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吧 关注:195,073贴子:2,177,037

回复:遵守吧规--斗胆分享一点自己对强迫症的看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认真听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25-02-01 17:16
收起回复
    下面用这种理论探讨一个真实发生的例子:
    一位高中生——今年17岁的X从小在一个人丁稀少、节奏缓慢的小城镇中长大,即使多年前X也曾去过省会城市,但他在小学毕业后就再也没离开过自己的家乡,这也导致了他长大后对外界的变化知之甚少。X所在的城镇平时街道上的车流量很少且交通监管力度不严,因此多年来X养成了过马路时只看两侧是否有车而不在乎红绿灯是否变绿的习惯。某天X在与两位朋友散步时突然聊到关于驾驶车辆的问题(X的朋友们在考驾照),其中一位朋友不经意间提起如果车辆想要右转必须要先亮起右转向灯的驾驶知识,另一位在考驾照的朋友马上附和起来,此时X惊恐的发现在自己生命中的十七年居然从来不知道这个常识,而另一位朋友的反应更加深了X的恐惧,他在脑海中马上浮现了自己正在过马路的情境(幻想),并对这种情境产生了深深的担忧以及焦虑。虽然那天散步中的聊天很尽兴,但X后来只能勉强支撑着自己加入到谈话中,实际上他的所有思维都被那个过马路的情境给占据了。
    X在几天后就完全陷入了自己的强迫思维中,在他的意识里,时而浮现出自己过去曾经不看红绿灯也不看来往车辆的转向灯就过马路的回忆画面,由此产生了后怕;时而他又陷入了对未来的恐惧,担忧自己多年来养成的过马路习惯会导致他终于在某天被车撞倒。随后,X做出了行动,他借着独自出门散步的理由反复的在家附近的一条街道上练习过马路,不断寻找自己能成功过马路而不会被车撞倒的“证据”,他还会强迫性的浏览很多车辆驾驶的知识以减轻自己的恐惧。但他所做出的所有努力并没有减轻他的恐惧,实际上,他在成功证明自己可以过马路而不会被车撞倒这件事后,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万一我在过马路时有一个疯子驾驶着车辆向我撞来呢?我该如何证明这件事不会发生呢?


    IP属地:黑龙江18楼2025-02-01 18:25
    回复
      楼主对这个真实案例的解释是:X内心深处始终存在不安全感这种无意识驱力,只不过这种驱力想要得到意识上的表达(被他察觉到)则必须与某些情境产生纠缠,朋友无意中提起来的话题实际上给予了一个可被寄托的环境,“我不安全”这句话被进一步加工成“我会不会因过马路时被车撞倒而失去生命”的表象问题得以成功在意识上被他觉察到,而为了减轻无意识中的不安全感他采取的方式是证明自己的表象问题不成立——即“我在过马路时不会被车撞倒”,从短期上看他长期发展出来的防御机制显然是有效的,实际上他在无数次练习过马路和阅读驾驶知识时确实得到了暂时满足,甚至隐隐感觉到了愉快。


      IP属地:黑龙江19楼2025-02-01 18:26
      回复
        但楼主认为,X的所有努力都是对表象问题的解决,深层次的不安全感还始终存在。在我的观点中,X的努力实际上激活了无意识中的另一种驱力——支配力(我猜想这种驱力是强迫症病人在常年对抗不安全感中发展出来的另一种不健康的防御方式)。在X犯病的初期,他内心产生的是无法支配事态进展,无法控制自己过马路时会不会被车撞的恐惧,也就是由不安全感引发的失去控制感,此时X的内心中有两种驱力(不安全感、失去控制感)在驱使他做出反应,他为了抵消这两种无意识驱力的影响只能集中所有内部能量解决当前的表象问题,而他终于在一次次的练习和设想中减轻了对“过马路时会因自己的疏忽被车撞倒”这一表象问题的恐惧,此时这两种内部驱力同时得到了暂时的满足和发泄,因此他感觉到了愉悦,这也是很多强迫症病人在病发早期时所能体验到的如释重负。
        可设想在X努力证明这件事不会发生的过程中,同时也激发了下一个问题产生的心理动力。因为小弟认为这种支配力是双向的,你通过努力(在脑中幻想、在现实中尝试)成功掌控了事物后,也同时激活了你对于其他无法掌控事物的恐惧。换言之,最初你因为怕而想要掌控某事,可在成功掌控后(也就是支配的欲望得到满足),你又会恐惧其他事不在你的掌控之中,也就是唤醒了新的不安全感和支配欲,这两种内部动力又再次与新的情境纠缠产生新的不被掌控的问题——万一过马路时有一个疯子会开车撞向我呢?


