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吧 关注:195,073贴子:2,177,037

回复:遵守吧规--斗胆分享一点自己对强迫症的看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此时就解决了我们之前的一个疑问——即为什么说强迫症患者的眶额皮层和尾状核往往是功能不正常的,这两个部位的不正常导致强迫症患者产生动机的“奖励回路”和“价值决策路径”出现了问题,体现在强迫症患者往往会体验到异常强烈的焦虑并倾向于通过自己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来减轻恐惧。但正如之前所说——到底是心理上的强迫症导致了生理上的不正常,还是生理上的不正常导致了心理上的强迫症,这个问题还没有人能解答。不过即使是后者,因为脑具有可塑性,所以当你在心理上完全战胜了强迫症后,神经上的病变也会有好转,即这种病变实际上并不是不可逆的。
让我们言归正传,既然已知“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那人的基本需要包括哪几种呢?


IP属地:黑龙江93楼2025-02-08 20:54
回复


    IP属地:黑龙江94楼2025-02-08 20:54
    回复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由五个等级构成的,从下到上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是人与生俱来的(马斯洛后来扩充为七种需求,在这里还是沿用最常用的五种需求)。
      马斯洛还认为,需求的层次越低,驱力就越强。所以人必须先能满足低级需求,只有当低级需求被完全或部分满足后,高级需求才会出现并驱使人做能满足需求的行为。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无法满足时,你是不会考虑到除怎样吃饱饭外的其他问题的,但当你吃饱了饭后,你就会有人身和财产上的安全需求,有需求就会有行动。如果你采取了某些行动并能确保自己处于安全的环境中,此时你就会产生社交需求,你急需加入一个团体并在其中找到归属感。社交需求满足以后,你就会有尊重需求——既想自我尊重又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尊重需求被满足后,人就会产生最终极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即最大程度的实现自我的潜能并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其实如果一个人能同时满足前四种需求,那么这个人可以说是衣食无忧且人缘不错的,在外人眼中此人已经算是一个成功的人。即便如此,许多成功人士终其一生都致力于满足自我实现需求却没能如愿,这其实也取决于你如何定义“自我实现”这个概念——有的人觉得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吃饱饭穿暖衣就是自我实现,有的人却觉得权倾天下才是自我实现,前者肯定比后者更容易满足自我实现需求并获得快乐。


      IP属地:黑龙江95楼2025-02-08 20:54
      回复

        马斯洛


        IP属地:黑龙江96楼2025-02-08 20:55
        回复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求的等级排序是人与生俱来的,但他可能犯了和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一样的错误——忽略了“认知”的影响,认知就是人对事物的看法。楼主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有一位被敌人抓获了的高级特工,他为了不出卖自己的战友而选择了自尽。故事里的这位特工做出的行为实际上就违背了需求层次理论,因为他自尽行为背后的动机并不是为了满足驱力最强的生理需求(活着)而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需求(不背弃自己的信仰)。所以说,尽管人大部分行为背后的动机规律都符合需求层次理论,但随着“认知”这一变量的介入需求层级也是会发生改变的。


          IP属地:黑龙江97楼2025-02-08 20:55
          回复
            我们已简要介绍了需求层次理论的内容,下面楼主将通过这一理论来发表一些对强迫症的个人看法:
            楼主认为,根据这一理论,其实强迫症的另一种理解角度就是“吃饱了撑的”。大家想想看,按照我的假设强迫症患者无意识中存在着关于不安全感的驱力,那我们所做出的所有强迫行为(包括强迫观念)背后的动机其实就是为了满足第二层需求——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出现的前提是生理需求已得到基本满足,所以强迫症状可不就是吃饱了撑的吗?如果我们连饭都吃不饱,衣都穿不暖,还有时间和精力去担心这些有的没的吗?
            在此楼主大胆地提出一个观点:我认为强迫症患者也可以偶尔尝试一下通过“吃苦”来减轻强迫症状,这当然不是让你长时间不吃不喝,你可以在一个闲暇的时间体验一下轻微断食的感觉(别断水),体验一下吃不饱饭是什么感受。实际上楼主也曾刻意体验过这种感觉,当你断食了近乎一整天时,你会发现平时肆虐在你脑中的强迫观念无影无踪,因为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前安全需求是不会产生的,此时目光所及的一个苹果都能激发你最原始的欲望,当你决定结束这段体验时第一口咬下的食物甚至可能美味得让你想流泪。在此回答读者可能产生的一个疑问——你所说的这个方法真的能减轻强迫症状吗?我相信能坚持阅读到这里的读者一定也早已接受了楼主之前提出的模型和方法,想想看,在我们的假设中强迫症状就是支配欲习惯性指向自身的问题,当你体验断食时,你会发现连最弱小的外部环境都不再受自己掌控,这一过程本身就能改变支配欲的习惯性朝向,也就是符合咱们之前建立的逻辑关系。


