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吧 关注:23,110贴子:97,592

回复:每日科技快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结交瘦朋友更易减肥
一项新研究发现,如果想减肥,那么与较瘦的朋友相处也许是一个好主意。
研究人员调查了9300多名年龄在18岁至65岁的美国人,并通过分析得出了上述结论。如果超重者只与其他超重者交往,那么他们的减肥努力就不太可能成功。
根据最近刊登在美国《肥胖》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尽管他们可能与同样超重的人相处更舒服,但如果能让较瘦的人进入他们的社交生活,他们就更有可能减掉多余的体重。
研究人员的建议并不是让人为了减肥而抛弃超重的朋友,仍需更多研究以弄清两者之间的联系,因为上述研究并未证明两者存在因果关系。
研究报告的撰写者、美国贝勒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马修·安德森说:“我们不知道研究对象的社交方式是通过短信、面对面还是通过社交媒体。他们也许会外出吃饭、去健身房,或是做一些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对此一无所知。”
安德森在贝勒大学举办的记者会上说:“此外,减肥意愿本身也可能与其他健康特征(例如是否抽烟)有关。”
——美国健康生活新闻网2016年8月26日报道;2016年8月28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244楼2016-08-30 11:36
回复
    神秘太空无线电信号引猜测
    一个国际研究组最近公开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俄罗斯Ratan-600射电望远镜捕捉到的来自95光年外的强大无线电信号,不排除是由外星文明发出。这个信号来自编号为HD164595的恒星,该恒星与太阳有很多相似之处,年龄已有63亿岁,距离地球95光年。
    这一无线电信号是去年5月15日被位于泽连丘克斯卡亚的Ratan-600射电望远镜探测到的,但当时并没有公开消息。据专家称,这一波长为2.7厘米的信号很强,不像是自然界产生的无线电信号。
    然而,研究人员尚未认定这一信号来自地外文明,只是说有很大可能性,并称信号来自宇宙空间某一个具体的点。因此这个信号将成为未来仔细研究的对象。除非经过更多望远镜的分析并最终得到证实,否则无法确信这一信号到底是有意还是无意发出。
    Ratan-600射电望远镜的研究人员表示,恒星HD164595及其无线电信号应当受到长期监测。他们认为,如果该信号来自外星文明,那么这个文明很可能已达到卡尔达舍夫理论中Ⅱ型文明的状态,即有能力直接从恒星获得能源。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已在恒星HD164595周围发现行星HD164595b.这是一颗“炙热的海王星”,体积是地球的16倍。这颗行星距离母恒星非常近,公转周期为40天,并不适宜生命存活。然而,不能排除恒星HD164595周围还有其他行星。
    这个神秘信号的发现,不禁让人想到1977年大耳朵射电望远镜监听到的“Wow!”信号。不过那次之后再也没有其他仪器能够监听到这个信号,因此排除了与外星文明有关的推测。希望这次能够有新的发现。
    ——西班牙《阿贝赛报》2016年8月29日报道;2016年8月31日一期《参考消息》(第5版)翻译、转载


    249楼2016-08-31 14:34
    回复
      “人类之母”露西或系从树上坠亡
      尸检结果在她死亡320万年后得出。上世纪70年代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南方古猿阿法种露西的骨骼化石,引发了人类进化史研究的革命。而露西可能是从树上跌落摔死的,这一对露西的骨骼化石进行仔细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本周发表在英国《自然》周刊上。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古人类学家、研究报告主要作者约翰·卡佩尔曼对本报记者表示:“我们是最早提出露西死因的研究人员。”
      露西的发现是世界古生物学的里程碑,她甚至被认为是“人类之母”,直到今天她仍是我们最著名的祖先。她是一位高1.10米的女性,结合了现代人类和黑猩猩的特征。虽然她的大脑体积小、但她的四肢和盆骨说明她有双足,既能直立行走,也会爬树。在她被发现3年后,这种新的原始人种被命名为南方古猿阿法种,并赢得了世界声誉。
      露西的骨架已被发现40%,虽然她的骨架早已被仔细研究,但一直不能确定其死因。2008年,露西的骨骼化石被从埃塞俄比亚运到美国展出,卡佩尔曼得以对其进行检查。
      他对所有化石进行了X射线扫描,并建立了数字档案,发现其右侧肱骨有一个罕见的裂缝。在与整形外科医生核对后,卡佩尔曼确认,这是从一个相当高度摔落造成的骨折伤口。他们还在露西左肩和其他部位的骨骼,例如左膝和骨盆上,发现了类似裂痕,皆符合高处摔落的特征。
      这些骨折裂痕让研究人员得出结论,露西是从高处摔落而死且显然骨折发生在死前。他们还发现了骨折处周围的一些细小裂缝,应该是在死前不久产生的。所有这些骨折裂缝都与人们从高处摔落后所遭受的冲击效果一致。
