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吧 关注:23,110贴子:97,592

回复:每日科技快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英国科学家发明传输速度是超高速宽带5万倍的光缆
网络下载速度太慢?这可能成为历史。因为英国科学家找到一种数据传输方式,它的速度是普通宽带的5万倍。
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光纤设备,它能以每秒1.125兆兆位的速度传输数据。这一速度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传输一部高清电视连续剧连一秒钟都用不了。
该研究团队的负责人罗伯特·马厄说:“这几乎是英国目前宽带平均速度的5万倍。目前的24兆宽带被称为超高速宽带。”
为了实现这一里程碑,研究人员以不同的频率同时发出15种光脉冲,再用一种特殊的接收器来捕捉并处理它们。这项技术通常被用于分享无线信号,尚未被用于固定互联网连接中。
伦敦大学学院教授波利娜·贝韦尔说,虽然距离遥远和网络信号的衰减意味着大多数消费者不可能获得与实验室一样的连接速度,但新技术可能使家用宽带的速度提高10倍以上。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016年2月11日报道;2016年2月15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43楼2016-03-15 15:03
回复

    科学家发明10分钟癌症检测法
    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只需10分钟,在家用一滴唾液就能检测癌症的方法。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肿瘤学教授戴维·王说,肿瘤脱氧核糖核酸(DNA)在体液内循环时是可以被检测到的,这种方法被称为液体活检。
    他说,唾液检测法的准确性为百分之百,操作十分简单,不仅药剂师或牙医可以操作,而且也能在家中完成。
    目前,科学家只能通过血液来检测癌症,前提是已进行活检并完成了肿瘤测序,从而知道该寻找哪种基因标记。这种方法虽然可用于监测癌症扩散情况,但并不能用于癌症的初期检测,而且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
    而王教授的方法证明,一滴唾液所含的数据就足以确诊肿瘤。这种方法不仅无创且便宜,只需花费大约15英镑(约合22美元)。
    今年晚些时候,这种方法将在肿瘤患者身上进行全面临床试验,并有望在两年内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审批。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016年2月13日报道;2016年2月15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44楼2016-03-15 15:05
    回复

      【英国《每日邮报》2016年1月8日报道】眨眼是人体能够做出的最为迅速的反应之一,然而与记忆的恢复速度相比,它就成了一个缓慢的过程。
      利用脑部扫描,科学家发现,记忆能够在1/10秒内恢复,这是眨眼所需时间的1/3。之前研究估算的这一速度为0.5秒。
      研究人员还发现,如果将电磁线圈放置在研究对象头部,并反复给予经颅磁刺激,研究对象的记忆恢复就会受阻。
      为了研究记忆是如何恢复的,来自英国伯明翰大学和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的科学家在要求研究对象回想特定记忆的同时对其脑部进行了扫描。
      通过查看与脑电图仪相连的监测仪的记录结果,科学家便能对记忆恢复时的具体过程进行观察。
      研究结果出人意料:开启记忆恢复过程的同时,位于脑部顶叶的感觉区会被迅速再激活。
      研究显示,形成记忆的感知的最初存储地是大脑中的这些区域,而非记忆细胞。
      这是科学家们第一次发现感觉区的初始激活对于此类记忆恢复活动具有重要性。
      此外,研究小组在要求研究对象进行回忆的同时对其大脑进行经颅磁刺激,之后的脑电图仪读数没有显示出所谓的“记忆模式”。
      这是因为电磁扰乱了记忆恢复过程。同时这还表明,如果记忆不能立即“召回”,那么恢复起来就会比较费劲。
      科学家称,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个令人好奇的可能性,即人们能够通过电子手段扰乱大脑中该区域的细胞,从而“抹去”某段记忆。
      伯明翰大学的西蒙·汉斯尔迈尔博士说:“过去我们认为,情景记忆需要人们在海马区内进行搜索,是需要花一点时间的,但最新研究发现对这一理论提出了挑战,并向我们展示出了一个快得多的反应。
      ——2016年1月11日一期《参考消息》(第5版)翻译、转载


