察。
      生命可能存在于衰老恒星周围的想法并不新鲜。2004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新视野”号冥王星探测任务的负责人艾伦·斯特恩曾写过一篇论文,探讨太阳系的未来状况会如何使所谓的宜居区域发生改变。在宜居区域中,行星足够温暖,从而使液态水能够存在于它们的表面。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2016年5月16日报道;2016年5月19日一期《参考消息》(第5版)翻译、转载


      159楼2016-05-19 20:17
      回复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016年6月13日报道】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医学院的科学家通过研究蛋白质的3D形状数据库,发现了850多种似乎与癌症有关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变异。这一结果可能增加因现有药物而获益的癌症病人的数量。
        13日发表在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详细列出了这些变异以及可能针对这些变异的相关药物的名单。研究人员在名单上纳入了已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在病人身上使用的药物,以及目前正在临床试验中进行评估和牌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的药物。
        研究报告的资深作者、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医学院肿瘤学系医学副教授李丁(音)说:“直到不久前,有关蛋白质在癌症中的作用的研究还集中在展开的蛋白质或者这些蛋白质的线性序列上。但是在身体中,蛋白质天生都是以特有的3D形状存在的。我们研究了一种计算方式,可以在寻找可能导致癌症的变异时考虑到这些3D结构。”
        蛋白质完成身体的细胞功能。正常构成的蛋白质有点像折成手工作品的一张纸。蛋白质中最初相距遥远的有些部分在折叠后可能正好挨着彼此。这样一来,如果折叠后的位置使那些曾经被认为不重要的远端的变异接近此前已知的癌症中发挥作用的蛋白质部分,那它们突然就变成了导致肿瘤变大的主要因素之一。
        ——2016年6月15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164楼2016-06-15 14:48
        回复
          鸟类认知堪比灵长动物
          【法新社华盛顿2016年6月13日电】科学家一直对一些脑袋非常小的鸟展现出来的智慧感到迷惑不解。不过,一种新的解释恐怕要颠覆“鸟脑袋”的含义:研究人员13日说,鸟类大脑中神经元(即大脑神经细胞)的密度超过很多动物,这让鸟类的认知与灵长类动物相当。
          金刚鹦鹉的大脑可能只有去了壳的核桃那么大,远远小于猕猴柠檬大小的大脑。但是,论及对至关重要的前脑部分,金刚鹦鹉的神经元的数量却远远超过猕猴。相关论文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月刊上。
          研究人员首次系统性地统计了20种鸟大脑中神经元的数量,这些鸟小到雀科鸣禽,大到不会飞的鸸鹋。
          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神经科学家、该论文的高级作者苏珊娜·埃尔库拉诺-乌泽尔说:“一直以来,有一颗‘鸟脑袋’被认为是一件坏事。现在,这应当是一种恭维。”
          研究发现,鹦鹉和乌鸦具有类似于灵长类动物的认知能力。
          这些鸟会制造工具以获取食物或解决其他问题。它们还能认出镜子里的自己,并会为未来作打算。人们曾认为,只有灵长类动物才具有这样的认知能力。
          研究人员说,一个可能性很大的原因是,相比哺乳动物,鸟类大脑的神经元较小但更密集。
          埃尔库拉诺-乌泽尔说:“我们发现,鸟类尤其是鸣禽和鹦鹉大脑皮层中有数量惊人的神经元。大脑皮层是大脑中支持诸如规划未来或探查模式等较高级别的认知功能的部分。这就解释了它们展现出起码是灵长类动物水平认知能力的原因。”
          ——2016年6月16日一期《参考消息》(第5版)翻译、转载


          165楼2016-06-16 15:03
          回复
            整天就知道宅。有意思吗?趁着年轻多出去走走,我每天往返在尼泊尔、多拉多、漓江塔、66号公路、花村、努巴尼、国王大道、阿努比斯神殿、直布罗陀基地、沃斯卡娅工业区等地…遇见不同的人,听他们的故事。还和日本人,美国人,俄罗斯人,甚至猩猩还有机器人交朋友,多充实啊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68楼2016-06-22 04:25
            回复
              处于试验阶段的寨卡病毒疫苗将在人身上试验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对此次临床试验开了绿灯。预计该试验将在数周内启动。这种被命名为GLS-5700的疫苗是由伊诺维奥制药公司和“基因一号”生命科学公司联合研制的。
