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吧 关注:411,933贴子:11,365,520

回复:千言大赋:《梅魂赋》鲁韵/近创/新体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段话:
(超级大梦想家)
“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第二次是为自己而活。而第二次的生命,常常是从开悟以后开始的。
很多人从一出生,就一直延续着第一次生命。被裹挟在世俗的洪流中,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追求什么。
直到撞了很多南墙,碰了很多壁,才知道
人生最难的修行,其实是向内求。正所谓,静观己心,反求诸己。
想要走出内心的困顿,就得学会把目光内收。遇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人才能觉醒自我的意识,摆脱平庸的宿命。”
叔本华说:“人性有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评价自己。”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是不需要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证明自己的。遵从内心,活出自己,不必去在意他人的流言蜚语,毕竟别人如何看你,始终都只是别人的课题。
生而为人,注定会面对很多的失望和艰难,无奈和委屈,如果一味地向外归因,生活只会陷入到抱怨的泥潭。
唯有不断地向内探索,向内归因,审视自己的不足,优化自己的缺陷,才能走出命运的迷途,实现自我的成长。
非常喜欢的一段话:
“言少者智,思少者福,怨少者乐。不要在一件别扭的事上纠缠太久。纠缠久了,你会烦,会痛,会厌,会累,会神伤,会心碎。
实际上,到最后,你不是跟事过不去,而是跟自己过不去。”
三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张嘴说话是一种本能,三思而言则是一种本事。少谈论别人的是非,少指点他人的生活,守嘴不惹祸,守心不出错,遇人少说话,遇事少掺和。
少言,是一种修养,闭嘴,是一种智慧。说话的分寸,亦是做人的分寸。
世事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遇事,要学会换个角度,换种心态,少一些怨气,才能多一些福气。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及时止损,路不通时,要转弯,事不顺时,要放下,人要走时,要随缘。
重视就会重伤,轻视就会轻伤,无视便会无伤。
弘一法师有言:“你在意什么,什么就会折磨你;你计较什么,什么就会困扰你;你要记住,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无论是爱而得,还是事与愿违,这都是人生常态,人生如梦,梦不随人愿。”
静水深流,贵人语迟。余生,管住自己的嘴巴,守住自己的内心,少纠结,少抱怨,满怀热爱,降低期待,事来心应,事去心止,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37楼2025-01-15 14:25
回复
    诗心都在云水间
    (秋风冷云烟)
    .
    再临常德诗墙
    一墙诗画一江情,
    千载风华千载名。
    浩渺烟波垂柳岸,
    斜阳静照武陵城。
    .
    再临大唐司马楼兼怀古人事
    山水如何见智仁,
    一朝花落一朝春。
    空怀屈子行吟处,
    难觅陶公梦幻津。
    福地昔游千古韵,
    朗州文雅十年人。
    重临已是湖风冷,
    银杏凋零柳叶陈。
    .
    冬临故渊湖
    银杏奇冬景,
    红枫缀画图。
    斜阳烟色里,
    静照故渊湖。
    .
    清平乐
    云沉寒水,
    柳岸轻风醉。
    万点芦花烟色里,
    正是江南风味。
    先贤诗句阴晴,
    如今冬景枯荣。
    细数武陵尘事,
    千秋犹是民生。
    .
    时隔六年,再临杜甫江阁,重览湘江,成两首。
    其一
    浩渺烟波老柳枝,
    花开春暖又何时。
    多情应是湘江水,
    竹泪斑斑千载诗。
    其二
    风华楚韵洞庭歌,
    岳麓书声复几何。
    梅落潭州今不见,
    斜阳尽处是烟波。
    .
    观湘江
    千载山河梦,
    一川诗韵留。
    书香盈岳麓,
    梅影落潭州。
    尽阅春秋事,
    感怀今古愁。
    云低风正好,
    烟色入江楼。
    .
    松雅湖
    远外楼台近水亭,
    松风雅韵入芳馨。
    一湖烟色斜阳里,
    鹭影惊波动画屏。
    .
    再临杜甫江阁兼怀杜工部
    .
    渺渺湘江水,
    巍巍岳麓山。
    风华千载去,
    墨韵几人还。
    事迹留江阁,
    诗魂入楚关。
    重逢漂泊处,
    一曲落花间。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38楼2025-01-15 18:33
    回复
      《 葬 花 吟 》
      曹雪芹〔清代〕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奴 一作:侬)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程高通行本
      ..
      《葬花吟》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几句诗句包括:
      “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花开易见落难寻,
      阶前愁杀葬花人。”
      “愿侬此日生双翼,
      随花飞到天尽头。”
      “质本洁来还洁去,
      强于污淖陷渠沟。”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
      《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吟诵的一首诗,出自小说第二十七回。该诗存在多个不同版本,其中包括程高本通行版,此外,甲戌本与周汝昌校本等版本也广为流传。
      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这首诗篇在《红楼梦》中堪称艺术瑰宝,不仅深刻展现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更为其塑造出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39楼2025-01-15 20:16
      回复
        《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
        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
        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
        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
        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
        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
        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
        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霢霢复飕飕,
        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
        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
        已教泪洒窗纱湿。
        .
