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学吧 关注:165贴子:17,273

回复:老 子 通 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体悟
与本章相呼应的是慈对应的有:“上善若水,处众人之所恶,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道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与俭对应的有:“是以圣人被褐怀玉”;“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与舍俭且广对应的有:“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


IP属地:河北320楼2016-08-29 12:32
回复
    六十八章 善者不争 配天古之极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①。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②。


    IP属地:河北321楼2016-09-03 19:15
    回复
      注释
      ①善:慈善,善思善行;
      士:文化人,知识分子;
      善为士:以善为士;善思善行的知识分子;善知识;
      武:武力,政治;政治是管理国家的行为,而国家按列宁给下的定义“国家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器。”所以,政治就含有武力因素;
      不武:不动武,不动用武力;不干预政治;
      在这里老子明确揭示了文化在社会中准确位置:它只是社会中起教育、感化、辅佐、导向作用,有被政治家选择的义务,没有干预、干涉政治的权利;
      战:解决矛盾冲突,化解发展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干扰因素;
      善战者:以善思善行化解发展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干扰因素的人;
      不怒:不发怒,以慈卫之;
      敌:竞相进化的对手(类群);
      胜敌:胜过对手,成功化解发展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干扰因素;
      不与:不交手,不进行交锋,不进行正面交锋,不发生直接接触;避之或以道化之,如“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用人:利用人力资源;
      为之下:处在他不愿意呆的地方;“居善地,处众人之所恶”;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善思善行的文化人(知识分子、善知识)不动武;以善思善行化解发展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干扰因素的人不发怒;以善思善行胜过对手,成功化解发展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干扰因素的人不与对手交锋(避之或以道化之);以善思善行利用人力资源的人处在他(人力资源)不愿意呆的地方。
      ②不争:不争名誉地位,不争有形物质利益;
      德:大道之德;
      用人之力:恰当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配:正好符合,正合;恰如其分的符合,恰和;
      天古之极:宇宙从初始就一直执行的最高准则(法则);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这就叫做不争名誉地位,不争有形物质利益的大道之德,又叫做恰当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一言以蔽之,这叫做恰和宇宙从初始就一直执行的最高准则(法则)。


      IP属地:河北322楼2016-09-03 19:16
      回复
        现代汉语释译
        善思善行的知识分子(善知识)不动武、不干预政治;以善思善行化解发展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干扰因素的人不发怒;以善思善行胜过对手,成功化解发展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干扰因素的人不与对手交锋(避之或以道化之);以善思善行利用人力资源的人处在他(人力资源)不愿意呆的地方。这就叫做不争名誉地位,不争有形物质利益的大道之德,又叫做恰当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一言以蔽之,这叫做恰和宇宙从初始就一直执行的最高准则(法则)。


        IP属地:河北323楼2016-09-19 19:39
        回复
          体悟
          首先,善知识不动武、不干预政治,因为政治和人民大众一样,都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文化只在社会当中起教育、感化、辅助、引导作用,只有被政治选择的义务,没有干预政治的权利。这就是老子给文化在社会中的定位。违者就是“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老子“善为士者不武”这句话,就是说善于做文化人的人,不参与武力斗争,那么什么属于武呢?人们在领悟理解时会发生误解,比如认为政治不属于武力。这就要问,政治是干什么的?很明确政治是管理国家的,可是从列宁给国家下的定义可以看出,政治属于武力也很明确,什么是国家?列宁说:“国家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器”。管理国家不就是管理这个暴力机器吗?因此,不武就是不参与管理这个暴力机器。如果还不相信,那就看我们的伟大导师毛主席是怎么给政治定义的,毛主席说:“战争是不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如果再说政治不属于武力的话,那就怀疑你的智力有问题了,就不可能准确领悟老子的教导,就不属于道家,至少说不属于名副其实的纯粹的完全的道家,是掺了杂家的道家。出了问题要自己兜着,不要让道家背黑锅,道家是不认账的。当然也不会与你辩解,只是从心里认为你不是完全的道家。本章可以结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八十章“小国寡民”一起体悟,“道生一”说的是宇宙本时空的开始,“小国寡民”说的是人类社会的最后形态,所以老子是站在宇宙本时空的两头看中间运动状况,对中间运动状况只是评论、指点,向社会最后形态教育、引导,而不实际参与管理实践。中间阶段的管理实践是政治家们的事情,政治家根据对文化的理解,再结合社会实际状况管理社会,因为政治家的政治嗅觉要比文化人灵敏得多,对实际情况的把握要比文化人准确得多。如果中间参与管理国家有可能由于对社会实际具体情况吃不准而犯激进主义的错误,给社会造成动荡。这样不仅不利于社会发展,还可能影响自己对社会整体走向的把握。
          其次,凡争都是对外部有形物质有所贪着,凡贪着必失神,失神即告神死,别处(贪着处)受生。《黄帝内经》说:“失神为死”;六祖慧能也有言:“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注:此处之念,指真意、正念)非善士(善知识)所为。


