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吧 关注:195,073贴子:2,177,037

回复:遵守吧规--斗胆分享一点自己对强迫症的看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参与赌博的过程因充满了很强的不确定性而能使赌徒过度地合成多巴胺,他们能从赌博中感受到常人很难感受到的乐趣并最终成为了多巴胺的奴隶。对赌博上瘾的人一旦戒赌就一定会经历戒断反应,但戒赌是很必要的。因为脑内多巴胺长时间保持过高水平会使人的神经发生改变或者说病变,楼主没记错的话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妄想和幻觉就是由高水平的多巴胺引起的。


IP属地:黑龙江78楼2025-02-07 16:55
回复
    下面介绍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最后一个关键内容——“消退”。请注意这里的消退和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消退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消退”指的是如果有机体再次表现出曾受过强化的行为,而强化物不再伴随,那么这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就会降低直至消失。比如说白鼠多次按压杠杆而强化物——食物始终不再出现,那么相倚关系就会变弱,白鼠最终不会再做出按压杠杆的行为。
    实际上,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发现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其效果可能与斯金纳所设想的还是有所不同。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斯金纳认为人完全是环境的造物是因为他忽略了除了行为的结果以外还有一种对行为起很大影响作用的因素——认知。我举个例子,给你一千万让你去抢银行,你会去吗?即使报酬再丰富可能你也不会去,因为你做出的行为不是完全受环境操纵的,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你主观上的看法。
    楼主斗胆猜测一下为什么认知的因素会被激进行为主义者忽略,读者们有没有发现其实是因为他们很多实验都是在动物身上做的,动物跟人相比显然在行为上更受环境的摆布而不是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人在做某事之前是需要先权衡利弊的。好在,后世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已经能充分考虑到期望、归因等因素对人行为的影响。斯金纳后期深陷在有机体完全受环境影响这一观点中,他甚至觉得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斯金纳箱,而人类所谓的自由和尊严其实都是环境的造物。(出自斯金纳一本很著名的书——《超越自由与尊严》)他一度认为世界的秩序应该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来制定而不是那些政客,心理学家通过对整个社会进行正强化或负强化来让社会变得更美好,最终在地上创建理想国(斯金纳的另一本书——《沃尔登第二》)。
    楼主本人也曾是斯金纳的信徒,崇拜过也质疑过,时至今日我才能以一种更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这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我们不得不承认斯金纳对心理学和教育学(他发明过一种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也不得不看到他理论中的局限性——实验室里能很轻松地控制变量,现实中不能。但无论如何,我们接下来都需要使用一部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内容来帮助我们理解强迫症并支撑在前几章提出的独特治疗思想。


    IP属地:黑龙江79楼2025-02-07 16:55
    回复
      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其实就是一种负强化。这个看法可不是楼主独创的,它是行为主义流派对强迫症的共性理解。让我们回忆一下什么是负强化——如果有机体通过某种行为成功躲避一个厌恶刺激,那么这种行为再出现的概率就会增加。当你处于强迫症的最初阶段——脑中自动浮现了某件事的悲惨走向时,你就会感觉到紧张和恐惧,你可能偶然发现通过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在思维上尝试论证这件事不可能发生,或者马上去洗手)能够减轻这种恐惧,那么你下回再出现这种情况时就更倾向于马上让自己陷入到强迫之中,也就是说成功减轻恐惧的结果使你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加了。


      IP属地:黑龙江80楼2025-02-07 16:55
      回复
        如果你能接受这种思想那么就能接受下面的看法——“消退”的概念实际上支撑了我们之前所说的治疗方法。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之前提到的“立刻转移注意力到自己感兴趣的事上”就已经做到“消退”了,为什么?——消退就是当有机体表现出曾受过强化的反应时,若强化物不再伴随则其再次出现这种反应的概率就会减小。按照行为主义角度思考强迫症的逻辑是——你曾成功利用强迫的方式使恐惧减轻,因此你下次就更习惯于继续通过这种方式来减轻恐惧。
        “强化物”=减轻了恐惧
        “被强化过的反应”=强迫自己反复想、反复做


        IP属地:黑龙江81楼2025-02-07 16:56
        回复
          那么我们如果想要使这种被强化过的反应(强迫)消退就需要避免强化物再次出现。当你转移注意力时,你的脑中也不可能完全不浮现表象问题,实际上一些不好的画面还是能进入你的意识。在楼主的观点中,此时强迫症患者已表现出了“消退”概念中那个“曾受过强化的行为”,但整个过程中原来的强化物始终没再出现——因为你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其他感兴趣的事上时,恐惧就不再是通过强迫自己反复想反复做某个问题而减轻的而是通过关注其他感兴趣的事而减轻的。因果关系从“如果我使自己陷入强迫性的论证中就能减轻恐惧”变成了“如果我能马上转移注意力就能减轻恐惧”,最终“马上转移注意力”的行为就受到了强化,“强迫自己反复想反复做”的行为就被消退,以至于你再联想到某些不好的画面时第一时间就是通过“转移注意力”这一行为来消除恐惧而不是再通过“强迫自己反复想、反复做”来减轻恐惧。在楼主的观点中,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同样没有推翻我们之前的所思所想反而论证了它。