      卡佩尔曼说,这些证据加上“露西的骨架几乎没有被移动,且它的发现地是一片被水淹过的平坦场所,那么最大的可能是这种冲击是从树上掉落造成的”。
      至于露西摔落的高度,卡佩尔曼认为,14米高是保守估计,这是黑猩猩筑窝的通常高度。
      ——西班牙《世界报》网站2016年8月29日报道;2016年8月31日一期《参考消息》(第5版)翻译、转载


      250楼2016-08-31 14:35
      回复
        阿尔茨海默症预防药有望问世
        首个能够预防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物终于要浮出水面了。科学家证实,这种药物的确能清除大脑中导致痴呆的粘性斑块并中止大脑衰退。
        这一突破被誉为25年来痴呆症研究的“最好消息”,也可能对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来说是“游戏规则的改变者”。
        科学家们称,他们惊讶地发现,那些接受了最大剂量抗体药物“aducanumab”的患者脑中的淀粉样蛋白斑几乎被清除殆尽。这种淀粉样蛋白斑会阻止脑细胞交流,从而导致不可逆的记忆丧失及认知能力衰退。
        关键是,研究人员还发现,经过6个月的治疗,相对于服用安慰剂的患者,服用这种药物的患者病情没有继续恶化,说明他们的痴呆症停止了发展。
        如果大规模试验证实该药物有效,那么能够预防痴呆症的首款药物有望在未来几年内问世。
        瑞士苏黎世大学再生医学学院的罗杰·尼奇教授说:“临床研究的结果促使我们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能够迈出一大步持乐观态度。”
        他说:“高剂量组患者大脑中的淀粉样蛋白斑几乎完全消失了。这一药物的功效可谓前所未有。尽管取样很小,但可显示出认知退化和功能性退化都减缓了。淀粉样蛋白斑高度清除组的效果基本稳定。要是我们能够重复这一功效,那就太棒了。”
        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生物技术企业IDEC生物制药公司的艾尔弗雷德·桑德罗克说:“这是25年来我们得到的最好消息,它为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最常见的痴呆症就是阿尔茨海默症,但病因一直众说纷纭。尽管已经进行了400多次这方面的药物试验,但一直未能发现可有效抗击病魔的药物。
        英国上次批准阿尔茨海默症治疗药物还是10多年前的事情。目前的治疗虽说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无法阻止或减慢病情的进展。
        这项新研究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疗法,还表明大脑中淀粉样蛋白斑的堆积可能就是病因。
        该药似乎在阿尔茨海默症的最早期、或尚未表现出症状时最有效。目前,全球很多高校均致力于痴呆症早期血检的研究。血检能够在身体出现首个症状前十年或更早的时候查出该症。
        痴呆症专家和慈善团体称,这一突破性发现为阿尔茨海默症的未来治疗带来了切实希望。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016年8月31日报道;2016年9月2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252楼2016-09-02 15:01
        回复
          基因突破让留在犯罪现场的脱氧核糖核酸能够帮助重建罪犯的面容
          根据新的研究结果,留在犯罪现场的脱氧核糖核酸可以“重建”杀人犯和强奸犯的面容。
          科学家已经确定了决定人脸非凡变化的基因。
          研究人员说,鼻子的大小和脸的宽度等许多特征源自特定的突变。
          先前的研究结果显示,面部特征由基因控制,但这项研究结果首次揭示了变异是如何促成我们看到的各种不同的形状。
          发表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遗传学》期刊上的这项发现可能还有助于研究人员了解面部出生缺陷是如何发生的。
          不仅如此,这项发现甚至还可以应用于法医学,帮助警方构建被通缉的杀人犯、强奸犯和抢劫犯等危险罪犯的更为准确的面容。
          发现决定人类面部形状的基因这一成果,能够仅仅利用留在犯罪现场的脱氧核糖核酸提供有关一个人容貌的有价值信息。
          人类面部形状是根据一项对20个面部特征和近100万个突变(或称单碱基对变异)的脱氧核糖核酸分析结果得出的。这20个面部特征是从3118名有欧洲血统的健康志愿者的三维影像中获取的。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约翰·谢弗说:“证明基因影响面容的证据有很多,但我们知之甚少的是,基因组特定区域的变异与赋予我们独特标志(比如鼻子的大小和形状,或者两眼间隔距离)的区别性面部特征之间的关系。”
