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吧 关注:195,073贴子:2,177,037

回复:遵守吧规--斗胆分享一点自己对强迫症的看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插句题外话,用楼主很不专业的知识翻译成大白话来理解戒断反应和耐药性的话:在长时间的服药过程中你的神经系统已经习惯于定时摄入外源性的神经递质而不是在自己脑中产出内源性神经递质(请注意内啡肽和吗啡这两个词的相似性,前者是人脑中产生的天然神经递质、后者是外源性的),久而久之神经系统合成再神经递质的能力就会下降,它也会偷懒;同时在长期服药过程中受体结合神经递质能力的阈限被拔高,可能之前只需要很少量的神经递质而后期需要较多的神经递质才能起到相同的效果,这个时候停药无疑是很痛苦的。)
楼主认为,轻微的强迫症也许并不需要依赖药物来控制,但我在强调心理因素的同时也并不否认生物学因素。(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和个人取向,如正处于接受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请相信你的精神科医生!)


IP属地:黑龙江47楼2025-02-02 20:36
回复
    那么轻度的强迫症患者可以如何利用一些基础生物化学知识来减轻自己的症状呢?
    合成更多的血清素对于减轻我们的强迫症状无疑是有帮助的,可以发现血清素的其中一种合成路线很有意思:
    色氨酸→5-羟色胺(血清素)→褪黑素
    色氨酸是人体必须的二十种氨基酸之一,加大色氨酸的摄入量可能对合成更多的血清素有帮助,色氨酸存在于牛奶、坚果、香蕉和鸡蛋中,楼主认为强迫症患者可以尝试多食用这些食物来加大色氨酸的摄入量从而提高血清素水平。
    色氨酸转化成血清素的过程必须有维生素D的参与,而当太阳光照射到我们的皮肤时,就会直接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实际上要是楼主没记错的话,我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过有国外的学者尝试用实验室中的紫外光照射被试来增加受试者合成血清素的水平,他们想开发出一种光疗,但效果并不显著,也许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太阳光能起到最好的作用。因此不要被你的强迫症绊住你的脚步,在尝试给自己设立目标以将无意识支配力重新指向自身的过程中,尽量设立一个能在户外运动的目标,这样能确保更多的太阳光照射到你的身上,实现心理和生理的双重疗愈。
    到了夜间没用完的血清素将会在松果体(松果体的合成机能与光照有密切的联系,在黑暗中效率为在光照下的20倍)合成为最终的产物——褪黑素,褪黑素既能帮助我们睡眠也具有促进精神稳定的功效(不要因为这句话而在医生没有开诊断的情况下自己购买褪黑素或过量摄入外源性褪黑素,过度的摄入也会令你烦躁不安,所谓是药三分毒,自己合成的可能是更好的)。


    IP属地:黑龙江48楼2025-02-02 20:36
    回复
      生物篇终章——我们理应走向健康和幸福
      所以说饮食和运动都能够帮助我们调解神经递质的水平以起到疗愈自身的作用,为什么要让心理上的矛盾占据你全部的生活时间呢?精神上的内耗会出现肉体上的不适,肉体上的不适也会加重精神上的症状,稍微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你有多少个睡不着的夜晚是被强迫性的思维给纠缠住了?
      要学会建立一种自己与床的条件反射,上床以后就不要玩手机,躺在床上实在睡不着觉就起来先干点别的,但是只要躺下就绝对不要玩手机和沉溺在自己的强迫思维中,渐渐的就能建立与床的条件反射,上了床就直接能引发睡觉的反应。保持良好的睡眠即早睡早起能够增长我们的心理能量,不充足的睡眠则会对思维和记忆这两种认知过程产生许多不良的影响,使我们的强迫症状进一步恶化。
      关于更多从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看待强迫症的探讨将不会在生物篇中进行,而是在行为主义篇中进行(如果到那时候这个帖子还在更新的话)。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这一章始终没有探讨过眶额皮层和基底神经节这两个与强迫症有密切关联的大脑结构,第一是楼主认为对之进行探讨将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篇幅来解释关于神经的知识,第二点则是现在就连认知神经科学的前沿都没搞明白它们与强迫症本身的因果关系而不适相关关系。这就回到了最开始所说的那个问题:到底是先有的心理疾病后发生的神经改变,还是先发生了神经改变导致了心理疾病?还没有人能搞明白。(感兴趣的话可以翻阅彭聃龄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第6版》一书中关于“动机”的章节,里面介绍了动机产生的脑神经原理)
      无论如何,小弟始终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一种能使自己自愈的心理能量,我们早晚都会走向觉悟的那一天而不需要借助任何的外力,到了那时每个曾身处在迷茫和痛苦中的人都能走向光明!


