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吧 关注:23,110贴子:97,592

回复:每日科技快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160207
石墨烯的应用面临挑战
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国家实验室最近发现,尽管石墨烯有很好的电学特性,以及有很高的强度,但是它抗疲劳的特性却比较不理想。石墨烯离实际应用前还需要有大量的工作。


20楼2016-02-07 22:36
回复
    20160207
    你还刚放假吗
    佐治亚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发现,一次一到三周的假期可以让人们体重增加一磅(美国人平均每年体重增加3磅左右)


    21楼2016-02-07 22:49
    回复
      20160207
      科学家最近发现一个完全由岩石组成的星球,其半径有海王星的一半。
      这与过去的认识不一样,一般认为这样尺寸的星球都是气体组成的。


      22楼2016-02-07 22:59
      回复
        不更了吗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6-02-20 20:34
        收起回复
          写的挺好,楼主加油,我来暖贴啦,开心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6-02-27 08:34
          回复
            dd


            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6-02-28 00:29
            回复
              此帖甚好😊!
              (♧◑ω◑)☞♡☜(◐ω◐♧)(♧◑ω◑)☞♡☜(◐ω◐♧)
              你再好也不是十全十美,
              我再不好也是独一无二!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6-03-07 18:11
              回复
                楼主资讯哪里来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6-03-07 23:10
                收起回复

                  哈勃望远镜观测到已知宇宙里最遥远的星系
                  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了已知宇宙里最遥远的天体——一个距地球134亿光年的星系。
                  我们看到的来自该星系的光芒,是在导致宇宙诞生的大爆炸仅仅4亿年后发出的。
                  这一发现打破了天文学家观测的最远纪录。
                  这个被称为GN-z11的星系与地球的距离是通过分析其光谱组成测量出来的。v
                  由于宇宙的膨胀,遥远天体在离我们而去的时候,光谱会发生“红移”现象。一个天体的红移量越大,它离我们就越远。
                  此前,保持红移量最大纪录的是EGSY8p7星系,为8.68。但GN-z11的红移量达到11.1,也就是说,它来自宇宙诞生后仅4亿年。
                  美国耶鲁大学研究团队成员帕斯卡尔·厄施博士说:“我们在时间上又向宇宙诞生推进了一大步,这超出了我们对哈勃望远镜能力的预期。我们成功观察到一个在宇宙年龄只有现在的3%的星系。”
                  科学家认为,大约138亿年前,宇宙中现有的一切从大爆炸中诞生。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016年3月4日电;2016年3月5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29楼2016-03-08 14:53
                  回复
                    【法新社美国迈阿密2016年3月3日电】据今天发表的一项美国研究称,定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人患癌的风险显著降低,尤其是涉及结肠和胃肠道的时候。
                    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学卷》上的研究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应当用以补充——并非代替——已经确定的预防性检查措施,比如结肠镜检查等。
                    马萨诸塞综合医院的资深作者安德鲁·钱说:“我们现在建议很多人考虑服用阿司匹林来降低他们患上结肠直肠癌的风险。”
                    此前的研究已表明,定期服用阿司匹林有助于预防结肠直肠癌。然而,阿司匹林对所有癌症的更广泛的影响则不太清楚。
                    因此,研究人员对32年来由近13.6万名护士和健康专业人士回答的健康调查数据进行了研究。
                    定期服用阿司匹林或至少每周两次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的人患任何类型癌症的风险比那些未定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人低3%。
                    这项研究称,阿司匹林的预防作用“在连续五年每周服用0.5至1.5标准片剂或每天服用一片低剂量片剂后显现。
                    阿司匹林的使用将患结肠直肠癌的风险降低了19%,将患任何胃肠道癌的风险降低了15%。
                    这项研究称,定期服用阿司匹林“每年在美国能预防将近三万例胃肠道肿瘤”。
                    研究小组还认为:“在美国50岁以上并进行内窥镜检查的成年人中,阿司匹林的使用能额外预防7500例结肠直肠肿瘤。”
                    然而,研究人员在专门研究乳癌、肺癌以及前列腺癌等常见癌症时发现,阿司匹林的使用未能降低风险。
                    阿司匹林还会带来某种风险,比如出血和中风,且并非每个人都能耐受。
                    ——2016年3月5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30楼2016-03-08 17:11
                    回复