        整体赏析:
        《秋窗风雨夕》的作意,如果不加深求,可以说与《葬花吟》一样,都不妨看作是林黛玉伤悼身世之作,所不同的是它已没有《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之气和傲世态度,而显得更加苦闷、颓伤。这可以从以下的情况得到解释:黛玉当时被病魔所缠,宝钗对她表示关心,使她感激之余深自悔恨,觉得往日种种烦恼皆由自己多心而生,以至自误到今。黛玉本来脆弱,如今,在病势加深的情况下,又加上了这样的精神负担,自然会更加消沉。但是,作者写此诗并非只为了一般地表现黛玉的多愁善感,细究其深意,就会自然地会发现一些问题。首先,无论是《秋闺怨》《别离怨》或者《代别离》这类题目,在乐府中从来都有特定的内容,即只写男女别离的愁怨,而并不用来写背乡离亲、寄人篱下的内容。何况,此时黛玉双亲都已过世,家中又别无亲人,诗中“别离”、“离情”、“离人”等等用语更是用不上的。
        再从其借前人“秋屏泪烛”诗意及所拟《春江花月夜》原诗来看,也都写男女别离之思。可见,要说“黛玉不觉心有所感”感的是她以往的身世遭遇是很难说得通的。这只能是写一种对未来命运的隐约预感,而这一预感倒恰恰被后半部佚稿中宝玉获罪被拘走因而与黛玉生离死别的情节所证实,曹雪芹的文字正有这种草蛇灰线的特点。《红楼梦曲》中写黛玉的悲剧结局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脂砚斋所读到的潇湘馆后来的景象是:“落叶萧萧,寒烟漠漠。”这些也都在这首诗中预先作了写照。
        这首二十句的诗,竟用了十五个“秋”字,着力渲染了秋天肃杀、凄苦的气氛。如果联系全书其它诗词来理解,这个“秋”字还应有它更深的含意。《红楼梦曲》中说,“堪破三春景不长”,又说“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挨过!”再联系咏菊诗中“露凝霜重”、“衰草寒烟”等句来思索,这个“秋”字的象征意义就明显了。大观园群芳生活的时期,正是贾家开始“萧疏”的阶段,用季节比喻相当“初秋”,只消一场暴风雨,就要万卉凋零,“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
        凄风苦雨的秋夜,一个重病少女酸苦的哀思,悲凉的情绪如浓重的暗夜压在她的心头。这个犹如娇花嫩草的少女,孤单寂寞地住在潇湘馆里,听着暗夜中淅淅沥沥的雨点敲打着窗棂,想着自己凄凉的身世和未来渺茫的前程,怎能不痛断肝肠。“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突然到来的秋风秋雨,惊破了她绿色的幻梦,预感到她短暂的青春年华就要逝去了,这是多么值得人同情。对黛玉将来因悲愁泪尽而死,《秋窗风雨夕》是一次重要的铺垫。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40楼2025-01-15 20:29
        回复
          南京阅江楼经典古诗
          《登阅江楼》故事
          (词皇摘转)
          2010年诗人白言来到了武汉,
          不仅在黄鹤楼公园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
          《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还得知了李白的故事:
          一次,李白来到武昌,早就知道这里有一座雄伟壮观的楼,且此楼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一个叫费文伟的人,曾骑着黄鹤从这里飞走,因此才有了″黄鹤楼″这个名字。李白原本对神仙道人之类事情很感兴趣。理所当然要见见这座传说中很神奇的楼了。而且还打算好好写一首诗,歌咏这座楼呢!