      IP属地:黑龙江49楼2025-02-02 20:37
      回复
        (3) 从哲学角度尝试理解强迫症:
        请您不喜慎看:
        1.以下所涉及的哲学理论因个人偏好大多为道家哲学思想
        2.撰写本章的主要目的是支撑我在精神分析篇章建立的理论并解释一些疑问
        不知不觉竟已写了两万多字,其中想必多有粗鄙不通和用词谬误之处,因此万分感谢诸位的包涵。写了这么多小弟才发现提及自己的地方很少,那在这一章的开篇就耗费些笔墨简单聊聊我与强迫症共处的心路历程。
        我最早发现自己的强迫症状应该是在念初中的时候,某一天我的脑海里突然闪现了一个现在看来十分好笑且无意义的念头(实际上大多数强迫症病人回想起自己曾经产生过的强迫观念都会觉得十分可笑,但他们总是会迅速沉浸在对一个又一个新问题的恐惧中而难以发现问题本身形成的逻辑是如此怪异)。当时年幼的我并不知道如何解答脑中产生的这个疑问——“万一我的家人突然因车祸去世了怎么办?”
        我瞬间就被这个怪异的问题给吓到了,以至于没能察觉到它本身的荒诞。实际上,据我的观察,强迫症患者往往自动地将脑中浮现的表象问题定义为“真”,而把自己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而建立所有缜密逻辑都定义为“假”,因为问题是真的,而答案永远是假的,所以才要一遍遍的逼迫自己求索新的答案。还记得当时的我马上就联想到了一些画面——惨烈的车祸、同学和老师们投来的同情的目光以及悲痛欲绝的我。
        即使当时的我很快因为一些手头上的事而没有继续纠缠在这个问题中,但怀疑的种子已在幼小的心灵中悄然种下。电视上播报的车祸新闻、同学们聊天时偶然的一句话,都能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回到表象问题之中——它好像在逼着我解答它。它是谁?它就是不安全感的化身,变化出的千千万万个假身都是吸引我们关注的把戏,尝试击碎它的化身就是中了它的陷阱,能结束这一切的唯一办法就是掀开它的面具。


        IP属地:黑龙江50楼2025-02-03 21:24
        回复
          可那时我还不懂。我减轻痛苦的唯一途径就是亲眼看到他们下班后推开家门完好无损的站在我面前,这个问题在此时似乎得到了答案——今天没有人因为车祸而丧生。不过这个答案是有保质期的,明天呢?后天呢?很快我试图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那就是通过了解车祸的丧生率来劝说自己放下这个永远得不到答案的问题,可是那些报道越看越让我心惊,越看越让我觉得我的家人就会是那个“幸运儿”,我陷入了不断证明和推翻证明的怪圈中。事情的转机没记错的话是因为中考,升学的外部压力使我短暂的放下了这个问题。
          升入高中以后,我很快谈了自己人生中的初恋。初恋的感觉是美好的,具体体现就是我的强迫症状得到了全面的缓解。我现在猜测是当时处于恋爱中的我得到了无意识里的安全感,虽然这么说很奇怪,因为恋爱中的男方通常应该担当起保护女方的责任,但安全感这种东西可能不需要通过被保护来得到,当人与人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后双方自然会同时得到安全感。


          IP属地:黑龙江51楼2025-02-03 21:24
          回复
            不过这世界上的任何关系都必然走向终结,即使是父母和子女也一样,只是这种深厚联系终结的条件可能是一方死亡。她也无法忍受我越来越强的控制欲,分手后,我陷入了比当年更严重的强迫症状之中,我为这短暂的幸福付出了加倍的利息。这也让我悟出了一个真理:除了你自己,没有谁能真正拯救你,这世上哪有什么救世主?我当时出现表象问题的频率大概是一天一个,如果遇见那些难以被检验的问题则需要反复思考更久。(没错,之前说的那个真实案例里恐惧过马路会被车撞的小X就是很多年前的我)当然我也没有坐以待毙,我始终没放弃寻找结束这个怪异的轮回的钥匙,所以我在高中时期看了很多宗教和哲学方面的书籍,这很大程度上甚至耽误了我的学业。(我记得我在看这些书的时候甚至正经历着眨眼强迫,有一次我突然意识到人的眨眼是无意识活动之后就发现自己再怎么眨眼都会不自然,这让我阅读这些书籍耗费了更多的心力)