      46楼2016-03-15 16:34
      回复

        许多科学“真理”其实是错的
        作者:奥利维娅·戈德希尔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约翰·约安尼季斯在2005年发表一篇论文《为何大多数发表的研究成果是错的》。论文从数学角度说明,许多发表的论文肯定是不正确的。他还研究了许多受好评的医学研究结果并发现,在34项进行重复试验的研究中有41%的结果是矛盾的或是被显著夸大的。
        此后,一些科学家领域的研究人员一直努力复制知名研究的主要成果。据估计,至少有51%的发表论文是以结果无法重复的研究和实验为基础的。
        研究人员重构数个科研领域的知名研究并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果。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布莱恩·诺塞克曾协调一项“重现性倡议”计划,重复100项心理学实验,但只能重现其中的40%。自那以来,心理学成为“重现性危机”的典型代表。
        目前,一项重现另一个关键心理学概念(自我损耗:意志力是有限的会因过度使用而损耗)的行动结果令人失望。澳大利亚柯廷理工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丁·哈格带领24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试图重构一项关键效果但一无所获。他们的研究结果定于几周后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展望》杂志上。
        谁都不会指责进行最初实验的心理学家故意篡改实验结果。但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被学术科学诸多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无意中助长偏倚的方面绊倒。例如,研究人员面临在刊物上发表文章的巨大学术压力,而这些刊物往往发表成果显著、令人兴奋的研究。
        哈格说:“刊物偏爱新颖性、独创性和对假设的验证,不喜欢稳健性、方法严格、重现性和可证伪性。因此,研究人员不得不发现显著效果,发现新颖的东西,并用相对小的样本对这些结果进行检测。”
        这导致发表偏倚,即发表取得显著和肯定结果的研究,而没有取得显著效果的类似研究就躺在抽屉的底部。
        与此同时,如果研究人员得到大量数据就存在寻找显著相关性的危险倾向。研究人员会说服自己相信发现了一种有意义的相关性,而实际上这类相关性完全是随意的。
        论文发表错误结果这个看法可能听起来令人惊恐,但最近的危机并不意味着整个科学方法都错了。实际上,科学关注本身的错误恰恰是研究人员处在正确道路上的一个标志。
        ——美国石英财经网站2016年3月13日文章;2016年3月18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55楼2016-03-18 16:07
        回复
          受损的西红柿能够供电
          并非所有的西红柿都能到达厨房。一些西红柿破皮或外形受损到一定程度,农民们就会决定将它们扔掉而非出售。但现在可能有一种方法能够利用这些本来会被浪费的西红柿。
          今天在美国化学学会年会上发布的一项新研究展示了如何将西红柿废料变成瓦特西红柿,利用化学反应发电。
          研究人员纳米塔·什雷斯塔称:“我们发现,收获时留下的西红柿废料在用作生物或微生物化学电池时,能够成为尤其强大的能量来源。这一过程还有助于净化被西红柿污染的固体废物以及废水。”
          研究人员将西红柿废料与专门分解西红柿的细菌放在一个器皿中。该细菌能够氧化西红柿以释放出电子。这些电子随后被封存在一个电化学电池中。
          理论上讲,利用这种新的方法,佛罗里达州每年39.6万吨的西红柿废料能够为迪士尼世界提供90天的电力。目前,西红柿生产的电量很低,每十毫克废料仅能生产出0.3瓦特的电量。
          不让西红柿进入垃圾填埋区还有其他好处:这能够避免西红柿废料进入当地供水系统或分解成为温室气体甲烷。
          ——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2016年3月17日报道;2016年3月19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56楼2016-03-21 12:43
          回复
            阿尔茨海默症或可治愈
            【法新社东京2016年3月16日电】研究人员日前表示,受阿尔茨海默症困扰的患者或许并没有丢失记忆,而只是难以提取它们而已。日本研究人员周三公布了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有朝一日,这一方法或能消除痴呆症造成的破坏。
            诺贝尔奖得主利川根进称,老鼠实验显示,用蓝光对大脑特定区域进行刺激能让这些生物回忆起原本想不起来的东西。
            研究结果第一次证实,阿尔茨海默症并不会破坏特定记忆,而是将它们“雪藏”了起来。
            利根川进说:“由于人类和老鼠的记忆原理相同,我们的发现表明,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脑海中或许仍保留着记忆,至少在发病早期是这样。而这意味着,阿尔茨海默或许能够被治愈。”
            利根川进的研究小组对实验用鼠进行了基因改造,使其呈现出与阿尔茨海默症(一种影响全球成百上千万成人的脑退化疾病)患者相似的症状。
            这些老鼠被放在一个盒子中,较弱的电流流经盒子底部,对老鼠的足部进行电击。虽然这并不危险,但会让老鼠感觉不舒服。
