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吧 关注:411,986贴子:11,372,390

回复:千言大赋:《梅魂赋》鲁韵/近创/新体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小知识友好送选:
《手机里的 5 大“内鬼”》
(你是我的最爱)
“不知真否我还没试过呢!本转贴楼主先告知一下。”
~~~~~~~~~~~~~~~~~~~~~~
手机里的 5 大“内鬼”,看看你有没有关闭和下载!
1,第一个:一号内鬼
打开设置,一直往下拉,找到“密码与安全”。点进去后能看到“系统安全”,再找到“广告服务”。这家伙老是偷偷收集咱们的个人信息,然后给咱推送那些定向广告。咱得把“个性化广告推荐”关掉。接着,还在这设置里继续找找。
2,第二个:二号内鬼
回到设置页面,点击“应用设置”,选择“应用管理”。在这里面找到“权限管理”,进去后点击“自启动管理”。有些软件会在后台偷偷自启动,不仅耗电还占内存,把不需要自启动的软件都给禁止了。
3,第三个:三号内鬼
还是在“应用管理”里,找到“应用行为记录”。这里能看到各个软件的敏感行为,比如偷偷读取通讯录、定位等。对于那些有过分行为的软件,该卸载就卸载。
4,第四个:四号内鬼
打开“通知与控制中心”,点击“通知管理”。把那些没用又频繁推送的通知都给关闭,免得总是被打扰。
5,第五个:五号内鬼
进入“隐私保护”,找到“照明弹”功能。它能显示各个应用在前台和后台的使用情况,发现异常的应用及时处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54楼2025-01-21 13:31
回复
    转摘自古诗词吧:
    在《红楼梦》里香菱作的第一首诗这样,室钗黛玉还说不好,也太凡尔赛。
    (红华曼理)
    月掛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團團。
    詩人助興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觀。
    翡翠樓邊懸玉鏡,珍珠簾外掛冰盤。
    良宵何用燒銀燭,晴彩輝煌映畫欄。
    ~~~~~~~~~~~~~~~~~~~~~~
    红华曼理:
    不过确实没有她最后打磨出的这首好。
    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裏白,半輪雞唱五更殘。
    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
    博得嫦蛾應借問,緣何不使永團圓!
    ~~~~~~~~~~~~~~~~~~~~~~
    曹氏把一般性小品负予了香菱,好的精典负予了宝黛,这是小说人物塑造的需要。
    而对以上两首水平高低,可与吧里的多多作品相比较一下,观其水平并非在一些吧红大作之下,不知此看法会得住多少初入诗坛者与自感觉被影射的狂人?这可拿到评诗贴里比较一下便见分晓。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56楼2025-01-21 20:54
    回复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吕感思)
      当你有资本高调的时候,你选择了低调,这是谦卑。当你有条件奢侈的时候,你选择了节俭,这是节制。当你有力量反击的时候,你选择了退让,这是忍耐。当你面临诱惑的时候,你坚守了最初的选择,这是忠诚。人生最大的自由,不是你想干嘛,就干嘛,而是你不想干嘛,就可以不干嘛。内心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不要轻易介入他人因果,要懂得点到为止,点醒就是福报,点不醒就是命运,有的人天生会悟,有的人遇事才悟,有的人一生不悟,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57楼2025-01-22 19:00
      回复
        难见好诗,都是凑凑凑
        (最厌/爱因斯塔)
        未见桃色细雨斜,
        浅青欲透天华。
        一口泥香雪润冷,
        高阳赏百花。
        ~~~~~~~~~~~~~~~~~~~~~~
        空中楼阁藏佳人:
        想起来曾经写过的一首诗
        无题:
        莫笑新人胡乱凑,
        问谁不在凑成诗?
        缺鼻徒落冲锋早,
        地甲无妨起步迟。
        间鼓牛皮羞李杜,
        由来浅句见参差。
        恶闻己过多愚者,
        善议他非少自知。
        ~~~~~~~~~~~
        本楼主回复:
        👌吧主这说诗说的真是大实话。
        天然佳句一两句,
        多者一时难凑齐。
        四句八句尚流利,
        十句以上则不易。
        七凑八凑凑百句,
        全篇美词能累死。
        妙品不怕凑千日,
        晏殊三年难破壁。
        无可奈何花落去,
        终须晏殊对王琪。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灵犀一点八斗才,
        谁将古诗置我怀。
        ~~~~~~~~~~~~~~~~~~~~~~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泽文: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新”“旧”对比,表达了美景依旧而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惆怅。“几时回”三字折射出一种企盼其返而又知其难返的心态。“夕阳西下几时回”借景抒情,生动形象地倾诉了词人满腔的沉郁,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以及对年华将逝的伤感,暗含了但愿美好事物重现的情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落花”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表现出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独”字更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花落去”与 “燕归来”的对比,以及对词人“独徘徊”形影相吊的刻画,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易逝的感伤之情。 诗歌整体写作特色: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历来为人称道。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60楼2025-01-23 21:49
        回复
          这位鲁奖诗人的作品,写得入木三分。评荣荣诗歌《爱情》(摘转自/现代诗吧“格命草”)
          ~~~~~~~~~~~~~~~~~~~~~~
          《爱情》
          文/荣荣
          已有些年了
          我在诗中回避这个词
          或由此引起的暗示和暖色
          她是脆弱的 抵不住
          一根现实的草茎
          又像没有准星的秤
          当我揉亮眼睛
          她的直露让我羞郝
          她的无畏让我胆怯
          我曾因她的耀眼而盲目
          如今又因清醒而痛楚
          这个词 依然神圣
          但对着你 我总是嘲笑
          我一再地说 瞧
          那些迷信爱情的家伙
          等着哭吧 有她受的!
