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吧 关注:195,074贴子:2,177,077

遵守吧规--斗胆分享一点自己对强迫症的看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实话说,小弟关注强迫症吧的时间不算长,而且一直在潜水中,但与强迫症这种精神障碍打交道的时间并不短。曾经很多次想要借助网络发表自己对强迫症的一些看法,但因种种原因始终未能落实,直到今天才有提笔的动力。感谢强迫症吧给予小弟一个发表看法的平台,也希望有人能够通过这篇帖子收获帮助。


IP属地:黑龙江1楼2025-01-31 21:57回复
    一、首先想跟大家探讨一下什么是强迫症:
    变态心理学给强迫症下的定义是一种反复持久的、具有闯入性、带有显著焦虑特征的精神障碍。(小弟本科非心理学专业出身,也不具备任何心理咨询从业资格,因曾对心理学产生过浓厚兴趣而看过一些书,本人水平可以说相当有限。因此若出现任何心理学知识的谬误希望大家不吝指正多多海涵,本贴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
    小弟若没记错的话,强迫症曾被视为焦虑谱系中一种特殊的焦虑症,其本身往往引起焦虑症状,体现在会出现躯体不适(身体)/主观痛苦或负面认知(思想)/行为上回避或逃离(行为)等等。而强迫症状则包括:
    1、强迫观念:2、强迫行为3、二者混合形式
    强迫观念往往是特别的想法(刚才我的视线停留在他身上时间很长,他会不会突然站起来攻击我)、表象(表象即知识在大脑中的一种图像类型的存在形式,比如在思考上一个问题时,脑中直接出现自己目光曾在对方身上停留的画面,或对方突然站起身来攻击自己的想象)以及冲动(与人亲切交谈时突然产生站起身来殴打对方的冲动,冲动往往与宗教、性、亵渎有关)。强迫行为则包括反复洗手、检查自己是否关煤气等。本贴主要想讨论的就是强迫观念。可以说,强迫观念就是强迫与反强迫的对抗,即我能感觉到这种不合理的观念来源于自身,我也能意识到这些观念的是异常的,但我无法摆脱,从而反复持久(解决了这个问题永远还有下一个问题等着我)、始终被闯入的(想法直接浮现在我的意识之中,犹如推门直接闯入的匪徒,我不能控制这个出现的过程,只能在他进门以后才能与之搏斗)感受到焦虑的痛苦。


    IP属地:黑龙江2楼2025-01-31 21:58
    回复
      二、我对强迫症有什么样的理解呢?
      了解了强迫症的定义以后(实际上大多数吧友可能对这种精神障碍症状的认识甚至超过了部分精神科医生,久病成医嘛),小弟主要想跟大家探讨一下我对强迫症的看法。本人因曾对心理学产生过浓厚兴趣,自学过一些皮毛的心理学知识。因此身边的一部分有轻微心理问题的朋友常常会与我交流探讨,说来也巧,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强迫症患者,本人也曾多年受强迫症的困扰,解决自己的病痛可能也是激发我自学心理学最大的驱力之一。在长时间与强迫症打交道的过程中,小弟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对强迫症的理解,下面就与大家分享。(本人心理学水平非常有限,且本贴只代表个人观点!!!)