            24小时后,那些未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的老鼠回到同一个盒子时,会因预期同样糟糕的感觉将再次降临而恐惧,并愣在原地。
            而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鼠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表明,它们并不记得过去那段不愉快的经历。
            然而,当研究人员用蓝光对老鼠大脑的目标区域(与记忆相关的“印迹细胞”)进行刺激时,它们似乎回忆起了电击的种种不快。
            即使在对大脑进行刺激时将老鼠放在另一个盒子里,也会出现相同的结果。这表明,记忆已被保存下来,并被激活。
            ——2016年3月19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57楼2016-03-21 12:45
            收起回复
              人类祖先曾有四段“混血期”
              【路透社华盛顿2016年3月18日电】现代智人的性行为史比我们此前认为的要更加大胆,而我们祖先的这些行为在人类基因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科学家18日说,对世界各地约1500人的遗传信息分析显示,数万年前智人曾出现过至少四段杂交繁殖时期,其中三段是与我们的近亲尼安德特人,一段是与神秘的灭绝人种丹尼索瓦人。
              赤道上的美拉尼西亚岛居民是已知唯一大量拥有丹尼索瓦人遗传血统的人。而美拉尼西亚岛人也与大多数人种一样都拥有尼安德特人的遗传血统。
              研究人员发现,从这些灭绝人种那里继承来的一些基因对我们人种有益。其中很多基因涉及免疫系统,有助于抵抗病原体,一些则在皮肤和毛发的生物学中起了重要作用,研究负责人、美国华盛顿大学进化遗传学家乔舒亚·阿基说。研究报告发表在美国《科学》周刊上。
              研究人员分析了35名美拉尼西亚岛北部居民的基因序列。结果发现这些人拥有约2%的尼安德特人血统,另外还有2%到4%的丹尼索瓦人血统。
              阿基说,参与研究的非非洲裔人群拥有约1.5%到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血统。非洲裔人群则没有尼安德特人或丹尼索瓦人的血统,因为这两个人种从未去过非洲。
              过去十年里发现的丹尼索瓦人是通过在西伯利亚北部一个洞穴中发现的一根小手指骨和两颗牙齿认定的。
              而强壮宽眉的尼安德特人在35万年前在欧洲和亚洲繁衍很广,在大约4万年前灭绝。而对于丹尼索瓦人我们知之甚少。
              虽然只在西伯利亚发现丹尼索瓦人的遗迹,但遥远的美拉尼西亚岛人身上却出现了他们的基因,这表明丹尼索瓦人当时在亚洲也分布广泛。
              美国宾厄姆顿大学分子人类学家D·安德鲁·梅里韦瑟说,研究人员在人类身上还发现了第四种不知来源的基因血统。
              梅里韦瑟说:“这说明过去10万年里可能至少有四种古人类在同一时期共存并且杂交。而在十年前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想到这一点。”
              ——2016年3月20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58楼2016-03-21 22:56
              回复
                数学家在质数中找到一种特别的模式
                只能被1和自己整除的质数不喜欢重复自己。数学家发现,它们不愿意重复前一个质数的最后一位数。
                “这真的非常奇怪,”斯坦福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罗伯特·莱姆克·奥利弗说,“我们还在努力研究这个问题的关键。”他与斯坦福大学数论学家坎南·孙达拉拉詹一起发现了质数的这一不寻常偏好。
                一般来说,质数被认为与随机数差不多。因此一旦发现某种秩序的存在,数学家就会睁大眼睛。
                “在质数中发现的任何规律性都很吸引人,因为那可能潜藏着某种新的结构,”哈佛大学数论学家巴里·梅热说,“在我们认为没有结构的地方发现一些结构可能会有助于了解数学的构造。”
                质数一旦进入两位数,他们就都是以1、3、7或9结尾。数学家早就认定,以每个数字结尾的质数数量基本相同,也就是说每个数字结尾的质数比例为25%左右。算术数列中的质数定理早在约100年前就证明了这一点。而仍无解的“黎曼猜想”预言这一比例非常接近25%。孙达拉拉詹说,大量的质数也证明了这一特性。
                鉴于没有理由做其他猜想,数学家也认定最后一位数的分布是随机的。因此假如找出一个以1结尾的质数,那么接下来的质数以1、3、7或9结尾的几率应该是差不多的。
                “假如质数间没有交互作用的话,那情况就应该是这样,”孙达拉拉詹说,“而实际上,有趣的事发生了。”
                质数的最后一位数并没有以随机的类似几率出现,其出现的顺序有一种偏好。比如,一个以7结尾的质数后面跟的那个质数也以7结尾的几率远远小于以1、3或9结尾的几率。
                发现质数最后一位数的这种偏好“并没有什么可以想到的实际用途”,蒙特利尔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的数论学家安德鲁·格兰维尔说,“重点在于这一发现所带来的惊讶”。
                ——美国科学新闻网站2016年3月18日报道;2016年3月20日一期《参考消息》翻译、转载