            IP属地:黑龙江98楼2025-02-08 20:55
            回复
              想象一下,在你之前从事重体力劳动时,你会产生强迫观念吗?答案是不会,满足饥渴的生理需求此时已经占据了你的身心,你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去想别的事情。
              对楼主曾起很大启发作用的是楼主的一个大学同学,这位同学也有比较悲惨的童年经历但我却发现他身上并没有多么严重的心理问题。我后来转念一想就明白了原因——这位同学的家境比较窘迫,他每天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温饱问题而不是思考那些“无意义”的事情。所以说,在楼主的个人观点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治疗强迫症的启发就是——人别吃太饱,吃饱了就有力气去想那些无意义的问题了。
              还有就是“认知”也能改变需求的层级。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我发现强迫症患者的内心深处往往都有很强烈的欲望,楼主侧重于研究支配欲,咱们先暂且不管是什么欲,总之是很强烈的欲望而不是正常的需求(拉康认为,欲望=欲求-需求)。那么想要减轻强迫症状就得学会减少欲望,要减少欲望就得学会用平常心去看待事物,我们有能力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对事物的看法改变了需求的层级顺序也就改变了。有没有发现,无意识驱力纠缠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你觉得很重要但却掌控不了的事情,那么掌控不了怎么办?——很简单,放下它,用一颗平常心看待它。
              楼主在这里先不过多介绍哲学内容,我推荐大家多了解一下道家哲学,对坚守我们的本心很有帮助。


              IP属地:黑龙江99楼2025-02-08 20:55
              回复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罗杰斯,他提出的“来访者中心原则”曾在心理咨询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罗杰斯和马斯洛在贡献上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主要把人本主义心理学落实在了心理咨询及实践方面,而后者的建树主要在基础理论的完善上,也就是说罗杰斯所创立的理论大多是为心理治疗而服务的。


                IP属地:黑龙江100楼2025-02-09 21:05
                回复

                  卡尔·罗杰斯


                  IP属地:黑龙江101楼2025-02-09 21:05
                  回复
                    罗杰斯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自我理解的能力,当可以促使个体成长的环境出现时,个体将能够自主地做出积极转变。换言之,罗杰斯和马斯洛一样,都认为精神分析学派太过于强调人的病态而不是相信人有主动走向积极的潜能。因此,这两位创始人在创立人本主义心理学时都加入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存在主义是为了对抗虚无主义而产生的一种哲学取向),强调自由、存在的意义以及自主决定的价值。存在主义疗法和人本主义疗法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类似的观点,所以在现如今的心理治疗领域二者往往以结合的形式出现——即“存在-人本主义”。
                    “来访者中心原则”的问世与当时的环境有关,彼时的美国几乎遍地都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师,而古典精神分析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分析师是从来不“下水”的——来访者只需要躺在一张躺椅上(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来访者从分析师脸上“读”到分析师的反应从而引发带有投射性质的移情)讲述自己的梦境或进行自由联想,精神分析师则通常一脸严肃地分析和解释来访者行为背后的无意识内容,来访者在这一治疗过程中很难感受到来自分析师的关怀,二者的关系只是“医生”和“病人”的关系。罗杰斯反对这种关系,他认为治疗师必须愿意进入到与来访者的真实的人际关系之中,必须能理解来访者并关注其感受,治疗师只有与来访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促使来访者做出积极的改变。也就是说只有当来访者感觉治疗师“懂自己”时,他才能真正地放松自己的防御机制从而完全发挥出个人功能。