      IP属地:黑龙江3楼2025-01-31 21:59
      回复
        (1) 尝试用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来解释强迫症(之后会斗胆尝试从其他角度理解强迫症):
        关于强迫症对小弟产生极大启发作用的就是精神分析学派,相信很多吧友都对这种人格理论有所了解。精神分析学说的创派祖师是弗洛伊德,自这位老爷子开始形成了一套特殊的解释人格的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是由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相信很多吧友都看过那张著名的冰山图片,能够浮现在水面的只是冰山的一小块,而冰山的大部分则位于水面之下。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察觉到的想法和情感的往往只是那一小块浮于水面的冰山(位于意识层面,只有浮现在意识层面的思想和情感能够被我们感知到,比如之前提到的对方会突然站起身攻击我的幻想,因为能被察觉到,因此浮现在了意识层面),而无意识层面作为一种容器则容纳着我们更深层的想法和情感,人很难察觉到位于无意识层面的信息,它往往位于水面之下,但无意识总是能够对我们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难以觉察的影响。前意识位于无意识和意识中间,往往作为一种检查机制。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认为,所有的无意识想要进入意识层面都先要接受前意识的检查,前意识的检查作用基于现实原则或自己的道德标准。这么说还是过于抽象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在某人深层的无意识中产生了对自己好朋友的恋人的爱慕想法,但这个人在长期成长过程中内化出了一定的道德标准(我这么做是不对的,如果我会对我好朋友的女朋友产生性幻想,那就证明我是一个不道德的人,我这么也对不起我们的友谊),因此前意识会阻止无意识内容进入意识层面表达(但如果是正常的生理驱力,譬如说渴了,饿了,则很快能从一种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进一步在意识上得到表达,比如说产生我要喝水、我要吃饭这种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想法)。无意识内容在被前意识阻拦之后,又回到了无意识房间,但作为一种驱动力,它无时无刻不想得到表达(进入意识房间,浮现在意识层面,能够被我们觉察到)。无意识内容完整浮现在意识层面已是不可能,它难以绕过前意识这种检查机制(想象一下如果强迫症患者这种往往道德标准很高的人意识到自己对朋友的女朋友产生了性幻想,那将会是内心一种怎样的灾难),但它无时无刻不在试图进入意识之中,因此聪明的前意识想出了一种方法调解矛盾,即以另一种形式使无意识得到表达,而这种表达无意识的方式被精神分析学者称为“防御”。
        什么是防御呢?以小弟的理解简单的来说(很不专业)。还是用无意识中对朋友的恋人产生了幻想这一个例子,使这个幻想完整的进入意识层面已是不可能,但可以对其进行伪装。比如说,明明是在内心深处对朋友对象产生了幻想,却在意识层面认为是朋友的对象对自己产生了幻想(投射);明明在无意识中爱慕朋友的对象,却在意识层面认为自己非常讨厌她(反向);明明是对朋友的对象产生了爱慕,在意识层面却表征为她今天的穿搭很清纯,应该让自己的女朋友也买一套这样的衣服(移置);明明是在无意识层面对朋友对象产生了爱慕,却由于过度的愧疚而在意识上表现出来对自己女朋友加倍的体贴(抵消);亦或者更为直接,即将无意识完全压制在意识层面之下(压抑)。还有两种常见的防御方式,一种是升华,即将社会不可接受的想法升华为社会可接受的想法,比如说当亲人去世时,我们将内心的重大悲痛升华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另一种是退行,有些人在遭受重大打击以后,行为举止会变得十分幼稚,退行到自己的童年早期。(小弟愚见,精神分析学派的重大贡献就在于研究人的成长过程)通过防御机制,我们既使内心深处的无意识内容得到了的表达,也没有使之完整进入意识层面而使自己遭受内心或现实的惩罚,但这种表达方式是另类的。可以设想一下,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对朋友对象的无意识爱慕并没有完整的浮现在水面之上,这种冲动还始终存贮在无意识房间之中,并不断的冲击我们的意识层面,我们只能一直采取防御机制来遏制它进入意识中。这种防御从短期上看无疑是有效的,它成功防止了我们陷入一时的矛盾和焦虑,但从长期来看则是有害的,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将这种无意识驱力释放进意识之中(此时你能够察觉到对朋友对象的爱慕),可能刚开始是痛苦的,但我们经过意识的加工之后,反而会形成更合理的思想(你意识到了这种爱慕,但你也会很快想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然她很美丽,但我的女朋友也很体贴,如果让我做出选择的话,我还是会选择自己的女朋友),换言之,长痛不如短痛,比起不断耗费心理能量去伪装无意识驱力,不断变着花样欺骗自己的内心,莫不如从一开始就在意识层面加工这些信息以形成更理性更具有适应性的想法,即使会有痛苦,但从长期看绝对是利大于弊的。长时间采取防御机制,虽然避免了一时的痛苦,但却会长时间习惯性的采用伪装的形式解释自己内心的冲动,从而陷入更长期的焦虑之中(回到最开始那个问题,明明是自己内心产生了一种无意识的恐惧,却要在意识中被解释成别人会突然站起来攻击我;明明是无意识中充满了对失去生命的恐惧,却在意识里表达成了如果我不强迫性的去洗手,我就会因得病而失去生命,这就是小弟眼中用精神分析理论对强迫症的初步解释,即强迫观念只是被歪曲了的无意识想法,不过是表象和幻想,罪魁祸首还在内心的更深层)。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弟的了解中,精神分析学派自弗洛伊德以后涌现了非常多的分支学派,这些学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陷入了长期的争吵之中,自立门户或形成分支的有自我心理学派、客体关系学派、人际关系精神分析学派、自体心理学派、克莱因学派以及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派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派等等。小弟所了解的精神分析知识只是皮毛中的皮毛,粗浅中的粗浅,并不敢班门弄斧,有任何谬误还请各位不吝指教,接下来小弟斗胆进一步探讨强迫症患者内心想要表达出来的无意识内容到底是何物,以及能否通过使之在意识中得到完整表达而减轻强迫症的病痛。(仅代表个人观点!)
        注:弗洛伊德后来还进一步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代替了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模型,但以小弟的水平只能够一知半解的运用精神分析知识,而且并不三我理论应该并不影响本贴所要表达内容,因此在这里还是主要沿用了后一种模型)