          IP属地:河北324楼2016-09-19 19:40
          回复
            六十九章 抗兵相加 哀者胜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①。”是谓行(xíng)无行(xíng),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②。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③。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④。


            IP属地:河北325楼2016-09-29 12:04
            回复
              注释
              ①用兵:用兵打仗;解决来自外部的武力威胁;
              不敢:重视敌人,不轻视敌人;
              为主:作为主动方,挑起战争;主动进犯;
              为客:作为被动方,防御战争;被动防御
              进寸:前进一寸;
              退尺:退守一尺,退避一尺;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用兵解决来自外部的武力威胁有这样一句格言:“我不敢主动进犯,而实行被动防守,不敢前进一寸,而退避一尺。”
              ②行(xíng)无行(xíng):为无为,行没有外部动作的行动;
              攘:抗击,抵抗,抵御,反击;
              攘臂:捋起袖子伸出胳膊(抵御进攻);
              攘无臂:举起无形的手臂抵御进攻;
              扔:抛出,扔掉,抗击,对抗;
              扔敌:抗击敌人;
              扔无敌:抗击无形的敌人;不树立具体的直接交锋(交战)的敌人;
              兵:兵器,军队,武装;
              执:拿,握,使用;
              执无兵:使用无形的武装;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这叫做行没有外部动作的行动,(胜似有外部动作的行动),举起无形的手臂抵御进攻,(胜似有形的手臂),抗击无形的敌人,(胜似抗击有形的敌人),使用无形的武装,(胜似使用有形的武装)。
              ③祸:祸患;
              几丧:几乎丧尽(丧失)
              宝:宝贝,宝物;指“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三宝;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没有比由于轻敌而轻举妄动更大的祸患了,轻敌就会几乎丧尽我的三件宝贝。
              ④抗:对抗,抗衡;
              抗兵:相对抗的两军;
              相加:相对,相遇,对垒,对峙;
              哀:低调示弱;高姿态避让;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所以,对抗的两方相遇,高姿态退让低调示弱方获胜。与“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不争之德,配天古之极”;“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等论点一脉相承。


              IP属地:河北326楼2016-09-29 12:05
              回复
                现代汉语释译
                用兵解决来自外部的武力威胁有这样一句格言:“我不敢主动进犯,而实行被动防守,不敢前进一寸,而退避一尺。”这叫做行没有外部动作的行动,(胜似有外部动作的行动),举起无形的手臂抵御进攻,(胜似有形的手臂),抗击无形的敌人,(胜似抗击有形的敌人),使用无形的武装,(胜似使用有形的武装)。没有比由于轻敌而轻举妄动更大的祸患了,轻敌就会几乎丧尽我的三件宝贝。所以,对抗的两方相遇,高姿态避让、低调示弱方获胜。


                IP属地:河北327楼2016-10-16 08:54
                回复
                  体悟
                  本章主要论述如何使用自己的三件宝贝,协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化解来自外部世界的各种干(侵)扰因素和艰难险阻。本章秘意十分深奥,需要修道者反复细细品味。正所谓:“有形有象皆为假,无形无象方为真,化有形为无形,莫使有形奴役神。”


                  IP属地:河北328楼2016-10-16 08:54
                  回复
                    七十章 言有宗 事有君 实践出真知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①。天下莫能知,莫能行②。言有宗,事有君③。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④。知我者希,则我者贵⑤。是以圣人被褐怀玉⑥。


