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102楼
同意。我想对那些捧团剧的说,我并不是看不懂团剧,也并非不明白其导演的用意,相反,基本一眼能看穿其用意。比如我想当反感的死啦死啦一个人像疯子似的长篇独白,喜欢看欧洲小说或者比较文艺的人一看就知道:这哥们儿在耍文艺腔(或者说导演在刻意追求一种文艺腔)。且不说这本身就不够真实,就算只看效果,也很一般。好的影视作品应该是言犹未尽的,给观众一个内心共鸣的空间,这和文字恰恰不同,文字可以把你所有的感知一股脑儿倒出来,越细致越好(意识流),而所有试图在银幕上呈现文字般意识流效果的影片,基本只有两个结果:被虚伪地捧上艺术片的神坛;被普通观众彻底地遗忘(因为无法看懂)。当然,我的评论仅仅是指团剧一部分内容而言,整部团剧并不完全是这么的“艺术”。可也恰恰是这部分内容,把团剧从以往国内所有的战争片中区别出来,成了其所谓的商标。只可惜,这商标不咋地。有些问题,你越从个体的角度去钻营,结果只能越荒诞。。比如“炮灰”的概念,放到宏观的背景下以及客观的历史条件下,“炮灰”其实司空见惯。战场上放弃掉一部分人来换取整个大局的稳定,是很正常的(虽然残酷)。进而说到牺牲观,我们的牺牲观是不同于英美国家的,因为我们武器装备烂、缺乏再生产能力,所以要求死战,决不能投降,一旦投降就会被整个价值观彻底否定。换句话说,没有投降的条件。武器、训练、补给、战术、单兵素质已经全面落后于敌人,若还不能死战,若还没有敢于牺牲自己的勇气,那实在没有什么东西能与敌抗衡了。你若硬要用英美国家的“人性”、“生命”等概念来套在中国头上,那得到的结果只能是荒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