        IP属地:黑龙江20楼2025-02-01 18:26
        回复
          强迫症患者试图通过证明一切都还在掌控之中来减少不安全感,但这是饮鸩止渴,满足掌控欲望的代价就是激活了它的反面——害怕未被掌控的事物。所以我认为强迫症患者一遍遍的将自己逼入思想上的绝境,一次次的试图证明自己可以通过掌控一切的进展来获得安全,而最终的结局只有陷入一个永远不可被你掌控、不可被你解决的问题之中(一切是不是都是假的?我有没有可能只是一个外星人的玩具?)
          将下来小弟将尝试从成长环境角度中解释这种无意识支配欲望的来源。


          IP属地:黑龙江21楼2025-02-01 18:26
          回复


            IP属地:黑龙江22楼2025-02-01 18:43
            回复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23楼2025-02-01 19:30
              回复
                关于成长环境的猜想——我们为什么要发展出支配欲来抵抗不安全感?
                精神分析又称心理动力学,学者们认为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的人会因成长环境的不同而发展出不同的防御机制。实际上,楼主的心理学知识也是一知半解,而且到了这一步本身也可看作在原本的基础上试图创建一点新概念。好在心理动力学本身就是既不可证明,也不可证伪的学说,不自量力地提出一点新猜想也是被允许的。
                在楼主的认知中,早期的精神分析学者往往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研究母亲这一重要客体对成长过程的影响上,但我猜想,在强迫症的形成过程中,父亲这一客体可能对之影响更深。
                通过观察和思考,楼主发现身边很多患有强迫症的熟人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父爱的缺失,甚至楼主本人也自小生活在一个缺少父亲角色的单亲家庭之中。按照上述理论思考: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安全感之中,而强迫症患者和正常人不同的关键就是在原有的不安全感驱力中又增添了支配欲望的驱力,强迫症患者长期通过满足支配欲或者说控制欲,来减轻自己无意识的不安全感(也就是说强迫症患者是被两种驱力驱动的,这两种动力在发病时同时起作用,支配力本身还具有双向性),那这种防御方式是如何形成的呢?


                IP属地:黑龙江24楼2025-02-01 19:56
                回复
                  楼主认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母爱和父爱缺一不可。母爱是何物?是无条件之爱,妈妈爱你因为你是你,不会因你的某些作为而不爱你,母爱也是无私的爱,母性有时更是理性的反义词。简单来说,你在成长过程中无法控制你母亲对你的爱,即你无法很难做某些事来让母爱增加或缺失,你从出生那一刻起母亲对你的爱就已经达到峰值了。
                  让我们进一步思考,父爱是什么呢,父爱是有条件的爱,你想要得到父亲的喜爱就必须在行为上满足父亲对你的期望,用你的实际行动讨父亲的欢心(此处关于父爱和母爱的看法摘抄自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换言之,父爱是可被控制的爱,若事情做好父亲就会奖励你,做错了事父亲就会惩罚你。
                  为什么说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父爱和母爱缺一不可呢?父爱作为一种有条件的爱就不如母爱伟大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楼主猜想——正是由于成长过程中父亲角色的伴随才能使我们的支配欲指向自身而不是指向外界


                  IP属地:黑龙江25楼2025-02-01 19:56
                  回复
                    让我们假想有两个孩子A和B,A始终生活在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中,B的母亲和父亲则在B很小的时候离了婚,所以B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亲这一角色,假设两个家庭的经济条件相同。
                    A:和大多数人一样有一个慈爱的母亲和一个严厉的父亲,A在青春期时因自我意识的增强而经常与严厉的父亲产生摩擦,A甚至一度认为父亲有一种过度的控制欲,但A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学会了如何通过控制自己的行为来应对父亲,并将这种掌控自己的能力内化成应对事物的习惯性方式。当A在面临一个结果未知的事件时,A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推动这件事往好的方向发展,而不会对这件事的结果过度幻想而提前焦虑,实际上,A很少提起预想事件的走向,因为父亲这一角色已经教会了他一种掌控自身来影响事情走向的行为方式。实际上,楼主猜想所有人都有支配欲,人不可能使自己生活在一个完全没有东西可掌控的环境中,就像所有人内心深处都有不安全感,只不过A的这种名为支配欲的动力指向的是自身,而这一倾向是父亲教会他的。
                    我们再来看B的成长过程:B有一个很溺爱他的母亲,B母曾想要通过更强烈的母爱来弥补B缺少的父爱,这也导致了B在成长的早期内心深处的支配欲并没有固定的朝向——他无法通过改变自己来影响母爱,这种支配欲也就没养成指向自身的习惯(和A不同)。B的母亲有时也会令B感觉到恐惧,作为一个单亲妈妈,B母生活上面临的压力也是巨大的,这就导致在B眼中的母亲角色经常产生错乱——母亲很爱他,但有时候也会因一点小事而迁怒于他。他人就是镜子,我们对自己的评价都是源于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的自我概念都是建立在他人对我们的评价之上,B眼中的母亲这面镜子是破碎的,这使他始终没能建立完整的自我概念——我到底是听话的孩子,还是不听话的孩子?
                    这一过程加重了B往后人生的不安全感,B日后发展成了一名强迫症患者,他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要比他人更强烈。
                    当B在学校里被别的小朋友欺负时,他的母亲会像一头发怒的雌狮一样想要将对方撕碎,这令B产生了恐惧,他多想告诉他的母亲如此强烈的表达方式让他感觉很陌生;当B做出一些不正确的事时,比如他欺负了别的小朋友,B的母亲并不会像父亲那样严厉的惩罚他;当B有了什么心愿时,B母倾向于及时的满足他。
                    这一过程使B的支配欲习惯于指向外界而不是自身,也就是在应对任何未知事情时第一时间内心深处产生想要通过掌控这件事进展来减轻强大的不安全感的倾向。