                60楼2016-03-21 23:01
                回复
                  当我们看到有人受伤时,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回避
                  无论别人是在切菜时切到手指还是不小心踢到了脚趾,当我们看到他人疼痛时,自己也会皱眉撇嘴。
                  大多数人认为,这只是我们的情绪反应而已,并非我们自己也感受到疼痛。
                  然而,科学家却揭示出了事情真相。无论是自己受伤,还是同情别人受伤,被激活的脑结构都是一样的——前脑岛和扣带皮层。
                  马克斯·普朗克认知与脑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表示,即使人们自己没有受伤,他们还是会对受伤者感同身受。该研究所的神经科学家阿妮塔·图舍说:“这一点对于社交来说相当重要,因为它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人所经历的事情。”
                  研究人员将自身经历疼痛和对他人感同身受时的大脑激活模式做了对比。例如,当人敲击自己手指时,会经历肉体的痛苦。之后,他们会将精力集中在受伤的手指上并采取措施避免重蹈覆辙。
                  然而,如果人们看到朋友受到了同样伤害,他们会对此感同身受。
                  虽然自身没有受伤,人们却能够感受到与正在忍受肉体疼痛之人类似的感觉。
                  感同身受的人会感到不安,保持自己和痛苦之源的距离,并将这一信息存储起来,以在未来生活中避免这类痛苦再出现。
                  之前有研究显示,无论是自身经历疼痛还是同情他人,大脑中的前脑岛和扣带皮层都会被激活。然而,关于两种形态的疼痛究竟有多相似的研究则比较缺乏。
                  马克斯·普朗克认知与脑科学研究所所长塔伊纳·辛格说:“我们得抛开这个二选一问题——这种痛苦是真的还是假的。”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016年3月18日报道;2016年3月21日一期《参考消息》翻译、转载


