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终章——你不是那些经历的总和,你就是你自己。
“你不是那些经历的总和,你就是你自己。”-卡尔·罗杰斯
下面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即我们应如何通过人本主义理论减轻自身的强迫症状(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思考得出的一些关于强迫症的想法前文已经提到,所以楼主就不再赘述)。
下面将楼主之前建立的模型套到罗杰斯的理论当中——强迫症患者的“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往往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强迫症患者的自我概念通常为“我是可以支配事态发展的人”,但他们又经常能在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中感受到不协调,因此更加倾向于通过强迫的方式去满足支配欲,否则就会导致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完全崩塌。
那么答案就显而易见了。我认为,若想要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就应该将“理想形象”从云端拽下来以靠近“真实形象”而不是让“真实形象”去不停地追逐“理想形象”。这就要求我们能对自己所有的想法积极关注而不是有选择性的关注,别忘记了最关键的一点——我们只关注,我们不评判。因为无论你察觉到的念头是好是坏、是你愿意承认的还是不愿承认的,这都是“真实自我”的一部分。人本来就由善恶两面构成,如果只关注自己愿意承认的一部分而压抑不愿承认的那部分就会感觉到由不协调产生的痛苦。若你认为自己是聪明的,那你也应能觉察到自己的愚笨;若你认为自己是勇敢的,那你也应能觉察到自己的怯懦;若你认为自己是能支配一切的,那你也应能觉察到自己的无力;若你认为自己是无能的,那你也应能觉察到自己的长处;若你认为自己是渺小的,那你也应能觉察到自己的伟大。所以“内省”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可能也是很重要的,它能帮助我们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完善自我概念,帮助我们缩小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而避免不协调。
好了,这一章也到了该收尾的时候了。读者们可能会发现,在人本主义篇中这两位心理学家的面相似乎看起来要比斯金纳更“柔和”一些,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人性的看法更加乐观。罗杰斯后来认为“以来访者为中心”应该修改成“以人为中心”,这也是“人本主义”一词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