          谢弗说:“在这篇论文中,我们研究了整个基因组的遗传变异与一组旨在捕捉面部形状关键方面的测量尺寸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了与眼睛、鼻子和面部宽度等尺寸相关的基因。在一些情况下,有关联的区域含有一些基因,科学家已经知道这些基因对胎儿面部构成和在影响面部的一些综合征中发挥了作用。”
          谢弗说:“我们能够把特定遗传变异与普遍存在的面部特征联系起来,这能影响我们对正常和不正常颅面发育的了解,提供人类面部特征渐进变化的潜在预测模型,并增强我们通过脱氧核糖核酸进行法医面部重建的能力。”
          面部宽度、两眼间距、鼻子大小、嘴和眼之间的距离,这些特征都与特定的单碱基对有显著的统计相关性。
          我们之前对负责人类面部形状的基因几乎一无所知。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016年8月27日报道;2016年9月3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254楼2016-09-05 14:35
          回复
            科学家揭开银河系孤独之谜
            关于我们银河系的一个谜团是,为什么我们如此孤独。迄今为止大部分模拟银河系诞生和演变的模型显示,银河系周边应该环绕运行着数以千计的小星系。但是,至今我们只发现约30个这种伴星系。如此少的数量意味着我们关于螺旋状星系(就像我们的银河系)演变理论的正确性可能存在问题。
            最近,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进行了一次迄今规模最大的关于银河系诞生和演变的实验。研究人员重建了尘埃和气体混合物在重力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经过数十亿年的演变后形成如今拥有上千亿颗恒星的螺旋状银河系的过程。为此,科学家动用了2000台联网电脑,进行了累计70万个小时的计算。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强调,银河系的同伴如此稀少是很正常的。研究论文的作者指出,星系数量少只是因为它们消失了。这是超新星爆发的破坏力导致的,超新星是在恒星生命末期发生的热核爆炸。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建造的模型考虑了这些爆炸释放的强风的影响。这篇发表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上的论文指出,这些风暴彻底摧毁了出现在银河系边缘的很多小星系。天文学家强调,迄今为止建造的各种模型都没有注意到这个因素,因而预测银河系存在数以千计的这种小星系。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物理学家安德鲁·韦策尔解释说,很多这种因引力作用而围绕银河系运行的矮星系都被摧毁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银晕(银河系外围由稀疏分布的恒星和星际物质组成的球状区域——本报注)实际上是所有这些被摧毁星系的墓地。
            研究人员现在试图重建一个更精确的银河系模型,他们将进行2000万小时的计算,最终确定银河系周围还有多少矮星系幸存。
            ——西班牙《国家报》网站2016年9月12日报道;2016年9月14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264楼2016-09-15 16:39
            回复
              海豚像“人类一样”谈话首次被记录
              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能分辨动物不同“嗓音”的水下麦克风,并首次记录下了两只海豚的交谈。
              研究人员早就知道,这种哺乳动物有着先进的交流方式,能用独特的咔嗒声和哨声来表示激动、高兴、紧张或离群的孤独感。
              科学家现在发现,海豚能够通过改变咔嗒声的音量和频率来组成单个的词并将其连成句子,与人类说话的方式差不多。
              俄罗斯卡拉达格自然保护区的研究人员记录下了两只黑海宽吻海豚“亚沙”和“扬娜”在一个池子里的对话。他们发现,每只海豚都会在听完对方的句子后再回答。
              研究负责人维亚切斯拉夫·里亚博夫说:“从本质上说,这种交流与人类的交谈很相似。
              “从时域和频域中的频谱组成来看,海豚的每次发声都不一样。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每个发声代表着海豚语言中的一个音素或一个词。
              “对我们试验中记录下的多个发声进行分析后发现,海豚会轮流‘说出’句子,不会相互打断。这让我们相信,每只海豚都是在听完对方的发声后才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种语言具有人类口语中所有的结构特点,表明海豚具有很高的智商和意识水平。它们的语言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类似人类语言的高度发达的语言。”
              在长达2500多万年的岁月中,海豚的大脑一直比人类的更大更复杂。