          可是 我知道
          我其实多么想是她
          就像从前的那个女孩
          飞蛾般地奔赴召唤
          …………………………………………………………
          赏析:
          今天分享的这首《爱情》是鲁迅文学奖获奖诗人荣荣的诗。从诗的内容来看,诗歌的层次较复杂,而且诗人在此诗中第一二三人称全使用上了,更加重了诗歌理解的难度。所以,要准确理解诗中所说,就必须理清你、我、她之间的关系和逻辑。把这弄清楚了,诗人对爱情的探讨也就明晰了。以爱情才题材的诗,早都被无数诗人写过,而且还会一直写下去,但是,这类大众化的题材要写出新意,并非手拿把攥的事,如果内容不经过特殊处理和构思,就容易流俗,引不起人们阅读的兴趣。她的这首《爱情》构思及立意很奇怪,有别于许多爱情题材的诗歌,下面,进入诗歌正文,一起读读看。
          为了更好的理解诗歌,根据内容关联性,我将诗分成了四个部分,首先来看第一部分,也就是前6行。诗人特意强调回避“爱情”这个词,让人的第一反应是不是因此受过伤,而且这几乎成了惯常现象,现实中还没见过没受情伤的人。也许诗人伤得深,所以回避,觉得爱情就是虚幻,就是无知,这点在下文有提及,呆会儿再看。接着又说“或由此引起的暗示和暖色”,这一句写得像带有暗语似的,然后诗人就解释了,在现实面前,爱情是多么的脆弱和经不起考验,这也难怪,大家仿佛都不相信爱情了,也找不到爱情了,大多数人也就凑合着过了。
          就像我说过多次的一句话,只有相爱的人,相信爱情。其实大家原本是相信爱情的,也在爱情中体验过爱情,只是后来,由于某些误会或原因,对爱情失去了信心,加上外部环境的影响,就彻底告别了爱情。这部分最后说“像没有准星的秤”,这就意味着,你无法把握爱情,找不准她的脉,这一句写得很具象,且有深意。
          再看第二部分,即接下来的5行。这几分对爱情的诠释是简洁而深刻的,这就是一个过来人的至理名言。现在,诗人擦亮了双眼看爱情,还是会因为她的直接而略带羞涩,依然存有少女心,据说,有些女人只会因为爱情才结婚,这话我是信的。接着,双说“她的无畏让我胆怯”,因为无知,所以无畏,这对初涉爱情的人来说是常见的,越是不了解,越是有了解的欲望,而在诗人的眼中,却变成了胆怯,这或许就是爱情的创作所至吧,不是每个人都越挫越勇的,面对爱情,很多人会退缩,所以,真爱来了,再也抓不住了。
          这部分的这两行“我曾因她的耀眼而盲目/如今又因清醒而痛楚”,个人感觉写得特别的妙,简直就是经典名句。曾被爱情的光鲜蒙蔽过双眼,现在终于能清醒地认识爱情时,又感到痛楚,写得非常具有思辨性,恐怕能引起绝大多数人的共鸣。
          接着是第三部分,就是再下来的5行。诗人说,爱情这个词依然是神圣的,但是对着爱情,却是嘲笑的。这个心理只能说跟个人经历有关。也许,在诗人看来,爱情的神圣只存在字面上,而非真正的情感上。诗人的嘲笑,或是因为看穿了爱情的真实面相,因为吃过苦头,流过眼泪,现在看爱情,就像看爱情里的小丑 m似的。诗人在此,就像在揭穿爱情的谎言,像不断地在告诫那些迷信爱情的人,不要轻易上当受骗,不然有得哭,有得苦受的。可见,诗人对爱情是多么的悲观失望。从令一角度来看,这样偏激的言语,或许只是为了引起那些家伙的重视,因为那些家伙不是响鼓,所以诗人得用重锤,也是用心良苦了。所以,迷失于爱情的人,必会受爱情之苦。
          再来看最后一部分,这里诗人出现了大的转折,心中仍然存着爱情的幻想,或许,这就是女人的宿命。诗人这里所说的那个女孩,很可能就是曾经的自己,也曾飞蛾般地奔赴爱情的召唤,女人一旦爱上一个人,往往是无所畏惧,勇气和胆量将是前所未有的大,这个,女孩应该会有所体会,事实也是如此。为了爱情,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这就是女人为了爱情,本能的奉献精神。往往,爱得最深的,伤得也是最深的那个。
          诗人作为女性,不仅擦亮了自己的双眼,也在为更多的女性同胞擦亮双眼。诗歌多层次的探讨了爱情,从现实的角度,从个人的角度,从第三者的角度,深刻地分析了爱情的本相,叫人不要被爱情的外表迷惑了双眼。可是,不走进爱情,又怎能体验爱情呢?诗人的提醒或许是多余的,此处不受伤,他处也会受伤,只有伤过了,才能深刻地体会爱情,就像诗人一样。这就是爱情的悖论。这首诗,从语言、修辞、构思上下足了功夫,个人认为是一首不错的小诗,您觉得呢?