        IP属地:黑龙江5楼2025-01-31 22:01
        回复
          本贴如无意外会持续更新,希望能体现出它存在的意义,即能够帮助到一些人!


          IP属地:黑龙江6楼2025-01-31 22:01
          收起回复
            所谓应用精神分析理论对强迫症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小弟觉得就是要搞明白以下几个问题:1、假设浮现在意识中、能被我们觉察到的强迫观念(我需要不停的洗手以避免患病)是无意识中的某种恐惧更换了一身行头表达出来的,那这个深层的无意识内容到底是什么呢?2、所有强迫症患者的无意识驱力都是同一个内容吗?(比如都来源于内心深处对死亡的恐惧或者对未知的恐惧)3、如果知道了它的来源,我们该如何应用一些基本的精神分析理论来将它导入到意识中呢?(弗洛伊德认为,原原本本的将无意识内容和检查机制导入到意识之中,即我清楚了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我平常又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它进行了伪装。这一过程本身就具有疗愈的作用)
            对上述问题应该逐一探讨,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催动强迫症病发的无意识内容是什么,它化妆的形式不可谓不巧妙,可以与当前、过去和未来的情境自由结合。譬如说有一位在七天后的早上将要面临重要考试的强迫症学生,如果他偶然刷到一条有人因手机闹铃没有准时响而错过考试的新闻,他很容易就会将自己代入到这个情境之中,从而在考试之前反复的检查自己手机的闹铃功能并设置重重保险以确保不会遭遇睡过头的厄运,担忧考试迟到的强迫观念将会持续直到考试结束或在这期间引发了一种新的强迫观念而暂时压制了旧有的强迫观念(比如说对自己忘记带身份证而无法进入考场的担忧强过了自己睡过头的担忧,而使后者得到了暂时的解脱),而在考试任务结束后,他会投入到新的对其他情境的焦虑以及对抗之中。
            小弟的假设是所有强迫观念都是表象,无论是担忧自己睡过头、忘带身份证而无法进入考场、还是自己出门将会遭遇意外,所有的这些表层强迫观念都是内心深处的同一种无意识内容的变相表达,只不过它结合当前和未来情境的方式过于巧妙,迷惑我们不断与意识表层的内容相对抗而无法发现它(这份恐惧往往是指向未发生的事件,抑郁症则指向过去),而它因始终得不到准确的表达而不停驱动我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强迫观念。


            IP属地:黑龙江7楼2025-02-01 00:38
            回复
              对于探索强迫症的无意识内容是什么,精神分析学派中卡伦霍尼的理论思想对小弟同样起到了很大的启发作用。弗洛伊德曾试图从生物学角度用人生来具有的生、死驱力来解释无意识内容的构成,但说服力并不大,由此引发了百家争鸣。霍尼认为,人作为独立的个体,从出生开始就始终处于不安全的环境之中。婴儿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就会啼哭,因为他突然从温暖安全的母体转移到了一种不安全的环境,所以产生了不安全感。小弟认为不安全感是霍尼思想的核心,对于理解强迫症也很有益处。每个人生来就有不安全感(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不安全感成为了内心深处的无意识内容),不安全感就是对外界的敌意(假设在一个深夜你自己步行回家,这时迎面走来了一个遮挡面容的陌生人,无论你如何强化他并不会伤害你这一想法,但你第一时间升腾起来的念头肯定是敌意和戒备,因为你完全无法预知他接下来的行为),这种敌意形成了一种基本的焦虑,即我需要做点什么来减少我的不安全感。霍尼认为我们化解无意识中不安全感的方法很多样,譬如说通过顺从型(如果所有人都喜欢我,他们就不会伤害我)、攻击型(如果我比所有人都强,那就没人能伤害我)、疏离型(我不跟任何人深入交往,就能远离伤害)的人际交往方式以及理想化意向和外化作用(先将自己塑造成无所不能的完美形象,再将自己产生的不符合这个完美形象的一些想法和念头投射到他人身上去)。但总而言之,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表达无意识,无意识的内容都指向了一处——为了减弱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