            IP属地:黑龙江52楼2025-02-03 21:24
            回复
              直到我第一次阅读《道德经》,虽然它的篇幅很短,但带来的阅读体验非常的有趣。我发现这本书更能让我心安,但也更加晦涩难懂。当时我还很小,还生不出更多奇妙的感悟,但是却深深记住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我当时马上意识到我需要顺其自然,需要遵循事物从出生发展到兴盛再到终结的自然规律,我此时的强迫症状很显然发展到了它的极盛时期,既有兴盛之时则必有衰落之日,这是物极必反的道理。因此我在主观上要当它不存在,不与表象问题发生纠缠就是不给无意识驱力提供燃料,所以能静静等待它从兴盛走向衰落,这是它的必然,也是万事万物的必然。聪明的读者可能在此时会产生一个疑问:既然你在精神分析篇章创建的理论号称是吸收了道家思想,那为什么没有一句提到了要“主观上要当它不存在,不给本该自然衰落的它提供燃料”这句话呢。
              我在这里解答这个疑问:“立刻转移注意力,不与任何表象问题发生纠缠,不给表象问题提供任何答案”的这一方法其实已经使你在主观上认为它不存在了。很多人学习森田疗法只记住了要与强迫症共存,我认为森田教授是想强调我们不要在主观认为它存在,当你心里有“我所作的所有努力都是在与强迫症抗争,我好辛苦”这个念头就已经在给无意识驱力提供燃料了,你越能意识到它的存在就越给它添柴,如果你认为它不存在而静静等它把燃料耗尽、驱动力丧失那它就真的不存在。


              IP属地:黑龙江53楼2025-02-03 21:25
              回复
                所以有没有发现,“当”它不存在这个“当”字就用的很不好。为什么?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你的无意识清楚的知道它还在,你知道自己在很辛苦的“当”它不存在,你在意识里无论再怎么哄骗自己但你的无意识清楚的知道它在,所以意识里“当它不存在”时就已经和它发生纠缠了。那怎么能让自己的意识和无意识都能认为它不存在呢?人能骗过自己的意识,但怎么能骗过自己的无意识呢?很简单,我前面说的“立刻转移注意力,不与任何表象问题发生纠缠,不给表象问题提供任何答案”不是就已经做到这一点了吗?当你的注意力转移时,比如说你把注意力转移到逗猫这件事上,这件事就占据了你的身心,你可不就是全身心都“当作它不存在”了吗。所以我在前面一直没强调过“你全身心都要要当它不存在,不要给无意识驱力任何燃料。”这句话,因为道家讲自然,如果真正能做到前面所说的理论那早就自然而然的做到这句话了,你的意识里出现“我必须要努力当它不存在”这一概念时就已经不自然了。基督教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其实就是认识、经验、存在三位一体。也就是你无意识里有什么东西,那现实里这个东西就在;连无意识里都忘了什么东西,那这个东西在现实里就真的不在。此处他们的观点和道家很相通,都认为——念力是一种很强大的力(佛家称之为“愿”)。二者最大的分歧就在于道家既强调精神也强调肉体,但后者只重视灵不重视肉,这也就是楼主不认同后者之处。(仅代表个人喜好)


                IP属地:黑龙江54楼2025-02-03 21:25
                回复
                  回答读者可能出现的第二个问题——“你口口声声讲要顺其自然,那你所谓的把支配欲的方向从习惯性地指向支配外界转移到支配自身,这一过程不就是不自然吗?”答:我认为这一过程并非不自然,这其实相当符合自然规律,并且也是减轻强迫症状非常关键的一步。为什么?我觉得顺其自然不是让我们任何事都不管,都不做,而是要“无为而无不为”。换句话说,也就是森田疗法的后半句“为所当为”。人们做自己应当做的事情,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情,这就是顺其自然。完全躺平不是顺其自然,因为上天给人设定的自然属性不包括混吃等死;过度努力也不是顺其自然,因为上天给人设定的自然属性也不包括种族内卷。设定你该做的事就一定要做好,设定你不该做的事就一定不要去做,这才是顺其自然。同理,正常人的支配欲就是指向自身的,遇到未知事物习惯性改变自己而不是试图支配未知事物的发展,这就是顺其自然;强迫症患者则不然,遇到任何未知事物第一个念头都是去掌控它,这就是反自然,掌控事态发展是老天爷的权力,你越界了,就要受到惩罚。所以我们改变支配欲的朝向就是把不自然的东西变回自然,这样强迫症也就不存在。