                      【俄罗斯《新消息报》网站2016年3月6日报道】不幸罹患乳腺癌的女性迎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专家研制出在手术前进行靶向给药的创新疗法,可使医生给患者做器官保留手术,而不是切除手术。
                      俄罗斯临床肿瘤学协会乳腺癌大会向医学界的媒体宣布,应对高扩散性乳腺癌的保护式疗法已经问世。知名专家在这次大会上就乳腺癌的最新治疗技术和新药使用交流了意见。
                      医生们认为,新药不仅能拯救无数女性的生命,还能帮助她们保住身材和魅力。
                      专家认为,它的疗效是前所未有的:从科研和临床试验结果来看,终于可以谈及高扩散性癌症的完全治愈问题。
                      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布洛欣肿瘤科学中心门诊化疗部资深研究员、医学博士叶连娜·阿尔塔莫诺娃解释说:“乳腺癌、特别是高扩散性乳腺癌的治疗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进展。这指的是一种全新疗法——在手术前进行靶向给药配合化疗。”
                      阿尔塔莫诺娃列举了此项疗法的优势:“第一,现在我们可以大幅缩小肿块,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将其完全消除。有效的术前治疗有助于用器官保留手术代替切除手术;第二,采用这种创新疗法对术后治疗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不必再进行额外化疗;第三,术前靶向给药治疗的周期很短——只有18周,但这足以使半数以上患者体内的癌细胞失去活力。接受完治疗后,癌细胞既不会发生转移,病人也无需耗时多年治病。最重要的是,这种疗法为病人提供了在没有并发症的情况下完全康复的可能。”
                      目前,乳腺癌约占女性所患恶性肿瘤总数的1/4。这种疾病在俄罗斯每年会夺走约2.3万名女性的生命。
                      ——2016年3月8日一期《参考消息》(第5版)翻译、转载


                      31楼2016-03-09 11:45
                      回复

                        【合众社华盛顿2016年3月7日电】题:3D打印复杂的人类组织取得进展
                        研究人员说,他们在尝试用3D技术打印人体组织方面取得了进展。
                        哈佛大学的科学家说,他们已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了有血管的组织,这样这些组织就有可能得到血液的供养,并能存活几周。
                        专家说,但是这离制造出能够移植的身体中代替心肺等器官的人体组织还很遥远。
                        不过,熟悉该项研究的专家安东尼·阿塔拉说,这一新研究仍大有前途。
                        “这显示了在开发人体组织方面实验室中的可能性,”阿塔拉说,“尤其是在制造能有血液和血浆供给的组织方面。”阿塔拉是韦克福里斯特大学韦克福里斯特再生医学研究所负责人。
                        现在的目标是用3D生物打印机制造出肌肉、骨骼甚至器官。迄今为止,科学家取得了一些成功,比如韦克福里斯特再生医学研究所就曾将生物打印的组织移植到啮齿类动物体内,最近还制造出了一个合成的婴儿耳朵大小的耳朵。
                        不过还存在很大障碍。“一个问题是怎样制造出不会自己坍塌并能吸收养分、排出废物的组织,”密歇根大学C.S.莫特儿童医院的小儿耳鼻喉科副教授格伦·格林说,“我们的身体通过复杂的血管结构再加上支持组织来自然而然地完成这个工作。但3D打印的大型组织都已解体或死亡。”
                        在新的研究中,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制造出的组织存活了超过6周,而且“血管化”了。这意味着它有了血管,能够吸收所谓的生长因子,这就能使细胞繁殖。
                        格林指出,这些组织不可能很快进行人体测试。不过,血管的存在能使研究人员在这些组织上试验药物,就像在人体组织上一样。
                        格林说,软骨组织和骨骼是最有希望先开发出来的;接下来则是更复杂的组织——肌肉;然后是肾脏、胰腺等器官;再然后是与大脑有直接联系的眼睛等器官。
                        “最终的可能性就是能够再生或替代身体的所有部分,”格林说,“这一研究报告是这条漫长道路上的必要的前期步骤。”
                        哈佛大学的研究报告发表在3月7日的《国家科学院学报》月刊上。
                        ——2016年3月9日一期《参考消息》(第7版)翻译、转载


                        32楼2016-03-09 14:54
                        回复

                          【路透社日内瓦2016年3月9日电】世界卫生组织(WHO)今天称,广泛喷洒药物以消灭蚊子的方法,未能显著停止登革热的传播,对寨卡病毒而言,情况可能也是如此。
                          该组织称,重点应当是呼吁家庭和社区保护自身,并消灭自家携带寨卡病毒的蚊子。
                          世界卫生组织称,还需要研究放出转基因蚊子或辐射昆虫等手段,但对此类新方法的评估应当“极为严谨”地进行。
                          一场为期三天的专家会议设定了其他两项研究的首要目标:加快对诊断寨卡感染的手段的研发,以及加快对预防该疾病的疫苗的研发。但他们称,疫苗试验对目前的病毒暴发而言可能来得太晚了。
                          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玛丽-保罗·基尼称,专家已经在会议上称,没有证据表明,传统的蚊子控制方法能对登革热的传染造成任何显著影响。
                          她说,携带寨卡病毒的埃及伊蚊是“蚊子中的蟑螂”,因为这种蚊子主要待在室内,并且很难被根除。控制这种蚊子的举措需要更多地以社区和家庭为目标。
                          昨天(8日),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怀孕女性不要前往暴发寨卡病毒的地区旅行,因为存在小头症的潜在风险。v
                          寨卡病毒已经与格林巴利综合征联系在一起,但寨卡病毒与这二者的联系尚未得到证实。
                          ——2016年3月11日一期《参考消息》(第8版)翻译、转载


