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介绍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最后一个关键内容——“消退”。请注意这里的消退和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消退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消退”指的是如果有机体再次表现出曾受过强化的行为,而强化物不再伴随,那么这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就会降低直至消失。比如说白鼠多次按压杠杆而强化物——食物始终不再出现,那么相倚关系就会变弱,白鼠最终不会再做出按压杠杆的行为。
实际上,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发现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其效果可能与斯金纳所设想的还是有所不同。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斯金纳认为人完全是环境的造物是因为他忽略了除了行为的结果以外还有一种对行为起很大影响作用的因素——认知。我举个例子,给你一千万让你去抢银行,你会去吗?即使报酬再丰富可能你也不会去,因为你做出的行为不是完全受环境操纵的,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你主观上的看法。
楼主斗胆猜测一下为什么认知的因素会被激进行为主义者忽略,读者们有没有发现其实是因为他们很多实验都是在动物身上做的,动物跟人相比显然在行为上更受环境的摆布而不是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人在做某事之前是需要先权衡利弊的。好在,后世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已经能充分考虑到期望、归因等因素对人行为的影响。斯金纳后期深陷在有机体完全受环境影响这一观点中,他甚至觉得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斯金纳箱,而人类所谓的自由和尊严其实都是环境的造物。(出自斯金纳一本很著名的书——《超越自由与尊严》)他一度认为世界的秩序应该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来制定而不是那些政客,心理学家通过对整个社会进行正强化或负强化来让社会变得更美好,最终在地上创建理想国(斯金纳的另一本书——《沃尔登第二》)。
楼主本人也曾是斯金纳的信徒,崇拜过也质疑过,时至今日我才能以一种更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这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我们不得不承认斯金纳对心理学和教育学(他发明过一种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也不得不看到他理论中的局限性——实验室里能很轻松地控制变量,现实中不能。但无论如何,我们接下来都需要使用一部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内容来帮助我们理解强迫症并支撑在前几章提出的独特治疗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