                    IP属地:黑龙江102楼2025-02-09 21:05
                    回复
                      因此“来访者中心原则”的其中一条就是“移入性理解”。如果无法理解众生遭受的苦难,又如何能度化众生?正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在那个“医生”普遍不愿意与“病人”产生过多纠缠的年代,罗杰斯却选择了“下水”——他试图与来访者共情,试图去理解那些恐惧、内疚、焦虑和憎恨。共情在某种程度上是危险的,治疗师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否则就会完全陷入到来访者的感受之中从而被来访者的喜怒哀乐所影响。但共情也是很重要的,通过它可以深入了解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并能帮助来访者重新审视过去的经历。
                      楼主认为“移入性理解”这条原则也同样有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人们常能听到的一个词就是“换位思考”,但很多人在换位思考时却习惯性地代入了自己的认知而不是对方的认知。比如说你自小家境优越,当你尝试理解一位家境贫寒的同学的“吝啬”行为时,那你不仅需要将双方当时的处境对调,而且还需要代入对方的认知——对方从小被教育钱要被花在刀刃上,而你从小被教育可以用钱买快乐。因此在换位思考时,真正有难度的是怎样将对方的认知也考虑在内,如果能同时代入对方的成长环境、人格以及思维倾向,那你将会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


                      IP属地:黑龙江103楼2025-02-09 21:06
                      回复
                        “来访者中心原则”的另外两条分别是“坦诚和谐”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前者要求治疗师能适当地向来访者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和一些与来访者相似的经历;后者则要求治疗师不能对来访者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评判而应对来访者保持一种无条件的关怀,这是因为罗杰斯在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特殊的人格理论——他和弗洛伊德一样认为“自我”很重要,但他更强调“自我概念”。用楼主简单的话来说:有的人认为自己是一个诚实的人,有的人认为自己是有魅力的人,有的人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人…这些“自我概念”一定都是真实的吗?其实不见得,因为人对自我的评价不一定准确——你可能觉得自己是很有魅力的人,但在外人眼中你却很普通。当人的“自我概念”和真实的自我不协调时——即使你相信自己很有魅力,但从别人的反应中你却能察觉出这一自我概念似乎与真实的自己不相符,人的心理幸福感就会被削弱。当真实的自我和理想中的自我相差太远时,人就会发展出不健康的人格。


                        IP属地:黑龙江104楼2025-02-09 21:06
                        回复
                          罗杰斯认为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相差太远的原因是没有得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正如我们在前几章所说,自我评价其实是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上得到的——假设有一个自小在烹饪上天赋异禀且对厨师行业感兴趣的人,他在少年时期表露出以后想做厨师的愿望时曾受到过父母的严厉批评,因此幼小的他将自己对烹饪的热爱压抑在了无意识之中。他后来发现只要努力地学习就能使父母高兴并表扬他,他的父母也会经常使用一些话语来激励他诸如“儿子你天生就是学习那块料。”“你这个聪明劲不用在学习上真是太可惜了。”等等。久而久之他发自内心的认为自己真的是一个在学习上很有天赋的人,他小时候的理想是未来成为一位科学家。但这个人在升入高中后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理解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这让他内心深处第一次对自己在学习上的天赋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他发现自己做的饭菜原来是如此好吃以至于他有时幻想自己日后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厨师,这个幻想让他感到恐惧,因为在父母的影响下他认为厨师是一种“没出息”的职业。就这样他的“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越来越远,用罗杰斯的话来说他的“自我概念”出现了不协调,此时这个人就会因不协调而感到痛苦。


