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4,163贴子:46,592

回复:对那些认为这部剧烂片的人说几句话。

收藏回复

94L,我也一直在怀疑团长的南天门之后的内容没拍可能就是因为那场事故……这是团长这部剧中最大的遗憾,书中后面的内容所有人物的性格都得到了升华刻画得也更完善,死啦死啦那句:想要事情是他本来的样子…也有了一个完善的答案,如果能接着拍下去团长就真的完美了~


101楼2011-03-02 00:37
回复
    考古爱好者看史实展览,精英栋梁看气壮山河,我这种市井草根搞不懂大人物的博学多闻壮怀激烈,却能对小人物的涕泪横飞深感共鸣。感情真实了,没钱没道具也能感动人。 团长花钱不多,剪接也不理想,画面还不光鲜,却让从不追星的我赶了二千多公里路到腾冲国殇园哭了一回。 那天的国殇园好安静,可是来了一帮游客,在墓碑间嘻哈打闹,真痛心。 如果团长也象《中》那样把铁血卫国口号喊炸了,那绝不能让我产生却国殇园缅怀的念头。


    103楼2011-03-02 02:4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回复:102楼
      同意。我想对那些捧团剧的说,我并不是看不懂团剧,也并非不明白其导演的用意,相反,基本一眼能看穿其用意。比如我想当反感的死啦死啦一个人像疯子似的长篇独白,喜欢看欧洲小说或者比较文艺的人一看就知道:这哥们儿在耍文艺腔(或者说导演在刻意追求一种文艺腔)。且不说这本身就不够真实,就算只看效果,也很一般。好的影视作品应该是言犹未尽的,给观众一个内心共鸣的空间,这和文字恰恰不同,文字可以把你所有的感知一股脑儿倒出来,越细致越好(意识流),而所有试图在银幕上呈现文字般意识流效果的影片,基本只有两个结果:被虚伪地捧上艺术片的神坛;被普通观众彻底地遗忘(因为无法看懂)。当然,我的评论仅仅是指团剧一部分内容而言,整部团剧并不完全是这么的“艺术”。可也恰恰是这部分内容,把团剧从以往国内所有的战争片中区别出来,成了其所谓的商标。只可惜,这商标不咋地。有些问题,你越从个体的角度去钻营,结果只能越荒诞。。比如“炮灰”的概念,放到宏观的背景下以及客观的历史条件下,“炮灰”其实司空见惯。战场上放弃掉一部分人来换取整个大局的稳定,是很正常的(虽然残酷)。进而说到牺牲观,我们的牺牲观是不同于英美国家的,因为我们武器装备烂、缺乏再生产能力,所以要求死战,决不能投降,一旦投降就会被整个价值观彻底否定。换句话说,没有投降的条件。武器、训练、补给、战术、单兵素质已经全面落后于敌人,若还不能死战,若还没有敢于牺牲自己的勇气,那实在没有什么东西能与敌抗衡了。你若硬要用英美国家的“人性”、“生命”等概念来套在中国头上,那得到的结果只能是荒诞。


      IP属地:上海104楼2011-03-02 09:38
      回复
        回复:104楼
        呵呵,你说你看过团长,那你一定记得烦啦与张立宪在模拟进攻的场景。
        张立宪提议说让飞机带汽油弹攻击对方阵地。烦啦对他说,之前进攻的部队还在与日军纠结呢,这汽油弹丢下去不是把双方人都波及了么?张立宪说,他们是为国家而死,得其所哉!烦啦只能感叹:感情不是你被活活烤死,当然得其所哉!
        仔细对比一下,你不感觉你跟张立宪的想法很像么?当然,我不否认张立宪有为国家而死的决心,可惜的是,张立宪最后的死,却是因为信仰的破灭而自杀。


        IP属地:福建105楼2011-03-02 10:19
        回复
          另外,跟92楼的一样,你去看看龙文章与烦啦开车去追麦克鲁汉与柯林斯时的情景。


          IP属地:福建106楼2011-03-02 10:27
          回复
            回复:105楼
            你想说什么呢?你看着这段对话很稀奇?国军常用的炮灰战术,双方短兵相接时用重炮密集轰炸,在内战时尤其攻击阻击阵地时常用。但这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用。我承认这很杯具,但这就是历史事实,事实就是战争中几乎不考虑个体生命的除其作战能力之外的存在意义。你刻意贬义也好,刻意褒奖也好,都无所谓,因为它已经残酷地发生了多次。连反思似乎都是多余的,总有人被抛弃、总有人被忽略,这几乎是政治的本性。


