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吧 关注:195,073贴子:2,177,037

回复:遵守吧规--斗胆分享一点自己对强迫症的看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精神分析篇终章——“他所到之处,我亦当到场”
到此我们已能运用这套模型解释前面的两个问题:
1、问:假设浮现在意识中、能被我们觉察到的强迫观念(我需要不停的洗手以避免患病)是无意识中的某种恐惧更换了一身行头表达出来的,那这个深层的无意识内容到底是什么呢?
答:我认为这两种无意识驱力分别是强迫症患者内心中强烈的不安全感和支配欲望,我们内心始终存在的不安全感与某种情境纠缠后就会形成表象问题(我能不能…我会不会…),我们尝试解决表象问题的过程激发出了另一种驱力支配欲,即想要通过努力支配这件事不会发生。支配欲是双向的,越想控制某件事不会发生,就越恐惧这件事脱离自己的掌控真实发生,进一步加重了无意识里的不安全感,导致我们深陷在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
1、问:所有强迫症患者的无意识驱力都是同一个内容吗?(比如都来源于内心深处对死亡的恐惧或者对未知的恐惧)
答:我猜想是的,虽然它们想要被你觉察到则必须与某种情境发生纠缠伪装成具体的问题,但实际上它们都是人内心深处最本源的欲望——即获得安全感和拥有支配能力。换句话说,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想要吃一个苹果或一根香蕉,那么将这个想法回归本源来讲可能只是饥饿感在驱使你行动,无论最后是吃苹果还是吃香蕉其目的都是减轻饥饿感。
那么接下来主要解决最后的问题——即我们如何通过这种理论实现自我帮助从而减轻强迫症状。
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我们必须学会不去想、不去做。


IP属地:黑龙江32楼2025-02-02 15:22
回复
    很多人也知道自己在产生强迫思维后千万不能顺着这个问题去想,不能顺着这个想法去做,否则将会陷入持续的内耗之中。可是在逼迫自己放下问题不想这个过程中,或者在试图转移注意力时,他会发现自己瞬间被一种巨大的不安淹没并始终持续,这种不安感驱动他必须马上将注意力回转到之前的问题以至于他很快就放下武器陷入了强迫思维的泥潭。
    我们首先需要学会正确理解这种不安,正确理解它而后能够接受它。
    其实从这种理论来看,我们内心中不安全感的出现比支配欲望的出现还要早,后者其实是在个体长期与不安全感对抗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另一种不合理防御机制,即我们逐渐学会通过支配事态发展来减轻不安全感。同理很多强迫症患者的症状爆发并不是在童年,他们在童年时期改变环境的力量是如此弱小以至于没能学会通过提升自己的支配力来降低不安全感,但此时幼年时的强迫症患者已能表征出安全感的极度缺乏。当他们逐渐长大,会发现自己改造环境的能力也随之增强,不安全感会与情境纠缠使他产生奇怪的念头,“如果妈妈突然消失了怎么办?”很简单,我只要去妈妈的房间检验一下她还在不在不就好了(此时支配欲得到发展)。当他返回自己的房间后,内心的不安全感又会以另一种形式伪装——“在我走回自己房间的这个过程中,妈妈会不会消失了?”此时他已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控制事态发展以减轻不安全感,即再次返回妈妈房间检验。根据这种理论,我猜想强迫症患者无意识中不正常的支配欲望就是在这个阶段得到习得和发展的,他长大后习惯用这种支配的方式体验任何事物。


    IP属地:黑龙江33楼2025-02-02 15:22
    回复
      所以说任何问题都是表象,都是不安全感和支配欲望的化妆,这也就导致解决了一个问题永远还会有下一个问题。当你在心里一遍遍对自己说不要去想的时候,的确使自己没有立马纠缠到与表象问题的战斗之中,但你此时需要面对不安全感的本源——它不在化妆,而是以真身降临直接将你拖拽到巨大的焦虑之中,逼迫你的注意力再次返回之前的表象问题。
      但假象毕竟是假象,解决了上一个还会有下一个,永远没有停歇之时。所以说问题的关键取决于你是想一直沉溺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的幻景之中以获得暂时的满足(它很慷慨,甚至会在此时奖励你,让你在持续的焦虑中偶尔产生一丝愉悦);还是想直接与它的真身战斗,打赢了的奖励是永远不会陷入到幻境之中。我相信所有人都会选择后者,前者是持久的痛苦,后者则是长痛不如短痛,只要你能忍受住初期的阵痛就能带来内心长久的和平。所以我们在强迫症发作时不仅要知道自己必须不能顺着想、顺着做,还要知道自己为什么不能顺着想、顺着做,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我相信当你意识到这场战斗将带来巨大的回报时,你会很甘愿的暂时忍耐。