              IP属地:黑龙江8楼2025-02-01 00:38
              回复
                楼主认为霍尼的这个模型和强迫症的模式有相当多的共通之处,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各种各样针对未发生事件的恐惧,并强迫性的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反复的想、反复的做来验证),根源是为了减轻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不安全感的产生源于未知的环境(我们的原始人祖先也曾在漆黑的树林中面对过由未知带来的恐惧,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从林中窜出来什么),而强迫症的逻辑是通过反复设想、反复验证使未知变为已知,比如当我们走出家门的一刻,家中的灶台有没有关火就成了未知,未知就是不安全,回家去检验的过程就是将未知变成了已知,从而化解了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但当你再一次走出家门后,家中的环境则又成为了未知;再比如说你看了一部关于外星人的影片后担心自己会不会被外星人抓走成为实验材料,外星人对于你来说更是一种未知的存在,你既不能证明他存在,也不能证明他不存在,这就是一种更不可验证的未知。家中灶台关没关火还可以通过回家来验证,但外星人存不存在,会不会把你抓走都不可能被验证,你只能通过浏览大量关于外星人的科学研究,以及在脑中反复想象外星人把你抓走会发生什么的画面,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寻找自己不会被外星人抓走的证据,才能建立已知从而轻微化解这种不安全感,但之前也说过,这是一种更强大的未知,连被基础的检验都做不到,因此是一种更可怕更需要在意识里反复设想反复表达的驱力。


                IP属地:黑龙江9楼2025-02-01 00:39
                回复
                  反复检验是一件好事吗?或者说将未知转变为已知真的能让你感觉到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中了吗吗?楼主认为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就像之前所说,无意识(不安全感,即对未知的恐惧)并没有得到完整的表达和满足,它只不过是以化妆的形式巧妙的变成了一个具体问题进入了你的意识之中(我走的时候灶台关没关火)。即使你通过回家检验解决了这个表层的问题,但这种不安全感始终存在,也就是说人永远不可能将所有未知全部转化成已知。比如,你解决了关没关火的这个问题,下一个问题已经再等着你了(我刚才出门锁门了吗)。甚至于,当你没有能力去解决和检验下一个不熟悉的新问题的时候,你最好不要急着马上解决当前的问题(如果你在检查完灶台后又回家检验了锁没锁门,那家里能不能进小偷这一问题已经在等着你了,而后者相比于前者肯定是更难进行验证和检验的)。
                  我们现在能知道反复检验并不是一件好事,它让我们自以为解决了当前的问题,获得了安全感,但其实无意识里的不安全感始终没有得到表达(还是那句话,人不可能把所有的未知都变成已知,解决完了自己能检验的问题,剩下的只会是自己解答不了的问题,比如担心某天走在大街上会不会被抢劫),它接下来只会以一种更巧妙更刁钻的方式伪装成具体问题进入到我们的意识之中,而使强迫症患者陷入冲突之中。


                  IP属地:黑龙江10楼2025-02-01 00:39
                  回复
                    讨论到这里似乎已经解决了我们的问题(驱动强迫症的无意识内容是什么),即假设所有强迫思维的根源都是无意识中想要获得安全感的欲望以伪装的形式在意识中得以表达,而这种无意识的驱力想要被你察觉到则必须与各种情境产生纠缠,转化成强迫症病人日常中各种奇奇怪怪的想法和冲动,病人通过反复的将未知转化成已知来变相获得安全感,使内心深处不安全的感觉得到了虚假的减轻。但这种方式毕竟只是权宜之计,体现在即使强迫症病人能够通过反复洗手、反复思考解决了意识表层的问题(通过反复洗手将未来可能身患重病的未知转化成自己可以掌控的已知,通过在思维上反复寻找外星人不存在的证据而将会被外星人抓走的未知转化成可控的已知),但始终没有成功揭穿这种深层不安全感驱力的伪装,这种不安全的感觉不久会再次以另一种形式卷土重来,甚至很有可能与一种更刁钻的情境产生纠缠(人永远不可能将生活中的所有未知转化为已知,即使通过洗手减轻了得病的恐惧,但接下来就会想到难道空气中没有病毒吗)。