                          37楼2016-03-11 13:01
                          回复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016年3月8日报道】借助仿生指尖,截肢者第一次可以实时感觉到粗糙和光滑的质地,就好像指尖与自己的手自然连接一样。
                            在电影《星球大战》中,卢克·天行者在与黑武士决斗时被砍掉了一只手。之后,这名年轻的绝地武士得到了一只假手,能让他再次抓握和感觉。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正尝试把科幻中的这一幕变成现实,方法是将假肢与人的神经系统直接相连。
                            研究人员在丹麦的截肢者丹尼斯·瑟伦森身上进行了试验,他10年前玩爆竹时炸坏了左手,被送到医院后,他的这只手被医生截去。
                            研究人员给瑟伦森连接了一只仿生手,这只手能帮他感觉所握物品的软硬和方圆。现在,科学家想看看能否提高他感知更精细特性的能力,比如物品的质地是粗糙还是光滑。
                            研究人员将一个邮票大小的人造指尖连接到植入瑟伦森残肢神经里的电极上。然后,一个机器让仿生手指接触不同质地的塑料。仿生手指在传感器释放出电信号,这些信号被转换成模拟神经系统语言的尖峰脉冲。随后,这些尖峰脉冲被传至瑟伦森的神经系统。
                            “我们在试验中发现的最奇妙的事之一就是感知速度之快,”研究负责人、意大利比萨圣安娜高等研究学院仿生机器人研究所的生物工程师卡洛杰罗·奥多说,“在第一批尖峰脉冲传送后约15分钟,丹尼斯就感觉到了所摸物品的质地。”
                            研究人员说,瑟伦森对光滑和粗糙质地的分辨率达到了96%,这样他就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依靠生物设备感知质地的人。
                            “那种刺激就好像我真的在用自己的手,”瑟伦森在一份声明中说,“我用假肢的食指尖感受到了那些质地。”
                            研究人员已经将新的仿生指尖合并到仿生手上。研究作者之一、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的西尔韦斯特罗·米切拉说,他们希望在今年年底前让病人在试验中用上这种先进的生物设备。
                            ——2016年3月11日一期《参考消息》(第5版)翻译、转载


                            39楼2016-03-11 15:45
                            回复

                              【《印度教徒报》网站2016年3月13日报道】据悉,日前在中国武汉协和医院接受角膜移植的47名病患全部恢复了视力。
                              眼科专家表示,来自猪身上的生物工程眼角膜将帮助成千上万的患者重见光明。
                              广州中山大学眼科中心的袁进说,一名14岁的少年在2月25日接受猪角膜移植手术,目前视力已经恢复。这名男孩在春节放鞭炮时被弄伤了眼睛。
                              袁进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他的右眼出现溃烂,在移植手术之前就失明了。接受移植手术一周后,他恢复了部分视力。未来,他的视力或许能接近正常水平。”
                              角膜供体的需求量远远超过了供应量。袁进说,生物工程方法或许能让成千上万的中国人重见光明。
                              自2003年开始,动物角膜应用的研究就已经在深圳艾尼尔角膜工程有限公司和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展开。
                              随着动物试验取得成功,2010年,北京和武汉等地的四家医院开始对病患进行临床测试。最终,94%的患者的视力均有不同程序的恢复,有些人完全恢复了视力。
                              武汉协和医院的眼科主任张明昌说:“实践证实,猪角膜移植跟人角膜移植一样成功。”
                              张明昌说,在武汉协和医院接受角膜移植的47名患者目前已全部恢复视力。
                              然而,人工角膜并非是对付所有眼部疾病的万能药。例如,角膜移植对于穿透性的角膜操作则无能为力。
                              艾尼尔角膜工程有限公司的运营总裁张斌说,最初测试从鸡、牛、鸭、猴子和羊身上取材,但最后选择了猪。
                              有些动物角膜可能携带病毒。研究发现,移植者接受猪的组织可将感染风险降到最低。猪角膜参数和人较接近。
                              ——2016年3月15日一期《参考消息》(第5版)翻译、转载


                              42楼2016-03-15 13: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