      IP属地:黑龙江34楼2025-02-02 15:22
      回复
        但在前期我们也绝不是毫无还手之力的。人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特定的对象或情境上,这是因为意识是一个连续体,只要你没有处于睡眠这种无意识状态中你就必然要关注着什么。注意也是可以转移的,转移就是将心理活动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强迫症发作时我们的注意完全集中在解决脑海中浮现的问题上,但此时取得胜利的关键是你的注意力不能再对这些表象问题集中,否则你会被马上拖拽进不安全感为你精心设计的陷阱之中。此时你可以快速将注意力转移到一个你感兴趣的对象或情境中,比如马上打开手机玩自己最喜欢的游戏,或者跟家中可爱的宠物马上进行互动,注意力的分散也可以帮助你克服那种强烈的不安,如果你能学会如何将注意力快速转移,那这场战斗你就已胜利了一半,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你不可能马上具备这种能力,但你也绝不能不去尝试练习这种快速抽身的能力。当你练习的很纯熟时,脑海中浮现任何表象问题时你都会自动不去与它发生纠缠,你会发现这变成一种无意识的习惯,即你不再需要意志努力就可以摆脱强迫观念,但问题的关键还是要能挺住刚开始的诱惑。


        IP属地:黑龙江35楼2025-02-02 15:23
        回复
          但在楼主的观点中,这些还是不够的,即使我们学会甚至自动地不去与表象问题交战,无意识中的两种驱动力就不存在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我同样认为,不安全感是人与生俱来的,你永远无法驱除你的不安全感,除非你是宇宙的主宰,生杀予夺都在你一念之间,实际上强迫症患者真的是在通过证明自己能掌控一切来对抗不安的,不过很可惜——客观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你喜欢云朵,你难道能让它降下来陪陪你吗?你恐惧考试迟到,难道你能控制这件事所有的变数吗?这个世界只有一种不变——那就是万事万物都在变。
          那问题就显而易见了,小弟认为另一种无意识驱力,即成长过程中发展出来的支配力是可调节的。这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讲,我认为强迫症患者的支配欲望是指向外界而不是指向自身的,他遇到未知事物习惯性的想要掌控这件事而不是掌控自己,人的支配欲同样也是必须存在的,但我们可以改变的就是支配欲的朝向。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观察到即使是再严重的强迫症患者,也能通过打扫屋子或者运动来获得一些愉悦的感觉以对抗不安。我猜想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注意力得到了转移,更有可能的是他的支配欲在这个过程中指向了自身。环境既然不可被掌控,那人能掌控什么呢?实际上人能掌控的只有他自己。


          IP属地:黑龙江36楼2025-02-02 15:23
          回复
            所以我认为强迫症患者在学会转移注意力这一过程中也必须给自己定时设定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举个简单例子,你正在对抗你的强迫症,但你发现自己在试图转移注意力的过程中总是被不安吞没,这让你多次无功而返。但你可以每天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比如我今天需要在家做二十个俯卧撑,或者我今天需要出门散步三十分钟,你会惊喜的发现成功完成这些简单的任务能够使你不安的感觉减轻。我认为在设定目标——完成目标的这一过程中,我们的支配欲既得到了满足,也没有再指向外界,而是指向了你自身,你通过控制自己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来满足了自己的支配欲望。那你想想持续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呢?你学会给自己设立一个七天的目标或一个月的目标,你在完成一个又一个目标的过程中最终发展出了一种崭新的抵抗不安全感的防御机制来代替旧有的防御机制,体验事物时你的支配欲习惯性的指向自身而不是指向外界,但这也同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IP属地:黑龙江37楼2025-02-02 15:23
            回复
              想象一下,最初你尝试不去深究脑中浮现出的表象问题时,肯定会感觉到巨大的痛苦。但你慢慢的掌握了诀窍,习惯性的不去与幻景发生交互,实际上,你的注意力渐渐被一个又一个难度逐渐加强的任务给吸引,此时你的支配欲望也在潜移默化的学会改变自己的朝向,此时也进一步加强了你转移注意力的能力。渐渐的你面对事物时习惯性的会想到通过控制自己来完成任务而不是控制这件事本身的进展,你不再关注事件的结局而是享受事情发生的过程,此时你已取得了这场艰难战斗的全面胜利。