              GLS-5700将首先在40名健康的志愿者身上试验,以评估该疫苗的安全性,测算其引起免疫反应的能力,进而决定最有效的剂量。这两家制药公司说,该疫苗在动物试验中引发了“强烈”的抗体反应。
              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对非洲埃博拉传染病的处理曾受到抨击,但它因对寨卡危机迅速作出反应而受到普遍赞扬。
              GLS-5700是研制出来阻止寨卡病毒传染的数种疫苗中的一种。
              预计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将在今年秋季试验它自己的寨卡疫苗。该研究院指出,这些是早期人体试验,并告诫说要过几年才能得到经正式批准的寨卡疫苗。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4月证实了寨卡病毒与新生儿小头症之间的关系,并呼吁孕妇避免去寨卡流行的国家旅行。
              该病毒已在整个中南美洲广泛传播,而且现在被证明与另一种少见的、可能威胁生命的神经系统疾病吉兰-巴雷综合征有联系。
              ——美国石英财经网站2016年6月21日报道;2016年6月22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169楼2016-06-22 14:50
              回复
                【法新社华盛顿2016年6月20日电】天文学家今天宣布发现了太阳系外最年轻的行星。这为我们理解行星系统的形成方式提供了新资料。
                这颗系外行星有1100万年历史,编号K2-33b,正以极快的速度围绕恒星K2-33旋转,公转周期仅为5.4天。这颗系外行星的存在说明行星可以在成形后迅速确定轨道距离。美国《天文学杂志》刊登了这一研究成果。
                地球的年龄有45亿年。年轻的K2-33b有5个地球那么大,属于“超级海王星”。它位于天蝎座,距离地球约470光年。
                此类行星脱胎于年轻恒星周围稠密的碟状气体尘埃。它们要么在距离恒星很近的地方成形,要么在成形时向恒星方向迁移。
                研究论文作者之一、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天文学家安德鲁·曼推测说,朝恒星靠拢的此类行星的轨道迁移模式会对类地行星的形成产生影响。
                安德鲁·曼发表声明说:“假如木星或海王星在类地行星形成后向内迁移,太阳系内恐怕就不会出现地球,或者根本不会出现任何类地行星。”
                为发现K2-33b,天文学家使用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他们随后使用各种望远镜进一步观测,证实了K2-33b的存在,并确定了这颗系外行星的特征和属性。
                ——2016年6月23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170楼2016-06-23 15:03
                回复
                  冥王星或存在地下海洋
                  【合众国际社波士顿2016年6月21日电】此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冥王星地表下可能有海洋——如果现在没有的话,那该天体至少在历史上的某一刻有过地下海洋。
                  美国布朗大学研究人员的结论则没有这么模棱两可。他们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冥王星上当前“极可能”有地下海洋。
                  布朗大学的科学家们设计了一款计算机模型用以模拟冥王星的演化过程,并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新视野”号探测器收集的数据填充该模型。该模型显示,如果冥王星上过去有过海洋,而该海洋在数百万年前已干涸的话,那这颗矮行星应该已经萎缩了。
                  鉴于当前没有迹象表明冥王星萎缩过,研究人员认为,当前存在地下海洋的可能性更大。
                  布朗大学研究生、新研究报告的主要撰写人诺厄·哈蒙德在一份新闻稿中解释说:“由于‘新视野’号探测器传回了令人惊叹的数据,我们才得以观察冥王星表面的地壳构造特征,用新数据更新我们的热演化模型,并推断出冥王星当前极可能有一个地下海洋。”
                  研究人员认为,冥王星的冰冻外壳要比此前的研究结果表明的更厚,由氮和甲烷构成的厚厚冰层有助于这颗矮行星保存热量,进而减缓了海洋冰冻的速度。
                  总而言之,“新视野”号探测器和布朗大学的热模型都表明,冥王星当前确实有一个地下海洋。
                  哈蒙德推断说:“这让我惊叹不已。离太阳如此之远的冥王星上可能有大规模液态海洋环境——柯伊柏带的其他天体同样存在这种可能——这绝对令人难以置信。“
                  ——2016年6月23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172楼2016-06-23 18:40
                  回复
                    科研人员以空前具体的方式对早期宇宙膨胀进行建模