          抛砖引玉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61楼2025-01-23 22:11
          回复
            《情网赋》
            (宝城来客)
            滥觞识于网络兮,夸海誓与山盟。
            得尔木桃之馈兮,似食琼浆糖罂
            一朝初相欢悦兮,鸳衾赞余颀影。
            愿为比翼双鸟兮,岂料春梦易惊。
            别后经年情燃兮,常作思赋与卿。
            寥寥语谓情淡兮,雁信充耳不听。
            君竟若氓之弃兮,对冷语自嗟轻。
            谁怜此心悬旌兮,雪凝霜泪满盈。
            长相思空余恨兮,孤灯难慰魂灵。
            对江水之长逝兮,着流月葬旧情。
            断弦缺镜深锁兮,忘羡执手子衿。
            愿来世无此痛兮,碧落不见郎名。
            ~~~~~~~~~~~~~~~~~~~~~~
            欣赏以上佳作点赞👍
            本楼主即兴和句助贴:👌
            上乘之功巧兮妙品抒于情,
            惺惺相惜远兮卿卿亦浓浓。
            长思意未了兮流水何以停,
            赋之情网乱兮且作新歌行。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62楼2025-01-24 14:40
            回复
              据说是诗人的成名作,格调不一般,评周伦佑诗歌《我守着一座冰山》
              (格命草/现代诗吧)
              ~~~~~~~~~~~~~~~~~~~~~~
              《我守着一座冰山》
              (文/周伦佑)
              我守着一座冰山
              一口一口
              吞食着冷漠的冰
              热情溶化着冰块
              冰块消耗着热情
              冰,一点一点少了
              心,一刻比一刻冷……
              我知道
              我无法溶化整座冰山
              ——有限的热能即将耗尽
              但我不气馁:吞掉一点
              这世界就少一点冷漠
              人间就多一些温暖
              多一份真情
              我守着一座冰山
              一口一口
              吞食着冷漠的冰
              ——1972年2月12日夜于西昌制药厂
              赏析
              今天分享一首著名先锋诗人、文艺理论家周伦佑的诗《我守着一座冰山》,据说,这是他的成名作。这首诗创作于1972年,明显有着那个时代的特点,诗歌写得一板一眼,很端正。现在读来,也别有一番味道。读有年代感的诗,最佳的方式是尽量以那个年代的审美来看,以现在有些人的审美来看,恐怕又要遭到不少质疑,见惯不怪。再回到这首诗,诗中充分体现了诗人的奉献精神,仿佛在给众人以指引,借啃冰来抒发情感,背后是有着深刻内涵的。下面,不妨进入诗歌看看。
              首先看这节前面部分,诗人说守着一座冰山,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冰山指代的很可能就是所有冷漠之物。一口口吞食冰,就是在与冷漠做斗争,这句“热情溶化着冰块/冰块消耗着热情”,体现了诗人的辩证性思维,热情和冷漠仿佛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诗人用热情去感化冰,同时也被冰的冷漠所消耗,这个作用是互相的。接着又说冰少了,意味着冷漠也渐渐消除了,反而心越来越冷。看似简单的变化,这里面或许在阐释人性。一个人如果不够强大,置身于负的能量场,试图去改变这一切,很可能会被同化,或者放弃改变他人的想法,溶化坚冰容易,改变人心难呐。现在不是流行一句话:成年人只做筛选,不去改变。
              接着,诗人明白现实的艰难,但依然选择奉献自己,体现了诗人的真善美的一面。虽然不能溶化整座冰山,但是能溶化多少是多少,只至耗尽最后的心力。诗人的追求可以说是崇高的,其行动是令人敬佩的,思想觉悟之高,也非一般人能比。诗人反人性的操作,在那个年代可谓是超前的,有着先进性的。而且诗人的格局是打开的,这句“世界少一点冷漠,人间就多一些温暖”,从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指导行动,正如一句话所说,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诗人以上面那句话为总的行动指南,无私奉献,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虽然过程显得有点悲壮,但却令人动容。
              最后,诗人重复了开头的三行“我守着一座冰山/一口一口/吞食着冷漠的冰”,这表明了诗人以热情溶化冰山的坚定决心和毅力,这就是当代愚公移山精神的体现。所谓诗言志,这首小诗或许就是诗人内心思想情感的表达。这就像是自我生成的使命,是发自内心的热情,这样的心流和内驱力,也许会带来质变。
              这首诗的体势虽小,但思想意识是先进的,特别是在那个年代,能够感受到一个诗人的使命和担当,有这样的无私奉献精神,甘做孺子牛,展现了人性光辉的一面。诗歌语言质朴,情真意切,其中互文的使用,让诗歌显得格外有生命力,这也是诗人生命力的体现,这也是一首刚柔并济的诗,您觉得呢?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63楼2025-01-24 20:33
              回复
                这样的诗形色意俱佳,值得一读,评王单单诗歌《双乳山》
                ~~~~~~~~~~~~~~~~~~~~~~
                《双乳山》
                (文/王单单)
                石头丰胸,饱满而挺立
                双乳山就像她的名字
                两只奶子突兀在群山之上
                只要春天到来,就会把双乳山
                挤紧。乳汁,像劣质的饮料
                染绿了乳房和她周围的肌肤
                可是,双乳山却喂不饱
                山脚下那些饥饿的嘴