              IP属地:黑龙江38楼2025-02-02 15:23
              回复
                再分享一个减轻不安的方法,它也许能帮助你在某些局部战役中中取得胜利,但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这是楼主在尝试对抗自身强迫观念和帮助他人对抗强迫观念时偶然发现的,我给它命名为笔记本疗法。准备一个空白的笔记本,当你尝试转移注意力却发现自己已经对这个问题曾经过度思考纠缠太深而难以成功时,你可以将这个表象问题先写在笔记本上,你在心里告诉自己这个问题最终能得到解决只是现在的你没有多余的心理能量解决它,你选择相信以后的你自己,写完之后你就把笔记本合上。合上的这一过程中继续对自己施加自我暗示:“我已经把这个问题从脑中转移到笔记本上。”合上之后就不要再去想它,告诉自己未来更好的自己肯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你也可以在写下一个问题的七天后尝试打开笔记本来解答它,但如果你发现自己又与这种问题发生了过于深入的纠缠你就必须马上把它从你的脑子里转移回笔记本并合上它,直到下一个七天再尝试去解决它。为什么是七天呢?七是一个很玄妙的数字,一周有七天,音乐有七声,颜色有七色,七在道家就是周天,周天就是循环,循环就是生命。心理学是生物学和哲学的交叉,而哲学的母体是玄学。


                IP属地:黑龙江39楼2025-02-02 15:24
                回复
                  精神分析篇——后记
                  弗洛伊德后来意识到无意识(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理论在解释某些问题时出现了局限性,因此他进一步提出并发展了三我人格结构。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超我包括理想自我(你理想中的自己)和道德(内化形成的道德标准)
                  本我是一匹野马,完全处于无意识中,想到了就要驱动我们马上去做,渴了就要喝水,饿了就要吃饭,产生的任何冲动都要立刻得到满足;超我是一个圈,用道德标准和理想的自我形象约束野马不可奔跑出圈外,它界定了无意识想法出现在意识里的范围;而自我是骑在本我这匹马上的人,一方面需要尽量满足本我,让它尽情奔腾,另一方面又需要控制它不可跑出圈外。自我实际上调解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
                  “自我即真我。”
                  本我是真我吗?人永远满足不了自己所有的欲望。
                  超我是真我吗?人好像并不总是那么完美。
                  自我即真我,它小心翼翼地调节欲望和道德的冲突,使欲望得到满足的同时也没有违背客观现实,它就是真我。
                  什么是真我?修道又叫修真,而真是假的反义词,真我就是真实的我。那个总是产生各种各样欲望并要马上得到满足的人不是我;那个永远不可能产生任何欲望的圣人也不是我;只有那个小心翼翼控制着什么欲望能够实现、什么欲望不能实现,始终帮助我分清幻想和现实的自我才是真我。想要和强迫症和解就要拥抱真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局限性,也能意识到自己曾为了表达无意识内容而做出的所有努力。
                  强迫思维中所有的表象问题是假,但人也不可能永远没有问题。能够清楚意识到自己内部的不安全感并尽量与它和解,但绝不让自己妥协在不安全感和支配欲制造出来的种种假象之中,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修真。
                  你打倒我一百次,我就能站起来一百零一次,我站起来就是为了拥抱你。


                  IP属地:黑龙江40楼2025-02-02 16:20
                  回复
                    我的支配欲在游戏中非常明显,想要尽可能地把细节做好,在我没有强迫思想的时候,我确实也能把各个细节做到非常完美,自己也非常满意,有成就感。但强迫思维一来,我就集中不了注意力,很多细节要么就是注意不到,要么注意到了也力不从心。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我接受不了这么菜的自己,我厌恶那个愚笨的自己,到底哪个是真我,有点分不清了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41楼2025-02-02 17:16
                    收起回复
                      (2)尝试从生物学角度去理解强迫症:
                      如有任何谬误敬请指正!!!
                      心理学是生物学和哲学的交叉,临床上对精神障碍的治疗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取向:一种是药物疗法,另一种是谈话疗法。小弟大学是学习化学出身,虽然常言道生物、化学、环境、材料四大领域不分家,但小弟对生物尤其是神经科学领域的知识还是所知有限,因此出现任何谬误还请各位及时指正以帮助小弟进步!
                      一些基础的知识想必不必赘述,心理就是脑对现实的客观反映,脑是心理的现实载体。脑和脊髓构成了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脑发射出12对脑神经,脊髓发射出31对脊神经,这些神经构成了我们的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又称植物性神经系统,可以支配我们的内脏、血管和腺体的活动,自主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可以使人在紧张状态下瞳孔散大、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胃肠蠕动减少等,可以说当我们因强迫观念而感到焦虑和恐惧时所产生的生理体现都是交感神经在起作用;与交感神经对应的是副交感神经,它也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可以使人解除应激状态,在功能上与交感神经相反。第10对脑神经——迷走神经就是副交感神经的一段,拳击比赛中被击打下巴的一方会迅速倒下的一部分原因就是迷走神经受到刺激,导致心率和血压下降引发晕厥。