                          IP属地:黑龙江105楼2025-02-09 21:06
                          回复
                            如果父母在他第一次表露出想当厨师的愿望时给予“积极关注”会怎么样?楼主要向读者澄清的是,“积极关注但不评判”其实并不等于赞同,治疗师应对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并不是要赞同来访者的所有思想和情感,你总不能赞同他有关杀人或自尽的想法吧。在上一个例子中,如果这个人的父母如此回答他:“孩子,我们得承认你在做菜方面真的很有天赋。我们建议你可以先将烹饪发展成爱好,如果你下一次考试成绩理想的话我们会给你报一个烹饪兴趣班。至于你以后要不要当厨师,这个问题留给长大后的你自己来选择,你现在身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先把学业搞好。”
                            这么回答是不是好多了?在这里他的父母并没有评判他想当厨师的愿望,但也提供了积极的关注(请注意评判和关注之间的区别),父母会品尝他做的每一道菜并合理的给出建议,他慢慢地缩小了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距离——此时潜能得到了发展而不是被压抑。同理,治疗师并不是要对来访者的所有想法都表示赞同,但应对来访者的所有想法都给予关注,这种关注不能被治疗师的主观意愿和个人好恶所影响——不能因为你想让来访者往东走,当他表达出往西走的意愿时你就选择性地无视,你可以跟他一起探讨哪个方向好但不能无视他的想法。罗杰斯认为,那些有条件的关注会使人形成不协调的“自我概念”从而与现实环境产生差距并感到痛苦,但治疗师可以通过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帮助来访者发展那些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潜能并完成自我实现。实际上,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人际关系说是世界上最独特的一种关系之一也不为过,这种关系既非师也非友,要求治疗师既主观(主观上要对来访者坦诚和谐)又客观(你不能像来访者现实中的朋友一样对他的某些不良行为和想法进行批评,而是要给予关注并鼓励他尽量多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


                            IP属地:黑龙江106楼2025-02-09 21:06
                            回复
                              人本主义终章——你不是那些经历的总和,你就是你自己。
                              “你不是那些经历的总和,你就是你自己。”-卡尔·罗杰斯
                              下面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即我们应如何通过人本主义理论减轻自身的强迫症状(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思考得出的一些关于强迫症的想法前文已经提到,所以楼主就不再赘述)。
                              下面将楼主之前建立的模型套到罗杰斯的理论当中——强迫症患者的“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往往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强迫症患者的自我概念通常为“我是可以支配事态发展的人”,但他们又经常能在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中感受到不协调,因此更加倾向于通过强迫的方式去满足支配欲,否则就会导致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完全崩塌。
                              那么答案就显而易见了。我认为,若想要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就应该将“理想形象”从云端拽下来以靠近“真实形象”而不是让“真实形象”去不停地追逐“理想形象”。这就要求我们能对自己所有的想法积极关注而不是有选择性的关注,别忘记了最关键的一点——我们只关注,我们不评判。因为无论你察觉到的念头是好是坏、是你愿意承认的还是不愿承认的,这都是“真实自我”的一部分。人本来就由善恶两面构成,如果只关注自己愿意承认的一部分而压抑不愿承认的那部分就会感觉到由不协调产生的痛苦。若你认为自己是聪明的,那你也应能觉察到自己的愚笨;若你认为自己是勇敢的,那你也应能觉察到自己的怯懦;若你认为自己是能支配一切的,那你也应能觉察到自己的无力;若你认为自己是无能的,那你也应能觉察到自己的长处;若你认为自己是渺小的,那你也应能觉察到自己的伟大。所以“内省”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可能也是很重要的,它能帮助我们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完善自我概念,帮助我们缩小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而避免不协调。
                              好了,这一章也到了该收尾的时候了。读者们可能会发现,在人本主义篇中这两位心理学家的面相似乎看起来要比斯金纳更“柔和”一些,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人性的看法更加乐观。罗杰斯后来认为“以来访者为中心”应该修改成“以人为中心”,这也是“人本主义”一词的来源。


                              IP属地:黑龙江107楼2025-02-09 21: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