                  63楼2016-03-21 23:27
                  回复

                    真菌在空间站上类似火星的环境中存活下来
                    在地球上空250英里(约合402公里)处的外层空间,国际空间站以大约每秒五英里的速度静静地绕地球飞驰。在空间站内,从收割莴苣到研究在太空生活一年对人体的影响,各类科学实验正在不断进行中。欧洲航天局进行的一项研究于上个月结束。研究发现,来自南极洲的两种微小真菌在类似火星的环境中存活了18个月。事实或许会证明,这些研究结果在努力为“火星上有生命吗”这个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至关重要。
                    上述发现发表在美国《天体生物学》杂志上。
                    人们普遍认为贫瘠的、暴露在风中的南极洲麦克默多干谷是地球上最不适合居住的地方。强风将雪和冰刮得一干二净,只剩下寒冷、干燥、荒凉景象中裸露的岩石。然而,即使在那里,生命也顽强地生存着。在岩石峭壁的缝隙中,生存着生命力极为顽强的生物。国际空间站上的两种黑色真菌就属于其中的两种。v
                    这两种真菌被称为Cryomyces antarcticus和Cryomyces minteri,它们是特别有胆量的人为欧洲航天局从麦克默多干谷收集来的。这两种真菌一旦被送入太空,就被小心地放置在EXPOSE-E平台内。EXPOSE-E是欧洲航天局为模拟极端环境而设计的一种实验平台。
                    这些微生物的生存场所模拟了火星大气环境,这种环境含有约95%的碳,3%的氮和0.15%的氧。
                    相比之下,地球大气主要由氮和氧(分别为78%和21%)组成。然而,即便是生存在这种极低压的环境中,并被紫外线辐射18个月之后,这些真菌中仍有60%成功存活下来,且脱氧核糖核酸(DNA)完好无损。这项研究的合作研究者、西班牙国家航空航天技术研究所的罗莎•德拉•托雷•内策尔在一项声明中解释称:“这些结果有助于评估火星地表的微生物和生物指示物的存活能力和长期稳定性。”
                    真菌是正在进行中的、规模更大的“地衣和真菌实验”(LIFE)的组成要素。在这项实验中,为了给在地球以外寻找生命的活动提供帮助,这两种生物被暴露在太空的恶劣环境中。而随着我们不断发现地球上的多种生命形式能在太空中似乎不适宜居住的环境中存活下来,或许我们能收集到与我们在那个红色星球上的未来有关的信息。
                    ——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2016年1月29日报道;2016年2月1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69楼2016-03-23 20:28
                    回复

                      【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2016年1月29报道】科学尚未真正了解肥胖的根本原因。但一项新研究可能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机制——从本质上说是个控制肥胖的生物开关。
                      昨天发表在美国《细胞》双周刊上的研究成果或将帮助研究人员开发出能更好地对抗肥胖的疗法。
                      他们的理念基于表观遗传学,这一概念指的是你的身高、体重和其他身体特征不仅基于你所继承的基因,还基于这些基因与你生活的环境之间的互动。视这种互动而定,某些基因能开启或关闭其他基因,这是同卵双胞胎有时看起来并非一模一样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人员重点关注一种名为Trim28的基因,他们发现老鼠身上的这种基因会影响体重,使得老鼠要么很瘦,要么很胖,但不存在中间状态。为了解人体的Trim28基因,他们研究了13对一人很胖、另一人很瘦的同卵双胞胎。研究人员发现,与双胞胎中的瘦者相比,胖者细胞中的Trim28基因活跃度更低。
                      科学家们已经知道,Trim28基因可以影响其他能左右体重的基因。因此,研究人员得出结论,Trim28或许充当着表观遗传学开关,通过抑制或激活一系列控制体重的基因来开启或关闭肥胖开关。
                      这是分析表观遗传学如何影响肥胖的一种新思路。目前,很多研究人员认为表观遗传学确实会影响体重,但影响很小,不会导致一个人变得很瘦或很胖。这种新想法可能意味着肥胖开关要么被彻底开启,要么被彻底关闭,这就解释了为何同卵双胞胎中一人肥胖,另一人则不然。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以及国家卫生研究院的数据,美国1/3以上的成年人肥胖。通过了解肥胖产生的机制,研究人员或许能开发出治疗这种疾病的更好方法。2013年,美国医学会正式承认肥胖是一种疾病,肥胖被归为疾病很可能促使相关研究增多了。
                      ——2016年2月1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70楼2016-03-23 20:32
                      回复