          但等到他看见这座气势雄伟的黄鹤楼,心情顿时激荡起来,拾上楼的最高层,眼望的浩瀚的长江,不禁诗兴大发,正当好词佳句冒出来的时候,他看到了墙上崔颢不久前题写的这首七律《登黄鹤楼》,他品味着这首诗,自己的诗兴不知不觉消失了。他越品读越觉得写得好,于是放弃了在这里题诗的想法。自言自语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无独有偶,白言此时得感觉和李白颇为相似。但不想放弃开始的灵感,于是写下了一首作为留念的小诗《观黄鹤楼》就放弃登楼离开了。
          不得不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后来,李白在南京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白言也同样在2016年登南京的狮子山时写下了极为经典的《登阅江楼》:
          《登阅江楼》
          [当] 白言
          江南四省有名楼,
          唯有阅江天子修。
          六代文章陈往事,
          十朝诗画述春秋。
          白云卷卷无边际,
          碧水滔滔有尽头。
          回望钟山国父地,
          台湾无限使人愁。
          ~~~~~~~~~~~~~~~~~~~~~~~~~~~~~~~~~~~~~~
          台湾无限使人愁。?????????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41楼2025-01-16 08:39
          回复
            《 黄 鹤 楼 》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阅江楼》
            [当] 白言
            江南四省有名楼,
            唯有阅江天子修。
            六代文章陈往事,
            十朝诗画述春秋。
            白云卷卷无边际,
            碧水滔滔有尽头。
            回望钟山国父地,
            台湾无限使人愁。
            ~~~~~~~~~~~~~~~~~~~~~~
            这诗三首比较起来,
            是否第一首更有连贯性。
            即景生情发自内心感慨,自然流露的情或愁,
            其意境能与读者共鸣。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42楼2025-01-16 14:41
            回复
              《 春江花月夜》及译文:《春江花月夜》
              (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44楼2025-01-16 20:07
              回复
                红楼梦·琴曲四章
                林黛玉诗作
                琴曲四章(第八十七回)
                .风萧萧兮秋气深,
                美人千里兮独沉吟。
                望故乡兮何处?
                倚栏杆兮涕沾襟。
                .山迢超兮水长,
                照轩窗兮明月光。
                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
                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子之遭兮不自由,
                予之遇兮多烦忧。
                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
                思古人兮俾无尤。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
                天上人间兮感夙因。
                感夙因兮不可惙,
                素心如何天上月。
                ..
                说明:
                黛玉得宝钗书、诗后,也赋四章,翻入琴谱,以当和作。妙玉与宝玉走近潇湘馆,听得叮咚之声,便在馆外石上坐下,听黛玉边弹边唱此曲。
                ...
                ...
                简述:
                这首诗描述了人生短暂、轻如尘埃,但通过感悟前世因缘,可以超越生死轮回,达到天上人间的境界。作者呼唤自己不要被现世的繁华所困扰,强调了人生的无常和超越现实的追求。
                ...
                ..
                评说:
                前八十回黛玉之作多写环境的严酷无情,如春花遭风雨摧残之类,与人物的思想性格扣得比较紧;这里所写秋思闺怨,如家乡路遥、罗衫怯寒等等,多不出古人诗词的旧套,在风格上也与宝钗所作雷同。这些都反映了原作和续作在思想基础和艺术修差上的差别。
                诗的后两章明说宝钗,暗指宝玉,但以宝钗与宝玉二人作表里未必恰当,因为两人所代表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同用“不自由”、“必相投”之类的话,就容易模糊原作的思想倾向。末章叹人生变幻、一切都是前世命定。
                妙玉听琴,如果只限于写她深通乐理,知曲调过悲关系到人的气质,倒是合情理的。现在写她先听“变徴之声”讶然失色,又听“君弦”崩断,起身就走。宝玉问她怎么了,她只回答说:“日后自知,你也不必多说。”这就过于神秘化了。旧小说中多有“屈指一算,大惊失色”或“天机不可泄漏”之类的俗套。妙玉的形象本来是刻划得很现实的,而续书者却未能免俗,在这位世俗的道姑头上也画上了这道光圈,这实在是不合理的。
                ~~~~~~~~~~~~~~~~~~~~~~
                注释
                1.萧萧——寒风之声。
                2.涕——泪。
                3.迢超——高远。藤本、王本作“迢迢”。
                4.寐——睡着。
                5.子——你。古代对对方比较尊敬的称呼。
                6.之子——这个人,那个人。《诗 》中常见,如“之子于归”。焉,语助词,无义。
                7.思古人兮俾无尤——语用《诗·邢风·绿衣》:“我思古(故)人,俾无訧(尤)兮。”古人,本指故妻。俾,使得。尤,过失。本说“故妻能匡正我,使我无过失。”在这里则说思念老朋友,但凑泊“经”语,补纳痕迹显著。
                8.斯世——这个世界上。
                9.夙因——所谓旧缘。迷信宣扬恩怨聚散、生死祸福皆前世因缘所定。
                10.惙——通作“辍”,停止,断绝。
                11.“素心”句——此诗每章都用平声协韵,这一章末句本来也应用
                平声字与一、二句“尘”、“因”相协,现在转而用入声字“月”,与“惙”协韵,打破了常格。这种出人意外的换韵方法,在古体诗中多用以表现一种激越或突变的情绪。所以书中妙玉说:“如何忽作变徴(音止,五音之一)之声!”后两句用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意思。
                ...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45楼2025-01-17 13:20
                回复
                  聊斋志异:《凤阳士人》
                  (刀锋下的爱7788)
                  诗引:
                  黄昏卸得残壮罢,
                  窗外西风冷透纱,
                  听蕉声一阵一阵细雨下,
                  何处与人闲嗑牙?