                    宇宙学家首次运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全部威力来对宇宙的演变进行精确计算。
                    两个科研小组所运用的技法——它们改变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传统做法——可能有助于解决有关此前的简化模拟是否准确的争议,并且可能帮助研究人员解读天文学家日益精确的观测结果。
                    比利时宇宙学家乔治·勒迈特等人在上世纪20年代指出,一个满足爱因斯坦的宇宙应该是要么膨胀,要么收缩。
                    但是,如果不作假设去简化计算,是不可能解出爱因斯坦的宇宙方程。
                    为了得出结论,勒迈特和其他早期的相对论者假设物质作为一种连续介质在宇宙中是均匀分布的,而不是集中在恒星和星系中。大多数宇宙学家以这种假设对宇宙——从“大爆炸”开始的宇宙——进行建模。
                    为了解释像星系和星系团这样庞大的结构是如何从一个四处弥漫的原生气团中形成的,研究人员以略微“过密”的区域为切入点,这些区域后来在引力的作用下生成了大块的结构。但是,此类模型假设物质仅在他们正在研究的相对较小的区域呈不均匀分布状态,同时在最大的规模上呈均匀分布。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广义相对论者萨比诺·马塔雷塞说:“宇宙的均匀性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虚构。”
                    在过去10年左右时间里,马塔雷塞等人论证出,这种假设甚至可能导致天文学家错误解读了自己的数据并得出结论——宇宙在一种神秘的“暗物质”的作用下加速膨胀。
                    目前,有两组科研人员分别对一个遵循广义相对论、而不受任何限制的宇宙进行了首次完整模拟。
                    这两个小组分别是: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数值相对论者马塔雷塞·本蒂韦尼亚和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的马尔科·布鲁尼组成的小组,以及美国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的格伦·斯塔克曼和他的同事组成的小组。
                    每个小组都利用超级计算机来建模,以研究早期宇宙是如何膨胀的,以及随着物质开始在引力作用下聚集成大团、其他区域的气体因而变得较为稀薄,时空是如何弯曲的。
                    两个研究小组的论文6月24日发表在美国《物理学评论通讯》周刊和《物理学评论·D》上。虽然他们的研究仍未能再现真实宇宙的全部复杂性,但马塔雷塞说,他们对相对论的完全接纳是“革命性”的。
                    ——美国《科学美国人》月刊网站2016年6月24日报道;2016年6月28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180楼2016-06-28 19:58
                    回复
                      千克可能被重新定义
                      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块标志性金属马上就风光不再了。
                      这个定义1千克质量的金属圆柱体可能很快将被弃之不用,取而代之的测量方式是由自然界中的基本常数来定义。
                      这个被称为国际千克原器“大K”的鸡蛋大小的铂铱合金圆柱体,自1879年以来一直存放在巴黎一个密封的房间内。国际千克原器“大K”是衡量其他所有千克的基准。
                      但是,“大K”也有自身的缺陷。首先,必须将其置于一个三层的钟形玻璃罩内,要控制房间内的气候条件,而且还要层层加锁。最微小的一粒尘埃、一滴汗液或者一点残留物都可能改变它的重量或者腐蚀表面,从而改变它的质量。
                      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盖瑟斯堡的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的物理学家斯特凡·施拉明格在声明中说:“巴黎这个千克标准问题在于‘大K’太宝贵了,以至于人们都不想用它。”
                      多年来,物理学家一直在追寻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用自然界中一些物理特性的固定标准来取代实体的千克标准,例如光速、光量子的波长和将波所携带的能量与其震动频率联系起来的普朗克常数。科学家们可以用普朗克常数把一段波的能量与爱因斯坦的E=mc^2等式相对照,这样仅凭这些物理常数就可以确定物体的质量。
                      遗憾的是,尚未有人能够可以对普朗克常数进行足够精确的测算,使之可以媲美“大K”作为基准的精确程度。
                      但是,研究人员正取得进展,以目前的速度他们相信最早在2018年就可以重新定义千克。