                        【西班牙《阿贝赛报》网站2016年2月1日报道】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团队日前在美国《地球物理通讯》月刊上发表研究结果指出,当月亮处于天空中最高位置时,其引力会造成地球大气层膨胀,进而引发地球降雨量的变化。虽然月球对降雨的影响幅度不大,但完全可以测量。
                        该研究负责人、华盛顿大学研究员神山翼表示:“据我所知,这是首个能够令人信服地将月球的引潮力同地球降水量联系起来的研究。”
                        神山翼曾在研究大气波动时发现气压出现了轻微的变化。他和华盛顿大学另一位研究员约翰•迈克尔•华莱士一起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研究这一现象。
                        人类曾在1847年和1932年分别首次发现月相引起的气压变化和温度变化。但此次发表的研究第一次证明了月球引力的牵引能够影响降雨。
                        当月亮处于高位时,它的引力会使地球大气向月球的方向膨胀,因此地球朝向月亮的这一面大气层的压力和重量就会升高。高气压则会使下面的空气温度升高。而相应的湿度就会变小,因此会给降水量带来负面影响。
                        为了进行这项研究,神山翼和华莱士使用了美国航天局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在1998年至2012年15年间收集的数据,他们证明了当月亮处于最高位置时,地球的降雨量会稍微减少。这种变化的幅度仅为正常降水量的1%,由于程度过于轻微,难以对生活和天气产生能够察觉的影响。但这种变化事实上是存在的。
                        研究人员表示,谁也不应该仅仅因为月亮升高而携带雨伞。但是,这种影响可以被用来检验不同的气候模型,验证其物理学机制是否能够再现月球引力导致地球降雨减少的模式。
                        现在,华莱士计划继续深入研究这一现象,以验证某些类型的降水比如暴雨是否更容易受月相影响,以及风暴出现的频率是否也与月球有某种关联。
                        ——2016年2月3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73楼2016-03-23 20:42
                        回复

                          【法新社巴黎2016年2月1日电】深深的褶皱让成年人的大脑看起来像核桃仁。而这种褶皱是一个强有力的大型处理器被塞入小小的颅骨的自然解决之道。
                          这就像把一张平整的正方形纸张揉皱了放到一个圆形小洞里。褶皱使更多神经元得以更紧密地装到一起,它们之间的连接因此变得更短、反应更快。
                          大脑皮层如何起皱一直是一个谜。那么这种褶皱是通过基因、生物或化学原因发展起来的,还是物理力量造成的呢?
                          今天,来自美国和欧洲的一个研究团队说,大脑的褶皱可以用物理学来解释。这个发现或许对理解某些大脑疾病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说,脑皮层的褶皱是通过一些薄弱区域发生弯曲而形成的,随着胎儿大脑的生长,脑皮层会出现一些薄弱区域。
                          在前20周时,人类胎儿的大脑是光滑的。第20周的时候,大脑开始起皱,并继续变皱,直到婴儿长到约18个月大。
                          研究报告作者之一、来自哈佛大学的拉克什米纳拉亚南•马哈德万说:“大脑生长期间神经细胞的数量、大小、形状和位置都会导致灰质(即大脑皮层)相对于其下的白质发生扩张。这让皮层受到压迫,导致机械性不稳定,从而促使皮层起皱。”
                          他说:“这个简单的进化创新……使薄而广大的脑皮层能挤入一个较小的空间里。这也是大脑起皱的主要原因。”
                          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在40年前首次提出了脑褶的物理学解释。现在这个解释得到了马哈德万团队的证实。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大脑起皱是纯粹的生物过程带来的。哈佛大学的解释曾被视为对这一流行观点的挑战。
                          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系的埃伦•库尔就该研究发表评论说,这些发现对于诊断、治疗和预防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可能意味着重要的突破。
                          她说,严重的过分褶皱或褶皱不足可能导致癫痫、运动功能障碍、心理缺陷和发育迟缓。
                          ——2016年2月4日一期《参考消息》翻译、转载