                其实,双乳山也没什么了不起
                她只是离天空更近一些,离现代文明
                更远一些,离贫穷更近一些
                离幸福更远一些
                双乳山全年日照不足100天
                海拔高,气候寒冷
                山上经常下雨。遗憾的是
                我从来没有看见,哪一场雨
                能够洗白双乳山下的黑夜
                ~~~~~~~~~~~~~~~~~~~~~~
                赏析:
                读完此诗,从字里行间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借景抒情诗,而且暗含深意。诗人选择这个景点书写,不得不让人有所思忖。这形似女人身体部位的山峰,确实有足够的吸引力,据说游客看到了都脸红,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从诗歌后部分内容看,诗人真正想表达的内容更具现实意义,从更高层面看,这是贫富差距的缩影,作为扶贫基层人员之一的诗人,看问题立足高远,扣人心弦。以诗歌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反映亟待解决的贫困问题,诗人的视野是开阔的,诗歌的意义是深远的。下面,就着简单的分析,深入诗歌《双乳山》体会诗人的所看所思所想。
                首先,诗人对双乳山进行了形象化的描写,用词讲究有趣,如“石头丰胸”“两只奶子突兀在群山之上”“春天到来,就会把双乳山挤紧”,这些略带情色的描述,仅从文字来看,都让人觉得不好意思,更别说在现场看双乳山了。这一下子就锁住了读者的目光,将焦点集中在了双乳山。而且,诗人说“双乳山就像她的名字”,还带着一丝调皮的口吻,在诗人眼中,山是如此完美无暇,真的令人神往,想去一睹风采。诗人这几句对山的描绘,形色俱佳,很好地将读者的眼球拿捏 m住了。
                接着,重点来了,诗人几乎来了个180度的大转折,“乳汁,像劣质的饮料”,仿佛是在说过渡的开发利用,环境遭到人为的破坏,水源已经被污染,“染绿了乳房和她周围的肌肤”,这形象化的描写,是可以看出诗人的诗歌功底的。山是母体一般的存在,然而却遭到了侵害,那些靠它生活的嘴,不懂得爱惜,一味追求效益,最终就是两败俱伤。“双乳山喂不饱山脚下饥饿的嘴”,诗人如此形象地描写,极具讽刺意味,使诗歌的内涵又推进了一步。可以看出,诗人对诗歌节奏和进程的把控是有独到之处的。
                再下来,诗人指出了双乳山实质性的问题。人们贫穷、落后、困苦、愚昧无知、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利益,不从长远考虑问题,靠山吃山,却不爱护,终有一天山会崩塌,那时,就是彻底苦难的开始。诗人是站得高看得远的,从远近的对比中,将问题摆在了台面上,造成了现实的张力,再一次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由形色到意的转换,诗人做得如此流畅自然,这是有内在逻辑的,形色虽然赏心悦目,但生活幸福的内核才是人人关心的,诗人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引起所有读者思想上的同频共振,文字非常具有控制力。
                最后,诗人对双乳山环境气候的描写,寓意深刻,仿佛看到美丽的双乳山在黑暗的笼罩之下一样,没有光明可言。也许是诗人多虑了,或者是创作的需要,对现实的深挖,诗人就地取材,从自然环境到人文环境的转移,通过暗示,不断强化真正的主题,很好的引导了读者的注意力。往往只需要做简单的转换,诗歌就有了生命力和境界,这是非常考验诗人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的。
                个人觉得这首诗是非常精彩的,字词句的选取,修辞的运用及诗歌整体构思都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色。诗人写了一座山,也许还有千千万万的山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这些是值得人们思考的,要处理好环境保护和山民脱贫致富的关系,任重而道远,开源节流,也是长远之计,不能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毁了子孙后代的幸福。您说呢?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格命草)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64楼2025-01-25 13:21
                回复
                  这是诗人的名作,你能读懂吗?评鲁奖诗人西川《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格命草)
                  ~~~~~~~~~~~~~~~~~~~~~~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文/西川)
                  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
                  你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
                  听凭那神秘的力量
                  从遥远的地方发出信号
                  射出光来,穿透你的心
                  像今夜,在哈尔盖
                  在这个远离城市的荒凉的
                  地方
                  在这青藏高原上的
                  一个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旁
                  我抬起头来眺望星空
                  这对河汉无声,鸟翼稀薄
                  青草向群星疯狂地生长
                  马群忘记了飞翔
                  风吹着空旷的夜也吹着我
                  风吹着未来也吹着过去
                  我成为某个人
                  某间