          IP属地:黑龙江82楼2025-02-07 16:56
          回复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其他事也有指导性的作用——比如当你的孩子犯错时,你就不得不“惩罚”他以降低不良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此时我们最好不要使用“施予式的惩罚”而是要尽量使用“剥夺式的惩罚”,也就是说你最好不要给他一个耳光而是可以通过取消他应得的某种奖励来惩罚他。负惩罚和正惩罚都能减小有机体不良行为出现的概率,但前者对于孩子来说伤害性自然要小很多。正惩罚也不是总能起作用比如说关在监狱里的人放出来不见得都能改造好,还有就是当你使用“正惩罚”比如说给孩子一个耳光来惩罚他的调皮行为时,如果他下一次再调皮捣蛋而你没再能及时地惩罚他时反而会使他得到“负强化”——孩子成功躲避了他力图回避的厌恶刺激,从而下次调皮捣蛋行为出现的概率会增强。
            如果你是一名老师,当你班级里的学生表现出不良行为时,你也可以利用消退来减少他的不良行为。这时候你需要能及时并正确地识别强化物,比如说有的学生违背课堂纪律这一行为背后的强化物是想吸引老师和同学的关注。那么当他再调皮时,你可以不再给予他任何关注,此时曾被强化过的行为出现了但强化物没有再伴随,不良行为就会得到消退。


            IP属地:黑龙江83楼2025-02-07 16:56
            回复
              值得一提的是,读者们可以发现楼主从第一章开始后的所有篇章的撰写目的往往是为了支撑第一章建立的理论。但法无定法,楼主在第一章创设的理论也并适用于所有人,本贴所有内容最终仅代表楼主个人观点。


              IP属地:黑龙江84楼2025-02-07 16:56
              回复
                行为主义终章——我们或许自小没能在好的环境中长大,因此理应学会为我们的下一代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与其说学习行为主义有助于治疗我们的强迫症,不如说学习它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强迫症。楼主在之前曾猜想强迫症患者无意识中的支配欲是为了抵御不安全感而发展出来的,可以说行为主义理论从某种程度上支撑了这一猜想——强迫症患者发现并学会了通过反复想、反复做来减轻恐惧,而想要让这种不正常的防御机制得到消退显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行为主义理论对环境的探讨是最深刻的。人并不完全是环境的造物,但环境对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在我们的一生中会因行为而不断地经历来自于环境的奖励或惩罚,这使得我们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行为模式也就是学会了做某些事和不做某些事。在楼主的猜想中大多数强迫症患者自小生长的环境也许是不幸的,这让我们习得的某些行为不能说是不正确的但一定是不健康的。长年与强迫症对抗是很痛苦的,这种痛苦没有人想让自己所爱的人再一次经历。我们或许自小没能在好的环境中长大,因此理应学会为我们的下一代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IP属地:黑龙江85楼2025-02-08 00:27
                回复
                  楼主首先想探讨的就是离婚的问题。很多80后也许并不会做父母因此他们的孩子00后身上出现的心理问题是最多的。我在这里奉劝大家不要轻易地去结婚也不要轻易地去离婚,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缺乏安全感并发展出强迫型人格。为人父母要学会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当孩子表现出良性行为时不要吝啬自己的关注和奖励,当孩子表现出不良行为时也要注意惩罚的方法和力度。


                  IP属地:黑龙江86楼2025-02-08 00:27
                  回复
                    我最后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发现人的行为不仅受斯金纳所说的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人对自我行为能力与结果期望的影响。班杜拉把期望分成结果期望和效能期望两种,也就是说人的行为不仅受对结果的期待的影响也受对自我效能的期待的影响。什么是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而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与信念。也就是说当你在做某件事时,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这件事的最终走向,也取决于你是否相信自己具有做好这件事的能力。
                    班杜拉发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成败经验、替代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长期遭遇打击和挫折的个体很难形成较强的自我效能感,这导致他很难把任何事做好因为他对自己没有信心。自我效能水平低的人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在苦难面前犹豫不决,我个人怀疑强迫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就普遍偏低。因此楼主说为人父母要学会帮助孩子积累成功的经验以培养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常年对孩子缺乏关注的父母肯定是不合格的。


                    IP属地:黑龙江87楼2025-02-08 00:27
                    回复
                      班杜拉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观察学习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班杜拉等人把儿童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的儿童被带到一个放有玩具的房间里,他们在那里会看到一个成人对波比玩偶进行攻击的行为。控制组的儿童被带到了另一个房间,他们看到的是一个成人在安静地玩游戏,并没有对玩偶攻击。然后成人们离开了房间,通过单向玻璃发现了实验组的儿童比控制组的儿童表现出了更多的对娃娃的攻击行为,证明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的行为来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
                      如果儿童习得的攻击性行为再受到“替代强化”那效果就是灾难性的。替代强化指个体因观察到榜样的行为受强化而受到强化。比如说学生们能通过观察霸凌者的行为而习得霸凌行为,如果他们再发现霸凌者表现出来的行为不仅没有受到老师的惩罚甚至是得到了其他学生另类的尊重,那么他们作为观察者出现霸凌行为的概率也会增强。可以说,在观察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就是——榜样、模仿者和环境。孩子们会因观察学习而出现好行为还是坏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榜样,因此榜样的树立尤其重要。如果一个孩子的养育者自身就是严重强迫症患者,那这个孩子长大后患有强迫症的概率也会增加。
                      所以我们先要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然后才能帮助我们所爱的人变成更好的人。