                  望穿秋水,
                  不见还家,
                  潸潸泪似麻。

                  说明:
                  先贴出译文,下贴续载原文,以使读者先畅享故事过程。
                  译文:
                  凤阳县有个读书人,要出远门求学,临行前对妻子说:“我半年后就回来。”没想到他一去十多个月,竟音讯全无。妻子天天思念着他。
                  一夜,妻子上床躺下后,见皎洁的月光透过窗纱,照射进屋内,不禁勾起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正在辗转床头,难以入睡时,忽然有个头插珠花、身穿绛色裙子的美丽女郎,掀开门帘走了进来,笑着问她道:“姐姐,你莫不是想见见你丈夫吗?”妻子急忙答应着起床,女郎便请她跟自己走。妻子怕路远难走,女郎请她不要担忧。出门后,女郎挽着妻子的手,踏着月色,一起往前走去。约走了几十步,妻子见女郎走得非常快,自己又走不动,便喊她等等,要回去换双鞋子。女郎扶她坐在路边,从自己脚上脱下鞋子,借给她穿上。妻子大喜,穿在脚上竟很合适。于是,又起身跟着女郎,大步如飞地继续赶路。
                  不一会儿,就见丈夫骑着一头白骡子迎面走来。他看见妻子,大吃一惊,急忙下骡问道:“你要去哪里?”妻子说:“正要去找你呢。”丈夫又问那女郎是谁,妻子还没来得及回答,女郎已捂着嘴笑着说:“先不要问了吧。娘子奔波了一夜,很不容易;郎君又星夜赶路,想必人和牲口都很累了。我家距这里不远,请你们前去住宿,明天一早再走不迟。”夫妻四下一看,见几步外就有一个村庄,三人便同行,进入村内一个院子里。女郎喊起已经睡下的奴婢,做饭招待客人。又说:“今晚月色明亮,我们不必点灯了,就坐在花台上的石凳上吧。”丈夫将骡子拴在房檐前的一根大柱子上,就坐下了。
                  女郎对妻子说:“我的鞋子大,可能不大合脚,路上穿着很不舒服吧?你回去时有骡子骑了,请把鞋还给我吧。”妻子连声道谢,把鞋还给了她。一会儿,酒菜便摆了上来。女郎斟上酒说:“你们夫妻久别重逢,今晚团聚,我借这杯薄酒,表示庆贺!”丈夫也端起酒来回敬。主客欢声笑语,杯盏交错,十分投机。渐渐地,丈夫一双眼老盯着女郎,频频用话挑逗她;对久别重逢的妻子,却一句亲热的话也没有。女郎也秋波送情,娇笑着说些情意脉脉隐诲的话。妻子只好默默地坐着,装出听不懂的样子。
                  又过了很久,丈夫和女郎酒意更浓,说的话越发轻薄起来。女郎又拿起个大杯劝客,丈夫推辞说喝醉了,女郎更加苦劝。丈夫便笑着说:“你如肯为我唱支曲子,我就喝了!”女郎答应,随即以象牙板拨弄琵琶,唱道:“黄昏卸得残妆罢,窗外西风冷透纱。听蕉声,一阵一阵细雨下。何处与人闲磕牙?望穿秋水,不见还家,潸潸泪似麻。又是想他,又是恨他,手拿着红绣鞋儿占鬼卦。”唱完,笑着说:“这是市井里巷中的俗调,不配让你听。因现今流行这种调子,所以姑且模仿模仿。”话声娇滴滴的,神态更加风骚。丈夫神魂颠倒,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一会儿,女郎假装醉了,离席走开;丈夫也站起身,尾随着她去了。过了很久,二人还没回来。
                  伺候三人的奴婢又累又困,都趴在廊下睡着了。只剩下妻子一人坐着,孤孤单单的,心里又羞又气,愤懑不堪。想要逃走,但夜色茫茫,又不记得来时的路。心中踌躇着,不知如何办好,便站起身,偷偷去看二人在干什么。刚走近窗子,便从屋里隐约传来男女狂荡的声音。又细听了听,只听见丈夫平时和自己在床上时说的亲热话,这时正向那女郎尽情倾吐,不禁气得手直哆嗦,心里发颤。可又没办法阻止他们,自己真恨不得跑出门去,跳到沟里死了算了!