                  点着油灯的陋室
                  而这陋室冰凉的屋顶
                  被群星的亿万只脚踩成祭坛
                  我像一个领取圣餐的孩子
                  放大了胆子,但屏住呼吸
                  ~~~~~~~~~~~~~~~~~~~~~~
                  赏析:
                  据说这首《在哈尔盖仰望星空》是诗人西川比较有名的诗,笔者也看到好多人推介过,也多次阅读过,今天索性简单评赏一下试试。诗歌开头给人的感觉有点虚无缥缈,重点讲述的是神秘力量的主威力之大。中间部分诗人落到实处,详述了时间、地点和事件,并激发了想象,带给读者奇特的体验。结尾部分,诗人升华了诗歌主题,运用比喻、夸张和象征的修辞,引入某个寓言,显得神秘和荒谬,有点让人琢磨不透,仿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下面,就深入诗歌,从这几点概述入手,探讨一下诗人究竟想表达什么。
                  第一节,诗人在描述一种神秘的力量,它的强大让人臣服,但是,诗人没有明确说明这个神秘力量是什么,只知道它遥远,有信号,能发光,是一种无法驾驭的力量。从宇宙的视角来看,最有可能的是太阳,或者类似太阳的宇宙物质。诗人这一段的描写,有一种虚无感,无法确定诗人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就是一种神秘性引起的错觉。
                  第二三节结合起来看,诗人开始有了实质性的表达:时间是今夜,地点是火车站旁,事件是眺望星空。第二节,主要体现的是荒凉和孤独感,在青藏高原,这样充满神秘和信仰的地方,在精神上或许对诗人有所加持。通过环境的渲染,营造某种氛围,就像,诗人在看星空,读者在看诗人。诗人从浩瀚的天宇中感受到一种寂静和力量,那视觉上的通透性,容易让人陷入到宇宙的神秘之中,起了探索的欲望。诗人将欲望转嫁到青草上,用青草向群星疯狂地长,来暗示自身的渴望;用马群忘记飞翔,暗示宇宙的遗落,马本来就不会飞,除非是天马,如今在人间,无法回归,有种听天由命的宿命论。
                  再看第四五节,诗人描写风的吹动,从空间和时间上体现了一种自由性,没有章法的自由,即绝对的自由。这样的描写,只能说明诗人的心境是开放的,空旷的,毫无遮拦的。也许,诗人借风的吹拂寻找着灵魂的栖息之所。接着,诗人觉得自己成为了另一个人,像是灵魂找到了新的替身,并把自身比作点着油灯的陋室,这一奇特的意境,暗示的是新的生命的开始,用陋室的空来表达生命一开始的空无,这仿佛有一种回归原初之感。
                  接着,陋室的屋顶被群星踩成祭坛,意思是自己成了献祭的一部分,参与到神秘力量的形成之中。然后又把自己比喻成领取圣餐的孩子,这说明诗人成了神圣的子民,仿佛有了力量的赐予。这句“放大了胆子,但屏住呼吸”,体现出诗人的有知无畏,对圣物有了觉知和顺意。
                  这首诗中,诗人的空间幻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这些实物和幻象中,我们可以不断挖掘诗人想要显现的内在之物。显然,从诗歌内容来看,是比较模糊不清的,仿佛完全无法准确地抓住诗人的要旨。结尾的部分更是充满了隐喻,从仰望星空到领取圣餐,这之间的跨度是非常大的,诗人通过幻想将它们链接起来了,这中间的过程仿佛在受洗礼一般。只想说,诗人的思维是奇异的,非常理的,这也造成诗歌的隐晦,这就给了理解诗歌更多的可能性。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
                  (格命草)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65楼2025-01-25 19:40
                  回复
                    这首诗的水平是高超的,艺术感强,评多多成名诗歌《在英格兰》(格命草)
                    ~~~~~~~~~~~~~~~~~~~~~~
                    《在英格兰》
                    (文/多多)
                    当教堂的尖顶与城市的烟囱沉下地平线后
                    英格兰的天空,比情人的低语声还要阴暗
                    两个盲人手风琴演奏者,垂首走过
                    没有农夫,便不会有晚祷
                    没有墓碑,便不会有朗诵者
                    两行新栽的苹果树,刺痛我的心
                    是我的翅膀使我出名,是英格兰
                    使我到达我被失去的地点
                    记忆,但不再留下犁沟
                    耻辱,那是我的地址
                    整个英格兰,没有一个女人不会亲嘴
                    整个英格兰,容不下我的骄傲
                    从指甲缝中隐藏的泥土,我
                    认出我的祖国——母亲
                    已被打进一个小包裹,远远寄走……
                    1989-1990
                    ~~~~~~~~~~~~~~~~~~~~~~
                    赏析:
                    这首《在英格兰》据说是诗人多多的成名作,那这首诗具体有何特别之处呢?从诗歌内容来看,诗人在英格兰似乎受到了排挤和不被待见,因而思念起祖国母亲。诗人的思念祖国之情表达得比较隐晦,并非直抒胸臆。多多作为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其作品或多或少都有朦胧的影子,诗人情感载体的转移,一下就将读者拉近。漂泊海外的游子的思国之情,在受挫之后,表现得尤其强烈,这是情有可原的,这是人性中隐秘的家国情结,这是挥不去,抹不掉的。下面,通过对诗歌正文的分析,来探寻诗人内心的苦闷。
                    首先看第一节,诗人着重在描写英格兰的风土人情,整个调性是阴沉的,稍显抑郁的,诗人为表现这一情绪,用词都是非常讲究的,比如沉下地平线、阴暗、垂首,这很明显是消极的情绪在作怪。从修辞艺术的角度看,这节诗人使用了通感,天空这个意象是视觉,突然和情人的低语进行对比,这儿却是听觉,所以诗人将视觉和听觉互换,以引发读者的联想,体味诗人的压抑心情,渲染并深化了诗歌的意境。而盲人演奏者的垂首走过,盲人本来不用看路,却低下头,这体现了内心的失落感,在这消极的外部环境中,更加深了诗人内心的落寞。
