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坚“诗言体”论简析》(Al)
~~~~~~~~~~~于坚的“诗言体”论是其在21世纪初提出的一种诗学思想,这一思想主要见于《诗言体》一文,该文的写作日期是2000年3月至12月底。以下是对“诗言体”论的详细解析:
一、理论基础
“诗言体”是中国传统诗学与海德格尔“存在-语言论”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成果。它意味着在一个“存在-语言”的本真场域中,诗歌通过“语言”这个“象”去言说、“表现”存在与世界中的某个具体的“体”或“象”。这种写作必然导致海德格尔所说的“倾听寂静之音”的语言体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诗人与读者之间的交流。
二、核心概念
道:无的,是“生殖之道”,并无本体,必须由其所生的“有”的“体”得以显现才成其为道。
体:是联结不可见的“道”和可见、可感知的“象”的中间环节。它是“道”的体现,具有直观可感的具体性。同时,“体”也是对“道”的分有,具有“象”的具体性。
象:可以被感知、触摸的“象”,是“体”的直观表现。
三、诗歌观
诗歌的本质:于坚认为诗的本质是“通过语言来模仿沉默,诗是说出来的沉默”,“沉默”就是以“道”为发源地的世界万象。他强调诗歌要触及到对道本体的抚摩,以提高诗歌的纯文学地位。
诗歌的特征:是对无用的模仿、回忆。他认为生命的意义以及由此决定的诗歌的意义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诗歌因此要表现日常生活的意味,让人们热爱当下的生活。
诗歌的作用:诗歌作用的被扩大,实际上是违背诗歌本来面貌的。于坚给诗歌的重新定位,是试图恢复诗歌原本的模样。
四、创作理念
拒绝隐喻:于坚追求“消灭意象”,旨在创造一种“拒绝隐喻”或“回到隐喻之前”的新语言,让诗歌回归到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
口语化写作:他坚持口语化写作,认为口语是最接近身体而远离知识的诗。但口语只是诗歌的灵感来源,并非诗歌本身。
在场性:于坚强调诗歌的“在场性”,认为每首诗既是一个场,也是一个仪式。在仪式中,语言、声音、行为、作者、读者集体复活,成为一个祭坛上的由诗唤起的仪式。
五、诗歌实践
于坚的诗歌创作体现了他对“诗言体”论的实践。他的作品以“流动的语感”为特点,选择了一种对日常生活进行复制、摹写的艺术立场。他的诗集《诗六十首》(1989)、《对一只乌鸦的命名》(1993)、《一枚穿过天空的钉子》(1999)等,都展现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六、影响与评价
于坚的“诗言体”论对中国当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诗歌理论挑战了传统诗歌观念,为当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同时,他的诗歌创作也为中国当代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然而,他的诗歌理论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质疑,但无论如何,于坚都是中国当代诗歌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于坚的“诗言体”论是其在21世纪初提出的一种诗学思想,这一思想主要见于《诗言体》一文,该文的写作日期是2000年3月至12月底。以下是对“诗言体”论的详细解析:
一、理论基础
“诗言体”是中国传统诗学与海德格尔“存在-语言论”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成果。它意味着在一个“存在-语言”的本真场域中,诗歌通过“语言”这个“象”去言说、“表现”存在与世界中的某个具体的“体”或“象”。这种写作必然导致海德格尔所说的“倾听寂静之音”的语言体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诗人与读者之间的交流。
二、核心概念
道:无的,是“生殖之道”,并无本体,必须由其所生的“有”的“体”得以显现才成其为道。
体:是联结不可见的“道”和可见、可感知的“象”的中间环节。它是“道”的体现,具有直观可感的具体性。同时,“体”也是对“道”的分有,具有“象”的具体性。
象:可以被感知、触摸的“象”,是“体”的直观表现。
三、诗歌观
诗歌的本质:于坚认为诗的本质是“通过语言来模仿沉默,诗是说出来的沉默”,“沉默”就是以“道”为发源地的世界万象。他强调诗歌要触及到对道本体的抚摩,以提高诗歌的纯文学地位。
诗歌的特征:是对无用的模仿、回忆。他认为生命的意义以及由此决定的诗歌的意义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诗歌因此要表现日常生活的意味,让人们热爱当下的生活。
诗歌的作用:诗歌作用的被扩大,实际上是违背诗歌本来面貌的。于坚给诗歌的重新定位,是试图恢复诗歌原本的模样。
四、创作理念
拒绝隐喻:于坚追求“消灭意象”,旨在创造一种“拒绝隐喻”或“回到隐喻之前”的新语言,让诗歌回归到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
口语化写作:他坚持口语化写作,认为口语是最接近身体而远离知识的诗。但口语只是诗歌的灵感来源,并非诗歌本身。
在场性:于坚强调诗歌的“在场性”,认为每首诗既是一个场,也是一个仪式。在仪式中,语言、声音、行为、作者、读者集体复活,成为一个祭坛上的由诗唤起的仪式。
五、诗歌实践
于坚的诗歌创作体现了他对“诗言体”论的实践。他的作品以“流动的语感”为特点,选择了一种对日常生活进行复制、摹写的艺术立场。他的诗集《诗六十首》(1989)、《对一只乌鸦的命名》(1993)、《一枚穿过天空的钉子》(1999)等,都展现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六、影响与评价
于坚的“诗言体”论对中国当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诗歌理论挑战了传统诗歌观念,为当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同时,他的诗歌创作也为中国当代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然而,他的诗歌理论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质疑,但无论如何,于坚都是中国当代诗歌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