                  妻子气愤地刚走出门外,忽然看见弟弟三郎骑着马走来。三郎看见姐姐,急忙跳下马来询问怎么了。妻子向弟弟诉说了事情的经过。三郎大怒,立即跟姐姐回去,径直冲进那女郎家里。只见屋门紧闭,里面仍在传出咕咕哝哝的情话。三郎举起块斗大的石头,往窗子上猛力砸去,窗格子被砸碎,石头直飞了进去。只听屋里大声喊道:“郎君脑袋破了,怎么办!”妻子听了,惊愕万分,大哭起来,埋怨弟弟说:“我没有要你杀死我丈夫。现在可怎么办?”三郎瞪着眼说:“你呜呜哭着求我来,刚替你出了心中这口恶气,你就又护着丈夫,怨怪弟弟!我不愿供你支使!”说完返身就想走。妻子急忙拉住他的衣服,说:“你不带我一起走,要到哪里去?”三郎一挥手,把姐姐推倒在地上,自己脱身而去。妻子一下惊醒,才知道是做了个梦。
                  第二天,丈夫果然回来了,骑着匹白骡子。妻子见了非常惊疑,心里嘀咕着嘴上没说。过后谈起来时,丈夫那一夜也做了个梦,梦中的所见所遇,和妻子做的梦完全一样,二人大感惊骇。不久,三郎听说姐夫从远方回来,也来探问。说话间,三郎对姐夫说:“昨夜我梦见你回来,今天果然就回来了,太奇怪了!”姐夫笑着说:“幸亏没被石头砸死!”三郎惊愕地询问这话是什么意思,姐夫便将自己和妻子做的梦告诉了他。三郎大吃一惊,原来这晚三郎也梦见姐姐向他哭诉,自已往窗子上抛石头。三个梦完全相符,只是不知那女郎是什么人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46楼2025-01-17 15:24
                  回复
                    聊斋志异:《凤阳士人》
                    (刀锋下的爱7788)
                    诗引:
                    黄昏卸得残壮罢,
                    窗外西风冷透纱,
                    听蕉声一阵一阵细雨下,
                    何处与人闲嗑牙?
                    望穿秋水,
                    不见还家,
                    潸潸泪似麻。
                    ....
                    原文
                    凤阳一士人,负笈远游。谓其妻曰:“半年当归。”十余月,竟无耗问。妻翘盼綦切。
                    一夜,才就枕,纱月摇影,离思萦怀。方反侧间,有一丽人,珠鬟绛帔,搴帷而入,笑问:“姊姊,得无欲见郎君乎?”妻急起应之。丽人邀与共往。妻惮修阻,丽人但请无虑。即挽女手出,并踏月色,约行一矢之远。觉丽人行迅速,女步履艰涩,呼丽人少待,将归着复履。丽人牵坐路侧,自乃捉足,脱履相假。女喜着之,幸不凿枘。复起从行,健步如飞。
                    移时,见士人跨白骡来。见妻大惊,急下骑,问:“何往?”女曰:“将以探君。”又顾问丽者伊谁。女未及答,丽人掩口笑曰:“且勿问讯。娘子奔波匪易;郎君星驰夜半,人畜想当俱殆。妾家不远,且请息驾,早旦而行,不晚也。”顾数武之外,即有村落,遂同行,入一庭院,丽人促睡婢起供客,曰:“今夜月色皎然,不必命烛,小台石榻可坐。”士人絷蹇檐梧,乃即坐。丽人曰:“履大不适于体,途中颇累赘否?归有代步,乞赐还也。”女称谢付之。俄顷,设酒果,丽人酌曰:“鸾凤久乖,圆在今夕;浊醪一觞,敬以为贺。”士人亦执琖酬报。主客笑言,履舄交错。士人注视丽者,屡以游词相挑。夫妻乍聚,并不寒暄一语。丽人亦美目流情,妖言隐谜。女惟默坐,伪为愚者。久之渐醺,二人语益狎。又以巨觥劝客,士人以醉辞,劝之益苦。士人笑曰:“卿为我度一曲,即当饮。”
                    丽人不拒,即以牙杖抚提琴而歌曰:“黄昏卸得残妆罢,窗外西风冷透纱。听蕉声,一阵一阵细雨下。何处与人闲磕牙?望穿秋水,不见还家,潸潸泪似麻。又是想他,又是恨他,手拿着红绣鞋儿占鬼卦。”歌竟,笑曰:“此市井里巷之谣,不足污君听;然因流俗所尚,姑效颦耳。”音声靡靡,风度狎亵。士人摇惑,若不自禁。少间,丽人伪醉离席;士人亦起,从之而去。
                    久之不至。婢子乏疲,伏睡廊下。女独坐,块然无侣,中心愤恚,颇难自堪。思欲遁归,而夜色微茫,不忆道路。辗转无以自主,因起而觇之。裁近其窗,则断云零雨之声,隐约可闻。又听之,闻良人与己素常猥亵之状,尽情倾吐。女至此,手颤心摇,殆不可过,念不如出门窜沟壑以死。愤然方行,忽见弟三郎乘马而至,遽便下问。女具以告。三郎大怒,立与姊回,直入其家,则室门扃闭,枕上之语犹喁喁也。三郎举巨石如斗,抛击窗棂,三五碎断。内大呼曰:“郎君脑破矣!奈何!”女闻之,愕然大哭,谓弟曰:“我不谋与汝杀郎君,今且若何?”三郎撑目曰:“汝呜呜促我来;甫能消此胸中恶,又护男儿、怨弟兄,我不贯与婢子供指使!”返身欲去。女牵衣曰:“汝不携我去,将何之?”三郎挥姊仆地,脱体而去。女顿惊寤,始知其梦。
                    越日,士人果归,乘白骡。女异之而未言。士人是夜亦梦,所见所遭,述之悉符,互相骇怪。既而三郎闻姊夫自远归,亦来省问。语次,谓士人曰:“昨宵梦君归,今果然,亦大异。”士人笑曰:“幸不为巨石所毙。”三郎愕然问故,士以梦告。三郎大异之。盖是夜,三郎亦梦遇姊泣诉,愤激投石也。
                    三梦相符,但不知丽人何许耳。
                    (译文上贴己发)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47楼2025-01-17 15:29
                    回复