                    第二节,情绪的渲染依然低落,这两句“没有农夫,便不会有晚祷/没有墓碑,便不会有朗诵者”,农夫和晚祷之间体现的是一种虔诚和信仰,农夫没了,这信仰和虔诚也就无从谈起了。而墓碑和朗诵者,或许体现的是一种悼念之情,墓碑上有悼文,可以诵读,以追思亡人,现在没有墓碑了,朗诵者也不会存在,情感无以为继,这仿佛就在说情感的断裂。接着,苹果树刺痛诗人的心,或许是这新栽的树,勾起了诗人的回忆,触景成情,睹物思人,造成心理的隐痛。这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是极其敏感和消极的,还可能伴有轻微抑郁的倾向。
                    第三节,诗人所说的翅膀大概是指诗歌,用翅膀作喻体,代表的是自由,这说明诗人对自由的向往,而英格兰,诗人感受不到自由,这是不是水土不服造成的心灵上的束缚呢?因为来到英格兰,“使我到达我被失去的地点”,这被失去的地点,很可能是指祖国、家,这也说明了诗人是被迫来到英格兰的,在心里就会产生抵触情绪,进而思念起家乡来了。接着又说“记忆,但不再留下犁沟”,这好像在说,回忆里,犁沟的记忆淡忘得快要不见了,这表示诗人离开祖国,离开家乡很久了,熟悉之物也渐渐模糊,甚至遗忘了,这让诗人的内心感到了不安,反衬了诗人强烈了思乡之情。
                    第四节,一开头就是“耻辱,那是我的地址”,个人理解是对上文熟悉之物遗忘的一种情绪,诗人以忘记那些东西为耻辱,因为那是他的家,那是生他养他的地方,那里有数不清的记忆。如今漂泊在外,思乡的感情就越发强烈起来了。反观英格兰,没有一个女人不会亲嘴,容不下诗人的骄傲,倒显得诗人和这个地方格格不入,心系祖国,始终无法融入到这样的环境之中,久而久之,人就抑郁了。
                    第五节,写得颇有意境和余味,这是诗人想象上的胜利。小时候贪玩,指甲通常是脏兮兮的,而将这一记忆放到此时,情感上突然就升华了。诗人设想家乡的泥土还隐藏在指甲,睹物思国,通过这熟悉的泥土,将情感传递到对祖国的怀念上来了,这就是诗人的移情作用。最后,诗人说,被打进小包裹,远远寄走,这也是诗人情感的转移,仿佛将泥土寄回祖国,自己就回到祖国怀抱了一样。体现了诗人对祖国深深地思念之情。
                    这首诗的水平是高超的,艺术感强,情感埋得还比较深,如果没有结尾的暗示,很可能会造成误解。所以,读诗,在不懂的时候,就反复的读,反复揣摩,从可见的意象中不断发掘诗中不可见的部分,将二者联系起来,就还原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把这首诗当作诗人的成名作,也毫不为过,加上诗人这特殊情感,让诗歌更多了几分意义。此诗这样的构思和写法,也算是比较另类的,诗人处理这些实物和记忆材料让人耳目一新,很全面展示了诗才。个人认为这是一首不错的诗,您觉得呢?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格命草)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66楼2025-01-26 10:39
                    回复
                      赏析多多的作品风格和影响及其它选摘:
                      他的诗歌常常在清醒与混沌之间往返,强调语言的留白和节奏的神秘感,这种风格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朦胧感和深度。多多强调诗人应拒绝诗歌被体裁化、工具化,回到诗歌本体去寻找灵魂,这种理念在他的创作中得到了体现。
                      他的诗歌创作依赖于直觉,而非技巧。他认为语言不是工具,而是他生命中的一个困境。他追求的是一种更本体性、更自然的创造,“每首诗必须是一首新的诗”,他认为诗到沉默为止。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断这出戏的好坏。”这句话恰恰呼应了苏轼自己的那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也就是这本书的半个书名。
                      闻一多先生还在“诗与批评”的课题中讨论了什么是诗?谁能大胆地说出什么是诗呢?谁敢大胆决定什么是诗呢?不能。他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真的很有内涵,很有深度。
                      被公认为当代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多多诗歌《在英格兰》赏析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人对《哈姆雷特》这部作品的解读和看法都不一样,因此每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形象都是独特的。这句话强调了阅读的主观性和个体差异,反映了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理解和感受。
                      作者
                      刘树仁,山东宁津人,市作协会员。诗是发现,是创造,每首诗都是在诗人思想土壤里生长出来的灵芝草。
                      赏析:
                      这首《在英格兰》是诗人多多的成名作。
                      在我国实行改开后的1990年左右,国内刮起一股出国热之潮,多数是那些求学深造留学生,或是略有名气的文化人及一些艺人。这些人到了那里怎么样呢?又有何感受呢?诗人多多在《在英格兰》这首诗中写了出来,表达了对那里生活的不适,和对那种到处充斥滥情的厌恶,从而更思念起祖国之亲的感情。当时有一部最流行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此剧就表现了中国人在国外的生活状况,那里即是天堂,同时也是地狱,给了当时还想出国中国人的一剂醒药。
                      下面就让我们到诗中看看药效。“两行新栽的苹果树,刺痛我的心”,这里的“新栽”并不指“苹果树”的新栽,而是指新来新西兰。来到这里的初步印象就是“刺痛我的心”,因为大街上没有“农夫”的身影,没有载歌载舞的人群,到处暮气沉沉,与想象中的灯红酒绿格格不入。如果说有一点这样的气氛的话,那就是“当教堂的尖顶与城市的烟囱下,地平线后英格兰的天空”,呈现一片“阴暗的情人低语声”,还有“盲人手风琴的演奏声”。他们不看,也看不到这些滥情人的表情,只是低头为他们送上一支支风琴曲。这样的生活哪里是我所要的呢?