                  IP属地:黑龙江55楼2025-02-03 21:25
                  回复
                    好了,话题扯太远了,现在继续顺着我的经历说。升入大学后我学习的专业是化学,四年中我的强迫症状还断断续续的影响着我,因为那时我还没悟出问题的关键。自从一次偶然翻阅了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后我就立刻迷上了这门科学——我太想认清我自己了。我当时阅读相关书籍的速度大概是半年十本,什么都看,专业性强的,非常不专业纯供娱乐的,这也导致了小弟的学科知识非常杂乱且不专业,水平相当有限。

                    (恰好在手边的一些书)


                    IP属地:黑龙江57楼2025-02-03 21:27
                    回复
                      但说实话,自学心理学的过程并没有使我的强迫症状减轻,甚至更严重了,我后来意识到这是因为随着知识的增加,我内心的支配欲望也被进一步增强,我甚至捡起了爱幻想的毛病。(我猜测很多强迫症患者其实都有喜欢幻想的习惯,幻想就是对未来的假设和预演,在幻想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随意操纵任何事物的发展,强迫症患者在幻想中支配欲望可以得到无限满足而扩张,这导致越喜欢幻想的人现实中的强迫症状越严重,现实让他越恐惧他就越喜欢躲回幻想的世界里,强迫症患者通过幻想事态发展并在现实中检验这一想象以满足无意识支配欲,他们在自己的幻想中就是无所不能的神)


                      IP属地:黑龙江58楼2025-02-03 21:27
                      回复
                        最疯魔的时候是在大四那年放假后的一天晚上,我当时内心中的两种无意识驱力已经学会了给自己伪装成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如果人的意识是连续的,那我会不会人格分裂呢?人格分裂以后我还是我吗?不对不对,我肯定不会人格分裂。那我会不会突然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在别人的身体里?那时我的意识还是我的意识吗?我是谁?不对不对,这种可能性应该很小。那万一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穿越到了几十年后的自己身上,而且下一秒就会老死呢?”
                        你能帮我解答这些问题吗?显然易见,这些问题都相当的荒诞,但是当时就快给我逼疯了,那天晚上我连着抽了两包烟都没能减轻不安和焦虑,我甚至想到我可能需要去吃药来调解,但我并不想这么做——即使能通过化学物质来获得一时的镇静,以后耐药了呢?停药了呢?当时我已经认为强迫症是一种思维习惯,通过药物降低注意水平或合成产生积极情绪的神经递质都不是好方法,一夕之间则秦兵又至,年少时的失恋经历让我形成了遇事靠自己的思想。


                        IP属地:黑龙江59楼2025-02-03 21:27
                        回复
                          那一夜当焦虑发展到巅峰时,我在此时突然很怪异的感觉到了一阵头脑清明,仿佛有什么新的东西将要孕育出来了似的,我在恍惚间仿佛看到了两种驱力的真身,而这是我以前从来没在自己身上觉察过的。我好像回到了童年早期,看到了一种名为不安全感的心魔,它可能是在我目睹了父母离婚之前的激烈争吵和打斗后出现的。后出现的心魔名为支配欲,它是在我们在对抗不安全感时诞生的,它胜了还要再胜,想要支配男人、支配女人、支配世界上的所有人,支配所有事情的发生与否,它唯独从来没想过作为人首先要支配自己。
                          随后一些新的观点在我脑中出现了,虽然还只是稚嫩的雏形,不过用来治疗我的强迫症已经足够了。