                    IP属地:黑龙江11楼2025-02-01 12:01
                    回复
                      不安全感真的就是无意识内容的全部吗?
                      霍尼认为,人都有不安全感,我们为了对抗这种不安全感而去采取的措施和防御机制实际上加重了自己内心不安的驱力。想象一下,这种不安全的感觉始终没有在意识层面得到重视和表达,它只会不断的伪装自己并卷土重来,强迫症最大的痛苦就是此时想清楚了一个表面的问题得到暂时的解脱,不久下一个问题又接踵而至劳心劳力。如此看来,似乎我们只需要将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转化到意识层面而不要理会它的伪装形式,通俗来讲就是永远不要使自己深陷在会不会因不洗手而患癌、会不会因手机闹铃没有准时响起而迟到这种陷阱式的表象问题中,而是需要学会向内探索这种缺少安全感的无意识驱力,并使之完整的在意识层面得到表达(只要位于无意识中的这种驱动你反复想、反复做的本源力量能完整的被你认识到,它就不会再以任何表象问题的形式呈现)。
                      但问题到了这里就真的解决了吗?小弟不由得在内心深处又产生了一些新的疑问,强迫症也是这样,总是一个问题套着另一个问题。诚如霍尼所说,人都有不安全感,但为什么正常人的不安全感不像强迫症患者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一样强烈,以至于他们没有发展出强迫思维这种防御机制呢?真的只是两类人群采取的防御机制和措施不同吗?有没有可能除了人人都有的不安全感以外,强迫症患者普遍在无意识中具有一种更特殊的驱力呢?


                      IP属地:黑龙江12楼2025-02-01 12:17
                      回复
                        -----------------------------------------------------------------------------------------------------------------------------------------------
                        (以下内容只代表楼主个人观点!!!)
                        在长期与自身和他人的强迫症打交道的过程之中,小弟逐渐发现强迫症患者可能在内心深处存在一种想要掌控事态发展的欲望,这种欲望位于无意识层面中,难以被觉察到,但是会潜移默化的对意识层面进行影响,渴望以各种形式得到意识层面的满足。比如说,回到之前病人对于不勤洗手就会感染病毒而患病死亡的恐惧上,这种表象真的只是想要获得安全感的伪装表达吗?那在通过养成正常勤洗手的习惯获得了安全感以后为什么还会不知足而病态般的洗手呢?换言之,“假如我不洗手就可能会患病”这个问题可不可以翻译成“我想要通过反复洗手来掌控我自己的健康安全”这个问题呢。请大家仔细思考一下这两句话之间的等价性质,一旦接受了这个等式,我们就很容易发现强迫症患者也许并不像我们之前理解的那么可怜,除了不安全感以外,小弟个人认为我们似乎还学会了在无意识里发展出一种病态的掌控欲望来抵消这种不安全感。
                        回到刚才那个等式:
                        假如我不洗手就可能会患病=我想要通过反复洗手来控制自己不会得病
                        那么推出:
                        恐惧=控制
                        在小弟的猜想中,其实在强迫症病人的内心深处除了不安全感之外,还存在一种想要掌控一切的无意识欲望,后者才是“反复想、反复做”这种行为的驱动力,也是强迫症病人和正常人最大的区别所在。
                        如果你接受了上面这个等式,那楼主相信你很快能想明白以下逻辑的因果关系:
                        强迫症病人在无意识中可能存在一种恐惧,这种恐惧是一种不安全感,而不安全感是每个人都有的,因为人生来就受到命运的支配,也就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可能出门会被车撞到、可能因为某种不可抗力变成了植物人、或者下一秒宇宙发生了爆炸一切归于沉寂,可以说,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不确定之中。


