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换一种角度来思考,其实心理学中所谓的“无意识”就是道家讲的“魂魄”呗。弗洛伊德曾经的“继承人”荣格认为:无意识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体无意识(情结)”,我们那些因种种原因被压抑了的情感和思想都属于个体无意识。比如说,有一个小男孩曾佩戴了父亲的手表去学校与小朋友们炫耀,父亲发现后极其严厉地责骂了他一整天(父亲平时对他是和蔼的,但那块表是已去世的爷爷留下的,因此父亲勃然大怒),奇怪的是这个小男孩长大后对童年的这一经历并不记得,但是他长大后最喜欢的就是不停购买手表即使亲朋好友们都无法理解他用微薄的工资买表的行为,实际上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喜欢买表。
这其实是因为当年父亲严厉的责骂对于幼小的他来说是痛苦且难以理解的,如果当时他将这一记忆留在意识中就会破坏他认知中“和蔼”的父亲形象(小孩子的认知是非黑即白的,很难像成人一样同时看到事物的两面),所以他将这段记忆压抑到了个体无意识之中——这就是他长大后想不起来这一经历的原因。但个体无意识就像一股暗流,它能作为一种驱力在不知不觉中推动个体的行为,比如他长大后喜欢买表,这种行为就是无意识的变相表达,买表的行为既是想满足自己当年未被满足的心愿(拥有那块能让小朋友们羡慕的手表)更是想与当时那个“严厉”的父亲和解(我不仅把当年那块表带回来了,而且我现在拥有好多好多表)。那他为什么要反复买表呢?这是因为情结其实只是得到了伪装的变相表达,它还留存在人的无意识层面中。只有当这个人在某一天恍然大悟,完全想起自己幼时的这一经历(无意识导入到了意识之中),询问父亲后得知原来当年父亲会发怒其实是因为那块表是爷爷的遗物,此时他无意识中的驱力才会烟消云散——最终他与自己和解,停止了买表这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