                    IP属地:黑龙江26楼2025-02-01 19:56
                    回复
                      话说回来,楼主认为所谓父亲角色的缺失不一定代表现实中真的缺少了父亲的陪伴,父亲在这里只代表一个符号,有的人家庭中母亲更强势,更喜欢约束孩子,而父亲更柔弱,那这里的母亲就代替了父亲角色;有的人虽然没有父亲的陪伴,但是在成长过程中可能有叔叔这一类型的父亲角代替,因此也能发展出健全健康的人格而不是最终变成强迫症患者。
                      当然,这个关于父亲的模型只是楼主的主观猜想,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强迫症患者在成长中都缺少了父亲这一角色的出现或父亲对他的管控力度很弱。实际上,人格的形成受基因与环境以相当复杂的形式影响,基因的强大作用不可否认,临床上发现强迫症患者的眶额皮层以及尾状核有一种过度的激活(要是楼主没记错的话),现在都很难解释是先有的强迫症后引起了神经上的改变还是先有神经上的改变后引发了强迫症。有的人可能在成长过程中与其他人并无两样,但也许其家族有一种关于强迫症的遗传基因,在合适的时机得到了表达。
                      楼主认为,“依恋关系”理论对理解强迫症也有益处,大家若是感兴趣可以搜来看看,如果孩子的养育者还患有强迫症的话,那孩子本身也很容易在长大后发展出强迫症,这同样也是环境对强迫型人格形成的强大影响。但无论如何,以上楼主提出的父亲模型仅代表楼主个人观点!!!


                      IP属地:黑龙江27楼2025-02-01 19:57
                      收起回复
                        迟到的父爱——到底是什么因素疗愈了强迫症患者?
                        在从精神分析角度思考——我们如何进行自我疗愈这一终极问题之前,楼主想再接续之前的话题聊一些关于强迫症患者的有趣观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咨询师在对来访者使用心理咨询技术进行治疗时,来访者有所好转到底是因为这些技术本身起到了疗效,还是因为来访者成功与咨询师建立了某种合理的关系而因这种人际关系受益?
                        霍尼认为:所有神经症都是人格障碍,而人格障碍都是人际关系的障碍。
                        这句话需要被辩证的理解,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我们当然不能说所有精神障碍都是由不健全的人格引起,其中生物学因素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后半句楼主绝对是赞同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想象一下你是一位身患严重强迫症的患者的朋友,即使这位患者平时隐藏的再好,但他极度缺乏安全感和渴望支配感的无意识动力一定会体现在他与你平常的人际关系中,比如说你在与他交谈时他突然因想到了什么而陷入了沉思,随后你会明显的发现接下来的对话他只是敷衍应对,此时他大多的注意都集中在了自己意识里出现的表象问题上,所以你能感觉到他时而会变得很奇怪,就仿佛在恐惧什么。