                          IP属地:黑龙江60楼2025-02-03 21:28
                          回复
                            哲学篇终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可以看出我们创建的理论实际上充满了道家哲学色彩。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任何事物在经历巅峰之后都会被推向反面,所以道在创造万物时使用的是一种无为的力量。
                            按照这种逻辑来看:强迫症患者在成长过程中发展出支配欲来减轻无意识中的不安全感,其内在逻辑是“如果我能支配事情的走向,那我就不会感到不安全”。如果有人无意识中害怕死亡怎么办?此时意识里表征出的幻象是“不洗手就会因感染病毒而死亡”,这件事是可控的,我们想要支配“自己不会死亡”这一结果就必须去洗手,洗手就能满足支配欲,满足支配欲就能降低不安全感。
                            洗过手以后呢,别忘了反者道之动,此时支配欲的反面得到了激活——我能成功支配这件事=万一这件事我支配不了呢,这时就需要反复的洗手以证明自己拥有支配事物走向的能力,这是无意识驱力精心涉及的自证陷阱,其实它们最终想要证明的问题是“我有保障自己安全的能力。”
                            这个问题成立吗?或者说人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吗?其实没有人是安全的。悲观来说,所有人都是蝼蚁。现代人能掌控原子能、能掌控细菌和病毒以瞬息间打响灭国之战,人们自以为能掌控目光所及的一切事物,空前强大的支配欲望在整个人类社会中蔓延了。
                            但你能支配的越多,你会发现自己支配不了的东西更多。一场地震能带走多少人的生命,一场海啸又能把沿海城市瞬息间摧毁,瘟疫呢?饥饿呢?人工智能会有一天觉醒自我意识吗?没有人能解答这些问题。
                            解答不了就更想支配,支配了还要支配,人唯独没想过要支配自己不去违逆自然规律,人类已在违背自然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永生不死、意识转移、镜像生命,这些都是违背自然,违背自然就是违背道,违背道就会走向毁灭。
                            所以西方宗教预言末日前夕会有天启四骑士跨马而来,让人们经历世界性的瘟疫、战争、饥荒和死亡,经历这些之后人类就会被硫磺火毁灭,硫磺火也许是原子弹,当然这些是封建迷信。
                            小弟不信这个,我不相信所有人都会毁灭。因为道家讲的是生生不息、循环不止,即使有末日,它也是被人类的欲望召唤出来的,而不是什么神降下的。即使有也一定会留下一部分人活着,留下那部分心地善良、能守住本心、不违背自然规律、不总想着去支配一切的人。人类社会中现在患强迫症的人数空前的多,这可能是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强迫症是恐惧,所有人在灵魂深处都在恐惧人类社会会被人类越来越强的支配欲望毁灭。支配就是不自然,我们一定要学会不去支配。
                            怎么解释《道德经》中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肉体和魂魄能紧密合一,不分离吗?
                            思想走的太快,肉体却跟不上。不断假设事物的可能走向,却从来没想过控制自己不去想、不去评判、让事态得到自然的发展,即便有不好的结果我们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这就是强迫症的悲哀。


                            IP属地:黑龙江61楼2025-02-03 21:28
                            回复
                              行为主义篇(一):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建立——狗进食摇铃实验
                              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是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他曾通过狗进食摇铃实验建立了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下面楼主凭借记忆简单的描述一下这个实验的过程,如有谬误敬请指正:巴甫洛夫作为著名的生理学最初的实验目的是把食物呈现给狗以测量它的唾液分泌,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先是发现狗进食时会分泌唾液,进一步发现其实狗只要看到了食物就会分泌唾液。这是狗的本能,食物对于狗来说是一种“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一呈现就会立刻引发狗分泌唾液的行为,这种分泌唾液的行为就是由“无条件刺激”引发的“无条件反射”。简单来说,看到食物就会流口水是狗的先天本能,不需要学习。
                              巴甫洛夫在喂食前总会摇响铃铛,随后他地惊讶地发现:如果狗听到了铃声,但是食物没有立刻出现,它也会分泌唾液,就好像知道自己马上就能吃到食物了似的。巴甫洛夫马上被这个现象吸引并进行了系统研究,最终提出了另一种反射——“条件反射”的概念。
                              简单来讲,食物对于狗来说是“无条件刺激”,一旦出现马上会引发无条件反射。但铃声和食物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因此属于一种“中性刺激”。当铃声和食物多次同时出现时,“中性刺激”就与“无条件刺激”建立了联结,使前者能够引发和后者相同的反应。
                              在这一过程中先后发生了:
                              1.食物(无条件刺激)→唾液分泌(无条件反应)
                              2.铃声(中性刺激)与食物(无条件刺激)发生了联结
                              3.铃声(条件刺激)→唾液分泌(条件反应)
                              巴甫洛夫把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建立联结的过程命名为“习得”,随后的行为主义学者进一步研究了“消退”、“分化”、“泛化”、“二次联结”以及“自动恢复”的现象。(我们在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消退”的概念,消退即当中性刺激多次出现而无条件刺激不再伴随时,联结的强度将会减弱直至消失。举个例子,狗在建立了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后,如果中性刺激铃声反复出现,而无条件刺激食物在这一过程中不再出现,反复对狗摇铃但狗并没有见到食物,狗就不会再被铃声引发分泌唾液的行为,即这种条件反射发生了消退。)
                              巴甫洛夫进一步发现,无条件刺激和中性刺激的出现顺序也会影响联结的紧密程度,使形成的联结最稳固的方式就是中性刺激出现的时间要比无条件刺激更早且二者应同时消失。简单来说,即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中铃声响起最好在给狗喂食之前,此时中性刺激出现的时间要比无条件刺激早,这种呈现顺序能使狗更快地建立起条件反射。)


                              IP属地:黑龙江62楼2025-02-04 20: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