                    IP属地:河北329楼2016-11-12 11:41
                    回复
                      注释
                      ①知:知晓,明白,懂;
                      行:实行,施行,操作;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我讲的话很容易懂,也很容易付诸实践(操作)。
                      ②莫:不,没有;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但是,天下的人几乎没有人能读懂,没有人能照着去做。
                      ③宗:根本;
                      君:主要;
                      言有宗,事有君
                      我讲的话是关于人类最主要事情的根本方面。
                      ④唯:只;
                      是以:以是,以此,因此;
                      不我知:不知道我讲的话的确切含义,或表达的真实用意;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只是因为这一点不知道,因此就不知道我讲的话的确切含义或表达的真实用意。
                      ⑤希:稀;
                      则:准则,以……为准则;
                      贵:难能可贵,高贵;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能读懂我的话的人十分稀少,按照我说的话为准则去做事的人就更显得难能可贵,最后也必然成为天下最可贵的人。
                      ⑥被:穿,披,围,裹,盖,身着;
                      褐(hè):朴素随意的粗布衣服;
                      怀:心中珍藏;
                      玉:珍贵纯洁的宝贝;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因此,圣人总是不注重事物表面次要的末征功能,总是牢牢地把握着事物本质主要的本征功能。
                      有些人对这句话颇有微词,说什么从这里看出老子多多少少有些无奈,多多少少有些发牢骚。有“以俗人之心,度圣人之腹”的嫌疑。重申一下老子对圣人描述,圣人除了“为无为,以百姓为刍狗”没有其他的“余思赘行”——无奈或牢骚。


                      IP属地:河北330楼2016-11-12 11:42
                      回复
                        现代汉语释译
                        我讲的话很容易懂,也很容易做到。可是普天下的人几乎没有人能读懂,没有人能照着去做。(问题出在哪了?那是因为)我讲的话是关于人类的根本(宗)道理,讲的是人类最主要(君)的事情。正是因为这一点不知道(对根本道理和最主要的事情缺乏体验和认知),因此就不知道我的话所表达的确切含义或真实用意。能读懂我话的人十分稀少,按照我的话为准则去做事的人就更显得难能可贵,所以必然成为天下最可贵的人。因此,圣人总是不注重事物外在枝叶的表现形式,即表面次要的末征功能,而是牢牢地把握着事物内部本质内容,即主要的本征功能。


                        IP属地:河北331楼2016-11-26 11:07
                        回复
                          体悟
                          虽然老子所讲的道简单易懂易行,但是社会中绝大多数人不运用不熟悉这种内向型思维行为模式,所以,在自己实际体验中得不到印证,产生不了共鸣,因而就变成难懂难做的思维行为模式了。这就要求我们的哲学家们开拓视野,把人类在宇宙的位置以及如何完成宇宙赋予人类的历史使命讲透,逐步把人类从迷茫道路上引导到正确的康庄大道上来,使人类的本征功能得以发挥。


                          IP属地:河北332楼2016-11-26 11:09
                          回复
                            七十一章 不深究已知 是知识之病
                            知①不知,上②。不知③知④,病⑤。夫唯病病⑥,是以不病⑦。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⑧。


                            IP属地:河北333楼2016-12-19 19:26
                            回复
                              注释
                              ①知:去知,探究,探知;
                              ②不知:未知
                              上:上策,很好,极好,好极了;
                              知不知,上。
                              探究未知,极好。
                              ③不知:不探究,不探知,不深究;
                              ④知:已知;
                              不知知:不深究已知,不知道已知的知识在知识结构中的确切位置,也就是不知道已知事物在宇宙运动时空结构中的位置。比如,是根本还是末节,是整体还是局部,如果是局部,那么在整体中什么位置;是手段还是目的;是主要还是次要等。因此这句话还可以这样翻译:不去探知已知事物的整体联系(整体性),即不再深究已知的事物。
                              ⑤病:毛病,问题,出问题;
                              不知知,病。
                              不再深究已知的事物的整体联系(整体性),就出问题了(就是缺陷了)。
                              ⑥病:使之病,使之成为病,把它看成病;承认病;
                              病病:承认问题是问题,承认问题的存在,承认自己的问题(缺陷);
                              ⑦不病:不是病(问题或缺陷)
                              是以不病:因此就不是问题或缺陷。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只有承认自己存在的问题或缺陷并解决或修补掉,才能因此而没有问题或缺陷。
                              ⑧不病:没有问题或缺陷
                              以其病病:因为他把问题或缺陷解决或修补掉了;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没有出问题或缺陷,因为他把这个当做问题或缺陷解决或修补掉了,所以才没有缺陷。


                              IP属地:河北334楼2016-12-19 19: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