                        IP属地:黑龙江28楼2025-02-01 22:16
                        回复
                          如果你是一个更细心观察的人,你会发现你的这位强迫症朋友在日常中会有一些更奇特的行为,譬如说他无意中表现出来的对事态的支配欲望——他总是喜欢打有准备之仗:在你们一起出行时他有时喜欢提前规划好路线和时间(前提是此时他的强迫观念并没有折磨他,否则他没有多余的心理能量指向外部);你在给他介绍一位新朋友时他总是表现出小心翼翼和拘谨,就仿佛在戒备着什么似的;他喜欢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之中的感觉,他凡事都喜欢做好最坏的打算还美其名曰未雨绸缪。
                          当然这一切他自己都察觉不到,否则这些就不称为“无意识驱力”,他能觉察到的只有这种无意识驱力表达在意识上的表象问题,也就是正在折磨他的问题,他很难意识到自己内心无时无刻不受到两种动力(楼主之前的猜想—即不安全感和支配欲)的驱动,而这两种动力也会潜移默化在他的人际关系中得以体现,他甚至可能还以为自己伪装的很好。
                          楼主观察到另一种有趣的现象是:假如你是一位做事比较靠谱的人,你的这位强迫症的朋友有可能还会在某个阶段对你产生信赖。这个现象实际上很奇怪,因为楼主之前假设强迫症患者无意识里有一种想要支配一切事态发展的欲望不断的指向外界,他们认为没有人能帮助自己,只有自己才能保护自己,怎么可能会轻易对他人产生信赖甚至依赖呢?
                          这就不得不提起精神分析学派的另一个重要概念——移情,什么是移情?来访者有时会将对重要客体的想法和情感转移到分析师身上,就称之为移情。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与母亲关系不好的女孩在某一时刻遇见了一位年长的女性,而这位女性是那么的温柔和知性,足以给她提供一个寄体来转移她对自己母亲的情感,此时她可能在与这位年长女性相处时展现出小女孩撒娇的一面,就好像她真的是她的妈妈一样;她也有可能将对自己母亲的怨恨很埋怨也转移到了这位年长女性的身上,甚至在这位年长女性并没有过多干涉她的情况下对她大喊不要试图控制我(她真实的妈妈很喜欢控制她)。无论如何,她实际上都将自己对真实母亲的情感和想法的一部分转移到了这位年长女性的身上,这位年长女性成为了她在这段关系中的“幻想母亲”,尽管这段关系最初是以师生、姑侄或者邻居的关系展开的。
                          有时我们会发现在一段关系中,即使是两个同龄人,但一方表现出类似于“拿主意的长辈”的角色身份,而另一方则表现出来“被照顾的晚辈”的角色身份,这就是移情和反移情的体现。楼主曾猜想强迫症患者指向外部的支配欲望是因原生家庭里父爱的缺失而形成的,因为从小缺少了安全感和约束力,使得病人面对不安全的环境时习惯性的想要掌控外界事物而不是掌控自身,那这部分缺少父爱的无意识内容也势必会在他的人际关系中得到移情。


                          IP属地:黑龙江29楼2025-02-01 22:16
                          回复
                            所以我认为我们很难说到底是心理咨询师自身高超的技术使来访者受益,还是因为这种移情的关系使来访者能够弥补缺失的父爱,如果这位心理咨询师代替了父亲的角色,在这段关系中时而苦口婆心时而出于关爱的责备(都模仿了父亲的角色使强迫症患者发展出了一种能够指向自身的支配力)。实际上,楼主也曾试图对一些身患强迫症的朋友使用心理咨询技术,但之前也说过,楼主所掌握的只是皮毛中的皮毛,我有时却发现我还没发力(实际上也没有多少力可发),有的人却出现了明显的好转。我猜测是因为我在这个过程中有时能作为一种情感的寄体使他们无意识里的感情和想法得到表达,既能提供安全感也会出于关心的批评,通过这种短暂的移情后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纠正自己发展出来的不正常防御机制(从遇事喜欢通过强迫观念来逼迫自己获得安全感转为遇事能够理性思考并停止对未来的无用想象,这本身就代表合理的防御机制替代了不合理的防御机制)。所以即使有的患者并不找寻心理咨询师,我发现有时他们也会有好转,譬如说,在人际关系中成功找到了一种类似于父亲的寄托,即使这个新的父亲角色可能只是他的同学或同事,并不具备任何心理咨询的知识。但很难解释的是,患者真的减少了使用强迫思维的频率。


                            IP属地:黑龙江30楼2025-02-01 22:17
                            回复
                              还有一个关于强迫症患者的有趣观察是:楼主发现有的较为严重的人喜欢使自己置身于一个完全未知的环境之中,利用更大的焦虑来淹没自己,他们表现出来喜欢刺激,喜欢冒风险,这似乎并不符合之前猜想的强迫症患者有一种掌控事态发展的欲望,但进一步思考却能发现这其实也是合理的:当他曾试图并成功解决了许多表象问题之后,他忽然在下一个问题中意识到强迫思维是永无止境的,即他不可能支配生活中出现的所有事物,因此他选择了放弃,选择让自己被淹没到什么事都不能掌控的环境之中,或者直接找到一种更强大的支配力量来摆布自己以冲淡自己的恐惧(比如说,喜欢在感情中受虐)。


                              IP属地:黑龙江31楼2025-02-01 22:1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