                          74楼2016-03-23 20:45
                          回复

                            【西班牙《世界报》网站2016年2月2日报道】一年一度的“土拨鼠日”(2月2日)又到了。和往年一样,到处可见戴着顶帽子的先生们怀抱土拨鼠站在电视台记者身后的画面。
                            宾夕法尼亚州庞克瑟托尼的土拨鼠“菲尔”负责在2月2日预报冬季的持续时间。菲尔会在这一天走出它的洞穴,如果当天是阴天,那么春天很快就会到来。如果当天阳光明媚,菲尔“看见了它的影子”,那么冬季还会持续6个星期,土拨鼠会回到洞穴里。
                            这有科学依据吗?答案是“一点点”,但并非关键。2001年佛蒙特州的一个统计学家小组发表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菲尔只有70.4%的预报准确率,而且仅仅是在本地范围内。还有一些研究结果显示,放眼全国的话,土拨鼠的预报准确率还不足1/5。
                            土拨鼠是冬眠动物。每年到了这个时候,雄性土拨鼠会钻出地面,但不是为了看天气,而是为了寻找配偶,繁衍后代。科学家斯塔姆•泽瓦诺斯去年曾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找到地点之后,雄性土拨鼠就会“回家”,等上几周时间,一般会到3月份。然后它们会径直前往有可能找到配偶的地点。他强调,这是一个快速求爱的过程,部分工作是在2月份完成的。
                            那么为什么具体到2月2日这一天呢?一种可能性是这一天是宗教节日圣烛节。当天如果艳阳高照的话,的确常常会有刮北风的寒冷天气。但不止这些。菲尔出洞是为了确保将来还有更多的“小菲尔”来帮助庞克瑟托尼的居民保持这项传统。
                            ——2016年2月4日一期《参考消息》(第8版)翻译、转载


                            76楼2016-03-23 20:51
                            回复
                              多吃“健康脂肪”可以降低罹患糖尿病风险
                              据一项新的小规模研究结果显示,用植物油和坚果替代饮食中的一些肉类和奶酪会有助于减缓一些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进展。
                              有些人患有“前驱糖尿病”,即他们的血糖水平高于正常值,但没有高到足以有理由诊断为2型糖尿病。据美国糖尿病学会说,2012年,8600万年龄在20岁以上的美国人患有前驱糖尿病,2910万人患有糖尿病,其中绝大多数是2型糖尿病。
                              研究人员在这项新研究中发现,有一种类型的前驱糖尿病患者,其肌肉不能适当摄取葡萄糖,对这类患者来说,摄取更多所谓的多元不饱和脂肪——存在于植物油和坚果中,少摄取存在于肉类和奶酪中的饱和脂肪,似乎能改善某些与罹患2型糖尿病危险相关的因素。
                              研究人员以14名受过耐力训练的运动员、23名肥胖者、10名前驱糖尿病患者和11名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他们检测这些人的血糖水平和血液中脂肪酸水平。这些研究对象还填写了一份饮食情况问卷调查,研究人员由此计算出他们在过去3个月饱和脂肪和多元不饱和脂肪的摄取量。
                              在肌肉摄取葡萄糖能力受损的某类前驱糖尿病患者中,多摄取多元不饱和脂肪、少摄取饱和脂肪后,胰岛素敏感水平更高。研究人员说,这很可能转变为患上完全糖尿病的危险性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低的患者需要更多胰岛素来控制他们的血糖水平,因此可能需要注射胰岛素。
                              在肝脏产生过多葡萄糖的某类前驱糖尿病患者中,少摄取饱和脂肪看起来对他们的胰岛素敏感性也有好处。不过,摄取更多多元不饱和脂肪看起来对他们的胰岛素敏感性没有影响,这意味着这样做大概对减缓他们的前驱糖尿病发展进程没有影响。
                              研究人员说,需要开展更多研究来确定究竟摄取多少多元不饱和脂肪才对罹患肌肉摄取葡萄糖能力受损的前驱糖尿病患者有益。
                              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糖尿病研究人员尼古拉·格斯在声明中说:“这些发现表明,增加饮食中多元不饱和脂肪的摄取量可能对某类前驱糖尿病患者有益。”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016年3月25日报道;2016年3月28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83楼2016-03-29 11: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