                      IP属地:黑龙江42楼2025-02-02 20:33
                      回复
                        神经系统从微观水平看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网络上的图片,侵删)
                        楼主没记错的话这张图片中的神经元是哺乳动物脊髓运动神经元,它是一种多极神经元,神经系统中并不是所有的神经元都和它长得一样。神经元(也称神经细胞)的功能是接受、整合并传输来自于其他细胞的信息,具有相同功能的神经元则能够聚合成神经束。
                        神经元如何接收信息呢?用楼主粗浅的生物学知识来回答,是通过图片中的树突完成的,树突是一种较短的突起,在树突上有很多树突棘,树突棘类似于树干上的树杈,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使神经元可以更高效地接受信息;轴突是一种长突起,它的起点是轴丘,终点是轴突末梢,神经元通过树突接受信息并在胞体整合后通过轴突来传导这些加工后的信息。图片中包裹着轴突(神经纤维)的是髓鞘,髓鞘由神经胶质细胞构成(在周围神经系统是施万细胞、中枢神经系统中是少突胶质细胞),具有绝缘的作用,能够使电信号在轴突上更快速的跳跃式传导,轴突末梢会与下一个神经元的任意一个部位形成特异性的结构——突触,

                        (网络上的图片,侵删)


                        IP属地:黑龙江43楼2025-02-02 20:35
                        回复
                          因为神经信号的传导过程往往是一个电—化学过程(也存在电—电过程),电信号在传导过程中需要被转化成化学信号即以神经递质(一种化学物质)的形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则被下一个神经元树突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完成了信息在前后两个神经元的传递过程。信息的电—化学传导过程非常复杂,这可能涉及很多专业的生物知识和化学知识,包括神经元如何从静息电位变化成动作电位,在这个过程中膜电位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伴随着哪些带电荷离子的定向移动,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是如何发生改变的,膜内外环境和离子通道对这个过程又有什么影响…好在这些我们无需深入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神经递质。


                          IP属地:黑龙江44楼2025-02-02 20:35
                          回复
                            这种化学物质的产生伴随着大量钙离子的内流,它可能在胞体产生,也可能在轴突末梢产生。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信息传递的桥梁,是电—化学过程中的“化学”部分。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血清素)、γ-氨基丁酸等等。当它们被从神经末梢被释放进突触间隙后,等待它们的命运只有以下几种:
                            1、与突触后膜结合以传递信息
                            2、被间隙中的酶分解
                            3、被再摄取(一些既没有与受体结合完成传递信息的使命也一直没有被酶分解的神经递质被之前释放它们的神经元重新吸收并贮存在囊泡,这个过程叫做再摄取。)


                            IP属地:黑龙江45楼2025-02-02 20:35
                            回复
                              下面小弟尝试用有限的生化知识来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
                              被大家俗称为快乐激素的四种神经递质有:内啡肽、多巴胺、5-羟色胺以及催产素。
                              5-羟色胺俗称血清素,因为它最早是从血清中被发现的。这种神经递质的主要作用是能调解人的情绪,是愉悦情绪的信使,对于喜怒哀乐、睡眠或性欲都有调节作用。通俗来说,当你因强迫症而感觉到焦虑紧张时,它能够帮助你减轻这种不安。
                              有一种精神药物能够使更多的5-羟色胺被受体结合从而治疗人的精神问题,它就是氟西汀,有时能出现在精神科医生对强迫症患者开出的药方之中。氟西汀俗称百忧解,它是一种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用楼主通俗但不准确的话来说,氟西亭能够抑制神经元对血清素的再摄取过程,也就是使血清素这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停留的时间比原来更长、使它与受体结合的可能性变大,这也就是氟西汀能够对抑郁症等精神障碍起功效的原理。(锂盐同样也是一种情绪稳定剂,比如说碳酸锂)
                              仅代表个人观点!!!
                              但其实楼主并不赞同所有的精神障碍都需要通过药物疗法来治疗的说法(尤其是轻度强迫症这种完全可以自我调节的精神障碍)即使氟西汀相比较某些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来说(奥氮平、氯氮平等)副作用会小很多,但它作为一种精神药物必须被考虑到的问题就是耐药性。(成瘾性上氟西汀的副作用小很多,它并不作用在阿片受体、苯二氮卓受体或者伽玛氨基丁酸受体,补充一点,我们常说的四大精神活性药物是:1、镇静剂2、兴奋剂如可卡因3、阿片类药物如鸦片、吗啡4、致幻剂如大麻)


                              IP属地:黑龙江46楼2025-02-02 20: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