              研究人员发现,“亚沙”和“扬娜”能说出有5个词的句子。不过,科学家还无法明白其中的意思 。
              里亚博夫说,海豚有自己的语言是毫无疑问的,现在应该开始研究如何与它们直接交流了。
              科学家此前已经知道,海豚根据不同的交流环境能使用1000多种不同的哨声,不过一直不清楚它们能否一对一直接交流。
              据信,海豚还有一种“手语”,它们可以用鳍状肢交流。
              今年初,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科学家演示了海豚在执行困难任务(比如打开一个罐子的盖子)时会增加交流,就像是在讨论最佳解决方案。
              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美国《数学和物理》杂志上。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016年9月11日报道;2016年9月13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266楼2016-09-15 17:15
              回复
                白天打盹超一小时易患糖尿病
                一项新研究显示,白天打盹超过1小时会使2型糖尿病的风险提高45%。
                东京大学研究人员使用了21项研究的数据,这些研究的参与者累计超过30万人,他们记录了自己每天的打盹时间。
                研究人员发现,打盹超过60分钟似乎会变得对人体有害,超时越长,危险越大。但打盹不超过60分钟,将不会导致任何风险。
                科学家认为,未能完成一次完整的睡眠周期可能是导致风险升高的原因。
                该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山田友秀说:“数项研究已证明不超过30分钟的短暂打盹的好处,它有助于增强人的灵敏度和运动技能。”
                他说:“在深度慢波睡眠开始前,短暂打盹就结束了。进入尝试慢波睡眠、而后无法完成正常的睡眠周期会导致睡眠惯性的现象。在这种现象中,人往往会感觉昏昏沉沉、失去方向感 ,甚至比打盹前更思睡。”
                他还说:“尽管尚不清楚短暂打盹能降低糖尿病风险的机制,但睡眠持续时间的差异对睡眠效果的影响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们的研究发现。短暂打盹或许可以改善异常的昼夜节律,并修补因睡眠不足导致的内分泌失调。”
                科学家称,这一研究成果还体现了一种“反向的因果关系”,人们在白天长时间打盹更有可能患病,这会带来导致糖尿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多种风险因素。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代谢医学教授纳维德·萨塔尔说:“这种观察研究显示较长时间的打盹与糖尿病之间有联系。导致糖尿病的风险因素很可能也会导致瞌睡。”
                他还说:“这意味着瞌睡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预警。现在有大量证据表明睡眠紊乱与糖尿病之间有某种联系。我们所要做的是,用实验来证明睡眠是否会对实际健康状况造成影响,以及何时睡眠、睡多久会对实际健康状况造成影响。”
                该研究报告已提交到在慕尼黑举行的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年会。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016年9月14日报道;2016年9月16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270楼2016-09-20 13:48
                回复
                  3D打印声全息图系统可在半空移动物体
                  据一个最新研究显示,3D打印机制造的塑胶底片如今可以转变成声全息图系统,其制造的声场就像声波“牵引波束”,可产生3D声波图形。研究人员说,该系统是对通过非接触方式操控空中物体技术的创新。
                  研究人员补充说,这项发现还能帮助科学家开发出新的超声疗法,制造声场摧毁体内不健康的组织,同时保持周围健康细胞的完整。
                  传统的全息图系统是一种特别的2D成像技术,图像发光时就成为搭建3D场景的一个个窗户。组成每条全息散射光的像素通过十分特殊的方式落在这些窗户上,使这些光波相互产生作用,形成一幅让人觉得有纵深的图像。
                  这种新型声全息图系统是科学家们使用3D打印机制作的具有复杂结构的塑胶底片。当研究人员把这种声全息图系统置于单个音响喇叭或换能器前,该系统的15000个像素可以分散声波,产生复合3D声场。
                  声波可对物体施加压力。此前的研究发现,“声镊”和声波“牵引波束”可在空气或液体中产生复合3D声场,在其中推、拉以及旋转小型动物等物体,但这类设计一般需要多组精密的换能器阵列,而这种新型声全息图系统只需一个超声换能器就能产生复合3D声场。