                      《诗刊》史上“陈子昂青年诗人奖”最年轻的获得者,评余真《情书》(格命草/现代诗吧)
                      《 情 书 》
                      (文/余真)
                      你掉光了牙齿,像一个空荡的门框
                      我还是愿意用舌头在那空荡中敲门,我还是
                      愿意在你的身下流淌,
                      想象你幼年时的暑假,如何被暮色拎上岸
                      在梦里,你牵着月亮,放牧着草原的星星
                      我依然是你佝偻时的酒色,被你啜饮
                      是你一搅动就会荡漾的春水,我因为你的活着
                      才意识到活着,是如此地可爱
                      ...
                      赏析
                      今天在浏览网页时,余真这个名字突然映入眼帘,推送的文章里还有她的诗。印象中,好多年前就听过这个名字,只是她的诗以前没怎么读,今天特意读了一些,以及一些著名诗人的对她的诗评,从文字可以看出前辈们对年轻诗人的惊叹和好感。顺着推文,扫了一下诗人的简介,她是90后,作品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等众多权威诗歌刊物发表过,而且还获得了第一届大江南北青年诗人奖、陈子昂青年诗人奖。对于一个90后来说,这真的不简单了,如果没有真才情,是不会如此受官媒们青睐的。那么,接下来,就她的这首《情书》,探究一下她的诗歌才华。
                      读着她的这首小诗,确实可以感受到灵气。寥寥数语,读得人春心荡漾,诗人对情感的把握是逼近真实的。情欲的自然流露,体现了人的本能,诗人的拿捏 每恰到好处,不过分、不张扬,点到即止,这是绝妙的手笔。在时间和空间上,诗人亦有开阔的诗绪,不局限于一时一地,没有虚假做作,情书就像一泉活水,在滋滋地流淌,流进读者的心里。对于这首诗,确实有必要逐句赏析一番。
                      首先,看前三行,诗人用“你掉光了牙齿”,来暗示人的暮年,用一个空荡的门框来形容人的年迈枯槁,而我还是不离不弃,依然愿意用舌头舔舐门框,依然愿意在你身下,写得非常传情。在将自己交给对方的那一刻,无论何种情形,始终如一,这样的爱情观是纯洁高尚的。通过对这三行的分析,诗人诠释了什么叫与子偕老,相濡以沫,是令人动容的,世间美好的爱情大概都如此般,爱到骨子里。
                      然后,诗人进一步展开想象,时间回到情人的幼年,在水中玩耍不肯离去,直到被暮色拎上岸,这个拟人手法写得非常有特点,时间总是不断把人向前推,在行进的时间中,情人们才有可能相遇。接着又幻想情人的梦境,牵着月亮,放牧星星,这样一幅空灵静谧的世界,诗人内心的情感或许在飘荡,这样纯粹美丽的幻境,是因情而生的,最终指向的就是爱情。
                      接着,诗人从梦幻中抽离,又回到现实中,同样是对老年生活的描摹,我甘心做你的酒色之欢,被你啜饮,任你享受,“是你一搅动就会荡漾的春水”,体现了情感的相融。诗人灵活的诗情,让我们看到一颗年轻的心对爱情的彻底和身心灵的给予,从这方面来看,这样的爱情是伟大的,是具有榜样的力量的,是能扎进每个渴望爱情的人的心里的。
                      最后,诗人说到“我因为你的活着才意识到活着”,这是生命力的传递,你就是我的生命的第二春,因为你的存在,才感受到我的存在。诗人用可爱来形容这份美好,也体现了诗人的可爱。在此,想说的是,诗人和诗,也是情意想通,心灵与共的,足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长情之人。
                      通读全诗,《情书》写出了情的深沉之感,诗人并没有着眼于眼前,而是放眼未来,放眼老之将至的时候,我依然是你的情人,不舍不离,如影随行,这样的感情是深刻感人的,是世间少有的。诗人写出了一种极致的爱,这样的爱恋必然是美丽动人的。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愿这份情没有错付,毕竟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这么说有点不合时宜,破坏了爱之美,但未来的事谁也摸不准。您说呢?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48楼2025-01-17 19:11
                      回复
                        《 凤 求 凰 》
                        (司马相如)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
                        简析:
                        《凤求凰》是汉代司马相如创作的一首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的情歌,表现了他对卓文君的深深爱慕和强烈追求,体现了对封建思想强烈的反抗和对封建礼教及封建家长权威的突破,为男女争取婚姻自主、恋爱自由之典范。
                        意思解释:
                        全诗通过“凤求凰”的比兴手法,表达了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的爱慕之情。第一部分描述了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的思念和追求,他像一只在空中翱翔的凤凰,四处寻找心中的凰鸟(即卓文君),但佳人不在身边,只能以琴声寄托情感,希望早日得到她的回应。第二部分继续表达了对卓文君的深情和渴望,他回到故乡,继续在四海寻找心中的凰鸟,虽然佳人在闺房中,但因种种原因难以相见,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无奈。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的崇高理想和高尚旨趣。全诗言浅意深,感情浓烈奔放、缠绵悱恻,很好地将楚辞骚体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民歌的清新明快融为一体。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49楼2025-01-18 08:28
                        回复
                          本文转自诗词吧:
                          “诗谜幽梦”近期主贴内容
                          ...
                          联章体花之魂之十五
                          紫薇歌.代人赋
                          文/青花居士
                          瞳眸烁烁兮不可捉,
                          星于银河。
                          娥眉颦颦兮不可画,
                          月于天国。
                          眼波脉脉兮摄人魄,
                          使我瑟瑟。
                          青丝葳蕤兮若流瀑,
                          乌发齐额。
                          轻移莲步兮若凤蝶,
                          倚树藤萝。
                          裙裾风举兮翩翩然,
                          紫藤婆娑。
                          昏昏噩噩兮无所措,
                          无可奈何。
                          懵懵懂懂兮无所适,
                          自我折磨。
                          梦离娑婆兮入佛国,
                          问道于佛。
                          红尘寞寞兮迷女色,
                          何以能戒?
                          佛拈花笑兮而不语,
                          阿谁救我!
                          梦醒觉悟兮而自制,
                          作紫薇歌。
                          甲辰年腊月十九日
                          青花居士于碧桃园
                          ~~~~~~~~~~~~~~~~~~~~~~
                          各楼回复选摘:
                          (五楼)
                          王笑随心:我也试试
                          ..
                          瞳眸炯炯兮星光闪闪,
                          希望种于黑暗。
                          娥媚频频兮作茧缠缠,
                          飞舞必先蜕变。
                          眼波脉脉兮心魄颤颤,
                          相连共鸣一弦。
                          青丝散散兮柔风缓缓,
                          轻扫阴云日见。
                          ...
                          (14楼)
                          千古名流八咏楼:
                          此诗有古风屈原《九歌》之风!深得其要!用兮字排比句,是其一大艺术特色,读起来就自有歌之韵。且从内容看,作者君子之风尽显矣!这才应是真正的,具有艺术魅力,饱含文字之美的美人赋啊!欣赏点赞!
                          ...
                          (15楼)
                          本楼主鲁韵:
                          ..