                      我写了几首诗,就好像长了“翅膀”,“使我到达了我被失去的地点——英格兰”,我在这里看到了什么?留下了什么?那就是那种情景对我留下的“记忆”,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有意义“记忆”了。在这里,洁身自好的我对这个国家充满了“耻辱”之感,因为这里,“没有一个女人不会亲嘴”。
                      看到这里的“洋气”,真的比不上带有“土”气的“祖国”。祖国到处飘荡着泥土之香,到处感到踏踏实实的勤俭朴实之感,那才是生活的真正气息,对比之下,越来越想念我的祖国,因而,我把在这里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并“打进小包裹,远远寄走”到祖国亲人手里,让他们不要再奢侈国外,踏实实生活在祖国的怀抱里,享受祖国那片泥土的芳香。
                      这首诗通过写在英格兰的感受,从而表达出对祖国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有志青年,要更好地服务祖国,建设祖国,献身祖国。祖国的美好与强大,才是中国人的立身之本。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67楼2025-01-26 10:46
                      回复
                        接上页多多诗评赏析:
                        《诗词己死,余烬未凉》
                        (叶烙心头)
                        本来早已离诗词远矣,现代汉语通过古典方式表达,可以营造意境的共振又不失规范约束是极需技巧和文学底蕴的。而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物质化,也丧失了古诗词原来的慢生活土壤,现代人也更容易被外界影响和干扰内心,纷杂喧闹的心事,就难以“诗言志”。所以我说,诗词已死。
                        国内这社会环境,一些诗词屡屡引众人议论,诗人,几乎成了骂人挖苦人的名称。为什么不被众人接受?因为诗词从来不是病态的,从来不是描述丑臭的,从来不是拿不出手不敢示人,从来都是能引起他人共鸣,甚至唱和的一件雅事,
                        通过这吧,看到许多人仍喜欢诗词并尝试写作,虽然多不甚入流,但若恒执此心,增加诗词歌赋的阅读和规范,勤于琢磨合历练,不必称诗人,仍是人生雅趣。与众君共勉,此谓余烬未凉。👍
                        注:
                        (本楼回复)
                        👌和咱同一观点,能否改变一下现状还需努力的。能否把现代诗与古诗揉一揉合为一体呢,不会受任何人为体裁的约束限制,也不失诗之韵味和意味达诗言志目的呢?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69楼2025-01-26 12:43
                        回复
                          《大海颂》
                          (BUTlAN/现代诗吧)
                          蓝天与海偕同,翻腾出白色的波浪。
                          飘飘然,已不知是气态的水,还是流动的云。
                          人总是带着很多疑问来拜访它。
                          它也总是缄口不言,顾左右而言他。
                          于是起身欲离,可那咸腥的风执意将我留下。
                          无法,只好走近它。
                          蛮荒的力量寄于波浪,无疑是最纯粹的强大。
                          一切念头被粉碎,冲刷着自己身躯的除了海水,别无其他。
                          我担心地走过一片寂静,离去时,恐惧也一丝没有留下。
                          总有人没见过海,不去爱海。
                          也总有人见过海,不敢爱海。
                          而海对我而言并不陌生。
                          无数蕴含着种种情绪的眼泪,总会聚在一块,一同流进条条河流,直至汇入无垠的大海之中。
                          那么,你便不可能要求一个不汹涌的海洋,
                          不汹涌的那不是海,
                          而是泥塘。
                          ~~~~~~~~~~~~~~~~~~~~~~
                          《致缪斯》
                          (BUTlAN/现代诗吧)
                          不知该怎样称呼你,
                          还是你们。
                          赞美的语句应是听得有些厌烦了,
                          古往今来的谀词我便也不再提及。
                          骄傲与躁狂,
                          你以失明为罚,
                          残忍却合理。
                          掌管韵律的你们不创造韵律,
                          只一味地弹着诗人们的心弦。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70楼2025-01-26 23:14
                          回复
                            《尚义街六号》
                            (于坚)
                            尚义街六号
                            法国式的黄房子
                            老吴的裤子晾在二楼
                            喊一声 胯下就钻出戴眼镜的脑袋
                            隔壁的大厕所
                            天天清早排着长队