                  参与此项研究的德国专家佩尔·菲舍尔说:“我们没有用复杂累赘的换能器阵列,而是用了一片塑胶,花了几美元的3D打印费用。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016年9月21日报道;2016年9月26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280楼2016-09-26 15:46
                  回复
                    人工智能谱写歌曲获赞
                    人工智能系统能在律师事务所供职,能在围棋比赛中击败世界冠军,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现在人们发现,人工智能原来还能写出一些很不错的流行歌曲。
                    索尼公司的研究人员很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谱写音乐,而且也曾运用人工智能创作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爵士乐。但这次是索尼公司计算机科学研究所首次发布由人工智能作曲的流行音乐,最后的效果也相当惊艳。
                    第一首歌曲名为《老爸的车》,曲调欢快,朗朗上口,令人回想起甲壳虫乐队的风格。
                    第二首歌曲是一首安谧悦耳的小调,名为《影子先生》。这首歌在创作上借鉴了美国音乐家欧文·柏林、埃灵顿公爵、乔治·格什温以及科尔·波特的风格。
                    这个名为FlowMachines的人工智能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分析一个歌曲数据库,然后再模仿某一具体的音乐风格创造出类似作品。
                    不过,最后的成品还是经过了人工处理。在上述两首歌曲的制作过程中,法国作曲家伯努瓦·卡雷调整了曲子并完成了填词。因此,人类在艺术上可能还是不可或缺的——至少暂时如此。
                    不过,索尼公司计划在2017年发布一张由人工智能编曲的完整专辑,并且该公司的计划是要创造出真正伟大的人工智能音乐。碧昂斯和泰勒·斯威夫特,你们可要当心了!
                    ——美国石英财经网站2016年9月25日报道;2016年9月27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281楼2016-09-27 15:00
                    回复
                      研究称水星仍在不断萎缩
                      水星是没法时来运转了。它不仅被正式认定为太阳系最小的行星,而且还在不断萎缩。
                      发表在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月刊上的一项研究称,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信使”号水星探测器拍摄的照片的最新分析显示,独特的地形表明,在从太阳系形成之初的熔化状态中逐渐冷却的过程中,这个行星仍在不断萎缩。
                      研究人员发现,“信使”号拍摄的照片中的薄薄的阶梯形峭壁,比上世纪70年代发现的要小得多。这些断层崖在水星遭陨石撞击后仍保存完好,表明它们可能是最近形成的。
                      这一发现让研究人员感到兴奋。因为这表明水星的缓慢萎缩并非发生在遥远的过去,而是可能一直在发生。这样,水星就属于为数不多的构造活跃的行星——即内部没有完全凝固的行星,就像地球。
                      “我们正是为此进行探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行星科学研究负责人吉姆·格林说,“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水星的构造活动发生在遥远的过去。现在发现,这个比地球的卫星大不了多少的小行星至今仍然活跃,这很令人兴奋。”
                      不过,我们要想再更近地观察一下那些断层崖还要等一段时间。在完成多年的观测任务后,“信使”号在去年撞向了水星。不过,研究人员已准备列出他们在今后任务中的愿望清单了。
                      ——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2016年9月27日报道;2016年9月28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284楼2016-09-28 13:10
                      回复
                        坐过山车助排肾结石
                        试问全美30万患有肾结石的人:你是否愿意将自己绑在假装失控的过山车上三分钟,手在空中乱舞,忍受重力加速度的快感,并以此免受将小魔鬼排出体外的极度痛苦,他们会作何回答呢?