                          花魂女神仙子兮,
                          寄情紫罗。
                          新星流瞬璀璨兮,
                          炫烂天河。
                          月娥蟾宫翩翩兮,
                          载舞载歌。
                          清辉紫光绮丽兮,
                          为吾婆娑。
                          何入梦幻仙境兮,
                          问道于佛。
                          拈花微笑明示兮,
                          心莲一朵。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50楼2025-01-19 19:54
                          收起回复
                            能写出这样深刻的诗,得鲁迅文学奖名正言顺,评韩作荣《自画像》
                            (格命草)
                            ~~~~~~~~~~~~~~~~~~~~~~
                            《 自 画 像 》
                            文/韩作荣
                            我是粗糙的,我的瞳仁已经生锈
                            让世界变得斑驳,泪水
                            都还有生铁的腥味
                            粗粝的目光,看你一眼
                            都会在肌肤留下血痕
                            一张铁青的脸、冰冷的脸
                            羁留着岁月的辙印
                            和永远洗不去的风霜
                            我的肮脏的,指甲一样坚硬的思想
                            藏污纳垢
                            即使剪去它们
                            又会偷偷长出来
                            我想洗刷自己
                            可我无法洗去欲望和焦虑
                            一个泥做的人,被水浸润
                            永远也无法净洁
                            我是卑劣的,纵然我不想扯谎
                            可我隐藏和逃避
                            不想道貌岸然,但却胆怯、虚弱
                            我的心跳来跳去
                            血管已捆不住心脏
                            自然,我也是高傲的
                            我的骨坚硬,可以碎裂、绝不弯曲
                            我肮脏的血肉,宁可交给火焰
                            也不留给蛆虫
                            (赏析转下贴)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51楼2025-01-20 15:03
                            回复
                              …《自画像》接上贴
                              赏析:
                              今天分享的是鲁迅文学奖获奖诗人韩作荣老师的诗《自画像》,很遗憾的是这位前辈诗人已经离世,我们只能读他的作品,让诗歌替他继续活着。老实说,本人是非常喜欢这种类型的诗歌的,有质感、有质地、有血性,全面展现了诗人的个性。这首诗是对自我的深度解剖,由外而内,由肉体到灵魂,不留死角,毫无保留地坦诚,不回避缺点,不羞愧于缺陷,如此坦然地面对自我,这就是一个老诗人的风骨。下面,我们走进他的诗歌,认识他的人。
                              为了方便理解,笔者干脆把诗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外在的,肉体的;第二部分写的是内在的,思想的;第三部分写的是人格上的优缺点。接下来,就从这三个部分入手,分解这首诗。
                              首先是外在的,肉体的画像。诗人形容自己是粗糙的,通过生锈的瞳仁、泪水的生铁味、粗粝的目光、铁青的脸、给人的感觉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肖像画。诗人出生是1947年,2013年离世,虽然不是最坏的年月,可也不是那么好熬的年月,岁月在诗人的皮肉上留下刻痕,那都是生命的印记。然而,在这部分,诗人还表达出更深层次的,具有冲击和张力的内容。如生锈的瞳仁看世界,世界都受到了牵连,变得斑驳,这是有怎样的经历,眼神才有这样的杀伤力。再比如,粗粝的目光看人,可以看得对方皮开肉绽,鲜血横流,这如刻刀般的目光,是怎样练就的呢?这从侧面反映了时代对诗人的影响之深远,以至于诗人这一部分的自画像有一种侵略性。这是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体现,其影响烙印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接着是内在的,思想精神上的画像。诗人形容自己的思想是肮脏的、坚硬的,还藏污纳垢,这样的表述是反人性的,然而,只有这样,画像的内在张力才能完整的表现出来。思想是一个比较随机自由的世界,这个地方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化性,所谓一念一世界,就是这个道理,真善美,假丑恶是并存其中的,这就需要人的约束和控制,放任自流,那就是灾难。诗人知道,赞美自己是容易的,坦诚人的劣根性是艰难的,但是诗人敢于这么做,而且进行深入的探讨。诗人通过剪和洗刷,无法去除思想上恶劣的部分,这说明,它们和美的一面是并存并行的,只要你活在世上一天,它们两者就不会消失。这也道破了人生的艰难,不仅要克服外在的困难,更得压制内在对自我的侵蚀。最后,诗人总结到“一个泥做的人,被水浸润/永远也无法净洁”,诗人看透了人存在的本质,人是社会化的物种,无论你如何隔离自己,也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所以,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一旦和外界产生关系,多少就会沾染一些不洁之物,思想这个怪物就有变异的可能了。可见,诗人内在的画像是成熟的,深刻的。
                              最后是第三部分,人格层面的画像。诗人说自己是卑劣的,也是高傲的,非常坦诚地公开自己的不缺点。说到这部分,诗人又制造了矛盾和冲突,不想扯谎,又隐藏和逃避,不想道貌岸然,又胆怯、虚弱。本质上,还是不敢直面真正的自我,所以,诗人既是自信的,又是不自信的,自己将自己放置于矛盾冲突之中,体验这个过程带来的变化,就如诗人所说“我的心跳来跳去/血管已捆不住心脏”,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对真实自我的恐惧和不安。然后是高傲的,带着一种不可一世的态度,宁折不弯,按说,这应该是一种自信或是自负的表现,即使自己的血肉是肮脏的,但是也决不与外界的肮脏为伍,保持一份自以为是的高贵,这又让人感到一丝可笑。蛆虫虽然肮脏,但是决非毫无用处,火焰虽然显得美轮美奂,但是也是作恶的工具,具有危险因子。诗人通过人性的拉扯,制造割裂和张力,深刻挖掘了自我。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就是诗人真正的人格画像,而不是现在流行的人格美化。
                              通过诗人的画像,我看到了诗人的真诚,也深深被诗人的自我剖析所折服。有一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即视感。诗歌结构和节奏很好的被控制着,加之语言上张力十足,很好地服务了诗歌的思想性。读这样的诗歌,就是在解剖读者自己,通过诗人的画像,读者也在给自己画像。这样的诗,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即使年代久远,现在读来依然极具震撼力。个人认为是一首非常不错的诗,您觉得呢?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52楼2025-01-20 15: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