                            我们往往在黄昏光临
                            打开五盏灯
                            一盆兰花在木窗上
                            吐香
                            老吴 你用不系领带的脖子
                            写着一首名诗
                            和我们一样
                            大醉后
                            走在回家的路上
                            ~~~~~~~~~~~~~~~~~~~~~~
                            作者简介:1954年8月8日生于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80年代成名,中国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1970年代初开始写作,包括诗、散文、小说、随笔、评论等。著有诗集、文集五十余种。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1985年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诗言体”“拒绝隐喻”“民间立场”等诗学主张对中国当代诗歌具有广泛持久的影响。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诗歌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诗人奖、人民文学诗歌奖、第七届花城文学诗歌奖、朱自清散文奖等。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71楼2025-01-26 23:29
                            回复
                              “诗言体”简介
                              “诗言体”这一概念可能指的是诗歌的体式或语言风格。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体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的过程。以下是对几种主要诗言体的介绍:
                              一、四言诗
                              特点:全篇每句四个字或以四个字为主。
                              代表:以《诗经》为代表,是西周到春秋时期的重要诗体,两汉魏晋时仍有四言诗。
                              发展:四言体诗的确立经历了一个过渡阶段和演化过程,它适应了当时语言的发展,可以比二言体更自由地抒发感情和描写事物。
                              二、五言诗
                              特点:由五字句构成。
                              起源:最早产生于汉代(汉乐府民歌),兴于魏晋之后,盛于六朝隋唐,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发展:五言诗是在克服四言诗的缺点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既可以方便地容纳双音词,也可以容纳单音词,以至三音词。它的二、三结构,即三字尾,在一句诗的拍节上起到了有偶、有奇,奇偶相配,有变化,不呆板,不单调的作用。
                              三、六言诗
                              特点:全篇每句六个字。
                              起源:最早散见于《诗经》,比较少见。到了《楚辞》,出现了大量整齐的六言句。《离骚》基本句式上七下六。
                              发展:到了唐代,六言和五七言一样,逐步发展成为格律诗。但六言诗无论古体还是近体,都不甚流行。
                              四、七言诗
                              特点: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
                              起源:起源于汉代民间歌谣。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第一首文人创作完整的七言诗。
                              发展:南北朝至隋朝七言诗逐渐增多,到了唐代,七言诗的发展达到了巅峰,有“七言古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等。
                              五、杂言诗
                              特点: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一般三四五七言相杂,以七言为主。
                              代表:如《诗经》与汉乐府民歌中的杂言诗。
                              六、其他诗体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诗体外,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歌行”、“赋得”、“应制诗”等多种诗体。例如,“歌行”是汉代乐府诗的一种形式,音节和格律相对自由;“赋得”是摘取古人成句为题的一种诗体,常应用于“应制诗”或诗人集会分题;“应制诗”则是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之命所作的诗作,内容多为歌功颂德。
                              综上所述,“诗言体”涵盖了多种诗歌体式,每种体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历程。这些诗体的多样性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72楼2025-01-27 09:47
                              回复