            IP属地:上海107楼2011-03-02 11:35
            回复
              《团》太文艺,与战争片格格不入。战争片应该崇尚的是吴宇森的暴力美学。《团》想带入我们进入人生的思考,但是往往现实中,你多思考一会儿,便会有被全歼的危险。应该说,《团》的创作思路有点张冠李戴。不过在当下的国民思考,犯张冠李戴毛病的人多得去了。希望能够再专业点,说到点子上去。
              例如,《远征军》编剧之时,就要求符合“国际视野”的思路……专业,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108楼2011-03-02 12:02
              回复
                回复:93楼
                哈哈,急死你,就是不请军迷来当顾问!一个连被炮弹削断的旗杆断面都要讲究的家伙,请你当顾问,那电视要拍到几时去?即使请了你当顾问,那最终结果也是被驱逐出剧组,因为实在没钱也没时间来满足你这些细致到毫发又实在没必要的要求。而且你提的很多问题,除去剧组硬件(道具)上的问题外,衣服太干净也是问题?炸弹在身边爆炸,没炸死也是有的啊(战场上肯定有)。我最反感的,是看电视剧时抱着一种小学老师抓学生作文中错别字的心态的人,你看电视剧的动机,实在令人感到不那么消化通畅(恶心)。


                IP属地:上海109楼2011-03-02 14:3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团长好,团长真实!一个人冒充团长居然没被军法处置?说台词说到几乎要翻白眼,动作夸张到像跳大神,这样的人物,一看就是一个演员,而不是什么远征军士兵,这也算真实?在文盲率达到95%以上的中国部队中的士兵,整天一副反思人类命运以及战争意义的哲人样儿,也是真实?事实是,中国军队基层单位的纪律、组织之维持,几乎不靠什么能书写在史书上的光荣神圣的字眼,如“信念”之类,而靠的是中国最普通的乡土人情、以及义气两字。班长把自己班里的士兵当兄弟看,讲义气,那么你就配做这个班长,排长搞得定班长,你就配做排长。而普通士兵,也就买班长、排长的帐,再上级的命令,他们既看不懂也听不懂。只要你班排长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就是如此简单(历史学者黄仁宇早年也是远征军的一员,他在自己的著述中,对旧式中国军队基层组织有过十分客观的描述)。


                  IP属地:上海110楼2011-03-02 14:35
                  回复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我就是觉得《中国远征军》拍得不错!


                    111楼2011-03-02 14:56
                    回复
                      这片的细节也做的太差了
                      梦露1942年的时候才16岁 电影都不知道是什么 她50年代才开始拍片 50年代后才成名 42年就可以把梦露的写真照放在远东战场的兵营里面 导演确实太钟爱穿越了 怎么干脆不把小甜甜布莱妮的写真放到二战的兵营里面 那样的话更穿越
                      前面汤普森用弯弹夹 国军用德式钢盔 片头曲用德军装甲师军歌这样幼稚的低级错误就算了 竟然把梦露都搞出来 你当观众都没常识是么? 扯淡。。。。。
                      


                      113楼2011-03-02 15:29
                      回复
                        回复:113楼
                        这些错误确实很愚蠢,但不妨碍整部电视叙事的脉络。当然,如能完全复原历史,1比1还原更好,可惜世上无人能做到。


                        IP属地:上海115楼2011-03-02 16:14
                        回复
                          回复:110
                          我们是在讨论两个片子间的差别。你好像扯得有点离题了,中剧也没有站在你嘴里的政客这边为他们歌功颂德(这片子好像连堂堂蒋委员长都没有),更没有褒奖什么炮灰战术。所以。。。我也不清楚你是在讽刺谁。。。


                          IP属地:上海116楼2011-03-02 16:18
                          回复
                            回复:93楼
                            哈哈,急死你,就是不请军迷来当顾问!一个连被炮弹削断的旗杆断面都要讲究的家伙,请你当顾问,那电视要拍到几时去?即使请了你当顾问,那最终结果也是被驱逐出剧组,因为实在没钱也没时间来满足你这些细致到毫发又实在没必要的要求。而且你提的很多问题,除去剧组硬件(道具)上的问题外,衣服太干净也是问题?炸弹在身边爆炸,没炸死也是有的啊(战场上肯定有)。我最反感的,是看电视剧时抱着一种小学老师抓学生作文中错别字的心态的人,你看电视剧的动机,实在令人感到不那么消化通畅(恶心)。团长好,团长真实!一个人冒充团长居然没被军法处置?说台词说到几乎要翻白眼,动作夸张到像跳大神,这样的人物,一看就是一个演员,而不是什么远征军士兵,这也算真实?在文盲率达到95%以上的中国部队中的士兵,整天一副反思人类命运以及战争意义的哲人样儿,也是真实?事实是,中国军队基层单位的纪律、组织之维持,几乎不靠什么能书写在史书上的光荣神圣的字眼,如“信念”之类,而靠的是中国最普通的乡土人情、以及义气两字。班长把自己班里的士兵当兄弟看,讲义气,那么你就配做这个班长,排长搞得定班长,你就配做排长。而普通士兵,也就买班长、排长的帐,再上级的命令,他们既看不懂也听不懂。只要你班排长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就是如此简单(历史学者黄仁宇早年也是远征军的一员,他在自己的著述中,对旧式中国军队基层组织有过十分客观的描述)。


                            IP属地:上海117楼2011-03-02 17: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