                      IP属地:黑龙江88楼2025-02-08 00:28
                      回复
                        行为主义篇后记——论支配欲
                        也许有的读者在阅读这一章时会感觉到莫名的恐惧或兴奋,这是很正常的。如你所见早期行为主义其实就是试图通过控制环境来控制人的行为,而强迫症患者在无意识中既想参透控制别人的方法又害怕自己会反过来被他人控制——多么矛盾的不安全感和支配欲啊。
                        我觉得行为主义理论对强迫症患者而言就是一面镜子,照镜子的人内心的支配欲越强就越能感觉到兴奋和恐惧——先是为学会了控制人心的方法而兴奋,后又联想到别人反过来控制你而恐惧。
                        但你通过阅读这一章也应了解到:人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控制的。人有自我意识,所以有主观觉知以及自我调控的能力,这体现在人做任何事之前都会先权衡利弊,没有谁能操纵另一个人,即使是那些对行为主义研究了几十年的心理学家也不能。
                        回到那个最开始的话题——我们的支配欲从何处来?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最开始的动力是恐惧,为了减轻恐惧就需要做点什么,尝试支配外部环境似乎是一个安慰自己的好办法,但比斯金纳箱要复杂得多的现实环境永远不可能被人掌控,越想掌控外部环境就越怕被外部环境反过来掌控,然后就更想要先一步支配环境,实际上强迫症患者的内心感受就是不安——心安——更不安的循环。
                        如果你不是斯金纳箱中的白鼠,那别人也不是。没有人能支配环境,但人能支配自己。比起通过反复洗手以试图支配不可控的命运,为什么不学会支配自己不踏入强迫症的思维陷阱之中呢?
                        “假如我能控制所有人和所有事,那就没有什么能伤害我。”如果你能发现这句话是错的,那你就拥有了破解这一切的能力。


                        IP属地:黑龙江89楼2025-02-08 16:09
                        回复
                          第五章、从人本主义角度尝试理解强迫症:
                          实话说,小弟本不想写人本主义。因为即便都是自学,但小弟曾在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方面下的功夫可能比在人本主义上多得多。不过转念一想既然所谓的心理学三大势力已出现其中之二,那少了一种未免有憾。因此小弟斗胆在这里从人本主义角度尝试理解强迫症,其中定多有谬误之处请您海涵。
                          上世纪六十年代,彼时的美国正经历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双重动荡因此急需要一种能安抚人心的思想,最终人本主义应运而生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即使罗杰斯的女儿等人也为人本主义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因篇幅有限和作者水平原因在这里并不会深入介绍。


                          IP属地:黑龙江90楼2025-02-08 20:53
                          回复
                            大多数普通心理学课本都会在“动机”一章中提及马斯洛,他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最著名的理论就是“需求层次理论”。在我们探讨这一理论之前,楼主想先跟大家聊聊什么是“动机”和“需要”。
                            “动机”就是一种能激发和维持人的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动机是内在心理过程,人们很难直接觉察到它的存在,但人做出的所有行为背后一定都有相应的动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说人先是为了满足需要而产生了动机,动机又能激发人做行动。“需要”一词指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既包括生理上的不平衡也包括心理上的不平衡——比如说某人(患洗手强迫)因发现自己已经超过一个小时没洗手而感到恐惧,他此时就会有减轻恐惧的需要,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了动机,这种动机驱使他立刻做出了洗手的行为。


                            IP属地:黑龙江91楼2025-02-08 20:53
                            回复
                              动机虽然能激发和维持行为,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非常复杂。与动机有关的脑区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神经网络:奖励回路、价值决策的路径和目标导向控制的神经网络。简单来说,动机产生的生理过程就是:1.当我们的纹状体(包括尾状核和伏隔核等)和杏仁核接受到来自中脑腹侧被盖区(可以合成多巴胺)发出的奖励信息后,就能够激发出我们去做某事的动力;2.眶额皮层(负责价值决策)和腹内侧前额叶皮层能帮助我们判断价值和导向目标,这时我们能把动力转化成具体的目标,比如饥饿这种生理驱力在此时转化成了去吃香蕉这一具体目标;3.相应的信息最后被传送到扣带回前部(位于边缘系统,功能是帮助我们检查事情的完成程度)和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从而能在认知控制层面维持我们的行为,也就是说能帮助你检查吃香蕉这一行为是否被执行。


                              IP属地:黑龙江92楼2025-02-08 20: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