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尝试用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来解释强迫症(之后会斗胆尝试从其他角度理解强迫症):
关于强迫症对小弟产生极大启发作用的就是精神分析学派,相信很多吧友都对这种人格理论有所了解。精神分析学说的创派祖师是弗洛伊德,自这位老爷子开始形成了一套特殊的解释人格的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是由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相信很多吧友都看过那张著名的冰山图片,能够浮现在水面的只是冰山的一小块,而冰山的大部分则位于水面之下。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察觉到的想法和情感的往往只是那一小块浮于水面的冰山(位于意识层面,只有浮现在意识层面的思想和情感能够被我们感知到,比如之前提到的对方会突然站起身攻击我的幻想,因为能被察觉到,因此浮现在了意识层面),而无意识层面作为一种容器则容纳着我们更深层的想法和情感,人很难察觉到位于无意识层面的信息,它往往位于水面之下,但无意识总是能够对我们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难以觉察的影响。前意识位于无意识和意识中间,往往作为一种检查机制。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认为,所有的无意识想要进入意识层面都先要接受前意识的检查,前意识的检查作用基于现实原则或自己的道德标准。这么说还是过于抽象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在某人深层的无意识中产生了对自己好朋友的恋人的爱慕想法,但这个人在长期成长过程中内化出了一定的道德标准(我这么做是不对的,如果我会对我好朋友的女朋友产生性幻想,那就证明我是一个不道德的人,我这么也对不起我们的友谊),因此前意识会阻止无意识内容进入意识层面表达(但如果是正常的生理驱力,譬如说渴了,饿了,则很快能从一种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进一步在意识上得到表达,比如说产生我要喝水、我要吃饭这种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想法)。无意识内容在被前意识阻拦之后,又回到了无意识房间,但作为一种驱动力,它无时无刻不想得到表达(进入意识房间,浮现在意识层面,能够被我们觉察到)。无意识内容完整浮现在意识层面已是不可能,它难以绕过前意识这种检查机制(想象一下如果强迫症患者这种往往道德标准很高的人意识到自己对朋友的女朋友产生了性幻想,那将会是内心一种怎样的灾难),但它无时无刻不在试图进入意识之中,因此聪明的前意识想出了一种方法调解矛盾,即以另一种形式使无意识得到表达,而这种表达无意识的方式被精神分析学者称为“防御”。
什么是防御呢?以小弟的理解简单的来说(很不专业)。还是用无意识中对朋友的恋人产生了幻想这一个例子,使这个幻想完整的进入意识层面已是不可能,但可以对其进行伪装。比如说,明明是在内心深处对朋友对象产生了幻想,却在意识层面认为是朋友的对象对自己产生了幻想(投射);明明在无意识中爱慕朋友的对象,却在意识层面认为自己非常讨厌她(反向);明明是对朋友的对象产生了爱慕,在意识层面却表征为她今天的穿搭很清纯,应该让自己的女朋友也买一套这样的衣服(移置);明明是在无意识层面对朋友对象产生了爱慕,却由于过度的愧疚而在意识上表现出来对自己女朋友加倍的体贴(抵消);亦或者更为直接,即将无意识完全压制在意识层面之下(压抑)。还有两种常见的防御方式,一种是升华,即将社会不可接受的想法升华为社会可接受的想法,比如说当亲人去世时,我们将内心的重大悲痛升华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另一种是退行,有些人在遭受重大打击以后,行为举止会变得十分幼稚,退行到自己的童年早期。(小弟愚见,精神分析学派的重大贡献就在于研究人的成长过程)通过防御机制,我们既使内心深处的无意识内容得到了的表达,也没有使之完整进入意识层面而使自己遭受内心或现实的惩罚,但这种表达方式是另类的。可以设想一下,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对朋友对象的无意识爱慕并没有完整的浮现在水面之上,这种冲动还始终存贮在无意识房间之中,并不断的冲击我们的意识层面,我们只能一直采取防御机制来遏制它进入意识中。这种防御从短期上看无疑是有效的,它成功防止了我们陷入一时的矛盾和焦虑,但从长期来看则是有害的,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将这种无意识驱力释放进意识之中(此时你能够察觉到对朋友对象的爱慕),可能刚开始是痛苦的,但我们经过意识的加工之后,反而会形成更合理的思想(你意识到了这种爱慕,但你也会很快想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然她很美丽,但我的女朋友也很体贴,如果让我做出选择的话,我还是会选择自己的女朋友),换言之,长痛不如短痛,比起不断耗费心理能量去伪装无意识驱力,不断变着花样欺骗自己的内心,莫不如从一开始就在意识层面加工这些信息以形成更理性更具有适应性的想法,即使会有痛苦,但从长期看绝对是利大于弊的。长时间采取防御机制,虽然避免了一时的痛苦,但却会长时间习惯性的采用伪装的形式解释自己内心的冲动,从而陷入更长期的焦虑之中(回到最开始那个问题,明明是自己内心产生了一种无意识的恐惧,却要在意识中被解释成别人会突然站起来攻击我;明明是无意识中充满了对失去生命的恐惧,却在意识里表达成了如果我不强迫性的去洗手,我就会因得病而失去生命,这就是小弟眼中用精神分析理论对强迫症的初步解释,即强迫观念只是被歪曲了的无意识想法,不过是表象和幻想,罪魁祸首还在内心的更深层)。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弟的了解中,精神分析学派自弗洛伊德以后涌现了非常多的分支学派,这些学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陷入了长期的争吵之中,自立门户或形成分支的有自我心理学派、客体关系学派、人际关系精神分析学派、自体心理学派、克莱因学派以及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派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派等等。小弟所了解的精神分析知识只是皮毛中的皮毛,粗浅中的粗浅,并不敢班门弄斧,有任何谬误还请各位不吝指教,接下来小弟斗胆进一步探讨强迫症患者内心想要表达出来的无意识内容到底是何物,以及能否通过使之在意识中得到完整表达而减轻强迫症的病痛。(仅代表个人观点!)
注:弗洛伊德后来还进一步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代替了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模型,但以小弟的水平只能够一知半解的运用精神分析知识,而且并不三我理论应该并不影响本贴所要表达内容,因此在这里还是主要沿用了后一种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