                        IP属地:黑龙江13楼2025-02-01 13:21
                        回复
                          假想一下,正常人是如何处理这种由不确定性产生的不安全感呢?可能如霍尼所说,非强迫症患者也会采取各种各样的防御机制去释放自己内心深处的不安,比如给自己寻找一个情感上的寄托,选择信仰宗教或使自己被某个团体容纳而获得归属感,虽然他们处理无意识中不安全感的方式也是假的,他们也始终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之中,但他们并没有像强迫症病人一样试图去掌控、支配这种不确定性。回到那个我最喜欢用的洗手的例子,实际上,人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是很正常的,你也永远不知道自己下一秒会不会感染某种连科学都无法解释的烈性病毒。但正常人即使感知到了这种由未知带来的恐惧也会很快选择释怀并转移注意力,因为他们知道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改变环境(你能掌控阎王的生死簿吗你能掌控自己几时生几时死吗),能改变的只有自身对环境的看法,也就是认知。
                          强迫症病人则不然,在小弟的观点中,也许强迫症病人从童年早期就发展出了一种试图抵消不安全感的不健康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通过提升自己的掌控力、满足自己的支配欲来抵消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即只要我能掌控一切,那就没人能掌控我,在我的世界中就不存在未知,没有人能伤害我。这种不健康的防御机制伴随着成长逐渐内化成为无意识结构,体现在强迫症病人在面对任何未知时都习惯性的通过提升自己的掌控力来抵消内心深处的不安。


                          IP属地:黑龙江14楼2025-02-01 13:21
                          回复
                            但我们之前也探讨过,在小弟的观点中,人不可能支配环境,不可能拥有掌控一切事物的发展和变化的能力,踏入新环境时,未知早已伴身,也就是说强迫症病人不可能通过提升自己对事物的掌控力量来抵消这种不安全感,你总会发现有自己掌控不了的事情(即使通过反复洗手来控制自己得病这件事不会发生,但你下一秒会不会想到空气中也存在病毒?),这种防御机制因早已内化,使我们在面对任何未知事物时都第一时间倾向于马上启动这种机制。譬如说之前那个学生担心自己会因睡过头而错过考试,当他面临这一个没发生的情境时,他既不能证明这件事情会发生,也不能证明这件事情不会发生,因为这一现实还未发生,属于未知事件,正常人在意识到未来的事情不可掌控时会很快释怀并转移注意力,但执着的强迫症病人马上启动了这种防御机制,试图去掌控因迟到而错过考试这件事不会发生,体现在考试之前反复测试手机闹铃会不会正常响起,强迫性的搜索考点与自己家的距离来计算会不会因各种原因迟到,这都是试图对未来情境进行掌控,这些强迫思考和强迫行为都是内心深处对于支配欲望的伪装满足。


                            IP属地:黑龙江15楼2025-02-01 13:22
                            回复
                              小弟如何解释强迫症病人会反复想、反复做这些症状呢?从道家哲学讲,任何力量都是双向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对成功办成某事的渴望越强烈,同时你对办砸这件事的恐惧就会越强烈,这两种观念是同时产生同时得到加强的。森田疗法的创始人从亚洲儒家文化圈吸收了这种哲学观念,并将这种哲学思想体现在了自己的疗法上。那么从楼主的观点来讲,强迫症病人越对未知事物产生恐惧,越会产生一种想要支配这件事发展的冲动(学生越害怕会因迟到错过考试,越想要控制这件事不会发生),而你越想要支配一件事,你对这件事不受你支配的恐惧也就越强烈(这位学生在试图控制事态发展的过程中,发现了更多未知,比如考试当天会不会打不到车而错过考试),二者也是同时产生同时加强的。当我们面对未知事物时,无意识中自发启动了一种通过加强自身控制力来支配未知事物的防御机制,体现为先在脑海中设想一遍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通过思维来支配事态发展),或者进行某种行为来检验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比如在脑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家中灶台没关火的表象,马上回家去检验自己走时是否关火),而你越想支配某事,对支配不了他的恐惧同时也就越强烈,为了减轻这种新的恐惧只能再次通过相同方式提升自己的支配力,又进一步加深恐惧,无限的循环…(回家检查了一遍又一遍)这也就是在小弟观点中之所以强迫症病人会反复想某事、做某事的原因所在,根源就在于内心深处的无意识支配欲望,楼主给这种设想的驱力命名为支配力,强迫症病人习惯于通过加强自己的支配力来应对未知带来的恐惧。(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


                              IP属地:黑龙江16楼2025-02-01 13: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