                        答案肯定是:当然愿意了。
                        受到怪异却又不同寻常的患者报告的启发,密歇根州立大学泌尿专家对此专门研究。研究结果是肯定的,即乘坐中等强度的过山车,能够起到无痛排出小块的、甚至一些大块的肾结石的作用。
                        为了达到最佳排石效果,患者应坐在最刺激的过山车尾部(所有过山车爱好者似乎都认同这点)。《美国骨疗协会杂志》周日发表的研究称,不论排出结石的体积和位置是怎样的,坐在过山车尾部排出结石的几率为63.89%。而坐在前几排的排石率明显要低得多,仅为16.67%。
                        密歇根州立大学骨科医学院的荣誉教授戴维·沃廷格之所以发起这项研究,是因为有数名患者不约而同地报告了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这些患者声称,他们在奥兰多迪斯尼乐园乘坐大雷山过山车后,肾结石便通过狭窄的尿管进入了膀胱中,而整个过程并没有疼痛的感觉。
                        其中一例病患对沃廷格说,他连续坐了三次过山车,每坐一次就会排出一颗结石。
                        ——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2016年9月26日报道;2016年9月28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285楼2016-09-28 13:22
                        回复
                          科学家发现了“脂肪渴求基因”


                          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基因突变,它使高脂食物具有强大诱惑力,甚至导致携带者抗拒同一种膳食的低卡版本——即使其外观和口感一模一样。
                          剑桥大学韦尔科姆基金会-医学研究理事会代谢科学研究所的萨达夫·法鲁基教授是研究小组的负责人。法鲁基说:“我们的研究证明,即使你严格控制食物的外观和口感,我们的大脑仍然可以辨别出营养成份。大多数时候,我们吃的是既高脂也高糖的食物。通过在这项研究中仔细地分别检测这些营养物质,并检测相对而言较少见的一群有MC4R基因缺陷的人,我们得以证明,大脑的特定代谢途径可以调节食物偏好。”
                          法鲁基和同事们认为,人类和动物在大脑里进化出代谢途径来调节对高脂食物的偏好,或许是为了应对饥荒年代。
                          “当身边没有太多食物时,我们就需要能够储存并在需要时取用的能量,而每克脂肪所能提供的热量是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的两倍,且可以很容易地储存在我们体内,”法鲁基解释说,“因此,多摄入脂肪、少摄入糖分对于防范挨饿非常有用。”
                          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016年10月4日报道;2016年10月6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92楼2016-10-06 12:41
                          回复
                            日本专家称电离层异常可预测地震


                            【共同社东京2016年9月30日电】日本京都大学通信工学专业教授梅野健的科研团队在9月30日出版的美国专业杂志中发表研究成果称,已成功检测出东日本大地震及其前后里氏7.0级以上地震发生前的20分钟至1小时内,在高空300千米附近的电离层发生的电子数异常。
                            据称,目前用电脑分析耗费时间较长,但若能提高速度就有可能成功预测地震。
                            电离层是电子广泛分布的大气层,也会因火山活动及太阳耀斑等现象而受到影响。
                            电子数的测定需要使用现有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前都只使用一处全球定位系统观测站的数据,而该小组调查了数十处观测站当时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里氏7.0级以上地震在发生前20分钟至1小时间电子数异常增加的现象。
                            根据迄今的研究已得知,发生里氏8.0级以上地震时电离层电子数会增加,但此前需要对比地震发生前后(数值)。
                            用该小组的方法则不必去比较地震前后的数值,与平时数值的差别就能辨出异常,梅野表示“或许能运用到未来地震预警系统之中”。






                            ——2016年10月2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95楼2016-10-06 15:16
                            回复
                              3D打印鱼化石含牙齿起源线索


                              【合众国际社澳大利亚阿克顿2016年9月30日电】科学家相信一块有4亿年历史的鱼化石含有人类牙齿进化起源的线索。
                              在这块鱼化石出土时,人们并不清楚这条古代的身披骨甲的鱼是否有颚或牙齿。但通过CT扫描,科学家得以创建一个3D打印的鱼化石模型,结果发现它既有颚也有牙齿。
                              牙齿是怎样以及何时首次出现在进化年表上的,生物学家仍不知道这一问题的答案。属于已灭绝的盾皮鱼的节甲鱼或许能提供答案。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员加文·扬在新闻稿中说:“我们正在进一步研究鱼化石口中牙齿般的细齿的内部组织结构,以确定它们是否代表了牙齿进化过程中的过渡阶段。”
                              之前的研究表明,已灭绝的盾皮鱼有“真正的牙齿”——进化程度更高。但最新发现——详情刊登在《生物学通讯》上——破坏了这一假设的基础,反而表明这类身披骨甲的鱼有更原始的牙齿结构。
                              澳大利亚昆士兰博物馆科学家卡萝尔·伯罗说:“我们可以用最近的技术,比如微CT扫描和3D打印,来分析最原始的有颚鱼类似牙齿结构的部分最早的已知证据。”
                              伯罗还说:“盾皮鱼一直是牙齿起源问题中大家都关注的焦点,我们的小组得以分析泥盆纪早期盾皮颚片,并将它们的内外部结构与生存年代较晚的盾皮鱼颚片的内外部结构以及其他有颚鱼类的真正牙齿进行比较。”






                              ——2016年10月3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96楼2016-10-06 15: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