                      根据发表在美国《科学仪器评论》月刊上的一项新研究成果,施拉明格及其同事利用NIST-4瓦特天平(一种通过与之配平的电磁力来测量重量的精密天平)以很高的精确度对普朗克常数进行了测量。接下来,可以利用这种电磁力来计算普朗克常数。
                      ——美国《科学美国人》月刊网站2016年6月27日报道;2016年6月29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182楼2016-06-29 15:03
                      回复
                        俄罗斯研制出新型太空黑匣子
                        【国际文传电讯社莫斯科2016年6月30日电】俄罗斯航天系统公司旗下的测量技术科研生产企业宣布,已研制出独特的太空黑匣子——SZI-M信息记录系统。
                        国际文传电讯社30日得到的通报中写道:“安装在‘联盟MS'系列载人飞船返回舱上的SZI-M系统,可以记录飞往国际空间站期间的各项技术信息、飞行员生理参数和声音信息。
                        SZI-M系统使用的可回收存储器体积不大,安装在宇航员的座位下面。它可以收集、记录并保存来自传感器的信息,最高速度可达每秒256千字节。
                        该系统研发团队的负责人谢尔盖·奥夫钦尼科表示:“SZI-M还是一个特殊的监听器,可以记录飞船上的所有语音和对话。这对于在意外情况下搞清状况和排除故障尤为重要。”
                        SZI-M系统由装在抗震防热外壳里的两个信息采集装置和一个可回收存储器组成。信息采集装置向机载传感器发出程序询问,并将收集到的数据传递给存储器。它可以在飞船以最高150米/秒的速度撞地的情况下存储至少4吉字节的信息,还可以30分钟内承受摄氏700度的高温。
                        两个信息采集装置中有一个是主装置,它负责接收语音信息,记录来自模拟和离散传感器的遥测信息,与机载计算机相连,把数据传送给存储器。另一个采集装置用于记录传感器在特定阶段(如入轨、发射、着陆)发出的遥测信息。信息采集装置根据控制系统的指示进行状态切换。
                        通报中还说“SZI-M系统的优势在于可以重复使用,在飞船着陆后会对为数不多的信息进行处理。然后SZI-M系统将被送回研发企业以作技术维护,并为下次飞行做准备。每套系统最多可以在太空中使用10次,重写次数不少于10万次。”
                        据悉,改进后的SZI-M系统将替换联盟号飞船早前使用的信息记录系统。
                        ——2016年7月4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188楼2016-07-04 16:02
                        回复
                          刺激大脑可增强动物免疫力
                          【法新社巴黎2016年7月4日电】题:刺激大脑可以增强免疫力
                          周一公布的研究显示,人为刺激大脑的“奖赏中心”可以增强老鼠的免疫防御能力。这项研究发表在英国《自然·医学》月刊上。
                          以色列理工学院的阿斯亚·罗尔斯说:“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激活与积极期待相关联的大脑皮层可以影响身体应对疾病的方式。”她表示,这项研究可能有助于有朝一日研发出利用大脑潜力帮助身体康复的新型药物。
                          人们很早就知道,大脑的奖赏机制可以靠一颗不含有任何有效药物的人造药丸激活。这种现象被称为安慰剂效应。
                          罗尔斯对法新社说:“但人们一直不清楚这种效应到底对人体康复是否有用。”科学家也不清楚具体是哪些神经元参与了这一过程,以及这一效应是如何传导到整个身体的。
                          罗尔斯及其同事培育了老鼠的免疫细胞,并刺激它的动物奖赏机制细胞,再使免疫细胞暴露在大肠杆菌下。研究显示,这些细胞杀死细菌的效率至少是普通细胞的两倍。在第二项试验中,科学家们给不同的老鼠接种了同样的免疫细胞。30天后,这些啮齿动物抗击感染的几率比其他老鼠高一倍。
                          刺激免疫系统的信号来自被称为中脑腹侧被盖区的大脑区域。当一只老鼠或人类享用美味大餐或进行性活动时,同样的大脑区域会被激活。
                          罗尔斯说:“饮食和性都要面对细菌。如果奖赏机制被激活时免疫系统也得到加强,这就带来了进化优势。”
                          ——2016年7月7日一期《参考消息》(第5版)翻译、转载


                          192楼2016-07-07 18:56
                          回复




                            文中提到的字并非都无法录(输)入(出),如“镆”、“沺“。


                            196楼2016-07-12 13:2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